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24500000009

第9章 批评三问———建设中国大众文学批评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去年金秋,我和季红真、潘凯雄、白烨一行四人,被作为“北方批评家”应邀去到肇庆蓝带作家山庄,和南方批评家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南北对话”。返穗途中,“北方批评家”人人感慨良多,我突然冒出一句“早晚有一天批评也得明码标价。”

话题就这样从南方带回了北方,从秋天留到了春天。春天,连问题也要发芽,何况今年春天的北方也早已是商海滔滔了。

1.批评究竟能不能“明码标价?”

按道理说是可以而且应该。事实上由国家制订的稿酬制度也是一种“明码标价”,“接质论价”,只不过主动权是在买方,作者一方基本上都是被动售稿。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推进,文艺产品的商品属性开始得到确认和尊重,它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经济规律支配下日渐卷入市场。最初是演艺界名星开风气之先,纷纷标价出场,且风头坚挺扶摇直上,一夜之间竟相暴发。如此情势之下,作家们也人受启发,先是王朔领衔的“海马”集团打出“明码标阶”的旗号,坚持要“优质优价”;后又有上海33位剧作家联名签署《931约定》,提出剧本的最低稿酬标准,而且都通过新闻传媒引出了阵阵哗然。但是,舆论的喝彩与抨击,都无法阻遏文艺生产卷入市场机制的进程。明码标价在创作界已经成为了事实,虽然不能个个都像王朔那样速成大款,但至少是大大涨破了国家原来规定的千字30元的最高标准,实践本身正在促进与推动稿酬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新的著作权法实际上也认可了今后的稿酬标准将由“买卖”双方通过合同来进行约定的新趋势。总之,在文艺生产市场机制形成过程中,尽管还有许多问题和不如人意之处,但确实已有相当一部分作家反应灵敏,因势利导,随行就市,自行提高稿酬,从中获“益”匪浅。——已经介入商业性文化生产并火了起来的大腕们(如王朔、权延赤等)自不待言;一批保持了一定文学品位的纯文学作家最近也被各种丛书相继推出,(如“跨世纪文丛”、“海马丛书”等)日见走俏,行情看好;至于那些不管文学只管赚钱而直接和书商们打交道的“作家”开口要价就是千字百元,而且半个月“写”(其实是剪贴)一本,一本就是两三万,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

相形之下,与这种或理所当然或莫名其妙或乱中取胜的总归是有点热火朝天地“火”起来的创作(同时也“创收”)势头恰成对比的是批评家的更加冷寂寒伧的“零度操作”。批评家们刚刚从政治冬眠中苏醒立刻又陷入了经济拮据的窘迫。——出书难自然是日甚一日,稿费呢,不要说提高了,就是国家标准也拿不“满”(原规定理论著作可以突破干字30最高到35元,可又有谁享受到如此优待呢)。而且即使是拿“满”了又怎么样呢?常常是大量地读作品,比如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吭哧吭哧读了一周再费心劳神琢磨三二天写出一篇两千字的文章,最后得五六十元稿费,你感觉怎么样?是不是有点憋气的“呛水”感?

可不可以给批评也来一个明码标价,或者也来联合约定一个稿酬最低标准:国家一级报刊一篇多少多少,国家二级报刊一篇多少多少……然而,跟着的问题便是向谁明码标价?明码标价应该面对的是市场,如今的批评有市场吗?

你可以说有“市场”——君不见,但凡已算得“出道”了的大小批评家们,谁个不是请柬如云,文债如山:这会那会的邀请,这报那刊的约稿,这朋那友的“拜托”,终年都有爬不完的格子还不清的帐。但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市场”呢?说穿了,这是一个特定的、稳固而畸形的“小市场”,这个市场的“买方”无非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被评作品的作者,二是发表作品的刊物或出版杜,三是刊发批评的报刊。而且三方寻求批评的动机各有所图。面对这样一个小市场去明码标价不是也够寒伧的吗?而且万一这个小市场认了你的明码标价,“高价”把你“买”下来,不是更可怜吗?那时候,你不想评也得评,不愿吹也得吹,你还算是批评家吗?——恐怕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牛虻”了,而且常常被你叮的还不是一头健壮的好牛,而是一匹瘦牛、病牛!

