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博对人的身心会造成损害。因为,参赌者精神过分紧张并长期处于此种状态,会造成免疫机能下降;赌博破坏了洁净空气,会经常患呼吸系统疾病;被众多人接触过的赌具和餐饮用具,更是胃肠疾病,特别是病毒性肝炎和疟疾传染的捷径;参赌时的突然激动亢奋,更可能促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急症状,使其命丧赌场。参赌时都有“输了要翻本,赢了再赢”的心理,但客观上是输多赢少。在输得较为心痛的时候,失常心理诱发人性障碍,或冲动而聚众闹事,或劫盗筹资。因赌博而导致的刑事案件,以及赌徒无奈轻生的案例,随处可见。近年的科学研究,已找出赌博成瘾的身心原因。
赌博是以某种简单方便或带有娱乐性的方式,使参与者的财富做重新分配。持有寻求刺激心理者、好奇消遣心理者、投机取巧心理者,最可能与赌博一拍即合,逐渐上瘾,成瘾难戒。
参赌者否认事物两性均衡的客观存在,主观上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潜意识中总相信自己会赢多输少,或者输了肯定会赢。这种心理错觉,是把“客观概率”消融在“主观概率”中,即判断事物时倾向于有利于自己的低概率而否认不利于自己的真实概率。如果他们在寺庙中去打卦,连续十次都是阳卦,他肯定相信第十一次是阴卦,而事实上这次或以后的许多次,仍然可能是阳卦。因为,客观概率中的阴阳卦各占一半,并不受先前结果的制约和影响。正是这种“概率错位”心理,才会促之赌红眼,赌进其身家性命。
不得不承认,戒除赌博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已嗜赌成性又想要戒除赌博,那他无异于向自己发动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赌博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如果想应付或克服赌博癖好,那就必须拥有坚定的意志。首先要认识到赌博的危害性,认识到十赌九输的特点,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并避免出席任何赌博场合,可以培养其他可取代赌博的嗜好,比如钓鱼、看书、打球等。定时运动(如慢跑)及学习松弛的技巧(如冥想或瑜伽),或进行休闲活动(如听音乐、与朋友逛街),借此驱走闷气,控制精神压力,舒缓紧张的情绪。
嗜赌者可以对自己的赌博行为及时进行记录,这样可帮助自己了解自己的赌博行为,找出赌博的倾向和模式。患者可能会发现,每当自己感到苦闷或失落,手上持有现金,或需要用钱时,便会赌博。这些记录便可助患者找出控制赌博的有效方法。患者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恰当地满足不同的需要。必要时可以给自己定一个限额,无论正在赢钱或输钱,只要赌款达到所定的限额,便立即停止赌博。
告别烟瘾
吸烟对人体的危害是巨大的。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在工业发达的国家中有1/4的癌症都是由吸烟引起的。有人做过统计,在65岁以下的死亡者中,死于癌症者,吸烟的占90%;死于支气管炎的,吸烟的占75%;死于心肌梗塞者,吸烟的占25%。
吸烟者一旦上瘾,吸烟的数量会不断增加,由一天几支到一天几包,有甚者坐在那里抽烟,可以不熄火,一支接一支不间断地抽。吸烟成瘾的人一旦不吸烟就会产生消极反应。如打瞌睡、打呵欠、流眼泪、心情郁闷、坐立不安等。嗜烟者一般具有好交往、合群、喜冒险、行事轻率、冲动、易发脾气、情绪控制力差等个性特征。调查显示,有71%的嗜烟者同时还伴有其他嗜好,如饮浓茶、喝酒、喝咖啡等。
既然吸烟对人“有百害而无一利”,那么吸烟者就应努力戒烟才是。
有些人说戒烟不容易,其实戒烟主要在于戒烟者的决心,戒烟的过程中意志力起着决定的作用。不用什么戒烟茶、戒烟糖、戒烟药,其实只要有戒烟的毅力就一定可以戒掉。
戒烟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主动戒烟,病人高高兴兴、真心诚意、心甘情愿地主动戒烟;另一种是被动戒烟,戒烟以后,效果并不明显。
虽然大部分吸烟者的戒烟过程要靠自己完成,但如果能参加戒烟强化小组成功率会更高。戒烟方案的主要措施是防止复发。“尼古丁替代治疗”能够帮助戒烟者防止烟瘾复发,目前其成功率比原来高了一倍。
