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的价值远大于金钱
青年小柳到一位教授家拜访,适逢他的一位朋友去还钱。那人走了之后,教授就拿着钱感叹地说:“失而复得的钱,失而复得的朋友。”
小柳很疑惑,便问这句话的意思。
教授一笑:“我把钱借给朋友,从来不指望他们还。因为我心想,如果他没钱而不能还,一定不好意思再来,那么我吃亏也只是一次;如果他有钱而想赖账,一定不敢再来,那么我等于花点钱认清一个坏朋友。朋友借钱,只要数目不太大,我总是会答应,因为这是通财之谊。借出之后,我从不去催讨,因为这难免伤了和气。因此,每当我把钱借出去,总有既借出了钱了又借出了朋友的感觉。而每当不待我开口,他们就如约将钱还来,我又有失而复得了钱,且失而复得了朋友的快乐。这不是一种很平和完满的境界吗?”
生活中,对待借钱与友谊,我们能否像教授这样豁朗达观,做到两全其美呢?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心态。
一杯美酒刚刚倒入杯中,你一定会馋得直流口水,当你喝到一半时,有一大堆钞票摆在你的面前,并要求你停止饮酒,你一定会放弃美酒,并去追求那一大堆钞票的。
许多人很看重金钱,对友谊十分不负责。为了金钱,他们可以把友谊当作一个玩偶,一个接一个的报废,一个又一个的更新。伤害了对方的心灵,自己却无所谓。
他们就是那一种心胸狭窄的人。幸福会冷落、遗弃他们。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话在当今社会也是十分流行的。然而,社会上仍有一些人把友谊当作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他们像守财奴一样,守着这些精神上的财富,而把那些钞票看做是粪土。他们是有福的。
幸福顿悟:
人生在世,不可为了金钱而牺牲友谊。当然,只借钱而总忘记还的人,也并非真朋友。
心债须心偿
有人说:“世上什么都好还,唯有心债难还。”
阿成有一张保存了好多年的大学毕业照,照片已摩挲起了毛边。妻子和他都十分喜爱这张照片,虽然上面的人她一个都没见过。但她能说出照片上的每个人的姓名,甚至爱好。这是阿成几次絮叨给她听过的。
阿成是个孤儿,在校时生活异常艰难。但每到学业难以为继时,都会收到一张不署名的汇款单。阿成就靠着在校办厂打零工和一张张汇款单完成了学业。直至毕业时,阿成才从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中得知汇款单就是和他说说笑笑的同学们寄的,不署名是为了让他能自自然然地与大家相处……
说到这里,阿成眼眶里又似乎溢出晶亮的泪花。她叹了口气,轻轻抚摩照片:“有机会,真应该把大家请来,好好吃一顿,感谢一下!”没想到一向温良的丈夫头一回咆哮着朝她发了脾气:“你以为什么东西都是吃一顿,感谢一下就能偿还得了吗?”丈夫声音小了些:“我也很感激同学们,但我仍装着不知道,只是在送他们离校时,在他们的留言册上题下‘真情无价’四字,然后和他们哭作一团……”
人生中,许多东西是无法用世俗之物去等价偿还得了的,例如朋友间的挚情,缘于心,就得用心去补上。
幸福顿悟:
一位名人说:“名誉、美酒、爱情,都不及可以让我感到幸福的友情更珍惜。”朋友的钱、物易还,而心债,须用真心偿还。
交友,需揣一颗感恩之心
古诗说:“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感恩,会使友情经久弥香。
生活中,在某些“实用型”人物的眼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次性”的,就像欠债还钱,概不赊欠。如果你把朋友当作受伤后的拐杖,痊愈后就扔掉,你永远也无法获得真心。
只有富有人情味的人,才能深得人际交往之妙,赢得人们的尊重。
长征途中,当时任民运部部长兼政委的杨立三,坚持亲自给重病的周恩来抬担架。他和同志们在饥寒交迫中,抬着周恩来走出沼泽泥潭的草地后就累病了。19年后,杨立三去世,身为政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坚持要亲自给他抬棺送葬。
1937年6月,周恩来在崂山遇险,护卫他的十多名警卫战士大多光荣牺牲。事后,周恩来和另外三个虎口脱险的同志合影留念,周恩来在照片背后写上“崂山遇险,仅余四人”。这张照片一直珍藏在他贴身的衬衣口袋里,直至病逝才被人发现。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就是周恩来的人格魅力。难怪在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时,围绕安卧在鲜花丛中的周恩来的遗体,群众的泪水把地毯洒湿了一米多宽的一圈。难怪会出现十里长街送总理,长夜无言,天地同悲的动人一幕。
