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规模上看,希腊只是一个小国,但它的金融情况却牵扯到欧元区各国的神经。况且,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投资市场上的投资者们仍未对市场恢复信心。此时,希腊的债务问题,很可能为投资者带来心理负担,导致欧元区衍生新一轮经济危机。
与此同时,为恢复经济,希腊政府四处借债,最终决定求助于欧元区同盟国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希腊政府开始执行欧盟—欧洲央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三方组织(希腊人称之为“troika”——“三巨头”)开出的紧缩药方,力图遏制住不利的金融局势。
时至今日,希腊的民众逐渐开始恢复信心。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若没有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支持,生活将会陷入更加贫困的境地。
“欧盟对我们来说意味着现代化。”,一些希腊人以此来表达对欧盟政策的赞赏,并认为希腊将会为实践整个恢复计划而做出努力。同时,很多人也看清楚,在未来,希腊势必将为偿还这笔债务付出巨额的代价,他们甚至怀疑很多欧盟国家是在利用希腊的危机获利。
无论如何,希腊债务危机再次为人们敲响警钟,全球的金融危机并没有彻底结束,它随时可能在金融脆弱、债务沉重的某国爆发。此时,不再是“美国一发烧,全球都感冒”,而是只要个别国家出现危机,各国就有可能都被拖下水!
美国的次贷危机让人们见识到金融海啸的破坏力,而下一个点燃世界金融危机导火线的又是谁?在世界经济增长全面放缓的情况下,还会再出现新一轮的金融风暴吗?一切尚不得而知。所以,各国十分有必要密切注意世界的经济走向,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打破全球经济平静的因素。
【陷阱提示】希腊的债务危机提醒世界,金融风暴并未走远,各国所应做的就是密切关注世界金融形势,并竭尽全力恢复本国经济。
当中国的粮食不能自给自足时
一位美国人曾发一篇题为《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文章,文中指出,按照中国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2030年,中国的人口将达到16亿,粮食的消费为人均400公斤,粮食的需求总量增加近85%;同样,按照当前中国耕地面积减少的速度,2030年,中国的粮食种植面积将缩减到20世纪90年代的一半,粮食将会有50%以上依靠进口!
有学者认为,这位美国人是在危言耸听,我国的粮食产量自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研究出杂交水稻后,就增产数以万吨。何况中国地大物博,有大面积的土地在种植粮食,完全不必担心粮食问题。
从2004年到2008年,中国连续五年的大丰收,(其中,200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创纪录的10570亿斤),似乎使国人更不在意这个问题。的确,中国的粮食情况还比较乐观,粮食的产量一直数量较大且保持稳定,目前并不会出现粮食危机。但这并不能保证将来中国的情况不会有所变化。
当今世界,很多国家都面临粮食危机,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的市场环境也逐渐形成。即使现在中国能保证绝大多数国民能在买到相应的粮食,可几十年后的情况将不可预知。所以,
长期来看,中国的粮食安全并没有足够的保障。
2009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的年度报告指出,截止到发布前,全球已有超过10亿人营养不良,创40年的最高纪录,其中亚太地区的饥饿人口最多,高达6亿多。并且根据他们的测算,2008年度世界粮食储备仅为4.05亿吨,只够人类维持53天,远少于2007年可维持的169天。
这个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在陷入饥饿,至少有10亿的人没有充足的食物。潜在的粮食生产危机同样威胁着中国。
受金融危机冲击,我国农产品价格出现下跌的趋势。农民的收入降低,种粮的积极性受挫,有部分农民放弃种田,脱离土地,向城镇转移。俗话说,“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在严峻的大背景影响下,粮食安全问题确应引起国家的注意。
人类缺少粮食就无法生存。作为中国的国民,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现在尚不需为吃饭的问题发愁。可是,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所的庞大粮食消耗量绝对不能小觑。
