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形式,要想提高读书效果,就要坚持做读书笔记,即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时间一长就会渐渐淡忘,而如果把读书时的体会和心得及时记下来,无论多久,只要一看笔记,就会唤起记忆。纵观古今中外的文人志士,往往都有勤做笔记的好习惯。
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钱钟书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很多人都以为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而钱钟书却说自己并没有那么“神”,只是肯下工夫而已,读一遍两遍不行,就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读的书即使很多,也不易遗忘。
钱钟书在牛津大学上学时,因为饱蠹楼的图书向来不外借。到那里去读书,只准携带笔记本和铅笔,书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只能边读边记,所以就养成了他做笔记的习惯。
钱钟书多年来没个安顿的居处,没地方藏书。所以多数的书是从各图书馆借的。他读完并做完笔记,就把借来的书还掉,自己的书往往随手送人了。他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有书就赶紧读,读完总做笔记。无数的书从他手里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钱钟书的笔记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
也许正是他爱做笔记的习惯,才使得他才华横溢,妙喻连篇,才创作出多部享有盛誉的学术著作、散文小说。
学习单靠脑子记,可能记得不完全、不准确、不可靠。因此,即使记忆非常好的人,也不能进行大量长期的记忆。
王伟今年上高一,他非常聪明,记忆力也很不错,初中时成绩也很好。有一天,老师让他们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上课时把重要的东西记下来,王伟对此嗤之以鼻,他认为,以后学习时和以前一样上课认真听讲就行,记不记笔记无所谓。刚开始考试时王伟的成绩还不错,但时间一长,他的成绩开始下降,每次都会犯一些错误,而这些错误正是老师讲的重要部分。
随着学习的知识增多,要我们记住的也很多,要想把学过的东西都记住,变成自己的东西,就得要做记忆笔记。笔记对于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很多杰出人物所取得的成绩都证明了这一点。
马克思阅读和摘录了1 500多本书,共做了65本笔记,仅经济问题的摘要和批注就有800多页。他对当时70位经济学家的著作,几乎都作了详细的摘要。他读书时,常常折叠书角、画线、用铅笔在页边空白处画满记号。他用画横线的方法,能够非常容易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地方。这使他最终写出了《资本论》。
达尔文随贝尔号考察船环球考察时,记录下50万字的珍贵资料,这就是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原始材料。法拉第在印刷厂当工人时,把废纸订成本,用来记笔记,他把各种书籍里关于电学方面的只言片语抄录下来,分门别类整理成系统材料,加以研究。后来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丹斯来无意中发现了法拉第的一些自学笔记,对他十分赏识,皇家学会著名科学家戴维看了法拉第的笔记,深感他才智超群,便推荐他任皇家学院实验室助理员。法拉第就此踏进了科学的大门,从而使电力时代降临人间;李时珍为修《本草纲目》,手抄笔录的材料有1 000万字以上。
勤做笔记好处多,学习时手要勤,随时记下你想记住的材料,养成随时随地记笔记的习惯。
公元1839年,龚自珍辞官回故乡杭州,在南方逗留一段时间后返回北方,历时8个月,行程9 000里。旅途中,他每有诗作便写在纸上投入竹箧中,旅行结束后,他打开竹箧,整理诗作,共315首。
达·芬奇平时腰带上总是系着笔记本,用来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创作设想、研究成果、所见所闻。
果戈理是有名的“笔记迷”,他有一本厚达490页的大型记事簿,名为“万宝全书”,实际上是搜集创作素材的手稿本。出门时,他常带个笔记本。有一次,他请朋友到饭店吃饭,发现一份很有意思的菜单,掏出笔记本就抄,上菜后他还抄,把朋友忘得一干二净。朋友生气地对他说:“你是请我来吃饭,还是请我来陪你抄菜单?”说罢离开了饭店。后来,果戈理把这份菜单巧妙地运用到一篇小说里,使小说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那位朋友读后十分高兴。
学习是一个理解、记忆和运用的过程,其中记忆占了很大一部分,并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如果从现在我们就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记忆习惯,并灵活运用,就可以明显提高学习效果,一分钟的时间起到两分钟的作用。这样不仅可以迅速提高我们的成绩,还能省出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勤做读书笔记有这么多的好处,你还犹豫什么呢?赶快行动吧!
【记一记】
笔记笔记,一定要记。茶余饭后,抓住时机。天天动笔,有助记忆。提高水平,陶冶情趣。明镜高照,警钟长击。催人奋进,终生受益。少年朋友,发奋努力。培养兴趣,锻炼意志。读书笔记,贵在坚持。坚持到底,定能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