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里曾批评毛奇龄错评了苏轼的诗句。
苏轼在诗中说:"春江水暖鸭先知。"而毛奇龄评道:"定该鸭先知,难道鹅不知道吗?"
袁枚对此事觉得既好气又好笑,认为如果要照毛奇龄的看法,那么《诗经》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也是一个错误了,难道只有雎鸠,没有斑鸠吗?
袁枚与毛奇龄的这场笔墨官司,到底谁是谁非,钱钟书并没有草草了事,他要追本求源。
经钱钟书查找《西河诗话》,得知毛奇龄的意思是:苏轼模仿唐诗"花间觅路鸟先知"而得来。
原来,人在花间觅路,自然鸟比人先知,而动物均可感觉到冷暖,苏轼为何只说鸭先知,而不说鹅先知呢?那当然是个错误。
但钱钟书仍不罢休。他又找来了苏轼的原诗《惠崇春江晚景》,诗中说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原来苏轼的这首诗是为一幅画而作的,由于画面上有桃花、春江、竹子、鸭子,所以,苏轼在诗中写道"鸭先知"。看来苏轼并没有错,而是毛奇龄错了。
为进一步弄清事实,钱钟书又找出了张渭的原作《春园家宴》,原诗写道:"竹里行厨人不见,花间觅路鸟先知。"人在花园里寻路,不如鸟对路熟悉,这是写实。而苏轼在诗中说鸭先知,是写意,意在赞美春光,这是画面意境的升华,是诗人的独特感受,看来苏轼"鸭先知"之句无论从立意或是内涵来说都要比张渭之句高出一筹。
第三种:"四多"方案
毛泽东十分喜爱读书。毛泽东经常对他身边工作的人说:"饭可以少吃,觉可以少睡,书可不能少读啊。"
毛泽东读书有个"四多"的习惯,就是多读、多写、多想、多问。
1多读
所谓多读,一是指读的书数量多、内容广;二是指对有价值的文献书籍读的次数多,以至熟记于胸。毛泽东读过的一些散文和诗词经常能读到脱口背诵的程度。
2多写
毛泽东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认为做笔记、写随感等也是读书的重要方法。
3多想
多想是指读书时不仅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同时也要将自己的观点以及对书的一些看法用笔"谈"出来,似乎与作者切磋一般。这种"笔谈"使读书变成了反复思考的过程。
4多问
毛泽东青年时代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他说:"学问,讲的就是既学又问。"他经常请教很多学者,并亲自到人家里求教,发问不已。
也许你可以从上面所说的方法中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但更多的时候你会发现生搬硬套别人的学习方法到自己这里就行不通了。这时,你就要对这些方法做适当调整、修改,使之更适合自己,为自己服务。
名人名言: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
--[美国]富兰克林
尝试用各种方式为头脑"充电"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各种知识更新极为迅速。如果青少年朋友只满足于已经掌握的那点知识而不能与时俱进地吸收新的信息、新的知识,不能利用各种手段为头脑"充电",那么终究有一天会被社会淘汰。不想被淘汰?那就行动起来吧。
相信你最先想到的方法就是读书。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大量地读书,尤其是读好书对个人会有怎样的益处。
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天才,非学就无以成才,读书无疑是知识积累的最好方法,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也是成大事者的必备之物。
"天下才子必读书"这似乎已是一条规律,不知你是否注意过下面这些情况,它们或许会让你对这一规律理解得更深刻。
当我们研究成功人士的事业时,常常发现:他们的成功一直可以追溯到他们拿起书籍的那一天。
在我们接触过的成功人士之中,大多数都酷爱读书--自小学开始,经由中学、大学,以至于成年之后。
书虽然是一种没有声音的东西,但是它对人类的影响却是非常深远的,如果你经常阅读各行业成功人士的传记或者是自传,并通过静心的思索,你就有可能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来。
俄国著名的学者赫尔岑说过:"书是和人类一起成长起来的,一切震撼智慧的学说,一切打动心灵的热情都在书里结晶形成;书本中记述了人类生活宏大规模的自由,记述了叫做世界史的宏伟自传。"
书籍蕴含着千百年来人类的智慧与理性,正因为其中的人性之处,才使得一些书所以伟大,所以灿然有光。
书籍是一种工具,它能在黑暗的日子鼓励你,使你大胆地走入一个别开生面的境界,使你适应这种境界的需要。
读书习惯是一种文化素质,是国民尤其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青少年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听到一些人说"我爱好读书"。能把读书作为一种爱好,比起不喜欢读书来说是一大进步,但还远远不够。我们不能把读书看成和看球赛、玩扑克、赏花草一样,当作一种兴趣去满足,或当作一种雅兴去炫耀,而应使之成为一项生活的内容,一种生命的需要。读书,就像给精神补充养分一样,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需要,是改变命运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著名作家蒋子龙先生说:"书是可以随身携带的大学。"读书不但可以获取知识,而且可以懂得做人的道理。但是,读什么书,什么时间读书,怎么读书,怎么处理好读书与生活、学业的关系,这些问题要是解决不好,可能会给青少年朋友的学习、生活甚至整个人生带来不良影响。所以,大家不但要重视阅读,还要做一个聪明的阅读者。
那么,你是不是一个聪明的阅读者呢?有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呢?