戒烟者短时间内会有烟瘾再发的倾向,有些人戒烟不久后又重新吸烟,可能是因为机体停止吸入尼古丁后产生了不良反应。有些人很长时间没有吸烟又重新吸烟,可能是心理压力造成的,他们担心戒烟后体重增加,也抵挡不住吸烟的诱惑。
许多戒烟方案由于考虑到上述问题,利用社群力量,同时还注重体重问题,制订缓解心理压力和锻炼身体的措施,效果很好。
确保心理健康
“身体素质的一半是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既有心理因素,又有复杂的社会因素,管理者应该懂得一点心理学,确定目标应切合实际,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有助于帮助自己和理解他人,对自己的能力给出适当的估计。管理者由于工作的特殊要求,应注意经常保持心情舒畅。常言道:“生理卫生强身,精神卫生强心。”所以一定要调整自己各方面的身体机能,使之总处于最优化的工作状态。
1纠正人格障碍
人由于性格的不同可分成两种:心理健康的人和有人格障碍的人。拿破仑·希尔说,对有利于人们心理健康的事件能做出积极的反映,那就是心理健康,而有一部分人往往与常人对待问题的情况不同,他们一般不能适应环境,待人接物、为人处世都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心理学上称其为人格障碍。人格障碍又称“心理病态人格”,即具有人格缺陷的人。
这种人对环境刺激做出固定的反应,在知觉与思维方面产生了适应功能的缺陷,或者反常增进的痛苦,并且倾向于做出对自己和社会都不公正、不恰当的行为模式。而不伴有精神症状的人格适应缺陷指的是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没有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做出的情绪反应、行为活动等的异常。
人格障碍是怎样形成的呢?经研究是由于压力形成了人格障碍。人格有相对的稳定性,一旦形成,要改变就不那么容易。但只要加强自我调节,积极配合各种治疗,个人也重视起来,缓解压力,人格障碍就可以慢慢得到纠正。
由于人的自我评价的障碍、行为方式障碍和情绪控制障碍等特点,往往主要表现为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对外界的信息不能做出适当的准确的反应,及时地协调自己的行动,从而造成行为的怪异、不合群。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心理治疗,主要是经过各种训练使自己适应社会,建立自己的自信心。我们往往采取包括如何适应新环境、对职业选择的建议和指导调整其行为方式、调整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发挥其优点等措施。
2消除心理压力
压力是身体对一切加诸其上的需求所做出的无固定形式的反应。任何加于身体的负荷,不论是源于心理方面,还是源于物理因素,都是压力的来源——压力源,都会引起“一般适应综合征”。事实上,只要人们生活中必须扮演某种角色,而且又有许多自己不愿扮演的社会角色存在,就都会产生压力。
卡耐基在一项民意测验中指出,有43种生活事件的变化会给人们造成压力,其中包括:贫困、失业、失恋、离异、丧偶、疾病等,而它又主要来自于事业和感情生活两方面,尤其表现在前者。由于中青年人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他们就可能面对更多的压力。
在赛利医生的应激学说中,压力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始警戒反应阶段、抗拒阶段和衰竭阶段。
初始警戒反应阶段,是由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共同运用而产生作用的。这种反应,由交感神经刺激肾上腺素,同时由丘脑下部启动脑上垂体,产生了一种激素,肾上腺便会利用这种激素,调整身体做出适应性的防御措施。
若压力源只是威胁到局部范围,那么,破损的这一部分便会发炎,以起到封闭性的保护作用,便于免疫系统驱逐“侵犯者”,起到治愈受损组织的目的。如果威胁不限于局部,如心理方面的疾病或潜在的环境公害,一般适应综合征便会动员身体作最大的生理反应,这就是抗拒阶段。在这一阶段,有些人对压力源的心理反应犹如“斗士”,立刻将这种不良情绪排去;而另一些人是“躯体演化者”,他们拒绝体验压力带来的影响,将压力局限于体内某一处,那么就会产生头痛、背痛、消化不良或更严重的身心疾病;另外,还有称为“心理演化者”的人,他们以忧愁、焦虑、消沉或慢性紧张来表现他们对于压力的抗拒。
