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天中有95%的行为是由习惯支配的,所以,我们想提升创新力就必须用好习惯的力量。好习惯一旦形成就人生成一股威力无穷的推力,帮助创新力加速提升,而坏习惯却像横在创新路途的栅栏,阻碍创新力提升。尝试着改变一种习惯,这样能帮助你实现创新性突破。
好习惯促进创新
据报道,在许多年前,一架满载乘客的DC-10型飞机正在檀香山的一个简易机场上滑行,沿着跑道准备起飞。突然一声巨响——飞机的左侧轮胎爆了。机长迅速把机头压低,然后左转,飞机在跑道上掘出一道1000英尺的痕迹,在快要掉进海里之前恰好停住了。每位乘客都松了一口气。机长平静地宣布:“好了,各位,看来我们的轮胎爆了。”
在紧张压力之下,那位机长怎么能如此沉着和冷静——仍然出色地完成任务。是侥幸吗?是他天生就会吗?当然不是。那是他的习惯,是无数次训练之后在头脑中所形成的固定化的应急思维习惯。
其实,据行为科学研究表明,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可以说,几乎每一天,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受着习惯的影响。我们知道,在长期的思考实践中,如果一个人反复思考同类的问题,重复做着相同的事情,便会在思维和行为上形成一种习惯,之后当他再次遇到相类似的问题时,他便会凭着习惯不自觉地重复以前的做法。
这种由习惯形成的惯性对于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显得颇为得心应手。此外,许多学识渊博的学者常常能够根据自己已知的知识大胆假设一些未验证的结论,再根据所推论的结果反向验证;很多经验丰富的专家也往往能够快速而准确地提出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关于此类问题的惯性思维。
认识到习惯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各种好习惯,好习惯一旦形成就会生成一股威力无穷的推力,它会助我们在创新的道路上乘风破浪、披荆斩棘。
下面我们来看看伟人本杰明·富兰克林是如何充分利用良好习惯的力量,帮助自己开创不平凡的一生的:
本杰明·富兰克林在79岁高龄时,用了整整15页纸叙述了自己一生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他认为自己的一切创造发明与成功都受益于此。
那他取得创新成就的原因是什么呢?
年轻时的富兰克林并没有十分突出的创新力,但他却渴望做出创新发明。他经过研究,发现创新的关键在于完善的个性。经过精心总结,他认为这完善的个性应包括以下13个原则:节制、寡言、秩序、果断、节俭、勤奋、诚恳、公正、适度、清洁、镇静、贞洁、谦逊。
但进一步研究,他发现,如果仅仅知道这13项原则并不能提升自己的创新力。只有经过刻苦的修炼,把这13项原则变成自己的13种习惯,这才是属于自己的。否则,那还是别人的,是书本上的。
知道了这一点,他认真为自己准备了一个本子,每一页打上许多格子。他当时非常清楚,一段时间只专注于培养一种习惯,才是最有效的。否则,会适得其反。于是,他头一个星期只专注于“节制”,每天检查自己为人处世是否“节制”,并在本子上做上记号。
一个星期后,由于天天注意自己是否“节制”,并坚持每天监督,他惊喜地发现,这“节制”慢慢在他身上生根了。
