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大海无边际,广植净莲养身心;
自有一双无事手,为做世间慈悲人。
——唐·黄檗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智慧,是人生的透视,是微妙的感悟,是经历的结晶;慈悲,是世间的至情,是善美的关怀,是无私的奉献。烦恼消归自心就有智慧,利益分享他人便是慈悲。智慧与慈悲,是人间的至宝。
要有爱的胸怀和爱的智慧
【佛心智语】
慈悲与智慧的交融,是心灵的和谐、完美与圆融,它使人能够不断探索生命的奥秘,同时看到真正的自己。
佛经上说:“心净则国土净。”心净之人才能抵达禅的绝妙境界,一念觉,众生是佛。众生皆有佛缘,开启慈悲心,发掘智慧心,立地成佛,不畏遮眼浮云,生命的微笑将绽放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生命的微笑,是慈悲的感召,是智慧的开示。很多人常常觉得自己已经具备了慈悲与智慧,实际上却只是同情与聪明而已。
在佛陀涅槃之后,他的弟子都在人世间,一代一代地“上求佛法以自利,下度众生以利他”,以佛法来帮助自己是智慧,以佛法来帮助他人是慈悲。慈悲心愈重,智慧愈高,烦恼也就愈少。只有运用慈悲来修福报,运用智慧来修智慧,修福与修慧同时进行,相辅相成,才能获得真正的圆满。
真正的慈悲是平等地关怀一切众生。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路人甲乙丙丁,甚至是敌人,都要随时准备给对方以帮助,随时存有众生平等的心念而与人相处,与这个世界融合。
滴水和尚19岁时就在曹源寺出家,拜在仪山禅师门下。刚刚入寺修习时,他终日被派去打杂,给寺中僧人烧洗澡水,时间久了,他渐渐不满于师父的安排。
有一次,师父洗澡嫌水太热,就让他去提一桶冷水过来调和一下。滴水和尚便去提了凉水过来,先将一部分热水泼在了地上,又把多余的冷水也泼在了地上,然后将水调凉了。
师父严厉地斥责他说:“你怎么如此冒冒失失!地上有多少蝼蚁、草根,这么烫的水泼下去,会烫死多少生命?而剩下的那些冷水,如果用来浇花育园,又能活多少草木?你若心无慈悲,出家又为了什么呢?”
滴水和尚顿悟,他既明白了原来烧水做饭之中也可以悟到禅机,又清楚了慈悲心在修禅过程中的意义,自此,他以“滴水”为号,成为一代禅师。
关怀生命不仅仅指关怀人类自身,而且要关怀世间一切生物,如蝼蚁、草根,这些都是慈悲的对象。地藏法音《唯识论》中曾有“佛观一杯水,八万四千虫”之说,在众生眼中普普通通的一杯清水,在佛的眼里,水中却有无数需要救助的生命。传说佛祖曾要求弟子在饮水之前先将水过滤一遍,所以佛教至今仍保留着滤水的传统。
慈悲是指以慈悲心来对待别人,而智慧,则是约束自己,辅助自己修行的无形力量。智慧并非通常意义上的高智商或头脑聪明,而是无私地处理一切问题。佛法强调无我,因此在处理任何事情时,都要抛弃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能从自我的立场或利益出发去评判是非。同时,智慧不是缺乏人性的冷酷,而是以感情为基础,情理兼顾,去消灭烦恼。
为人处世,应时刻想着把美好的事物与别人一起分享,不仅要克服自我私利的束缚,而且要依靠这种分享的智慧来实现对他人的慈悲。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但是让其他人分享到了自己的幸福,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是一种慈悲的胸怀,也是一种无私的智慧。
慈悲与智慧像飞鸟的一双翅膀,失去任何一方,人心都无法保持平衡的姿态,也就不能奢望展翅高飞触及极乐世界。慈悲的行为要以智慧来判断,否则就有可能好心办坏事;而智慧的运用则要以慈悲为背景,否则就会流于空谈。
慈悲与智慧的交融,是心灵的和谐、完美与圆融,它使人能够不断探索生命的奥秘,同时看到真正的自己。
以厚德立身,以大智做事
【佛心智语】
使沉睡的良知苏醒的,必是更强大的良知的召唤。
世人常说,佛有菩提心。那么,什么是菩提心呢?《庄严论》中说道:“菩提心的根本就是大悲心。”佛陀的一切功德都来自于大悲心。当悲心的力量越强时,为了众生我必须承担一切的责任感及清净欲就会越强烈;当这种责任感越强烈的时候,它所带来的这种菩提心的力量就会越坚定、越牢固。所以,菩提心的根源来自于对众生的爱心、悲心以及不忍众生遭受痛苦的悲悯之心,即由慈、悲这两种心所产生。
佛法中的慈,是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而悲则是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二者合称为慈悲。慈悲是佛法的开端,也是佛法的精髓。