如此看来,批评要想明码标价,或者说通过明码标价来取得社会的认同与尊重,首先就必须打破“里评”、“窝里吹”的小格局而获得市场——获得一个真正具有社会和经济双重意义的广阔市场,从而重新建构起自己的独立形象。

2.批评到底去哪里寻求市场?

读到这里,我想读者诸君可能会要求我对本文所谈的“批评”立即作出一个界定:你说了半天,又是要“明码标价”又是要“寻求市场”,你这到底是属于哪一种批评?当然,我所说的是“大众批评”。本文从“明码标价”的角度切入,目的就是为了探讨建设中国大众文学批评的现实性与可能性。而所谓大众批评,就是一种有明显区别于学院派批评的大众化的评价尺度、语言风格和操作规范的,以大众为关注重心的通俗批评。盛唱乃至身体力行去建设、健全和完善大众批评,是当前批评界的急切课题之一,也是今后批评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就如同市场必然带来文学的急剧分化一样,批评也必须要而且也必然会打破多年来面目模糊浑沌一片的旧有格局,而向着纯与俗两极分化,逐渐形成一个档次不同,功能各异的由纯与俗两极对应而又两极互补的多元多层的立体批评新格局。——极向着纯的方向提升,建立一派科学化、学术化、规范化与系统化的学院派批评(或曰“精英批评”。就像谢冕教授主持的北大文学批评研究所所聚集与团结的一批教授、学者、研究员所从事的批评操作。他们最新推出的富有建设性的积极成果就有由谢冕主编的有钱理群、王富仁、陈晓明、张颐武等中青年学者加盟撰写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型丛书关于理论批评的前十种)。这一派批评盼价值取向和终极目的基本上排斥市场因素,而致力于文学本质规律的探寻和批评学科自身建设的纯粹性和深度感。它们也许有一部分能遇上较好的经济效益(如“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丛书”),但更多的在当前工商社会中难以有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效益。但是,它们的市场在学术界,它们的效益在于为大众批评提供理论框架、方法与体系,在于推动批评理论建设乃至整个民族的文学运动的发展与深化。它们研究的最新成果往往标志着我们国家文学批评的最高水准。因此,国家应该为它们实行保护政策和鼓励措施。

而批评的另一极即我说的大众批评则应向着俗的方向倾斜和靠拢,也就是说走向市场,介入大众,在通俗批评的运作中寻求价值实现。它的批评起点是向大众趋同,即关注大众文化中的兴奋点、热点、难点、疑点;但它的批评目的却不是对大众审美水准和价值标准的认同,而是通过自己训练有素的专门化的但又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批评与阚释,去吸引大众、引导大众、提高大众,并通过这种“导读”,来影响、修正和制约大众文化的生产者,进而调控市场,把握住整个大众文化生产和消费的全部运作。这种批评无疑是批评家和大众双向选择与相互妥协的必然结果,因此,它的市场只能是在大众中间。

以此观之,可以说目前国内的大众批评还未正式形成,甚至可算得是一片空白。一方面是相当一部分批评家仍然处于既不能纳入学院派而叉远离大众的“武大郎攀杠子,两头够不着”的尴尬境地,在寥寥可数的几家报刊的“圈里评”与“窝里吹”中耗费精力与才华。而另一方面,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近年来急建发展几成芜杂之势的大众文化,亟待批评而又没有批评的奇怪局面。比如室内电视连续剧,发展快、覆盖广、影响大,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往往在播放期间乃至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成为全社会的热点话题甚至对人们的心态、情绪、生活方式和语言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渗透。本来这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批评家们大展身手的好题目好机会,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从《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到《皇城根儿》、《爱你没商量》,几年时间过去了,有关文字倒也算得是连篇累牍,但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些“观众来信”、“演职员访谈”和影视圈记者们写的一点“花絮”之类而已,就连从最权威的《中国电视报》上也只能读到一些一律操着王朔腔调的莫名其妙的胡侃乱弹,其中能有几篇是真正有点分量和质量的像样的批评文章?!又比如近年来一直呈燎原之势的纪实文学热,一本书就掀起一个浪头,一个浪头赶着一个浪头,把作者、读者和书商都冲得晕头转向,乱成一团。批评界对此也是置若罔闻,该捧的不捧,该批的不批,任其良莠不分,在盲目的创作与阅读中陷入恶性循环……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大众批评就是要走向这个市场,覆盖这个市场,这是大众批评的选择,更是大众文化的期待。在积极的大众批评实践中,不仅可望使一部分批评家走出当前的困境,还可能造就几个乃至一批登高一呼应者如云或一言九鼎顺昌逆衰的“大腕”批评家,而大腕批评家产生之时,就是中国大众批评成熟之日。

