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迷雾看人生
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列夫·托尔斯泰
◎?"人生的本质
人生是什么?这是很难用一句话说明的。
两千多年的中西哲学家对人和人生作了无数的描绘、说明,但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关于“什么是人生”的概括定义,说明“人生是什么”几乎成了一个斯芬克斯之谜。我们并不奢望说出每个人赞成的一劳永逸的人生定义,但我们认为每个自觉地把握人生的人,必须有一个对“人生是什么”的正确认识,从而指导自己的人生行为。
其实,人这个小宇宙同大宇宙一样,是可以认识的,并不是一个深不可测的问题。问题在于是否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对待人生。这就是说,要从人生的实存中寻求人生的本质,回答人生是什么。
卡耐基认为,人有着大体与动物相同的生理活动,需要有一定的外部环境和物质条件。但是,人毕竟与一般动物不同,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人作为社会动物,虽然不能完全摆脱动物性需要的方面,生理活动要受生理法则支配,但由于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自觉地、有目的的控制自然和改造自然,控制生理和调节生理,因此也使生理活动的自然实现了社会化改造。这种改变之大,使动物和人类之间有一条明显的鸿沟。
人类不是通过简单的刺激——反应来适应环境,求得生存,而是用自己的智力和体力去改造环境,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主动地生存和发展,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卡耐基认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决不能脱离社会生活,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环境及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历史,是按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发展的规律、按照一定的社会发展规律向前发展的,因此,人不能离开社会历史的制约性,实现绝对的自我。在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个人都是按照一定规律发展的历史车轮上的一个齿轮,一个螺丝钉;任何个人的生活过程,都不过是在社会历史所提供的舞台上进行的有限活动罢了,而不可能相反,从自己的头脑里去创造、外化社会历史。因此,绝对自我的说法是错误的,不现实的。精神活动、自我意识,不过是人脑活动的性能,是实际生活过程的反映。
那么,人生是否就是完全顺从历史规律的消极被动的生活过程呢?是否如斯多阿主义者所说的,像狗一样被拴在历史车轮后面跟着跑或被拖着走的呢?当然不是。对待人生,不但要肯定人生必然受制于社会历史条件,而且应该看到由历史规律所左右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事先按照理想的目标,安排自己的行为,改造自己的生活环境,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生产劳动为核心的人生活动,不仅在人类产生的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而且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也起着推动作用。卡耐基认为,劳动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生。所以人生的本质是以生产劳动为核心的主动适应和创造生活的过程。
这一对人生本质认识的思想,在卡耐基人生论中居于核心地位,它肯定了劳动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他将人生归结为主动适应和创造生活的过程,也就肯定了人生态度和人生目的对于人生的重大意义,所以抽象出来人生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人生的本质就是以劳动实践为核心的,用科学的人生态度来追求人生目的、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
◎?"人生离不开环境
当每一个人刚刚降临到人世的时候,就处在前人所创造的现成的社会环境。对于这种既成的事实,人们是无法选择的。人们面临的社会环境有大环境和小环境之分,社会大环境是指整个社会环境及其发展趋势、水平、性质和状态。在大环境范围内,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地区的社会制度、生产力状况、社会结构的特点、科技的发展水平、教育事业的发达程度以及民族的特点、阶级的属性、传统和文明水平等都会影响和制约着人的生存方式,人离不开社会环境。
人与社会大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个人的一生到时间、空间都依赖于社会大环境。人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大环境的范围内活动,但是决不等于说人只是消极地适应社会大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人是可以改变社会大环境,创造和发展社会大环境的。
卡耐基在其著作中谈的最多的是社会小环境。社会小环境是指个人直接接触的生活范围,如家庭、学校、住区、单位及社交活动的范围等。社会小环境对个人的影响是明显的,个人离不开社会小环境。在社会小环境内,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文化教育程度及经济生活水平,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教学质量、学风、校风、系风、班风的情况,单位的文明建设、科技教育、政策措施、人员的组成、物质条件,居住环境的风气,以及个人接触的社会成员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个人的一生,社会小环境对个人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
卡耐基非常重视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家庭是个人所接触的第一个社会小环境,家庭是个人人生旅途的大本营。个人在生理成长、心理发展以及生活技能的学习和积累上,都要紧密地依靠家庭。家庭是指导孩子踏上生活的第一所学校;家庭里的一切物品是孩子面对的第一个世界;家庭里的欢声笑语、悲啼哭泣,是孩子耳闻的最初音响;家庭里的父母兄妹,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群体;家庭里的一言一行是孩子学习的第一个典范;家庭对于孩子来讲具有重要的教育职能,家庭教育的优劣往往影响人的一生。家庭不仅有教育的职能,而且家庭给人带来温暖,给人以心理上、精神上的满足。
