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整个教室仍然很沉默。教授放下试卷,“这正是我期望得到的结果。”他说,“我只想要给你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即使你们已经完成了4年的工程学习,关于这项科目仍然有很多的东西你们还不知道。这些你们不能回答的问题是与每天的普通生活实践相联系的。”然后他微笑着补充道,“你们都会通过这门课程,但是记住——即使你们现在已是大学毕业生了,你们的教育仍然还只是刚刚开始。”
这是一次难忘的毕业考试。虽然,在时间的流逝中,教授的名字已经渐渐被人们淡忘,但所有参加那次考试的毕业生,都牢牢记住了教授那意味深长的话。
只要活着,就没有终点,人生每一阶段的结束,就意味着下一阶段的开始。在人之生时,总有无数的东西要我们去学习。学习如此,创新亦如此。一个创新成功的取得,意味着下一个创新任务的开始。在很多科学家看来,放低自己的姿态才能做到成功不息、创新不止。
有很多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夜郎自大地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理所应当会拥有一个锦绣前程,以为进了大学,拥有了专业知识,就能够为社会、为自己创造相应的价值。毕业后,他们以一种高姿态走进社会,但残酷的现实环境会明确地告诉他们,学校里所学的专业文化知识不足以让他们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状态下能够得以顺利地生存与发展。我们发现,有许许多多毕业生进入社会以后,很难认清自我,很难找到相应的位置,很难在一个岗位上较长期地发展,更别提在工作中有所创新、有所成就了。
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一个人在社会当中的生存与发展,他到底靠的是什么?难道就是学校里所学的专业知识吗?当然不是!如果我们想很好地在社会上生存,仅凭薄弱的课本知识是不够的,对每个人来讲,走进社会后我们要放低自己的位置,用归零心态去面对社会与工作,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如果想在生活、工作中有所创新,那么我们更应该放低自己的心态,不断学习创新的知识,不断学习创新的方法,不断积累创新的智慧,这样,我们得到的创新成果才会更多。
其实,不仅仅是大学毕业等于零,人生处处可为零。一个新的工作、一个新的领域,都要我们抱着一颗归零心态,努力学习新的知识,才能够不被时代抛弃,不断走向人生的前方。
虚心用知识打造自己
许多人以为,学习知识只是青少年时代的事情,只有学校才是学习的场所,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并且早已走上社会了,因而再没有必要进行学习。剑桥大学的一位专家指出:“这种看法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不对的。在学校里自然要学习,难道走出校门就不必再学了吗?在学校里学的那些东西,就已经够用了吗?”其实,学校里学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工作中、生活中需要的相当多的知识和技能,课本上都没有,老师也没有教给我们,而且想在工作或生活中创新,需要具备的东西还很多,这些东西完全要靠我们在实践中边摸索边学习。
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你有没有想过,你赖以生存的知识、技能时刻都在折旧。在风云变幻的职场中,脚步迟缓的人瞬间就会被甩到后面。根据剑桥大学的一项调查,半数的劳工技能在1~5年内就会变得一无所用,而以前这些技能的淘汰期是7~14年,特别是在工程界,毕业后所学还能派上用场的不足1/4。
近10年来,人类的知识大约是以每3年增加一倍的速度向上提升。知识总量在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剧增长,知识很快过时,知识就像产品一样频繁更新换代,使企业持续运行的期限和生命周期受到最严厉的挑战。据初步统计,世界上IT企业的平均寿命大约为5年,尤其是那些业务量快速增加和急功近利的企业,如果只顾及眼前的利益,不注意员工的培训学习和知识更新,就会导致整个企业机制和功能老化,成立两三年就“关门大吉”!现代社会越来越明确地告诉我们:培训和学习是我们强化“内功”和发展的主要原动力。只有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自己的学习和知识更新能力,不断调整我们的知识结构,我们才能应付这样的挑战,才能开拓自己的创新之路。
因此,虚心用知识打造自己已变成随时随地的必要选择。虚心求学,才是百战百胜的利器。
在社会上奋斗的人的学习必须以积极主动为主,要想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生存,要想成为创新型人才并在社会中脱颖而出,我们就必须学习从工作中吸取经验、探寻智慧的启发以及有助于提升效率的资讯。
彼得·唐宁斯曾是美国ABC晚间新闻当红主播,他虽然连大学都没有毕业,但是却把事业作为他的教育课堂。在他当了3年主播后,毅然决定辞去人人艳羡的职位,到新闻第一线去磨炼,干起记者的工作。他在美国国内报道了许多不同路线的新闻,并且成为美国电视网第一个常驻中东的特派员,后来他搬到伦敦,成为欧洲地区的特派员。经过这些历练后,他重新回到ABC主播的位置。此时,他已由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小伙子成长为一名成熟稳重而又受欢迎的记者。