佛家的慈悲观念教导我们去爱别人,用自己的心去感悟别人的心,同情别人的苦难并尽己所能地帮助他们从苦难中解脱。这里所指的别人,既包括我们熟知的朋友和亲人,也包括我们的敌人。我们要用不对抗的心对待敌人,用和平来避免冲突,用慈悲心引导他们接受佛法,使他们也变得慈悲。
一个好人,会希望别人也做一个好人,这是好人的梦想,也是实现桃源梦的唯一方式。而同时,如果我们希望别人做一个好人,那么我们自己就应当先成为一个有厚德的好人。因为,使沉睡的良知苏醒的,必是更强大的良知的召唤。
一天晚上,七里禅师正在禅房诵经。突然,一个强盗持刀闯了进来。强盗用刀指着七里禅师,威胁他说:“把所有的钱财都交出来,否则我就动手了。”
七里禅师头也不回,镇定地指着自己身旁的抽屉:“钱都在里面,你自己去拿吧。”
强盗很快就把抽屉里的钱洗劫一空,禅师说:“请留一些钱给我,我明天还要买花果供佛。”
强盗正要离去,禅师又说:“收了人家的钱,怎么也不说声谢谢呢?”
后来,这个强盗因为其他的案子被官府逮捕了。县令经审问得知他曾经抢劫过七里禅师的东西,于是派衙役来请禅师去指认他的罪行。禅师说:“这个人不是强盗,因为他并没有抢劫我的东西,那些钱都是我送给他的,他已经向我道过谢了。”
强盗得知此事后非常感动,服刑期满,他就皈依了七里禅师,成为其门下弟子。
七里禅师并未将闯入禅房的强盗当做敌人,而是用一颗慈悲心感动了他。这颗慈悲心,也正是世人常说的菩萨心肠。好人,不是随口说说而已,需要用行动去践行诺言。一个好人,因为坦坦荡荡,因为充满正直,有约束自己的智慧所以永远拥抱朝阳,永远远离阴霾。要使人成为一个好人,需要唤醒他沉睡的良知。这过程虽然艰苦,但对于这个世界的意义不可估量。
在广州白云山能仁寺中有一副对联,“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佛本多情,将天下苍生的喜忧福祸都放在心中,这是禅法的心意。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隔阂、摩擦,但是人本同根,生命像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万千枝条铺展开来,才会有绿荫片片,而每个人都是一条枝丫,共系于相同的根源,汲取着同样的营养,沐浴着同样的阳光,又有什么理由不互敬互爱呢?
做事,要做好事,要好好做事,做有益之事;做人,要做好人,要好好做人,做优秀之人。不算计他人,以厚德立身,以大智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做人要先成己,做如春风般的好人,去吹开他人冬眠的良心。
雪中送炭好过锦上添花
【佛心智语】
当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伸出的手才最能派得上用场。布施需及时,因果不负人。
每个人活在这个世上,都不可能无求于他人,也不可能没有助人之时。在打算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应当记住一条规则:救人一定要救急。如果对方有求于我们,这说明他正等待着有人来相助,而如果我们应允了,那么就必须及时相助。
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锦上添花不是必要的,雪中送炭却是救人于危难。在一个人不渴的时候,你即使送他一桶水也没用;在他渴的时候,即使是半杯水也珍贵非常。一个人在吃饱的时候,再好的食物也会丧失吸引力;而在饥饿的时候,半个馒头也美味无比。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重要;人需要关怀和帮助,也最珍惜自己在困境中得到的关怀和帮助。若要一个人记住你,那么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在他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
因此,在佛家看来,拥有布施之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布施、及时施舍,否则,再重要的施舍也会因为迟延而变得毫无意义。
有一次,一个穷人来到荣西禅师面前,向他哭诉:“我们家已经好几天都揭不开锅了,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眼看就要饿死了,请师父发发慈悲,救救我们吧,我们一家人将感激不尽,永远记得师父的恩德……”
荣西禅师面露难色,虽然他想救这家人,可是连年大旱,寺里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让他如何救这家可怜的穷苦人呢?荣西禅师一时束手无策。
突然,他看到身旁的佛像,佛像身上是镀金的。于是,荣西禅师毫不犹豫地攀到佛像上,用刀将佛像上的金子刮下来,用布包好,然后交给这个穷人,说道:“这些金子,你拿去卖掉,换些食物,救你的家人吧!”