在现实社会中,青少年朋友要养成读书习惯,说难也难,说易也易。难者大多强调"学习繁忙"、"没有时间",正如鲁迅讽刺过的一些人那样,"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甚至无聊也不读书。这种人要想养成读书习惯确实会很难。其实,如今我们都有较为充足的空闲时间:双休日、节日长假、课外时间……看几页书的时间每日都有,就看你用不用在读书上。只要经常有计划、下意识地拿起书来阅读、学习,这样日复一日地坚持下去,久而久之,读书习惯也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
如果认为获取知识只有书籍一条途径,那么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在现代社会,人们获得知识的渠道十分广阔。比如电视,不管人们对其传媒作品的质量如何评价,它们都是我们文化环境的组成部分。电视已成为人们生活中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之一。电视可以作为一种娱乐消遣的手段,使人们在轻松愉悦的情绪状态下观察社会、扩展视野、获取知识。
另外,互联网也无疑为学习提供了巨大的资源。互联网是一种利用计算机从全球成千上万台计算机获取信息的工具,是一个能使每个人进入到浩瀚的信息海洋尽情畅游的天地。这些信息包括文字、图表、声像资料、软件等。这些信息实际上包容了所有可想像的客观对象,它们是由图书馆、博物馆、政府机构、公司、大学、研究机构和许多其他机构及个人提供的,里面有许多有价值的资料。
除却以上所说的有形的学习资源,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个无形的、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内容极为丰富的知识库--社会。
有人说,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是无时不在书写的一本"无字书",比喻可谓贴切至极。
古人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思是说人要有较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也是要人们能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利用知识处理各种事情。丰富的阅历也是成大事者不可缺少的资本,特别是青少年,阅历一般较少,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注意书本知识,也要注重生活、社会中的知识积累。
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学习获取知识诚然重要,但实践获真知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阅读"有字之书",你可以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前人的经验,并从中取得借鉴,避免走岔道、走弯路;通过读"无字之书",你可以了解现实,认识世界,并从"创造历史"的人那里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如果你想尽快、尽好地读通读透"有字之书",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死书"读成活书,就要善于读"无字之书"。
"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
重视"读世间这一部活书"--读"无字之书",也是大文豪鲁迅的主张。
鲁迅少年时代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农村度过,而且也乐于与农村少年为友,喜欢到农村看社戏,所以他从农村少年、农村社戏中了解了很多农村生活,他也因此增长了不少见识,他后来创作的《故乡》、《社戏》等短篇小说的生活素材都是在那时积累的。
鲁迅一生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写了许多杂文。如果鲁迅不注意读社会现实这部"无字之书",只知闭门做学问,他又怎么会从中看出"世人的真面目",怎么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用他手中那支强而有力、泼辣而又幽默的笔,画出黑暗势力的丑陋面目呢"?
"无字之书"内容丰富、含义深刻,需要青少年朋友用较长时间甚至一生来阅读。
读"无字之书",最好在缤纷的"社会大学"中读,唯有如此,才能读得通透。
凡是读过高尔基的《我的大学》的人都会知道,这位大文豪只读过五年级,但他把投身于"社会"认为是在上"大学"。
这个苦难的学徒工在"社会大学"里做过厨工,卖过苦力,饱尝了沙俄黑暗统治的辛酸。不过,他在流浪漂泊之中读了很多"无字"的"活书",学到了很多知识。
高尔基在社会的底层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祖国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也增强了他对俄罗斯社会的浓厚感情。他从伏尔加河码头的搬运工们那儿学到了劳动的习惯,从流放的政治犯那儿学到了精神上的鼓舞,从面包师那儿学到的则是可贵的人生哲学。
从"社会大学"中读"无字之书"所获得的一切,为他日后创作"有字之书"提供了无限的源泉。
这在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已充分得到了体现。
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也许你还有其他方法,那么就请你继续坚持,同时,你还可以将你的好方法讲出来与朋友分享,让大家共同进步。
名人名言:
人所接受的知识是从周围事物中得来的,其中主要是从离他最近的前辈们的榜样和教导中得来的。
--[美国]欧文·华莱士
学习切忌浅尝辄止
大家都看过一组名为"挖井"的漫画吧。漫画中的人物扛着一把铁锹到一片空地,打算挖井。他第一次挖了10厘米,看看没有水出来,就放弃了这个坑,在旁边找地方接着挖第二天。第二个稍稍比第一个深了些,但也没有出水,于是他又放弃了。第三个坑已经有近一人深了,眼看就要接近地下水层,井水马上就要涌出了,他又失去了耐性,又放弃了。就这样,他虽然一直在不断地挖,力气出了不少,可留下的只是身后那一排深浅不一的坑,最终也没能挖出水来。
漫画是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坚持,不能虎头蛇尾,最终一事无成。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学习贵在坚持,切忌浅尝辄止。
我们还听过一个"从三到万"的故事,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古代有一家人,资财殷实。主人有个儿子,长到该读书的年纪的时候,父亲为他请了一个知识很是渊博的先生。
先生开始教这个学生识字。先生在纸上划了一个横道,告诉学生这是"一",学生答道:"记下了。"先生又在纸上划了两个横道,告诉学生这念作"二",学生又称"明白了"。于是,先生在纸上划了3个横道,教学生说这叫做"三",学生大声说:"我会了。"
还不待先生继续教他识字读书,他便对其父亲说:"父亲,孩儿已经将字全部学会了,请将先生辞退吧。"父亲很是惊讶,但又认为自己的儿子果真是聪明,这几日就将所有的字全部掌握了,非奇才莫属了,便欣然同意辞退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