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不同于美丽,或者说不单单等于美丽。魅力的女孩是同类中的尤物,让女孩们心仪抑或妒忌,让男人的想像力猛增。魅力是一种恒久的时尚。魅力的女孩又像一口井,她的魅力是越挖越多的,不是别人能“一目了然”的,她会留给别人无穷的想像空间。当魅力内化为一种自然气质时,这位女孩儿一定显得成熟、温柔又善解人意,无需太多的言语就能与你进行心灵的交流,达成心灵的默契。
真正的魅力不是故作姿态装出来的,伪装只能是一时的,而魅力是一个人性情气质的自然流露。魅力不是指脸蛋漂亮、衣着华贵,它是一个人内在文化素养与外在表象的完美结合。魅力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它具有人性的所有温暖,同时也充分显现了人性的脆弱。当我们眼前出现一个魅力的女孩时,我们的眼睛会猛地亮起来,心也会为之一动,因为魅力让人感受到美的不可多得,因为不可多得,所以显得弥足珍贵。真正有魅力的人就这样使我们的身心同时得到双重的愉悦。
魅力与美丽的不同在于:美丽好比一条漂亮的花裙子,而魅力则是穿裙子的女孩在转身一瞬的裙袂飞扬,并由此激起一片赞叹的声浪。
淡定美如白莲花
青春是人生之花,是生命的自然表现。
——池田大作
刘若英,温温婉婉唱着《很爱很爱你》,明眸低垂用她天籁般声音演绎《后来》,情思和文才俱佳,写出了《一个人的KTV》……
喜欢刘若英的人,欣赏刘若英的人,都是被奶茶内在的丰富滋味所吸引,愈品愈迷恋这种久远的芬芳。就像杯温暖的奶茶,虽然没有红酒的高贵典雅,没有咖啡的精致摩登,却自有一种温润香浓的芬芳。就好比花中白莲,无牡丹之雍容,无玫瑰之妖娆,但却以淡定超脱的气质取胜,令人留恋。
毕业自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的刘若英,在演艺界以才女著称。1995年,身为音乐助理的刘若英被导演张艾嘉看中,主演了电影《少女小渔》。这是她第一次与大屏幕触电,然而刘若英就是凭借这个第一次,一举夺得了第40届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奖。在影片中,刘若英以她清淡的表演,彰显了华人含蓄内敛而又丰富从容的民族个性。如果说以巩俐为代表的激情表演像一幅浓艳的民俗风情画,那么刘若英的表演更像一幅水墨风景。也正是这一点,奠定了刘若英与众不同的星路历程。此后的她一发不可收拾,夺得了一系列表演奖项:
1996年 荣获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奖。1997年 荣获东京影展最佳女主角奖。1998年 荣获台北金马影展评审团特别奖。1998年 荣获台北电影节最佳演员奖。1999年 荣获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奖。
影视事业获得极大成功的同时,刘若英的歌唱事业也迎来了辉煌。她陆续推出的几张专辑都销量不俗,她成为KTV里歌曲点击率最高的几位艺人之一。
2002年5月,她举行了生平首场个人演唱会“单身日志演唱会”。那个夜晚她回首了32年的风雨兼程,尝尽人情冷暖,半生汹涌尽化为波澜不惊,只剩淡淡涟漪见证岁月的痕迹。
刘若英这样谈自己演唱事业的成功:“其实我总觉得,我不是个唱功特别好的歌手,我只是个喜欢唱歌的女孩子罢了。我想好听的歌可以自己感动听众,我唱这些歌的时候自己先就会被它们感动,用真实的情感唱歌,歌迷自然也会被感动。”
面对着各种荣耀的奖项,她总是那么谦虚和淡定,“其实一路走来,我都是很知足快乐的,而且是越来越快乐,越来越觉得幸福。”刘若英是知足的,知足的个性让刘若英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和物,不会抱怨。她举例,以前如果她到了片场发现还不能拍,她整个人会很浮躁,嘴里不停地念念叨叨,可是现在她反而会利用时间看看书,又或者抓住时间睡觉,像是之前拍电影《天下无贼》时,开拍前几天,因为灯光就花了不少时间,这中间空挡,她干脆躺在躺椅上看书。
刘若英还热爱文字,并自己编写专辑方案,给她的歌曲以涓涓细流的魅力。她的修养魅力深深地镌刻在她的艺术风格中,她饰演的角色,她唱的歌,都展示了她清丽不俗的风范。
青春讲义
刘若英的绰号叫奶茶。曾有人替她这样诠释这个绰号:
所谓的奶茶味,说白了就是这样的歌曲风格上大同小异,初听是一个味儿,但也许越听越有味儿,在最终被同化的时候,就会一发不能自拔。
就如同莲花的美,初初看上去并不给人以惊艳之美,然而它清丽不媚的气韵,不蔓不枝的姿态,超脱自在的淡定却比惊艳更经得住把玩。美貌的容颜和诱人的身材,都容易在岁月中蒙尘,唯有女子的气质,才是一生典雅相随的根本。
淡定,是一种独特的美,是人生一道独特而美丽的景观。它畅达时不张狂,挫折时不失落,使人保持了赤子之心,感情纯正,该爱时敢爱,该恨时敢恨,不会把真性情顺从于他人的眼色。
落花无方,人淡如菊。淡泊,是谢绝繁华、回归简朴的生活情趣;是摆脱束缚、逍遥舒展的美好境界;是在纷纭世事中对自我品位的坚守。
优雅是对生命的化妆
缺少优雅的风度,任何精致出众的容貌也都只是一潭死水。
——戈林斯基
作家卡尔遇到了一位著名的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以化妆闻名的。
对于这个生活在与自己完全不同领域的人,卡尔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他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能的人所应追求的。
