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舟艇同时通过终点,由于航道数目的限制,他们不能都参加下轮比赛,将重赛一次,以决出参加下一轮比赛的舟艇。
(2)某舟艇在比赛中有可能进入下一轮比赛,但因受到另一舟艇妨碍而未能进入下一轮比赛,由于航道数目的限制,它将与本组最后一名进入下一轮比赛的舟艇重赛,以决定参加下一轮比赛的舟艇。拒绝重赛的舟艇,以自动弃权处理。
重赛,一般安排在每场最后一组赛后进行。
5决赛时,名次可以并列。
现代奥运会的赛艇比赛距离
男子为2000米,女子为1000米,项目有:男子单人双桨、双人双桨、双人单桨无舵手、双人单桨有舵手、四人单桨无舵手、四人单桨有舵手、四人双桨无舵手、四人双桨有舵手、八人单桨有舵手9个项目;女子单人双桨、双人双桨、双人单桨无舵手、四人单桨无舵手、四人双桨有舵手、八人单桨有舵手6个项目,共14枚金牌。赛艇运动的比赛场地共设6~8道直线航道,每条长2200米,宽125~15米。阿尔巴诺航标系统,纵向间隔10~125米。运动员必须在自己的航道内完成赛程。航道出发端与终点端的宽度应相同。航道水面上无草、漂浮物,水下无暗礁、暗桩。水深2~3米。
赛艇运动训练
赛艇运动员的身体要求
乍一看来,赛艇似乎是一项主要依靠上肢的运动项目。运动员深知这是一种错误印象。赛艇的划桨利用自由滑动的滑座以便使桨入水后的划水动作相继借助于用力伸腿,展体及格两臂的作用,后者在绝对力量作用方面微不足道,但在技术重要性上却是举足轻重的。由于艇是在对弧形划发生反应而加速行进的,所以加速度将与力与时间之积成比例。因此,赛艇运动员必须使高划桨功率与长划桨长度达到最佳结合。这种结合促使对赛艇运动员选材时充分考虑到身材条件。
体型
与其他耐力项目运动员相比,优秀赛艇运动员体重较大,身材较高,而且臂长,坐高较高。哈格曼自1964年以来搜集到3,000多名美国优秀赛艇运动员的数据。对女子赛艇运动员数据的搜集始于50年代后期。重量级男子桨手的身高和体重平均为192m,88kg;女子平均为180m,77kg。
得一提的是,当今世界最优秀的桨手,包括世界大赛奖牌获得者,体重趋向于高于平均水平,一般在91kg以上。由于体重大的运动员占有明显优势,导致限体重的男、女“轻量级”项目的产生。轻量级男子体重限定在725kg,而女子体重不得超过59kg。美国国家队选拔队员测试结果表明,轻量级男子平均身高为184m,而轻量级女子约为170cm。优秀轻量级男子运动员体脂百分比平均为5%~7%,而优秀轻量级女子运动员在15%以下。
最大耗氧量
耗氧量绝对值平均起来在耐力运动员中当数最高的。这些值代表25名女子和35名男子的平均值。最优秀的男选手达到70l/min,最优秀的女选手达到5/min,该值也属于超常,因为赛艇运动员在耐力项目运动员中身材较大,而耗氧量随身材而增大。然而,当赛艇运动员的最大耗氧量与体重呈线性关系时,这些值就显得不足为奇了。虽然71ml/min/kg称得上是一个“可观的”值(相同年龄的普通男性为45ml/min/kg),但与目前世界优秀越野滑雪运动员和赛跑运动员的80~87ml/min/kg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最优秀的女子越野滑雪运动员超过70ml/min/kg,而女子赛艇运动员约为60ml/min/kg,是赛艇运动员训练量不够?还是不具备天才?二者进行比较存在着衡量标准问题。最大耗氧量不是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呈线性增长。所以,用体重除VO2的确不合适。更可行的办法是将VO2最大值换算成体重2/3。
骨骼肌特点
优秀赛艇运动员的特点是腿部肌肉组织I类(慢性)纤维平均百分比。几项研究结果表明I类百分比约为70%,而普通人口为40%~50%。此外,甚至在赛艇运动员中,纤维类型成分似乎是一个辨别性变量,成绩越好的赛艇运动员I类成分甚至越高。世界高水平桨手测得的百分比高达85%,其余部分几乎均为IIa纤维,几乎不存在IIb纤维。总之,可以推断为在耐力项目运动员中出现大量的IIb(快、低线粒体)纤维表明训练年限不够或者训练年限不足。以前对国家队女队员进行的研究表明,她们比优秀男选手的IIb纤维多。然而在过去的5~10年中女子训练计划的强化可能会缩小甚至消除这种差异。随着几年的大强度耐力训练,快IIb纤维亚型似乎转化为具有较大抗疲劳能力的快IIa纤维亚型。
在受过训练的赛艇运动员中,线粒体密度较高,表现为线粒体与纤维面积之比。这种适应能力在慢肌纤维和快肌纤维中都是很明显的。对氧化酶活性的测定反映了优秀赛艇运动员在划船时其肌肉中的酶达到了预期的水平。相比之下,酵解活性(无氧能的一个因素)作为乳酸活性进行评定的,在各组桨手中不存在差异。然而,水平越高的桨手其“心”亚型百分比越高,它对丙酮酸的亲和力较低。此外,高水平桨手的肌毛细管密度是未受过训练者的2倍。所有这些特点都归因于在高负荷状态下的高工作效率和低乳酸生产率。毛细管密度的提高增**酸从活动肌中排出的速率。