交友带一份人情味,你将获取人生丰厚无比的馈赠。
幸福顿悟:
感恩友情吧,它是你生命中的星光,让你怀抱希望的种子,收获源源不断的力量和幸福。
善待生命中的每一个,就是善待自己
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
于是,看见的,看不见了,记住的,遗忘了;
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
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
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
遇到你真正的爱人时,要努力争取和他相伴一生的机会,因为当他离去时,一切都来不及了;
遇到可相信的朋友时,要好好地和他相处下去,因为在人的一生中,能遇到一个知己真的不容易;
遇到人生中的贵人时,要记得好好感激,因为他是你人生的转折点;
遇到曾经爱过的人,记得微笑向他感激,因为他是让你更懂得爱的人;
遇到曾经恨过的人时,要微笑着向他打招呼,因为他让你变得更坚强;
遇到现在和你相伴一生的人,要百分百感谢他爱你,因为你们现在都得到幸福和真爱;
遇到背叛你的人时,要跟他好好聊一聊,因为若不是他,今天你不会懂得这个世界;
遇到曾经偷偷喜欢的人时,要祝他幸福唷!因为你喜欢他时,是希望他幸福快乐;
遇到匆匆离开你人生的人,要谢谢他走过你的人生,因为他是你精彩回忆的一部分。
幸福顿悟:
善待生命中每一个与你擦身而过的朋友,你的人生将轻松无比,了无缺憾。
互扶互助才走得更远
有一个民族,千年来历经杀戮、驱逐、侮辱,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四处漂泊。这就是犹太民族。他们之所以能在生活的恶风险浪中幸存,并且更加繁荣兴旺,这与他们互扶互助的观念是分不开的。可以说,这种观念是犹太人生存的一个重要的法宝。
犹太人认为,富人有提供帮助的责任,穷人有获得帮助的权利。在长期流亡的艰苦岁月里,犹太富人往往自觉地替穷人掏腰包。在犹太社会里,救济穷人已成为一种习惯,哪怕是家无三餐的穷苦犹太人,也都留有一个装钱的小盒子,准备向更穷的人家施舍。
犹太社团里必定会有慈善机构,这些慈善机构都是靠富裕的犹太人的捐助来维持的。在每周不同的日子里,穷苦的犹太学生分别到不同的犹太人家去吃饭,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使这些学生能够更安心地读书。
他们发自内心地喜爱自己的同胞,从内心深处帮助自己的同胞。有位犹太拉比说:“要想测知你是否真心敬爱神,只要看你是否爱你的朋友就知道了。”
据说,古代犹太人在神庙中有若干个小房间,称之为“禁声室”或“静室”。犹太人把他们为穷人准备的东西秘密地放在里面,穷人们来到这里就秘密地得到帮助,让接受者不知道是谁给的,给予者不知道给的是谁。
他们在施舍时,很注重并允许穷困的人在接受帮助时保持尊严。时至今日,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所作的捐赠中,还有许多犹太的法律规定的烙印——在收获季节掉在地上的几堆玉米或几捆小麦属于穷人,而长在地边的庄稼也属于穷人。富人要留下一定量的庄稼、橄榄或是葡萄让穷人来拿。互相帮助成为他们的生存法则和经久不衰的民族意识。
幸福顿悟:
人与人交往时,懂得同甘共苦、互扶互助,就等于拥有了坚强的力量,继续走下去的勇气。世间的风雨,也奈何他们不得。
人脉宽了,路子才广
今天是一个人脉至上的时代。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说:“我愿意付出比得到其他本领更大的代价,去获得与人相处的本领。”
拥有人脉,等于拥有了机遇、财富;失去了人脉,便只有孤独、四处碰壁。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自幼贫困。14岁时,他借钱买了一条小船,开始偷捕牡蛎。可是,不久之后就被水上巡逻队抓住,被罚去做劳工。杰克·伦敦逃出来后,便走上了流浪水手的道路。
两年后,杰克·伦敦随着姐夫一起来到阿拉斯加,加入了淘金者的队伍。在淘金者中,他结识了不少朋友。他这些朋友中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而大多数是美国的劳苦人民,虽然他们的生活贫穷困苦,但是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中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来自芝加哥的坎里南,他的辛酸历史可以写一部厚厚的书。杰克·伦敦听他的故事时经常潸然泪下,而这更加坚定了杰克·伦敦心中的一个目标:我要写作,写淘金者的生活。