据最新统计,我国每年要消耗粮食1万亿斤,占世界消费总量的25%。中国每年的需求量约为5亿吨,但每年全球粮食交易量才2亿多吨。
世界上除了中国自己,恐怕再没有任何国家能供应得起如此多的粮食。如果一天中国缺少粮食,任何国家都难以喂饱它。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保障粮食安全,成为中国应对全球粮食危机的最大任务。只要中国能维持自给自足的粮食供应,就不用担心受到“粮荒”的困扰。也只有粮食的供给充足,才能为未来国民的生存发展提供最根本的保障。
对此,有关专家指出,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在于形成一个稳定、高产的粮食生产体系。因此,国家需要出台减免农业税、建立粮食储备体系、加强粮食市场监管等一系列保护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的政策。并在必要时,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从而为我国粮食生产提供可靠的基础。
【陷阱提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消费国,我国尚能自给自足。可是,随着全球粮食危机的恶化,我国的粮食生产必会受到影响。为确保粮食安全,中国应当未雨绸缪。
油涨油跌的惊魂动魄
20世纪80年代起,国际油价就走上一条“颠簸起伏”的路,不停涨涨跌跌。
2000年12月时,国际市场上的石油期货为每桶25美元,2003年同期为每桶31美元,2005年同期为每桶62美元,等到2007年12月份就暴涨至每桶94美元。此时,油价的攀升远没有结束,2008年2月开始,油价历史性地突破三位数字,达到每桶100美元,五个月后,油价达到顶点为每桶147美元。凌厉的上涨攻势,让各个石油进口大国都措手不及。
价格的不断刷新,引发对油价突破200美元的猜测,并让人们担心从此使用石油将成为一种奢侈。出乎意料的是,当油价上涨到150美元时,突然失去动力,开始自由落体般跌落,到2008年年底,国际油价已回到44美元/桶!
自2008年价格回落后,石油价格进入新一轮的攀升,2009年3月下旬上涨到每桶50美元左右,到2009年10月,国际油价达到每桶70美元以上。进入2010年,油价开始在85美元左右震荡。
石油价格仿佛失控的野马,不知何时会向何方飞奔而去。国际市场上一直缺乏一种能对其进行制约的力量,才放纵其肆意涨跌。作为世界上的稀缺资源,石油价格的跌宕起伏令很多国家都绷紧了神经。
为何石油价格的涨跌会如此惊心动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国际上关于石油价格剧烈变动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说法。
1.石油枯竭论。即认为石油的分布和储量极不平衡,且石油可开采的量将越来越少,有关数据显示,在68年后,石油将被开采殆尽。
2.地缘政治论。指的是由于世界上的主要产油区的地缘政治局势紧张,推动了市场上油价的上涨,越是局势紧张,油价越是被抬高。
3.投机炒作论。有学者认为,石油价格飙升的根本原因应是市场上的炒作。例如欧佩克轮值主席、阿尔及利亚石油部长卡利尔曾说:“国际市场上的原油供应是非常充足的。油价飙升并不是供应与需求矛盾导致的,而是投机导致的。”由于投机者的存在,有关油价的变化就容易被人们放大,从而加速资金的投机炒作。这种说法被认为是较为正确的答案。因为,有证据证明,世界目前的石油总量完全可以满足当前各国的需求,而之所以油价能“飞奔”,只能归功于唯利是图、贪图差价的投机者。
4.美元贬值论。此理论认为是美国货币的贬值导致油价上涨。有经济学家指出,美元近几年来的贬值,致使购买相同价值的石油需要花费更多的美元,而世界上的石油交易都是以美元结算,所以石油的价格会上涨。即,石油的价值没有变,关键是美元不值钱了,才出现高油价。
至此,可以看出油价涨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目前油价变动的因素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难以分析。若是这样,石油价格今后的发展趋势又会如何?有学者认为,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对石油的需求将增加,油价仍将会继续上涨。特别是,即将步入六月,夏季是用油高峰期,企业的生产将耗费大量的石油。对其需求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必然会继续推动油价上扬。
针对国际市场上极不稳定的油价和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中国为保障正常的石油供应,表示将加强同伊朗和巴西的合作。毕竟,对中国的能源安全、经济的维持与发展来说,保证油源异常重要。何况,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巴西等国资金紧张,急需融汇大量资金,而中国则能借此机会获得便宜和长期稳定更多油源,提高能源安全性。从总体上看,中国应对油价涨跌,就是要尽量维持国内油价稳定,努力开发新的合作战略,从他处引进低价优质的石油,以保证石油供应的畅通无阻。