尝到了甜头,第二个星期他每天盯住第二项——“寡言”,并对第一项“节制”复习巩固;第三个星期盯住第三项——“秩序”,再对第一项、第二项复习巩固。没想到到13个星期后,他发现自己的举手投足、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年轻、认真,又有决心的富兰克林生怕这13个星期还不足以使那13项原则完全变成自己的习惯,在一年内他又进行了3次13个星期的轮回修炼。一年以后,富兰克林完全变了,这种变化已溶入他的血液,渗入他的灵魂,浸透到他每一个细胞里,拥有那么多良好习惯就相当于拥有无穷无尽的推力,帮助他在创新发明的道路上飞速前进。
本杰明·富兰克林成为全世界公认的伟人。他发明了避雷针,参与了美国独立战争,写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名言,是美国《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他是政治家、作家、画家、哲学家,并进修了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拉丁文。他在如此众多的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受到了世世代代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人们的敬仰。
让我们谨记前人的教诲,多培养一种好习惯,就是为自己的成才多增添一种成功的潜质,为创新自己的人生多开辟一条希望之道。
坏习惯阻碍创新
有句古老的谚语:“我们都是习惯的产物”。的确,我们谁不是遵从某种习惯生活呢?习惯可以说每时每刻都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好的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坏的习惯则可从毁掉一个人。
一个小徒弟拜师学理发。徒弟很聪明,学得很认真,手脚也灵活,深受师傅喜欢。学习刮脸刮胡子时,师傅先让他在一个大葫芦上练习。小徒弟一招一式地练,动作很细很轻。颇得师传。
他就是养成了一个坏习惯:每回练习完毕,剃刀总是往瓜蒂上一扣,将刀留在瓜蒂上。师傅一次一次纠正他,他总不以为然,笑着说:“这是瓜,不是人,有啥关系?”就这样,小徒弟“毕业”了。第一次为顾客理发时,他告诫自己,此刻剃的是人的脑袋,不是瓜,千万别再扎刀了。他一边想着一边欣赏自己的杰作,“磕”的一声。刀口落到顾客脑袋上了。
后果可想而知,小徒弟肯定少不了吃官司。他本来前途无量,手脚灵活、技艺娴熟,发展下去一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但却是“扣刀”这个坏习惯让他跌倒在迈开的第一步上,更不用提去创造辉煌灿烂的前程了。
坏习惯就像一剂慢性毒药,它无时无刻不在侵蚀你的创新细胞,直至你的创新思想消失。当某一天你完全被它掌控后,你就成了坏习惯的傀儡,没有自己的创新思考能力,没有自己的创新行动方向。
获取创新本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一旦你养成一种不利于创新的坏习惯,那么再
好的创新机会也会与你失之交臂,数学发展史上著名的费尔马大定理的证明就是如此。
1621年,有一天,大数学家费尔马工作之余恍然大悟,他提出了一个简单而新奇的数
学定理:
当整数n>2时,方程式:
“xn+yn=zn”没有正整数解。
就是说,没有一组正整数x,y,z能满足上面的方程式。费尔马在一本书的页边上写下
了这个定理,并且自豪地说:“我得到了这个断语的惊人的证明,但这页边太窄,不容我把
证明写出来。”
费尔马把这事放下了。但自那以后,费尔马自己也没有重新想起这一难得的创新机会,
结果害得300多年来许多人为它绞尽脑汁,直到1994年,费尔马逝世300多年后,英国数
学家怀尔斯才证明了费尔马大定理。创新时机一失300年!
