曾在报上看到一篇“图文并茂”的报道:
有一名高中生骑摩托车,在路上被交通警察拦下检查;这名学生因忘了带驾照,紧张不已。不过,这名学生一直“陪笑脸”,笑嘻嘻地向交通拜托求饶,并希望以“伏地挺身、交互蹲跳”的方式受罚;当警员未置可否之际,这高中生就主动趴在人行道上,做了“50个伏地挺身”,也跳了“50个交互蹲跳”。
警员看了,不禁噗嗤地笑了起来,也姑念这学生笑嘻嘻的和善幽默态度,又有悔意,就法外施恩,放他一马了!
这件事透着那么一种趣味,让人边读边笑;又透着一点哲理,给我们日常沟通与交际一些启示。
一、一千个沟通对象,一千种沟通
我们说话的对象是社会上的各种人,他们各有不同的思想认识、年龄性别、性格、脾气等等。所谓一母生九子,母子十个性。各人所处的地位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也是有差异的。每天不同的情境下,会遇到什么样的人,是无从判断的。只能掌握一个原则:相机行事,因人而异。一千个沟通的对象,就有一千种各不相同的沟通方法。说话的内容与分寸就要根据各种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程度、语言习惯来作不同的处理。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对同辈人与对长辈(或上级)、对陌生人与对知己、对不同的性别都应该掌握分寸,考虑到听者的接受程度。
这事你错了,该找人赔礼道歉去。
这事咱们也有不对,最好还是去向人说清楚。
上面两句话其实是同一个意思,但前一句说得较直率,有劝诫的口吻,较适宜于长辈对后辈(如老师对学生),或者知己之间说。第二句话婉转多了,如对人称的处理就很巧妙。它对对方不直指为“你”,而用“咱们”。其实说话者不一定介入这件事,只是为了把话说得婉转或表示自己与对方更贴心。另把“赔礼道歉”说成“说清楚”,也是为了避免使用刺激性的字眼,使对方更容易接受。可见,后一种也是劝,但不是劝诫,更多的是请求,比较适合后辈对长辈,关系不太密切的人或者对一些自尊心特别强的人说的,这样分别讲就有分寸了。沟通对象不同对沟通内容和方式选择的影响,于此可见一斑。
再比如你对领导某些工作上的决定有意见,要向他指出。这时你的沟通对象是你的上级,沟通方式的选择也有学问。你可以直接指出:我认为你这样做不对。你也可以提意见的方式,用商量的口气,提建议的方式,如:这样做会不会更合适一些……两者相比,后者用语婉转,显得有分寸,人家容易接受。
有时候你是与下属或晚辈沟通,常常对他们发出要求,这种上对下的沟通最蹩脚的沟通方法,就是用命令的口气和手段了。真正有用的一些方法,是让人打心里自动愿意配合。要想做到这种程度,就必须先对人性彻底了解。
英国国王亨利四世在位时民生富足,但是社会上奢靡的习惯却日益严重。
颇有忧患意识的亨利四世于是颁布一条命令:“禁止穿华丽衣服及配戴首饰。”
这个命令颁布以后,一点效果也没有,人民还是我行我素。
过了几天,这个命令加上了一条诏书:“妓女和扒手不在此限。”
数天后,全国上上下下就再也见不到穿着华服、珠光宝气的老百姓了。
你应当明白:在社会中,不可能每个人都像个火车头,能自动带头,而不必让人去催促、施压。所以上对下的沟通,有必要时就得要采取一些模糊政策,让在下位者拿不准自己会怎么处理,这才能让对方兢兢业业地守好本份。
但是反过来说,在下位的人最好是越清楚了解上面的作法越好,抓得住上位者的想法,这样才不会让自己因为搞不清楚状况,而承担过大的压力。当然,最好是能够当个自动自发的火车头,一旦摸清了上面的做法和目标,就有了可以正确行进的方向。
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一个企业家朋友,曾经请教过他一个问题:“每回我召集属下开会,时间一久,他们不是心不在焉,就是在打瞌睡,即使我多方暗示,甚至点名问问题,都没办法让大家改进这一点。怎么办呢?”
