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02500000010

第10章 三代女人的文学情结

尤今

住在纽顿圈的一座公寓里,夜半无人私语时,总有一扇窗口孤独地亮着,窗里的人,正精神奕奕而又快活无边的在稿纸上制造一出又一出人间的悲喜剧。

一、外祖母

我的外祖母,是一个很特殊的女人。

看照片,觉察不出她好看,可是,在我眼中,她一直是个很有魅力的女人。她的魅力,来自她的气质,而这,又是由浓浓的书香熏陶出来的。

她不喜欢烫发,老是让直直的头发自自然然地垂着,脸上稀稀地涂着淡淡的水粉。她身子纤瘦,喜欢选用素净的布料裁剪高领短袖的唐式衣衫。走起路来,腰身挺直,精神抖擞的样子。平常说话,用词典雅,韵味绝佳。

外祖父曾是怡保的殷商,在他的事业如中天之日时,外祖母也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在那衣食无忧的日子里,她的最爱,不是打牌、不是逛街,而是看书,家里有个书橱,齐齐地放着各种名贵的线装书,还有,浩如烟海的文学名著。值得一提的是:在那重男轻女的年代里,外祖母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每一个方块字,都是她奋力自学的。

后来,外祖父事业失败,家道中落。外祖母变卖名贵首饰,和外祖父共度人生萧瑟的冬季。

这时,我诞生了。

我见到的,不是群婢环绕、呼风唤雨的外祖母;而是那个忙完了琐碎家务后,又靠缝纫来补贴家用的外祖母。然而,在辉煌过尽而度着黯淡日子的外祖母,并没有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反之,她珍惜着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总是在万籁俱寂时,以冷水洗去一日的疲劳,独自进入她热爱的书城里,心甘情愿的成为悲喜不能自主的“文字傀儡”。

坦白地说,在那万事不懂的童稚时代里,我和外祖母,并不是很亲近的。总觉得她和左邻右舍的外祖母大不相同。别人的外祖母,会做各种各样美味的糕点,搂着孙女,一口一口的喂,我的外祖母,从不;别家的外祖母,会有月光底下搬张藤椅,给绕膝的孙儿讲各种各样趣味盎然的故事,我的外祖母,也不——她总是忙,忙完了家务,戴上老花眼镜,往桌前一坐,便变成了一尊凝固不动的石像。在那“之无未识”的年龄里,对于外祖母那种“老之将至而分秒必争”的凄凉心态,我又如何能够了解!

8岁随同父亲举家南迁到新加坡来,想起外祖母,脑中总会浮起一个以淡笔素描的形象:庄重、文雅、澹泊,然而,这个形象,恒远地坐在“画框”里,而我,仰着头看画,无可避免的有着疏离感。

渐渐的,长大了。

上了中学以后,外祖母在写信给母亲时,总不忘多夹一张信笺给我。

读外祖母信的那种感觉,十分新鲜、十分新奇。外祖母的字,笔划纤细,秀里秀气的,十足的“字如其人”。她从不老生常谈地劝我用功读书,也不老气横秋地嘱我孝顺父母;从第一封信开始,便兴致勃勃地和我说起她最近读了些什么好书,并条分缕析的向我陈述该书的优缺点,等等。我读信的欲望、回信的兴趣,就这样毫无防范的被她挑起了。我们这两个岁数相差了半个世纪的老与幼,就这样开始了长达10年的鱼雁往还。外祖母的经济能力不是很好,我的零用钱也不是很多,可是,在那捉襟见肘的日子,我们却常常把好书邮寄给对方。

有一回,在外祖母寄给我的信里,附着一张摺叠得整整齐齐的报纸。摊开来一看,哟,外祖母写的一篇小说“黑白两兄弟”,居然变成了铅字,快快乐乐地躺在南洋商报的文艺报上!