这个穷人看到禅师这样,不忍地说道:“我这是罪过呀,逼得禅师为难!”
荣西禅师的弟子也忍不住说:“佛祖身上的金子就是佛祖的衣服,师父怎可拿去送人!这不是冒犯佛祖吗?这不是对佛祖的大不敬吗?”
荣西禅师义正词严地回答:“你说得对,可是我佛慈悲,他肯定愿意用自己身上的肉来布施众生,这正是我佛的心愿啊,更何况只是他身上的衣服呢!这家人眼看就要饿死了,即使把整个佛身都给了他,也是符合佛的愿望的。如果这样做我要入地狱的话,那么只要能够拯救众生,赴汤蹈火我也在所不辞!”
荣西禅师为救人,不惜损毁佛像,可见佛家对于及时布施的重视。人们总会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遇到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事情,这时候,如果能及时得到别人的帮助,自然会永远铭记于心,感激不尽。
人们常说,雪中送炭胜于锦上添花。在对方濒临饿死时送一只萝卜和在对方富贵时送一座金山,就人的内心感受来说是完全不同的。我们要做的,正是在他人落难时送他一杯水、一碗面、一盆火。只有雪中送炭才能显示出人性的伟大和友谊的深厚。当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伸出的手才最派得上用场。布施需及时,因果不负人。
世上没有不能回头的歧途
【佛心智语】
一颗真诚向善的心,是最罕见的奇迹,好像佛桌上开出的花朵。而让奇迹陨灭的,不是错误,而是一颗冰冷、不肯原谅、不肯相信的心。
佛道求真性,尊重人的自性与本性,这是佛家最尊重人的地方。佛重视发展人的自身潜能,主张自修自悟。同样的道理,我们要用自己的心去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应该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要努力做到以众生平等的观点来看待事物。
如果没有平等,便谈不上慈悲。正如一个高高在上的有钱人施舍一点残羹冷炙给乞丐一样,这不是善良,而是怜悯。佛法中的慈悲与善良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佛祖是站在与众生平等的位置上来展示自己的慈悲与善良的。
怀着待己之心来对待他人,平等地对待世间事物,这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也是同理心的一种表现。施行慈悲也是如此。只有视众生平等,才能没有区别地对每一个人都抱持一颗慈悲之心。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达官贵人,无论是高尚的圣贤之士,还是堕落的风流浪子,慈悲之人都会平等相待。
在朝阳升起之前,庙前山门外凝满露珠的春草里,跪着一个人:“师父,请原谅我。”
他是某城的风流浪子。20年前他曾是庙里的小和尚,极得方丈宠爱。方丈将毕生所学都教给了他,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佛门弟子。可他却在一夜之间动了凡心,偷偷下了山。外面的世界迷住了他的双眼,从此,花街柳巷,他只管放浪形骸。夜夜都是春,却夜夜不是春。20年后的一个深夜,他陡然惊醒,窗外月色如洗,澄清明澈地洒在他的掌心。他忽然忏悔了,披衣而起,快马加鞭赶往寺里。
“师父,您肯饶恕我,再收我做徒弟吗?”方丈深深厌恶他的放荡,所以摇头说:“不,你罪孽深重,必堕入地狱。要想佛祖饶恕你,除非连桌子也会开花。”浪子失望地离开了。
第二天早上,方丈一踏进佛堂就惊呆了。一夜间,佛桌上开满了大簇大簇的花朵,红的,白的,每一朵都芳香逼人。佛堂里一丝风也没有,可那些盛开的花朵却簌簌急摇,仿佛在焦灼地召唤着谁。方丈顿时大彻大悟,他连忙下山去寻找浪子,却已经来不及了。心灰意冷的浪子又重新堕入了他过去的荒唐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