卡耐基也非常重视教育和培训工作。学校是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是影响个人的极为重要的社会小环境。学校是对人进行社会化的有目的、有系统、组织性较强、育化性较大的场所。学校不仅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文化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而教导、培养行为规范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校的作用之一就是要把各种类型的社会行为规范教给学生,使学生在自己的一生中都能自觉地遵守。我们可以把行为规范分为一般规范和角色规范。一般规范是指社会全体成员都要遵守的规范,如法律、法令、社会公德等。角色规范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人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如职业道德等。每一个人在社会中按其所处地位来扮演不同的角色,社会化的最后结果就是要培养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学会恰如其分地扮演社会角色,并且做到在不同场合扮演好不同的角色。
住区对个人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说明住区对个人有较大的影响。同一住区的人们相互依赖、共同生活、经常交往,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心理上、知识上、信息上经常进行交流,彼此之间互相影响,以至影响到每一个人。住区内好的风气将使人奋起、进取;庸俗的风气使人无所事事,闲混日子;坏的风气将使人堕落。
此外,一个人所接触的社会成员对个人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正所谓“近朱者赤”。与生活的强者来往将给你力量,与品德高尚的人来往将给你精神,与学者来往将给你知识,与正直者来往将给你勇气,与聪明者来往将给你智慧;相反,与市侩来往你得到的是庸俗,与无为者来往你得到的是消沉,与强盗来往你得到的是残忍和肮脏。总之,与好人来往你将得到真善美,与坏人来往你将得到假恶丑。
社会小环境对人的社会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人的个性发展也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卡耐基认为,社会化对于个人来说,既是发展人的社会性的过程,也是完善人的个性的过程。人的个性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通过社会化,人们学习了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了一定的生活习惯,接受了社会的生活目标和社会规范,确立了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培养良好的理想、道德、情操。在社会化过程中,人们接触社会的各个方面,直接参与社会生活,逐渐地形成一定的兴趣、能力、性格。人的个性受先天素质、个人经历、家庭背景、学校教育等影响,同时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人的继续社会化和强制教育的再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更大一些,而社会小环境对人的个性的影响则更具体一些。
卡耐基认为,个人受社会小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但是个人也不是消极地受制于社会小环境,而是能动地反作用于小环境,这种能动作用较之个人对社会大环境的能动作用来得更大一些。一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影响自己所在的住区、学校、单位,可以用自己的思想品德去感染教育自己周围的社会成员,影响他人的人生。总之,人生活在社会小环境之中,每个人都是这个小环境的主人,应当以主人的姿态去影响小环境、净化小环境、改变小环境,努力使自己所生活的社会小环境树立起优良的风气,成为塑造美好人生的学校。
◎?"人生角色是多变的
不论在社会大环境下,还是在社会小环境下,人总有一个面对环境压力去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过程,这就涉及一个面对环境压力的应变问题。实际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变能力。个体的人虽然是一个人,但实际表现出来的、活动着的这个人,却是百种、千种,表现出千奇百怪的姿态。正因为这样,许多人把人生看成演戏,每个人都是人生舞台上的演员,有规定的上台和下台时间,在台上时都要演出各种不同的角色。不过,这种看法如果不是在否定的意义上使用,也可以说人生就是要在人生舞台上做演员,有一定的生命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每个人要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戴上”各种面具。有时做父亲,有时做丈夫;有时做领导,有时被领导;有时做思想家,有时做务实者;有时认真,有时马虎;有时严肃,有时诙谐;有时发怒,有时温和;有时要争夺,有时要谦让;有时要欢笑,有时要苦恼;有时要互爱,有时要争斗;有时要互助,有时要竞争;有时要自大,有时要谦卑;有时要机灵,有时要装傻,如此等等。每个人都在扮演着几个角色,变换着数不清的面具,真如卡耐基所说:“人总的说来越文明便越像个演员。”
那么,怎样看待人生中的这种现象呢?人生的面具、角色与人生的真实和本质是什么关系呢?
有人认为,角色不是表现个人的真实性,而是掩盖了个人的真实性。面具、角色,都是假象、假面具,以假盖真,正是面具和角色的意义。
有人认为,人不能永远真实,也不能永远虚假。真实中有点虚假,虚假中有点真实,都是动人的。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相间,是人之本性。
有人认为,人就是他的面具,以为在面具、角色背后还有一个真实的自我,那是幻想。认识人只是认识他的面具,面具就是人。
也有人认为,面具虽然是假的,人生扮演着各种角色以表现出迎合世俗的德行,但久而久之也会由假变真,唤醒人的真性,转化为人们内心高尚的思想品德。
卡耐基认为,以上种种看法的共同缺点是把面具和真相、角色和自我对立起来,孤立地、片面地看待人生。其实,面具和真相、角色和自我,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统一的。“面具”一词原意是指个体特征、人的社会地位、身份,因此也与角色相通,引申其意也称人格。这种词义就表明了面具和真相、角色和自我的统一。
面具的多样性、角色的多变性,是人们主动去适应社会和环境的表现。“诚于中而形于外”,诚为一,形为多。这可以说是面具与真实、角色与自我的辩证法。因而卡耐基认为,面具并不是假脸,而是一定个性的模型,或行为品性的样态。所以它不能脱离自我而存在,也不能对自我真实保持中立。人们选择某种面具,是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它体现着社会环境迫使个人顺应的客观要求。正因为这样,面具也就有很大的随意性,与真实的自我保持着一定的差距,还不等于自我。这种差距如果扩大到一定的程度,面具就成为假相。
面具与真实的差异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面具的选择最初往往是勉强的、不得已的,或者是仿效他人的模式。但是在以后的生活实践中,由于不断重复此种面具,也会习惯成自然,使所选择的面具成为自己的代表物,或称“第二天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就是真实的自我,而个人自以为真实的自我反倒成为虚幻的、不真实的东西。这就是说,面具是一个适应机制,它使个体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关系要求,表现真实的自我。卡耐基认为,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个体,都必然要带上一张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