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教授经常在他的课堂上为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
我参加过的婚礼弄不清有多少次,时间久了大都没有什么印象,可在两年前我出席的婚礼上的一个小情景,却让我常常回味。
新娘在一所高校任教,漂亮可人,又有好人缘,那天宾朋满座,代表来宾致辞的是在她学校交流的外籍女教师。她向大家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她和这位新娘一起到机场送一个回国的日本教师,在行李检查处,有人从衣服的口袋里滚落一枚一角的硬币,可能是不在乎这区区一角钱,没有捡起,这样后面的人便踩了上去。这个新娘弯腰将一角硬币捡了起来,并用手轻轻地拂去上面的尘埃,快步向前,把这枚硬币交给那人。对方起初觉得尴尬,不肯接收,甚至面有愠色,她便对那人说道:"先生,你可以不在乎这一角钱,但在这上面有我们的国徽,不能践踏!"说完这个故事,这位外宾对在场的人讲道,这个新娘对国家的忠诚令人深感敬重,在个人感情上,我相信她也将忠诚如一,用真挚的爱心与她的先生共筑幸福的家园。
故事中这位新娘时刻心系祖国的情怀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爱国不是口头上的宣传,而是体现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要在思想上以那些伟大的爱国志士为榜样,在行动上处处维护祖国的利益和尊严。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
不要因个人利益背叛忠诚
金钱买来的忠诚一定会被金钱所收买。
--塞内加
忠诚有时意味着牺牲,一个品性忠诚的人不会因为个人利益而背叛自己的忠诚。二战时期一位法国农民用行为很好地证实了这一点。
路易是巴黎近郊的一位农民,他有一个妻子和三个孩子,一家五口人过着虽然清贫却快乐的生活。
经过多年的辛勤工作和清苦生活,路易终于积攒了一笔钱,买下了他们已经居住十来年的小农舍。
农舍虽小,却是红瓦白墙,屋后有一个精心调理的小花园,园里栽满了招人喜爱的各色植物。在把这幢小房子买下来的那一天,全家举行了一次小小的宴会庆祝了一番。
不久,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路易应召加入了军队,并成为一名技术精湛的炮手。
路易的村子很快陷入敌手,村民们都随着逃难的人群远走他乡。法国人的一支炮兵部队依然占据着河对岸的高地,路易就在其中。
一个冬日,他正在一门大炮前当班。一位名叫诺艾尔的将军走了过来,用望远镜仔细瞭望河对岸的小村。
"喂,炮手!"将军没有回头,威严地说。
"是,将军!"路易喊道。
"你看到那座桥了吗?"
"看得很清楚,将军。"
"也看到左边那所小农舍了吗?就在丛林后面。"
路易的脸色煞白:"我看到了,将军。"
"这是德国人的一个住宿地。伙计,给它一炮。"
炮手的脸色更加惨白。这时的风很大,天气寒冷,裹着大衣的副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打着寒战。但是路易的前额上却滴下了大粒汗珠。周围的人们没有注意到这位炮手的表情变化。路易服从了命令,仔细地瞄准目标开了一炮。
硝烟过后,军官们纷纷用望远镜观察河对岸的那块地方。
"干得棒,我的战士!真不赖!"将军微笑地看着炮手,不禁喝起彩来,"这农舍看来不太结实,它全垮啦!"