3.批评的大腕如何产生?

其实,这个问题所指应该是大众批评的技术层面的问题,我本人既无经验可以借鉴又无现成的范式可以参照。我想到有两条恐怕是比较要紧的,说出来,就教于大家。

一是必须打掉一种错觉或歧见,即因为大众批评的大众性与通俗性就予以轻视,就认为简单和“小儿科”。多年来,我们的批评先是围着主流意识形态打转转,后又在当代西方各种科学主义批评流派的牵引和国内各种新潮创作的追赶的双重夹击中疲于奔命,对真正工商社会中以娱乐性和消遣性为主要特征的大众文化其实是隔膜得很,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你可以鄙视消费文化的肤浅和没有深度,但它一旦表现为一部具体的影视或文学作品,你就不能不承认它同样是对个体性与社会性、现实性与可能性、真实性与幻想性的关系的一种复杂运作。而这种运作又是在特定的规范与模式中进行的,都有它自己的“游戏规则”,无论是武侠小说、侦探小说、言情小说,还是喜剧片、枪战片、动作片,抑或室内剧、肥皂剧,莫不如此。你的批评只有遵循这“规尉”来操作才有可能说到点子上,点到穴位上。你的任务就是引导帮助读者(观众)遵循这些规则来更好地参与“游戏”,并在“游戏”过程中不断地修改、完善和创新“规则”。而不是不懂规则就抡圆了侃,或者故作高深地用围棋规则来规范象棋,用桥牌规则来规范扑克。就好比你用现实主义典型化原则来批评金庸,或者用德里达来解构琼瑶,恐怕都有点风马牛,八竿子打不着,不仅远离了大众,也调侃了大师。还有,你要记住:在这里,“文以载道”的传统的庄严与神圣恐怕已被消解,而且“主旋律”的音响也不很高亢和明亮,等等。这些都是“规则”。

当然,记住这些规则亦不难,难的是真正懂得这规则。也就是说,你有志于当一个通俗批评的“大腕”,你就必须真正坐下来认真研究一番通俗小说或类型片的种种模式和套路,认真拆解一下金庸、梁羽生、温瑞安、古龙、琼瑶和谢尔顿,反复观摩一批好莱坞经典之作,找出它们的决窍和规律,据此,再来对大陆的作品对症下药,指点江山(我们读不到这方面有分量的批评,我想原因之一恐怕是大家都舍不得下这样的功夫罢了),那时候,你不仅能镇住读者或观众,还有可能影响小说家、剧作家,乃至书商和制片商一一到那时候,你自然也就成“大腕”了。

二是必须改变一种文风或文体,首先要说真话。有了真知灼见,不论是好话坏话都要敢于说出来,你不必对作者和书商负责,也不必对什么领导机关负责,但你必须对广大读者负责,敢捧敢批,文责自负,假话不说,套话少说。其次是要写短文。再次就是要行文生动活泼形象,不故作艰深,不卖弄炫耀,努力作到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顺便再说一句,据我看来,随着报业大战升温并进一步走向市场,今后的专栏作家必将与日俱增,而专栏将成为大众批评的一个重要阵地。