长期的通信,让我得以能行无阻的进入外祖母内心深处的殿堂,我清清楚楚地看到浮在那儿的一个梦,一个很璀璨、但同时又很疲累的梦。这个梦,从外祖母的少女时代起,便已经幽幽地浮着了。可是,社会的束缚、家道的中落,实在都影响了她积极实现美梦的机会。现在,她第一篇作品以显著的版位见报了,只要日后勤于笔耕,成为作家,也许不再是一个虚浮无边的梦了。然而,遗憾的是:年届花甲的外祖母,这时身体的健康已坐在人生的“滑滑板”上,快速地往下溜、往下溜了。

终于,在我大学毕业前的一个月,她带着那个永远实现不了的愿望,溘然长逝了。

二、母亲

母亲出世以后,便继承了源源流动在外祖母血液里那种读书的瘾。

她自小爱书,长大、长老了,依然还是爱书。

诞生于经济富裕的书香之家,秀外慧中的母亲,曾被视为“天之骄女”。

生命里最令她沮丧的是:日军蹂躏马来亚的铁蹄彻底粉碎了她升学的希望。才念到了中二,便在日军统治的阴影下仓惶辍学了。

之后,母亲开始了漫长一生无止无尽的自学历程。

对于她来说,书籍就和“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的重要。有一段时期,父亲失业,经济拮据,米缸粒米全无,可是,书架上的成排书籍依然自得自炫地闪着智慧的亮光。童年里印象最深刻的,是母亲坐在油渍斑斑的木桌旁,专注地执卷而读,神情肃穆一如庄严的塑像。如豆的灯光把母亲纤纤长长的身影裁剪得高高瘦瘦的,任意地贴在墙壁上;我呢,好像一只温驯的小猫,安心地靠在墙壁那个黑影上,快快乐乐地读我的安徒生童话。

母亲开始让笔杆结出美丽的“文字之花”,是父亲在怡保创办“迅报”时。每天晚上,在厨房里脱下了湿漉漉的围裙后,母亲便以文字为酵母,醉心地酿造一坛一坛文学的美酒。跃动在她眸子里那两朵快乐的小火花,把整所简陋的屋子都照亮了。

这个时期,是母亲在创作上的“丰收期”。

她写散文、也写小说——还是长篇连载的哪!此外,她也凭着深厚的语文基础,将许多优美的作品由英文翻译成中文。

那时,我尚未入学,正是属于凡事好奇,却又混混沌沌的年龄。母亲每天以笔“沙沙沙”地在纸上写些什么,我不懂。然而,她脸上那种近乎狂热的快乐,我却是懂得的。这样的一种被恬适笑意渗透五官的表情,好似铁打铜铸般,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等我开始走上了写作的道路时,我的脸上,也出现了类似的表情。不讳言,写作所能带来的快乐是人世间任何活动都取代不了的。

爸爸那间曲高和寡的报社,只维持了短短两三年,便闭门大吉了。他赤手空拳地带着我们迁居新加坡,开始了人生另一段全然不同的生涯。

这时,母亲已有了四个稚龄孩子。最大的姐姐10岁,我8岁,两个弟弟,一个7岁,另一个才诞生3个月而已。那些琐琐碎碎永远看不见却又永远做不完的家务,终于使母亲放下了笔杆。每每忙至晚上,疲倦、疲劳、疲累、疲乏、齐齐上脸,手中拿着的书,往往只看了几页,便沉沉睡去,摊开着的书,不是狼狈地盖地脸上,便是尴尬地跌在地上。阅读,不再是浪漫而写意的事了;写作,更是成了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及。

数十年春秋岁月转瞬即逝,细心抚养的雏鸟一只一只健康的长大了,先后飞离了旧巢。母亲在晚年的安逸和闲暇里,每每想起了那个被湮远岁月埋葬了的梦,她的脸,便不由自主的流现出一丝恍惚、一丝遗憾、一丝惆怅……

三、我

在我身体里流窜的血液,有来自外祖母的,也有来自母亲的。

先天的遗传因子,加上后天的环境熏陶,对于阅读和写作,我已狂爱近痴。

如果说,文字是禾谷,我就是蝗虫;如果说文字是桑叶,我就是蚕;如果说文字是米,我就是蛀虫。

吃吃吃、吞吞吞、蛀蛀蛀。

不分昼夜、不论阴晴、不管场所,有书便看,一看便迷。上课时,偷偷摸摸地看;下课后,明目张胆地看。白天看得心神俱醉,晚上看得废寝忘食。

我简直就是一只靠书本来活命的蠹虫。

我吃我吞我蛀我的书,慢慢在我脑子里化成了丰实厚重的养分;当一笔在手时,我仿佛感觉有千军万马要从笔尖冲出来,啊,多时囚锢在我血管里的方块字,已不能安守本分了,它们要跳出来,在稿纸上砌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就在小学五年级那一年,我砌出了平生第一幅“文字之画”,题名为“我要做个小小童话家”,自此之后,创作的热诚,愈烧愈炽,由我砌成的文字之画,也越积越多。