可是,将军吃了一惊,他看到路易的脸颊上流下了两行热泪。
"你怎么啦,炮手?"将军不解地问。
"请您原谅,将军,"路易用低沉的喉音说,"这是我的农舍,在这世界上,它是我家仅有的一点财产。"
每一个忠诚的人都应当像路易一样,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为了国家利益毫不犹豫地放弃个人利益。
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对党和人民赤胆忠心的爱国将领彭德怀就是一位公而忘私、忠军爱国的楷模。古往今来,中外的军事家无不努力争夺兵权。彭德怀是从旧军队过来的人,也知道兵权对于军队将领的至关紧要,但是自从他以身许国、投身革命,就只为党和人民争革命的兵权,而毫不计较个人的兵权。平江起义时,他把一团兵力和所有银元全部交给了党,组建了红五军,为中国工农红军增加了一支主力部队,以后发展为红三军团。1930年,红一军团和红三团会师长沙城外,组成红一方面军。彭德怀主动提出,由红一军团领导兼红一方面军的主要领导,而从未考虑个人职务的正副高低,并在战斗中以实际行动维护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的正确领导,说服三军团干部服从党对军队的统一指挥。长征过后,军委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任命彭德怀为总司令,毛泽东为总政委,彭德怀又提出为保留井冈山的旗帜,取消三军团建制的意见,将三军团并入一军团。他这种以革命为重、大公无私、顾全大局,不计个人权利的高尚人格品性,使全军上下钦佩不已。
那些真正忠诚爱国的人总是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于第一位,在他们心目中,首先是国家和人民,最后才是自己。为我国的国防事业鞠躬尽瘁,被称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代表,正是有了这样一批勇于奉献的人,中华民族才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
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学生时期就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1948年就读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邓稼先不到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1958年秋,邓稼先参加了中国秘密研制原子弹的工作,放弃了名利,也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了。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他自己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邓稼先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二人的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
工作中,邓稼先强调亲临第一线。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10年的单身汉生活,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先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他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他的肝脏被损伤,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回北京开会,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1986年7月16日,副总理李鹏前往医院授予邓稼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邓稼先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忠诚和爱国。即超越个人的得失,将自己的才华和生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忠于内心的使命感
对真理之神的忠诚,胜过其他所有的忠诚。
--甘地
忠诚来自于内心的使命感。一个忠诚于自己内心使命的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职责,更不会背叛自己的组织。
在一个雪天的傍晚,莫里斯少校匆忙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路过公园时,他被一个人拦住了。"先生,打扰一下,请问您是一位军人吗?"这个人看起来很着急。"是的,我是,能为您做些什么吗?"莫里斯停下来问道。"是这样的,我刚才经过公园门口时,看到一个孩子在哭,我问他为什么不回家,他说他是士兵,在站岗,没有接到命令他不能离开这里。谁知和他一起玩儿的那些孩子都不见了,估计都回家了。"这个人说,"我劝这个孩子回家,可是他不走,他说站岗是他的责任,他必须接到命令才能离开。看来只能请您帮忙了。"
莫里斯心里一震,说:"好的,我马上就过去。"
莫里斯来到公园门口,看见小男孩在哭泣。莫里斯走了过去,敬了一个军礼,然后说:
"下士先生,我是莫里斯少校,你站在这里干什么?"
"报告少校先生,我在站岗。"小男孩停止了哭泣,回答说。
"雪下得这么大,天又这么黑,公园门也要关了,你为什么不回家?"莫里斯问。
"报告少校先生,这是我的责任,我不能离开这里,因为我还没有接到命令。"小男孩回答。
"那好,我是中士,我命令你现在就回家。"
"是,少校先生。"小男孩高兴极了,还向莫里斯回敬了一个不太标准的军礼。
小男孩的举动深深打动了莫里斯,他的倔强和坚持看起来似乎有些幼稚,但这个孩子所体现的对使命的信守和忠诚却是很多成年人都无法做到的。
使命感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忠于内心的使命感,你就会拥有无穷的动力去战胜困难,走向胜利。
在一个漆黑、凉爽的夜晚,坦桑尼亚的奥运马拉松选手艾克瓦里吃力地跑进了奥运体育场,他是最后一名抵达终点的选手。这场比赛的优胜者早就领了奖杯,庆祝胜利的典礼也早就已经结束,因此艾克瓦里一个人孤零零地抵达体育场时,整个体育场已经几乎空无一人。艾克瓦里的双腿沾满血污,绑着绷带,他努力地绕完体育场一圈,跑到了终点。在体育场的一个角落,享誉国际的纪录片制作人格林斯潘远远看着这一切。接着,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格林斯潘走了过去,问艾克瓦里,为什么要这么吃力地跑至终点。这位来自坦桑尼亚的年轻人轻声地回答说:"我的国家从两万多公里之外送我来这里,不是叫我在这场比赛中起跑的,而是派我来完成这场比赛的。"
使命感是艾克瓦里跑向终点的强大动力,虽然拿不到冠军,但内心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不允许他当逃兵。
忠于使命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基础,一个忠于自己事业的人是不会因为贪图一时之利而忘了职责的。
有一天,几个木匠来到铁匠铺中,要求铁匠为他们每人做一把最好的斧子,因为他们几个人打算结伴到邻村的一个包工老板那里去做木匠活。"你们是要最好的铁锤吗?"铁匠问几个木匠,他们齐声回答道:"是啊,否则也不会花大价钱来你这里了。"铁匠听到回答笑了两声,然后说:"只要你们愿意出钱,我就保证给你们每人做一把最好的斧子。"
"听说那个包工头承包了一项非常大的工程,这一下可有你们几个人干的了。"铁匠边打造斧子边和这几个木匠聊天。"是啊,不过在我们开工之前,你可是先要忙活一阵子了。"一个满脸热情的木匠说道。
第二天,斧子做好了。木匠们把斧子拿在手中试了试,果然十分好使,于是他们付了钱便兴冲冲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