【陷阱提示】石油价格的涨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各国经济的发展。在当今国际市场上,国家所能做的是——尽量使用新的政策,以稳定油价,满足自身能源的需求。
世界走向中美共治?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伯格斯滕曾提出一个惹起全世界人民争议的词语——G2。
所谓G2指由中、美两国组成一个Group来以大国姿态合作解决世界经济问题。伯格斯滕认为,中国已经是在经济上和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它应当和美国联手,成为国际经济秩序的维护者和管理者。这就是新出炉的“G2”模式。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打破了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关于未来将由谁扮演世界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人们产生各式各样的猜测。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表现突出的中国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并被推到风口浪尖上。有关中美共治的G2提法成为最热门的话题。
自从2008年奥运会以来,中国积极争取各种机会让外界感知自己,了解自己。这一过程中,它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1998年中国的GDP刚到1万亿美元左右,而到了2008年GDP超过4万亿美元,短短10年的时间就翻了两番!
西方的学者指出,中国的总体实力已经位居世界第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其国际地位正不断提升。
中国就这样被众人推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但凡谈论世界的未来,就必然要谈到中国。问题是,在外界构思G2的世界格局时,中国真的有能力承担这样的角色?又愿意承担这样的角色?
国内的专家指出,社会上流传的G2理论并不适合中国。“世界将形成中美共治的格局”的这种提法是错误的。世界需要加强对中国能力的客观认知,而不要随意揣度中国的意愿。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出口与GDP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三”——这些确实证明中国的实力在增强,但庞大的人口、沉重的发展负担也是真实存在的。有关中国的任何统计数据只要经过人口的平均,就会变得非常逊色。何况在科技创新、文化影响、技术实力等方面,中国和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的差距仍十分明显。
依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国际形势黄皮书》。在黄皮书中对包括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英国、中国、俄罗斯、等国家的综合国力进行分析评估,在11个对象中,中国的综合排名仅为第七,而美国除了在社会发展、可持续性和安全与国内政治三项上得分较低外,在经济、军事、科技和国际贡献四项仍占据世界第一位。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中国的自信和国家实力在不断展现在世界面前。但同时,中国同其他国家的相互依赖也在不断加深。中国不可能也不会发展成为同美国共管世界的超级大国。相反,它的使命在于推动所有国家和平共处、共同参与全球事务。美国人提出的G2不过是个炒作的话题而已。
关于中美之间的关系,更多人认为应将其定位为合作与牵制并存。因为,中美之间是一对矛盾的共同体。中美既有利益冲突,也有利益共同点。两者的相互合作,有利于推动世界上重大问题的解决;两者的相互牵制,则有利于不同发展程度国家间利益的均衡。所以,双方应当加强对话,倾听和尊重彼此的意见,从而达到共同建设世界的目的。
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责任论”,再到此时此刻的G2,关于中国的炒作一直没有停止过。不过,无论外界如何宣传,中国所能做的就是对自己保持清醒的认识,在面对这些压力时能保持平和的心态。而不需要太敏感,甚至被G2和日益膨胀的自信冲昏头脑。
【陷阱提示】中国的崛起曾引发各种猜测,各种评论也纷至沓来。面对这些,中国应保持对自身欠发达的社会、经济程度的清醒认识,不轻信他人的言论,高估自身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