成为作家,到了我这一代,不再是一个幽幽地浮在半空中的梦了。

回顾我留在“岁月的沙滩”上那一长串脚印,我的心,涌满了感谢。

我的外祖母诞生于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里,我的母亲成长于一个烽火连天的战乱时代中,她们所走的那条自修的学习道路,是漫长的、迂回的、艰苦的,处处布满荆棘,处处沾着眼泪。我呢,情况全然不同: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双亲全力的支持,使我能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进入我最为心爱的学系,在美丽的青春岁月里,汲取古今中外各家思想的精华。我所走的学习道路,可说是一条阳光普照的康庄大道。思想的领域被开拓了,文学的基础打稳了,提笔写作对我来说,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对文学的爱恋,使我坚持了“数十年如一日”的写作习惯。

在当记者期间,东奔西跑,忙得头顶袅袅地冒着烟气,我依然利用时间的缝隙来从事文艺创作。比如说,坐公共汽车由甲地到乙地去,耗时1分钟,我便以双腿垫着稿纸,在颠颠簸簸的情况下,写小说。晚上回家,洗过澡,便又继续钻入文艺创作的天地里。那时候,住在纽顿圈的一座公寓里,夜半无人私语时,总有一扇窗口孤独地亮着,窗里的人,正精神奕奕而又快活无边的在稿纸上制造一出又一出人间的悲喜剧。

在报馆工作期间,我曾有一年多的时间申请无薪假期,带着2岁的孩子随同夫婿到沙特阿拉伯去生活。这是我人生一段充满了挣扎与眼泪的日子。在那人烟稀少的荒荒大漠中,我曾患上扰人的胃痛症;在那寂寞得回想时连背脊也会发凉的年月里,我曾患上可怕的失眠症。惨惨地吞着这种那种药丸时,我觉得我生命之页所呈现的,是令人颤抖的苍白。然而,就算在咬着牙关把许许多多苦涩吞下去的当儿,我都不曾放下我的笔。失眠时,我睁着酸涩的双眼,写;胃痛时,我捂着起皱的胃囊,写。写作,实在已经成了我身体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回国后,继续在报馆里工作了一个短时期,我改行执教鞭。

孩子相继出世。

我原已不敷应用的时间,至此更是“捉襟见肘”了。

“穷则变,变则通”,我学会了从睡眠里偷时间。往往一家子梦会周公时,便是我蹑手蹑脚地“盗取时间”时。不是一小段小一段的偷的,而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偷。偷呀偷的,偷得每天睡眠时间只剩下寥寥的4个小时。

知道实况的知己朋友都觉得不可思议,而远近亲戚也都劝我多多保重。

然而,没有人知道,当我在那一大片偷来的时间里静静地埋首创作时,翻腾在心里那欢乐的浪花,比“保健丸”更管用哪!

我与写作,将终生结缘。

两代人的梦,外祖母的、母亲的,都等着我去圆。

我不能辜负她们。

不能。

不。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一个人的故乡

    一个人的故乡

    ,散文集《一个人的故乡》不仅为我们讲述了一系列关于故乡的话题,贯穿着作者全部的故乡情结和人生际遇。还让我们领略了关于故乡那份悠远的情感、那份炽热的情怀、那份纯情的寄托
  • 优美的校园散文

    优美的校园散文

    散文是美的,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最美的散文呢?秦牧曾说:“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的好散文,还是不多。”他还说:“一篇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品读精美的散文,宛如清风般涤荡沐浴;让散文的清扬与美丽永远地伴随你。
  • 友情·无言的温暖

    友情·无言的温暖

    没有人能说清楚,友情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或者我们可以从它的一些特质上来说明,比如它是那种只有付出关爱,付出真诚才能得到的东西;它既是一种感情,也是一种收获。它是一种很美妙的东西,可以让你在失落的时候变得高兴起来,可以让你走出苦海,去迎接新的人生。它就像一种你无法说出,又可以感到快乐无比的东西。《
  • 香港回归