在友人的帮助下,杰克·伦敦利用休息的时间看书、学习。1899年,23岁的杰克·伦敦写出了处女作《猎人》,接着又出版了小说集《狼之子》。这些作品都是以淘金工人的辛酸生活为主题的,因此,赢得了广大中下层人士的喜爱,杰克·伦敦渐渐走上了成功的道路,他的著作在全国畅销,也给他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起初,杰克·伦敦经常去看望他的穷朋友们,一起聊天,一起喝酒,回忆以往的岁月。
渐渐地,杰克·伦敦的钱越来越多,他对于钱也越来越看重。他甚至公开声明他只是为了钱才写作。他开始过起豪华奢侈的生活,而且大肆地挥霍。与此同时,他也渐渐地忘记了那些穷朋友们。
一次,坎里南来芝加哥看望杰克·伦敦,可杰克·伦敦只是忙于应酬各式各样的聚会、酒宴和修建他的别墅,对坎里南不理不睬,一个星期中坎里南只见了他两面。
最终,杰克·伦敦的淘金朋友们一一地从他的身边离开了。
失去了朋友,就断了写作的源泉,杰克·伦敦的情绪沉闷、思维枯竭,他再也写不出一部像样的著作了。1961年11月22日,处于精神和金钱危机中的杰克·伦敦在自己的寓所里用一把左轮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杰克·伦敦的故事令人深省,可谓“赢也人脉,输也人脉”。
人脉,是人生成功的助推器,是领取希望的友情存折。
幸福顿悟:
提升人脉竞争力是一辈子的功课。盘活了“人脉”,幸福才得以飞跃。
世上并没有十全十美的朋友
驰名于世的《包法利夫人》的作者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他的家当时坐落在摩里略镇,是同时代法国作家龚古尔、都德、莫泊桑、梅里美等利用星期日经常聚会、讨论的地方。
后来,福楼拜家的客厅里又多了一个新面孔,他就是被称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的屠格涅夫,他的小说语言纯净优美,结构简洁严密。作品充满诗意的氛围和淡淡的哀愁,给人无尽回味。《最后一课》的作者都德见到了侨居法国的屠格涅夫后,向他倾诉了自己对他的才华、人品的无限仰慕及对《猎人笔记》的高度赞赏。
自此,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屠格涅夫甚至成了福楼拜家里的常客。然而,屠格涅夫并不因为他们之间的友谊而改变他对都德著作的评价。在他看来,都德是他们圈子里“最低能的一个”,但他只把这个看法作为内心的一个秘密写进心爱的日记里。
1833年,屠格涅夫因脊髓癌病逝了。当都德无意间发现了这个秘密时,感到万分意外,就像迎头挨了一记闷棍似的,他感慨地说:“我始终记得他在我的家里,在我的餐桌上,怎样温柔热情地吻着我的孩子们的事,我还收藏着他写给我的无数亲切可爱的信件。但在他的那种和蔼的微笑下却隐藏着这样的意念。天哪!人生是怎样的奇怪,希腊人的所谓‘冷酷’两字是多么的真实!”
这种友情的幻灭当然使都德很伤心,但在屠格涅夫方面,却并无他的不是处。因为他将友情和作品分离了,他对都德,甚至对他的孩子有友情,但是不满意他的作品,所以才在背后说出那样的话,如果不是为了友谊,屠格涅夫也许当面就向都德说了。这样一来,都德早就和屠格涅夫绝交,也不至于有死后这样的幻灭了。
能力和才华不是选择朋友的最高标准,只要投缘,只要够朋友,这些就显得不重要了。人无完人,再好的朋友也不可能让你处处满意。那就让你的不满成为内心的秘密吧,因为朋友知道后,也许会离开你,那样会使你更加痛苦。
在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时,鲁迅认识了刘半农,并和他成了好朋友。对刘半农的为人,鲁迅极为赞赏,认为他勇敢、活泼、对人真诚,用不着提防。但同时,鲁迅也发觉他有些“浅”。将刘半农与陈独秀、胡适进行比较后,鲁迅说,刘半农虽浅,却如一条清溪;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不料,如此热情洋溢的评论却伤害了刘半农,因为他有自卑情结。对刘半农的这种心理,鲁迅表现出了明显的憎恶。但他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对友人,开口之前,我们要三思,但一言既出,就坦然面对吧。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对彼此交情的一种检验,连几句话都承受不了的交情,毕竟是脆弱的。
幸福顿悟:
许多时候,不满、指责不适宜让朋友知晓,就让它们成为内心的秘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