或许很多人都会犯费尔马的错误,因为懒惰或其他的原因而不及时记录创新,任
它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无法补救。
创造学研究表明,所有智力和思维正常的人,经常会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创新机
会出现,可是由于主人预先没有做好捕捉创新的准备,大量的创意、妙策、奇想、思想火花
甚至惊人的发现,都在人们漫不经心、懒于记录这些坏习惯下消失得无影无踪。
根据对众多创新成功人士的调查显示,当问及失败的可能原因时,几乎一半的人都会说“坏习惯是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人认为坏习惯可以轻而易举地克服,就姑息它,日久天长,坏习惯像藤一样缠住了他,只有靠坚定的意志、反复作出正确的行为,经过一个艰苦的过程才能加以纠正。
坏习惯就像一棵长弯的小树,你不可能一下子把它弄直。要想纠正它,你可以搬来两块大石头,夹住它,用绳子捆紧。它不是一朝一夕能纠正的,这需要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凡是渴望创新的人,都应该对自己平时的习惯做深刻的检讨,把那些妨碍成功的恶习一一找出来——如懒惰、轻言放弃、过于依赖、安于现状、马马虎虎等,要勇于承认自己身上的不良习惯,不要找借口搪塞。把它们记下来,对照它们引起的错误,想想今后应该怎么做。若能持之以恒地纠正它们,就一定会有巨大的收获。
改变一种习惯,实现一种突破
俗话说,“积习难移”,“习惯成自然”,在对自己行为的支配中,习惯的力量比任何理论原则的力量来得更大。一切最好的理论原则,最好的行为准则,在成为你的习惯之前,你不见得能够始终如一地去信守它。只有在成了你的习惯之后,它才能在你的行为中巩固下来。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习惯,即使它再小,只要你一旦养成,就不会那么容易消失,而且它还会如同池塘中的那颗小石子,影响到你更多的习惯,进而影响你的命运。
既然习惯掌控我们的行为,甚至影响我们的命运,那么,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可以改变一下习惯,这样说不定能实现一种创新性的突破。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无形地被一些既定的习惯规范着,我们总是习以为常,没有察觉。不过,我们若能针对习惯做一些变化,就会带来新鲜的感受,实现创新性的突破。这些改变可以从最小的地方做起,最简单的,便是练习用左手拿筷子。我们平常都是用右手拿筷子夹菜吃饭,如果换成左手,会有什么感受?另外,我们平常双手交叉合十的时候,是不是总习惯把右手的拇指搭在左手的拇指上面?再试一次,这次尝试着把左手拇指搭在右手拇指上面,怎样?是不是一种很新奇的感觉?
我们还可以改变另外一些习惯,比如平常习惯坐公交车上班,可以提前一站下车走路,或者换不同路线的公车,而回家时也可以试着走不同的路。在平常的工作习惯中,是不是可以交换一下顺序?将星期一早上九点的例会,可否改到星期五下午四点,让大家在周末的放松之前,对开会有更高的期待?
改变一种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挑战习惯,不要时时被习惯牵着走。你一定能获得创新的感受,很多非惯性的创意就是这时候产生的。
英国是一个高福利和高薪制国家,只要能找到工作,一般都能拿到理想的工薪,但要找工作却不是一件易事。有一位22岁的年轻人,是名牌大学的高才生,大学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工作。尽管他有一张大学新闻专业的文凭,但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经常被碰得头破血流。
为了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这位年轻人从英国的北方一直到首都伦敦,几乎跑遍了全国。一天,他走进《泰晤士报》编辑部。
他鼓足勇气,非常有礼貌地问道:“请问,你们需要编辑吗?”
对方看了看这位貌不出众的年轻人,不冷不热地说:“不要。”
他接着又问:“需要记者吗?”
对方回答:“也不要。”
年轻人没有气馁:“排版工、校对呢?”
对方已经不耐烦了,冷冷地说:“你不用再白费口舌了,我们这儿现在不缺人手。”
年轻人微微一笑,从包里掏出一块制作精美的告示牌交给对方,说:“那你们肯定需要这块告示牌。”
对方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漂亮的钢笔字体:“名额已满,暂不招聘。”
这大大出乎招聘人的意料,负责招聘的主管被年轻人真诚而又聪慧的求职行为所打动,破例对他进行了全面考核。结果,他幸运地被报社录用了,并被安排到与他的才华相应的对外宣传部门工作。
事实证明,负责招聘的主管没有看错人。
20年后,年轻人已经成了中年人,同时也成了《泰晤士报》的总编。这个人就是生蒙,一位资深且具有良好人格魅力的报业人士。
生蒙是一个聪明人。他知道在竞争激烈的英国如果按传统的习惯去求职,肯定会碰得头破血流。所以,他把求职习惯做了小小的改动,只不过是在求职结尾加了一个“名额已满,暂不招聘”的告示牌,却让他创造性地获得了英国王牌大报社的工作,实现了求职惯性的突破。
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我们可以经常尝试改变一种习惯,创新性的突破说不一定就在改变习惯的一刹那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