当然,大众批评机制的建立与健全无疑是一个系统工程,决非像我所说的这么简单。但是作为一个个体批评家来说,能真正做到以上这两条,我觉得基本上也就算“大腕”了。

“批评究竟能不能明码标价”?我的回答是:只要您真正成了批评大腕,那么,这个问题也就不成其为问题了。

一九九三年三月九日京西黑白斋

载《文论报》1993年5月1日

同类推荐
  • 生命的接力如此美丽

    生命的接力如此美丽

    书中记载了她们的奋斗历程,《生命的接力如此美丽》一书为我们展示了出自普通家庭的三代女性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生际遇中,在战争动乱、家庭变动中她们始终以自身的奋斗来抗击外界的纷乱。为中国作协和重庆作协重点扶持作品。而书中的历史背景和呈现出的价值观,来完成自身价值的最大实现。书里的一家三代女人皆善良、坚强、聪颖,吴雅是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如何以一脉相承的理想追求,女儿雷吟是加拿大的数学天才。《生命的接力如此美丽》是作者余德庄历时六年的倾力之作,皆有我们及长辈所走过的历史痕迹。《生命的接力如此美丽》是一本中国女人书
  • 敦煌本《太玄真一本际经》思想研究

    敦煌本《太玄真一本际经》思想研究

    《敦煌本太玄真一本际经思想研究》《太玄真一本际经》简称《本际经》,为隋唐早期道教经典,也是一部最重要的敦煌道经。全经以祈请和解说的方式,叙述了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对诸天真、仙人说法,宣扬重玄体道,“开演真一本际法门”。旨在教化“三乘”导入“一乘”,并阐释了道教真理观的一切诸法之根本。内容涉及“道体无本”的“道体论”;“道性自然”的“道性论”;“十二法印”与“三洞”分类法及“重玄”之道相结合的“判教论”;因果报应、功德行业、科仪戒律、修行次第、炼养方法等的“修道论”。
  • 民族灵魂的重铸

    民族灵魂的重铸

    本文不同意用西方现代“无主潮”的多元化状态来简单类比当代中国文学特定的多元化现象,同时认为,人道主义作为普泛的哲学思潮由于缺乏“中介”及其它原因不宜视为文学主潮;现实主义不论在方法的狭义上或者精神的广义上,也不宜涵盖日益复杂的文学现象。本文从文学的“人学”根本特性出发,把新时期文学主潮概括为:对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中国文学发展到今天的一个必然涌流,它并非人为的规范,而是人的自觉(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新觉醒)与文的自觉(当代文学摆脱依附性重建独立性格)的交汇的自然现象
  • 最风流醉唐诗2

    最风流醉唐诗2

    国学大师汤一介、北大教授李中华、王守常倾情推荐。更唯美、更动人、更诗意。神仙只不过在人间短暂逗留,便留下千古绝唱。斟一壶美酒,饮完唐诗,醉倒在唐诗里就是幸福。
  • 我曾那么爱你

    我曾那么爱你

    徐志摩、陆小曼、鲁迅、郁达夫、朱自清、梁启超……这些赫赫有名的民国人物,给人留下的永远是传奇、神秘的印象,然而他们,也有感性的一面,平常的一面,深情的一面。在他们与爱人、家人的书信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各自的真实情感,与为人所知的成就不同,这些爱语呢喃表达了最本真的他们。
热门推荐
  • 绝宠娇妻

    绝宠娇妻

    简悠,一个从小无父无母的孤儿,可是她从来没有自卑过,相反她每天还过着有滋有味的生活!直到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她开始逐一遇到在她生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四个男人!到底在这场爱情的游戏中谁才是她最后真正的归属?!夜靳,一个神秘组织的领头人物,又是一个世界级集团的神秘决策人,多重的身份却没有阻碍他们的认识…“悠悠,你难道不知道早在你“捡”我回家的时候,我就属于你了吗?”程司楠,他们在浪漫的国度相识,他一眼便钟情于她!他愿意用漫长的守候换取她的心,但是真能如他所愿吗?“你不爱我吗…没关系,我愿意等…等到你的心里可以容下我!”东方宸,叱咤整个欧洲军火界的黑道首领,霸道,肆虐是本性,可是又有谁看到他内心的孤独?“简悠,你,只能属于我,我是绝对不会放你走的!”滕子枫,一个豪门的花花公子,从来就不曾在哪个女人身上停留过脚步的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小女人可以如此轻易就骗走他的心!“悠悠宝贝,从现在开始,无论你走到哪里,我都跟定你了!”本文绝对为宠文!一宠到底!没有虐心!喜欢宠文的亲亲要多多支持哦!如无特殊情况,本文周日至周五每日一更,周六每日两更!
  • 百变妖娆妃:笑若红颜

