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一切均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而且发展变化的速度在不断加快。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现代人,作为站在时代风口浪尖的先锋,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给自己“镀金”,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应对未来的挑战。
众所周知,我们赖以生存的知识、技能和车子、房子一样,会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折旧。美国职业专家指出,现在职业半衰期越来越短,所有高薪者若不学习,无须5年就会变成低薪。当10个人中只有1个人拥有电脑初级证书时,他的优势是明显的;而当10个人中已有9个人拥有同一种证书时,那么原来的优势便不复存在。
在风云变幻的职场中,善于创新、充满活力的新人或者经验丰富的业内资深人士不断地涌进你所在的行业或公司,你每天都在与几百万人竞争,因此,你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增加自己的竞争优势,学习新知识,并在产业中学到新的技能。否则,你将无法保持现有职位,更别提发展了。每个人都必须具有超前的学习意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唯有如此,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成为真正的强者。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只有我们通过学习超越以往的表现,我们才能够得到不断的发展。反之,如果我们沉溺于对昔日以及现在表现的自满中,学习以及适应能力的发展便会受到阻碍。工作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管你曾经多么成功,你都要对职业生涯的成长不断投注心力,如果不这么做,你的工作自然无法有所突破,甚至会惨遭社会淘汰。
在某个钟表厂,有一位工作非常卖力的工人,他的任务就是在生产线上给手表装配零件。这件事他一干就是10年,操作非常熟练,而且很少出差错,几乎每年的优秀员工奖都属于他。
可是后来企业新上了一套完全由电脑操作的自动化生产线,许多工作都改由机器来完成,结果他失去了工作。他本来文化水平就不高,在这10年中又没有掌握其他技术,对于电脑更是一窍不通,一下子,他从优秀员工变成了多余的人。
在他离开工厂的时候,厂长先是对他多年的工作态度赞扬了一番,然后诚恳地对他说:“其实,引进新设备的计划我在几年前就告诉你们了,目的就是想让你们有个思想准备,去学习一下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操作方法。你看和你干同样工作的小胡不仅自学了电脑,还找来了新设备的说明书进行研究,现在他已经是车间主任了,我并不是没有给你时间和机会,但你都放弃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悟: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能帮助企业提高几倍的工作效率,这种更新换代是谁也阻止不了的。如果你不注意更新自己的知识,甚至停止学习,那么最终你只能被淘汰。
没有一个人有骄傲的资本,因为任何人,即使在某一方面的造诣很深,也不能说他已经彻底精通、彻底研究全了。“生命有限,知识无穷”,任何一门学问都是无穷无尽的海洋,都是无边无际的天空……所以,谁也不能认为自己已经达到最高境界,可以停步不前、趾高气扬了。如果是那样的话,则必将很快被同行赶上,被后人超过。
皮特·詹姆斯现在是美国ABC晚间新闻的当红主播。在此之前,他曾一度毅然辞去人人艳羡的主播职位,到新闻的第一线去磨炼自己。他做过普通的记者,担任过美国电视网驻中东的特派员,后来又成为欧洲地区的特派员。经过这些历练后,他重新回到ABC主播台的位置。而此时的他,已由一个初出茅庐的略微有点生涩的小伙子成长为成熟稳健又广受欢迎的主播兼记者。
皮特·詹姆斯最让人钦佩的地方在于,当他已经是同行中的优秀者时,他没有自满,而是选择继续学习,使自己的事业再攀高峰。
一名成功的人无论自己处于职业生涯的哪个阶段,都会把不断学习当成自己的一个重要习惯。因为他们清楚自己的知识对于所服务的机构而言是很有价值的,正因为如此,他必须好好自我监督,不能让自己的技能落在时代后头。因此,当你的工作进展顺利的时候,要加倍地努力学习;当工作进展得不顺利,不能达到工作岗位的要求,那你更要加紧自己学习的进度,否则下一个被淘汰的就是你。
不断地为自己“充电”
在我们周围,有很多人认为,学习只是青年时代的事情,只有学校才是学习的场所,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并且早已走向社会,因而再没有必要进行学习了。
剑桥大学的一位专家指出:“这种看法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不对的。在学校里自然要学习,难道走出校门就不必再学了吗?学校里学的那些东西,就已经够用了吗?”