肌肉体积和肌力
上述特点与受过耐力训练的肌肉的预期代谢图完全一致。然而,与其它耐力项目运动员相同的纤维类型相比,赛艇运动员快、慢肌的个别肌纤维的断面面积异常大。这与耐力适应性的一般模式不一致(肌细胞直径小意味着氧弥散距离减小)。对赛艇工作需求的密切分析可帮助解释这一差异。赛艇的桨频与自行车、赛跑用的收缩频率相比较低,相反,最大肌力较高。桨手必须采用一个依赖于力量高产期较少而两次收缩间的“休息”间歇较长的功率输出模式。该模式与发展大肌纤维一致。赛艇比赛中有氧代谢能力的极值和获胜所需的肌肉功率可能受遗传和大强度专项训练的影响。
根据一般性力量测试结果,赛艇运动员似乎比其他耐力项目运动员更强壮。然而,这种较大的力量通常与其固有的大肌肉体积和大肌群有关。几项研究结果表明,力量数据赛艇测力计运动能力没有多大关系。
只有在采用模拟赛艇姿势时,最优秀的桨手的力量才与水平较差的桨手有所区别。这与甚至简单的力量测定也明显依赖于技能这一观点相吻合。塞彻(Secher)的研究表明,赛艇运动员在同时提高两腿力量方面具有独特的能力。这是耐力项目的一个独特的动作模式。在其它项目未受过训练和受过训练的测试对象中,双腿力量约为分别测得左、右腿力量总和的80%。赛艇运动员由于专项训练的原因这种差异减小。
赛艇技术动作
赛艇是一项周期性运动,其技术动作就是周期性的重复,主要是通过划桨时产生的作用力使艇前进。一个划桨周期包括提桨入水(划水开始)阶段、拉桨阶段、按桨和推桨开始阶段、推桨阶段等技术环节。由于各个阶段都是相互紧密联系,彼此既密不可分又都有其各自的特殊作用。所以,全面理解赛艇技术动作的周期完整性和认真掌握好各个阶段的技术环节,对赛艇运动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
1提桨前准备(推桨的最后阶段):推桨至前端,两臂自然前伸,身体重心处于滑座与脚蹬之间,这时,全身肌肉自然地保持适度紧张,集中精力准备入水。
2提桨入水(划水开始):身体自然地团身向前,把身体重心投向脚蹬板的前脚掌上,同时,双手迅速地做向前向上的弧形运动,使桨叶快速插入水中,迅速开始有力的蹬腿动作。
3拉桨:肩臂向后使桨柄沿弧线向后运动,同时,用力蹬腿,拉臂,倒肩,全身配合用力拉桨,使赛艇获得最大推力。
4按桨:拉桨至最大限度时,用前臂和手腕的协同动作使桨柄迅速地做向前弧形运动,桨叶随即跳出水面,桨叶出水一刹那,身体立肌群放松,身体重心完全落在在滑座上。
5推浆:按桨出水的同时(此时肩轴与身体重心点接近于垂直),桨柄圆滑而不停地推向膝部上方。
6身体各部位的合理运用手的动作:正确的握桨方法是手握桨柄不能握得太紧,应该用手指和手指根来握桨和控桨,而不是用整个手掌来握。用手指握桨和控桨,前臂和手指可以自然地放松,很好地感觉桨叶在水中和水面上的运动情况。
7上体动作:提桨时上体应自然地团身,姿势保持有节制的前倾,要避免过分地前倾、下压上体、上体太直和僵硬等不自然姿势。拉桨将要结束时的上体后倒也要适度。头部的动作:头的位置在划桨过程中影响身体全部动作,划桨时,头部应保持平稳正直,尤其在提桨入水前一刹那,头部要自然、平正,下额为稍抬。
8腿部的动作:蹬腿要求“顶上”快而接着均匀稳定地用力,不要突然猛蹬,而是保持稳定的蹬压,大腿和小腿应尽量保持直线用力。全身配合:做到协调、自然放松、幅度充分、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划桨动作要做到连贯和自然流畅。
赛艇的训练
赛艇是一项对技术、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为使练习者、尽快地掌握正确的赛艇技术和提高身体素质,应采取合理的手段和步骤,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通过反复练习,逐步达到预期目标。第一阶段:观看技术录像对划桨的身体姿势、桨柄和桨叶的运行轨迹等建立初步的概念。第二阶段:在学会了游泳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由老队员带着划双人双桨,老队员在后面平桨,使艇保持平衡并随时纠正错误动作。单人艇在码头附近由一人从扶住艇尾的练习,包括左右桨交替划和晃动船等练习。进而可做一桨正划、一桨同时倒划原地转弯练习,使其体会技术动作、感觉到重心与平衡的关系,消除因船晃动产生的畏惧感。第三阶段:初步掌握双桨技术动作时,便可接触和学习单桨技术,学习单桨左右桨划法,然后过渡到双人单桨无舵手艇,领会和认真执行避免碰撞的航道划行规则,强调单人艇无舵手艇练习时,经常回头看和注意自己的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