如果疲劳的人得不到充分休息以恢复体内平衡,压力便会使人产生一系列的人格障碍,逐渐损毁身体情绪,造成身心崩溃,即进入衰竭阶段。
压力对身体有着不言而喻的消极作用,长期的心理压力,会逐渐形成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出人格障碍,会逐渐侵蚀人的身体情绪,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要免除外界的刺激,必须对外界压力做出正确的认识,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正确对待它。很多成功者在开创事业时,没有一个不受到身体、财力等方面的压力的困扰。拿破仑·希尔少年时代,完全靠自己做新闻记者所得的收入支撑自己的学业。各种各样的压力虽时不时地袭击他,但却也为他的奋斗生涯增添了不少光彩。一个人在生活中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压力或打击,所以要正确对待压力,正确评估它对你的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压力对你身心造成的伤害。例如,某天你与老板争吵时,你不妨考虑一下,继续吵下去的结果肯定是被炒鱿鱼,你可以权衡一下是被炒鱿鱼造成的心灵上的压力大呢,还是忍让一下心理压力大?这两种危害你可以权衡取较轻的,你不难找出理智而又有利的解决方法。
既然压力如此有害于我们的身心健康,那么,应该采取怎样的应对方式呢?
一方面是身体方面的途径:强调持之以恒的运动,特别是做“有氧运动”。例如,游泳、跳绳、踩单车、慢跑、急步行走与爬山等。这些运动不仅能够让血液循环系统的运作更有效率,还能够强化我们的心脏与肺功能,直接地增强肾上腺素的分泌,使整个身体的免疫系统强大起来,从而有更强的“体质”去应付生活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压力。
洛克菲勒、卡耐基等超级成功者都酷爱运动的原因即在于此。事实上,身体肌肉的劳动,能够让全身心得到松弛,并让大脑有一个恰当的休息机会。只有强健的身体,才是十足的成功的能源。
另一方面是心理方面的途径:心理学家视个人的情况而给予的个别指导和心理治疗,仍然是个人应付压力的最佳方法。他们也赞成利用有效的自助法来排除压力,例如,循序式肌肉放松法、静坐、自我催眠和练习吐纳(呼吸)等。
总之,压力管理就是一种积极应对外来刺激的方式,它包括对压力的了解、评价,从而达到缓解和避免压力的目的。
三十一 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合理安排时间,对于每一位渴望成功的朋友都很重要,因为合理安排时间等于是对你拥有的时间进行一次科学规划,这样你做起事来就会有条不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效地管理时间
1明确目标,制定计划
时间管理的第一项法则是设定目标,制定计划。目标能最大限度地聚集你的资源(包括时间)。因此,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省和控制时间。
人生的道路,存在着时间与价值的对应关系。有目标,一分一秒都是成功的记录;没有目标,一分一秒都是生命的流逝。爱默生说:“用于事业上的时间,绝不是损失。”
每天我们都应把目标记录下来,并且把行动与目标相对照。相信笔记,不要太看重记忆。养成“凡事预则立”的习惯。不要定“进度表”,要列“工作表”;事务要明确具体,比较大或长期的工作要拆散开来,分成几个小事项。
马丽凯说:“每晚写下次日必须办理的6件要务。挑出了当务之急,便能照表行事,不至于浪费时间在无谓的事情上。”
确定每天的目标,养成把每天要做的工作排列出来的习惯。把明天要做的事,按其重要性大小编成号码。明天上午头一件事是考虑第一项,先做起来,直至完毕。接着做第二项,如此下去,如果没有全部做完,不要内疚,因为照此办法完不了,那么用其他办法也是做不了的。
记日志就是在善用生命、设计生命。伟人们都有把想法记录下来的习惯。他们用日志来记录当天的重要事件和学习心得,用日志来总结经验、反省过失,用日志来规划明天、明确目标,用日志来管理时间、集中精力、抓住大事……一个成功的时间管理者也是善用日志来规划目标与计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