其实,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是十分有限的。工作中、生活中所需要的相当多的知识和技能,课本上都没有,老师也没有教给我们,这些东西完全要靠我们在实践中边摸索边学习。
近十年来,人类的知识大约是以每3年增加一倍的速度向上提升。知识总量在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剧增长,知识就像产品一样频繁地更新换代,使企业持续运行的期限和生命周期受到最严厉的挑战。据初步统计,世界上IT企业的平均寿命大约为5年,尤其是那些业务量快速增加和急功近利的企业,如果只顾及眼前的利益,不注重员工的培训学习和知识更新,就会导致整个企业机制和功能老化,成立两三年就“关门大吉”。
根据剑桥大学的一项调查,半数的劳工技能在1~5年内就会变得一无所用,而以前这些技能的淘汰期是7~14年,特别是在工程界,毕业后所学还能派上用场的不足1/4。
因此,学习已变成随时随地的必要选择。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古话也可以用在人的智力增长上。你只有不断地学习新东西,才能保持思维的灵动,也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被淘汰。
系山英太郎,一位在日本政商界呼风唤雨的显赫人物,30岁即拥有了几十亿美元的资产;32岁成为日本历史上最年轻的参议员。204年《福布斯》杂志全球富豪排行榜显示,系山英太郎个人净资产为49亿美元,排行第86位。他的赚钱秘诀何在?系山英太郎回答道:“不断学习是制胜的法宝。”系山英太郎一直信奉“不断学习新东西”的信念,碰到不懂的事情总是拼命去寻求解答。通过推销外国汽车,他领悟到销售的技巧;通过研究金融知识,他懂得如何利用银行和股市让大量的金钱流入自己的腰包……即使后来年龄渐长,系山英太郎仍不甘心被时代淘汰。他开始学习电脑,不久就成立了自己的网络公司,发表他个人对时事问题的看法。即使已近老迈之年,系山英太郎依然勇于挑战新的事物,热心了解未知的领域。
正是凭借不断学习新东西,系山英太郎让自己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之上。所以,如果你想事业有成,如果你想使自己的人生富有意义,就应该像系山英太郎那样,把不断学习新东西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讲,做人也和机器一样,只要不断地“充电”,即补充新知识,才能源源不断地发挥出自身的全部能量,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
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习要讲究方法,不讲究方法地死读书,就算读一辈子也不会有任何价值,更谈不上成功了。
下面几种方法,会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1兴趣法
“好知之不如乐知之”,就是说我们越喜欢某一事物,就越容易接近和接纳它。
兴趣是人们行动的一种动力。只要对某些知识产生兴趣,就会主动去理解、记忆、消化这些知识,并会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推广、运用,从而做到精益求精、推陈出新,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因此,我们在学习某一知识之前,首先要建立对它的兴趣,以达到掌握的目的。
2理解法
人都有对事物进行判断的能力,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知识有认识,就会很容易把它变成自己的知识,否则,就需要花很大的工夫。比如“井底之蛙”这一成语,我们可以想象一只健康的青蛙坐在一口深井里,眼睛直瞪瞪地望着井口发呆,而井口外面,则是白云、蓝天,井底则有青草、水、昆虫。虽然这只青蛙本身健康,不愁吃喝,然而它却呆呆的,为自己见不到外面的大好风景而发愁。这样一理解,“井底之蛙”的含义就非常清晰了。
3联系法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普遍联系的,正如自然界的食物链:兔吃草,而兔又被鹰或狼吃,狼又被虎吃,而鹰和虎死后,其尸体又腐败变质,供草吸收其营养成分。在这几种动植物之间,就形成了一个食物链,它们就构成了互相联系的一个整体。如果草绝,则兔就会亡;反之,如果兔多,则草就会被大量食用。当草被食用过多时,兔就不免因缺少食物而亡。这充分说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知识,正是人类在长期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发现的,因此,各种知识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当我们对某一事物缺乏了解和认识时,我们就可以通过与其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认识它。
4联想法
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就在于人有思维。有了思维,人在客观的自然和社会面前就不是无动于衷、无可奈何的了,而是能够积极地创造条件来解决问题,而联想正是人类充分发展的一种象征。
在我们的学习中,联想能使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历史课本中的数字枯燥无味,但是,有些事件是和这些数字紧密联系的。因此,记数字就可以与这些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这样就避免了数字之间的相互干扰,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起到了双重效果。
5对比法
在学习中,当两个概念或事物的含义相似时,我们往往容易混淆,而在这个时候,运用对比法就能够弄清楚二者之间的明显区别。也就是说,它们相同的地方我们暂时不讲,我们只比较它们之间不同的地方,这些不同的地方,就是某一事物独具的特征。理解了这些特征,也就抓住了这一事物的本质,从而也就掌握了这一事物的有关知识。
6复习法
人的大脑对知识的识记是有一定规律的,教育学家们曾用遗忘曲线做了一个形象的说明,指出如果在你的遗忘之前去复习、巩固它,那它就能迅速恢复并牢固记忆。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是非常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