    百变妖娆妃:笑若红颜

    【原创作者社团『未央』出品】百变妖娆妃:笑若红颜简介:◆不是吧?她只不过在地摊上买了个1块钱的玉戒指,戴着玩玩而已,竟然就…穿越了时空?◆居然还成了丞相府的三小姐?还是庶出…哼!小女子报仇,一天都不能晚!等我闹个鸡飞狗跳吧...◆很不小心地打了一头色狼,却发现那色狼手中的戒指,正她在地摊上买的耶!是不是把那戒指骗回来,就可以回“家”啦?嘿嘿…她开始奸笑…却不知道就是这样一枚戒指,引来了她深埋的身世…
  • 地上地下之大陆小岛

    地上地下之大陆小岛

    1949年,解放前的重庆暗潮涌动。潜伏在国民党保密局的我地下党员“蜂王”忽然被捕,毛人凤亲自审讯这位被戴笠亲手安插进军统的特工······同为潜伏人员的女特工“母后”被迫转移到台湾,在小岛上与敌人周旋……谍影重重,步步惊心,生存存亡系于一发,每个人都是嫌疑者,走错一步即人头落地。大陆小岛谍海风云变幻莫测,国共两党秘密战线生死角力。这是残酷的挑战,这是智者的游戏!大幕落下,谁将成为最后的赢家?
  • 穷二代富二代2

    穷二代富二代2

    这是一个普通人的奋斗史,有你的影子,也有我的影子;这是一个朴实的故事,生动、亲切,融入了你我的生活。  生动的叙述、实用具体的融合剖析、独到的心理描写,相信会给众多的有志青年点燃一盏心灵明灯。  相集,生活不会辜负有志者。只要努力、只要找到合适的杠杆和支点,你就一定能撬起巨大的财富。
  • 有一种智慧叫以退为进

    有一种智慧叫以退为进

    “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人生中会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在适当的时机,明智地掩盖自己的锋芒,转个身,退一步,你会发现,你已积聚了更多的能量。退而修行,凡事少与人争,这样,偶尔的迂回也许会让我们发现异样的精彩。
  • 千年恋:相爱不容易

    千年恋:相爱不容易

    一段不被看重的爱恋,神仙与凡人的相恋得到的是分分合合,且看今生他们是否能够冲破那道束缚,相爱的两人能否再续前世未了的情缘。重生后她沉睡千年,再次醒来物是人非,依旧淡漠无欲。他再度重生,依旧狠戾对人无情,如王一般存在。她:“夜哥哥,你何时才能想起我?”他:“。。。。。。”她转身离去,他抓住她的手。他:“你是我孩子的妈你想走哪去?”宝宝篇宝宝:“你就是我老子?”冥夜:“没错,不信问你妈。”宝宝对着冥夜审视一番:“看着还不错,那我就将就一下吧。”冥夜满脸黑线。。。。。。
  • 如何让你的孩子更优秀

    如何让你的孩子更优秀

    本书从孩子的心态、学业、志向、品德及应对挫折等五个方面入手,通过中外名人教子事例、哲理寓言、经典案例等,系统地提出了一个如何让你的孩子更优秀的教育方案。本书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相信每位家长能从中找到切实可行的教子良方。
  • 纵横大唐之雷霆霸主

    纵横大唐之雷霆霸主

    残唐。此时已不复往日之辉煌。男主角无意中结识了诺羌国的公主,于是开始了他的重铸大唐辉煌之路……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