威尔逊想了想立刻回答:“这不难呀!你就撤走会议记录员,告诉大家,每一次只要开会,在开会之后才宣布由谁担任这次的会议记录员。”
二、沟通的四个阻力
1自我封闭
中国人擅长严肃而不擅长浪漫,擅长冷峻而不擅长热情,擅长警觉而不擅长接纳。尤其是在一个互为陌生的环境中,这么—种富有中国特色的情感倾向,会更加显而易见,会更加咄咄逼人,会更加不可战胜。当这种性格特征点击在两性关系中时,可以率先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人是不擅长萍水相逢式的一见钟情的。
比如是一个初次相识的聚会,正襟危座的人总是占绝大多数,热情奔放的人总是凤毛鳞角;面面相觑总是这么一种场合的主旋律。即使在这其中有一个让自己怦然心跳的异性,即使自己在心底里很希望立即打通与对方沟通情感的渠道,但是除非是两个性格上的异类,否则这么一种努力几乎是不存在的,或者说这么一种努力基本上是徒劳的。只有在彼此相当熟知之后,浪漫和热情才会悄悄地渗透在人际关系之中。
初次相识的聚会尚且如此,那么比之来的更加偶然更加短暂的相识,肯定也是更加地自我封闭,就像足球场上的紧缩防守一般。不妨将场景设置在公共汽车上和地铁上。这些场景的一个共同点在于,它们几乎时时刻刻都交汇着、集散着短暂相聚、却永不相识的男男女女。
2欠缺分寸
中国人长久以来不把尊重个人隐私当回事,要知道当你随口询问一个外国人的婚姻、年龄、健康状况、收入等情况时,对他来说也许无异于脱光衣服般的难堪。
有的人说话很有分寸感,不管在什么场合都是落落大方,该说的时候,说充分些,不该说的时候,一句话也不说。而有些人却不在乎,说话的时候,从来不注意言语的分寸,也从来不知道自己所说的话,对方听了会作何感想,会有些什么反应。当他们一句话出口已经伤了别人的时候,他们还不知道,还不警觉,仍然照说下去,直说到别人再难忍受,爆发出怒火。
有一次看电影时,有一个人和一只眼睛有毛病的人开玩笑时说:“我们一张票两元钱,你应该只出一元钱就行了。”此人不解,故问其详,那个人说:“别人是用两只眼睛看,你是用一只眼睛看的,不是应该出一半钱吗?”此人听罢后,顺手便给了那个人一个耳光,骂了一句十分难听的话。
像这样,在和别人言谈时,和别人开玩笑、用谐谑,由于谐谑失度,虽有意味,但太过分,就变成了刻毒,成为“毒谑”。虽是在开玩笑,却会因而开罪于人,给自己带来不痛快。
掌握说话的分寸感,既不能过,也不能闭口不言,或只说三分话,这同样是失去分寸感的表现。譬如在进行专题讨论,轮到你发言,你就把所想的问题说出来好了,何必故作谦虚呢?假如别人在讽刺挖苦,那你为什么不站出来反戈一击呢?假如别人误解了你,需要你出来为自己辩解,那么你为什么还要缄默不语呢?
最有说服力的恐怕是恋爱了,假如你跟女友相处还没有几天,就海誓山盟,说我是多么多么爱你,这就是没有分寸感。假如,你们苦恋了几年,对方在等你说“我爱你”,可你就是说不出口,结果可能要失去一个最爱你的人,这也是没有分寸感的表现。
说话要有分寸感,该说的一定要千方百计说好,不该说的千万不要去说,要恰如其分。
3心存偏见
偏见是沟通交往中的一大阻力。它让人不顾事实,失去客观性。
偏见有几个来源:
一是人的主观喜恶不同。这就对交往对象做了第一轮的筛选。喜恶的标准是个人化的、是主观的。有的人对有缺陷的人敬而远之,这就是一种偏见。从道义上说,只要对方不是坏人、恶人,有缺陷和不足,大可不必背弃他。但实际上,人们往往不知不觉远离了他们。即使有沟通,也不能持理解、善待的心态,而是冷落的成分居多。
二是产生于以前的交往记忆。如果沟通对象之前的交际有疏忽不当之处,一般会对他人形成一种固有印象,即成见。
这种成见影响了新的沟通。
三是一些特别情绪。如自身出类拔萃遭受嫉妒而造成的他人对自己的不满。在同一交际圈中,大家本是一碗水端平,但却有谁卓然超群了,自然引起轩然大波,众人会不觉产生嫉妒情绪,对你冷然相对,把你从人群中踢出,你的同伴远离你,你的朋友疏远你,大家往来更为欢畅,独让你冷落一隅。比如你取得了成绩,本还是问寒道暖的朋友,一夜间你成了“一家暴富百家恨”的角色,让人无可奈何。
三、化阻力为助力
当我们遇到难于处理的沟通情形时,首先要在自己身上查找原因,分析实情,归结出自己被人冷落的具体情形,再对症下药,校正自我,将自身存在的问题纠正过来。比如交际消极被动时应增加交往,交往方式不当要加以有效克服。
除了反省自身,更要积极了解交往对象,寻找、建立双方交往关系的切入点。
一位经理对天天见面开电梯的小姐说:
“请尽快把我送到第19楼。”
“对不起,经理,这座大楼只有18层啊?”小姐为难地说。
“没关系,小姐!尽力而为。”经理充耳不闻地说。
小姐先还一呆,随即不禁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