    香港回归

    本书被收录在2001共和国回顾丛书中。长篇报告文学。,1997年香港回归,作者用他朴实的文笔记录了这一重大的历史时刻
热门推荐
  • 最后一个莫希干人

    最后一个莫希干人

    事发生在1755-1763年英法北美殖民战争期间。年轻的英国军官邓肯·海沃德少校陪同两位姑娘投奔她们的父亲,途中他们遇到外号叫“鹰眼”的猎手与他的两个莫希干族朋友。在鹰眼等人带领下,海沃德等终于抵达威廉·亨利堡垒……
  • 品关羽

    品关羽

    “关公一生,唯义而行,为国勇武,为民德泽,信义素著,守诺不违。无论处于怎样的境地,无欺无诈,坦然而立。不可威凌,不能收买,不愿投机。“不弃旧从新,乐为之死”;“金银美女,不足以移之”;“高官厚禄,不足以动之”。平民百姓之敬奉关公,“仰之如日月,畏之如雷霆”,就在于义,在于忠,在于诺而不海。因为他生则有功于国,有德于民。死则有灵于世。有所求而得报应,洪泽自远于是,兵家尊为武圣,商界奉为财神,民间敬为护佑平安的至尊。关公代表着平民的心意,是平民的神灵,是老百姓美好愿望的寄托。于是关羽从历史后面走出,进入我们的视野,成为我们的神灵。本书从多个角度对关羽进行了品读,力求给读者一个最真实的感悟。”
  • 媳妇不好管

    媳妇不好管

    “吴欣,不要看了,都这么晚了,睡觉吧!”吴欣的妈妈很是心疼,女儿没有选对好工作,学了护校,毕业干了护士,在本市中一大医院工作,上班这两年,除了上班辛苦不说,还要经常考试。听女儿说,那是考什么倒头“三基”。“妈,你先睡吧,我看会就睡!”吴欣也是无力的回答了老妈一声。诶!以前上学指望着工作,不要天天考试!从小考到大,头都考疼了。终于熬到毕业,总算是应聘到这家大医院工作,钱不算少……
  • 地下,地上

    地下,地上

    解放前夕,八路军侦察连长刘克豪,奉命假扮被俘虏的国民党军统参谋乔天朝,在沈阳军统东北站取得了站长徐寅初的信任,获取了很多机密情报,为我军顺利解放东北,立下了卓著功勋。为免国民党怀疑,组织上又派来女游击队长王迎香,假扮乔天朝的妻子王晓凤与他团聚。两个热血革命青年,有同样的理想和目标,却有不一样的性格和作风。他们在战斗中共浴风险,在生活中磕磕碰碰。解放后,他们几经波折,啼笑成姻缘。新婚燕尔,朝鲜战争爆发,王迎香要求参战,后来,不幸牺牲,留给丈夫和儿子无尽的怀念……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是玫瑰绽放的年代。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大变局:经济危机与新技术革命

    大变局:经济危机与新技术革命

    经济学大师约瑟夫·熊彼特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的经济现象。”他还指出,“目前经济分析中所犯的根本性错误,大部分是缺乏历史的经验,而经济学家在其他方面的欠缺倒是次要的。”本书试图通过梳理现有的对经济危机与技术创新的研究成果,刻画出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应对当前的全球经济危机提供一定的借鉴。全书共8章,对学术研究者、政府官员、企业管理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鬼医宠妃

    鬼医宠妃

    吧嗒嗒的马车声由远及近,挂在马车顶端的一盏昏暗的小油灯在这漆黑的夜晚显得格外的明亮。漫天飞舞的雪花渐渐的遮满了天空。这个马车足足有寻常两个马车那么大。一个女子侧躺在马车中,十二月的夜晚,脸上蒙着一层薄纱,看不清容貌。漆黑的天空同雪海连成了一片,视野中就只剩下了黑蒙蒙的一片。身上盖着一条温暖的锦被,正是冷的时候。风呜呜地吼了起来,眯着眼睛,眉头微微蹙起……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