因此,他忍不住问化妆师:“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逝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深深的微笑。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显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
化妆师见卡尔听得入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别人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这是非常高明的见解!可是,说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卡尔感叹地说。
“不对,”化妆师说,“表皮上的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自尊,这样的人即使不化妆也丑也不到哪里去。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卡尔不住地点头。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样,你懂化妆了吗?”卡尔深为自己最初对化妆所持的观点而感到惭愧。
青春讲义
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自尊,这样的人才真正是一个优雅的人。原来优雅才是最一流的化妆,是体现生命的化妆。
随着年华的老去,再高超的化妆技巧恐怕也无法勾画出青春逼人的花容月貌,是岁月可以侵蚀掉花容月貌,但却不会使一个人真正的优雅有丝毫的减损。因为优雅一旦植根在人的身上,就会与他的灵魂相契合,蕴藏着的永恒的美感,将会日益醇厚。
拥有自己的爱好
当你把自己独有的一面展示给别人时,魅力就随之而来。
——索非娅·罗兰
优雅不同于外在美丽的惊艳,而是特别的气质和神韵,温润的沁人心脾,让人痴迷不已。女孩们选择并坚持一项自己的爱心,且将其发展成自己的特长,必要的时候,略略施展,不啻为获得优雅的小窍门。想像一下,在众人聒噪的酒吧,你出其不意地上台弹奏一首流畅的钢琴曲,或者一伙人去同事家,在众人争夺麦克的时候,你在书房信笔挥毫一副秀丽的水墨画,这时候的你芳华自现,雅致无敌。
让我们来看两个著名的优雅女人的例子:
提起徐静蕾,没有人会陌生,她被称作“玉女偶像”、 “中国影视界四小花旦之一”。在2002年评选出的代表着中国14个热门城市的14位美人中,当选“北京市花”。 徐静蕾自成名以来,那清丽的女孩形象一直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偶像,有一点梦幻有一点倔强有一点恬淡还有一点说不清楚……徐静蕾那种举手投足间淡然流露出的优雅、纯情,迷倒无数少男少女的心。当年报考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化妆专业时,徐静蕾愣是被拒之门外。没成想出来的时候遇上一导演,错把冯京当马凉,冲着她那股纯情少女的味道,便以为她是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学生,就这样阴差阳错给影视圈造就出个人物来。
徐静蕾是一个才女,小时候被父亲“逼着”在市少年宫书法班学习,现在写得一手好字。后来看人家画画就喜欢上了画画,17岁的她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偌大的北京城,走很远的路去学画。徐静蕾还是一个文艺青年,“徐静蕾博客”点击已经过千万,新浪网把此作为一个标杆,宣传国内第一个过千万点击的博客。她还做导演,《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让她获得圣塞巴斯蒂安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要知道,这仅仅是她导演的第二部电影,就达到了别人梦寐以求的高度。
徐静蕾就是这样出现在我们视野里。有人说,徐静蕾清淡如菊;也有人说她芳雅似兰;还有人说她是绿茶,嗅之芳香扑鼻,入口清凉回味长久……这些个性,使那些错过追星年龄的人或者不屑于追星的人,都会深深喜欢她。
爱好,也可以引申为对书籍和知识的热爱,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宋庆龄女士是国际上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她出身名门,毕生致力于民族和世界人民的事业,为人民解放、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国际友好、世界和平、妇女进步与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接触过她的人都知道,具有伟大而崇高风范的她,也是一位极其优雅的魅力女性,而这都源自她青年时代的自我充实和自我培养。
宋庆龄从小就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孩子。一次,妹妹美龄与几个顽皮的男孩争吵起来,双方竟用石头对打,正在这时,小庆龄走过来,站在她们中间,说:“都不许扔了,这是野蛮行为。”
宋庆龄少年时是个美丽而腼腆的小姑娘。她年仅15岁就远渡重洋到美国读书。在美国学习期间,她除了学好学校规定的课程外,还经常到图书馆借相当多的历史、文学、传记等书籍来看。她的智慧修养的形成,不仅源于良好的家风家教和先进的学校环境,更源于她酷爱读书的生活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