现在知识、技能的更新越来越快,不通过学习、培训进行更新,适应性将越来越差,而那些企业又时刻把目光盯向那些掌握新技能、有创新力、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人。
新世纪的发展已经表明,未来的社会竞争将不再只是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竞争,而是学习能力的竞争,一个人如果善于学习,他的前途会一片光明,而一个良好的企业团队,要求每一个组织成员都是那种迫切要求进步、努力学习新知识而富有创新精神的人。
“活到老,学到老”是我们虚心用知识打造自己的有力武器,这不是一句空口号,而需要我们认真去执行,这样才会不被社会抛弃,才有可能在相关领域进行创新发明。
暗示有着不可抗拒和不可思议的巨大力量,它对创新潜能有着深刻的影响,而其中良性暗示,是激发创新潜能的灵丹妙药,它能把潜伏在深处的创新力挖掘出来。暗示又包括自己暗示和他人暗示,积极的自我暗示能帮助自我唤醒体内的创新潜能,而他人的积极暗示也能经意不经意地给予我们启发,打开创新力的大门。
良性暗示能够创造奇迹
曾经有两个人在沙漠的黑夜中行走,水壶中的水早就喝完了,两人又累又饿,体力渐渐不支了,在休息的时候,其中一个人问另一个人:“现在你能看到什么?”
被问的那个人回答道:“我现在似乎看到了死亡,似乎看到死神在一步一步地靠近。”
不过发问的这个人却微微一笑说:“我现在看到的是满天的星星和我的妻子、儿女等待我回家的脸庞。”
最后,那个说看到死亡的人真的死了,就在快要走出沙漠的时候,他用刀子匆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另一个说看见星星和自己的妻子、儿女脸庞的人靠着星星的方位指示成功地走出了沙漠,并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其实,这两个人并没有根本的区别,仅仅是当时的心理暗示有所不同,但在最后却演绎了截然不同的命运。因此,一个人的心理暗示往往会关系到一个人的命运,积极的良性暗示可以带你走向一个充满奇迹和惊喜的人生,而消极的负面暗示则会引诱你跳进黑暗、令人绝望的深渊。
心理暗示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作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经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于结果的内容。
暗示有着不可抗拒和不可思议的巨大力量。心理学家普拉诺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暗示的结果使人的心境、兴趣、情绪、爱好、心愿等方面发生变化,从而又使人的某些生理功能、健康状况、工作能力发生变化。暗示是影响潜意识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它超出人们自身的控制能力,指导着人们的心理、行为。暗示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假思索地接受一定的意见和信念。
暗示又分为消极的暗示即“负面暗示”和积极的暗示即“良性暗示”。负面暗示往往会导致很多人陷入不安、自卑的苦恼当中,他们认为事实和自己所认为的那样总是无能为力。良性暗示则会助人克服恶劣的情绪,使人增强自信心,帮助他们从失败走向成功,甚至创造奇迹。暗示对创新潜能有着深刻的影响:负面暗示对开发创新潜能起着消极作用,它会吹灭创新之光,把创新潜能压到越来越封闭的境地;而良性暗示则有积极的作用,它像一个钻土机,把潜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创新潜能尽可能地挖掘出来。
美国有两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为了证实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选择了一所小学的一个班级,帮全班的小学生做了一次测验,并于隔日批改试卷后,公布了该班五位天才儿童的姓名。
20年后,追踪研究的学者专家发现,这五名天才儿童长大后,在社会上都有极为卓越的成就。这项发现马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他们请求那两位心理学家公布当年测验的试卷,弄清其中的奥秘所在。
那两位已是满头白发的心理学家,在众人面前取出一只布满尘埃、封条完整的箱子,打开箱盖后,告诉在场的专家及记者:“当年的试卷就在这里,我们完全没有批改,只不过是随便抽出了五个名字,将名字公布。不是我们的测验准确,而是这五个孩子的心意正确,再加上父母、师长、社会大众给予他们的协助,使得他们成为真正的天才。”
这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良性暗示帮助本来普通的五个孩子创造了奇迹。
如果有人曾经暗示过你,你是一位天才,你会怎么样?
如果你在幼年时,也像那五名幸运的儿童一样,被告知是一位杰出的天才儿童。那么,你今天的成就会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