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没有任何希望的事情,只要有一个勇敢者坚持去做,到最后就会成为希望。
我最喜欢的是读书和教书,但是假如我只是会读书、教书,别的事情都不去做,新东方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发展。所以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你不断努力的结果。当你碰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把它想象成不可克服的困难。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克服的,只要你勇于面对困难,想象着战胜困难后的喜悦,你就会充满信心和力量。
新东方的“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这句话,跟美国著名的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所说的话是一样的。他在著名的演讲“I Have a Dream”中说了一句话:“With this faith we will be able to hew out of the mountain of despair a stone of hope (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要从绝望的大山中,砍出一块希望的石头)。”
请记住了,绝望是大山,希望是石头,但是只要你能砍出一块希望的石头,你就有了希望。在马丁·路德·金的时代,直到他被暗杀为止,黑人在美国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可言的,所谓的“黑人解放”只是句口号而已。黑人坐车不让坐,去饭店吃饭不让吃,电影院不让进,到处都是让黑人绝望的景象。正是像马丁·路德·金这样的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美国黑人今天在美国社会中的平等地位。
哪怕是没有任何希望的事情,只要有一个勇敢者坚持去做,到最后就会成为希望。凡是我身边想要出国的人,只要坚持往下走,我发现最后没有走不了的。真正走不了的人是联系了一年或者两年就放弃了的。两年在你的生命长河中算什么?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我们努力个三年五年并不算长。
——摘自《挺立在孤独、失败与屈辱的废墟上》
背景分析
“绝望”与“希望”是俞敏洪在演讲中经常提到的两个词语。在他看来,不管是自己在年少时代的坎坷经历,还是创办新东方的艰难历程,都可以用“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来形容。
1962年10月15日,俞敏洪出生于江苏江阴一个农民家庭。他在中关村新东方大厦的办公室里还挂着当年农村老家那间破旧故居的照片。在一片长着荒草的土地上,立着两间摇摇欲坠的破瓦房,那就是俞敏洪在江苏省江阴农村的老家。俞敏洪挂出这张照片,为的是永远记住那段艰苦的岁月。
1978年至1980年三年间,俞敏洪经历三次高考,他用坚持和毅力,冲破两次失败的阻拦,最后考上了北京大学西语系。但是进入北大,也是俞敏洪痛苦的开始。在班上,俞敏洪是唯一从农村来的孩子,他不会说普通话,班会上自我介绍时被同学嘲笑成是在说鸟语;分班时,从A班被调到最差的C班;大三时患上肺结核休学一年,人变得更加瘦削;大学读了五年,拼命努力,却一直是班上后五名的差生……
1985年大学毕业后,俞敏洪留校成了北大的一名教师,接下来便是6年多平淡的教书生活。期间,周围的朋友们都陆续出国,俞敏洪也开始为自己的出国梦努力。在1988年,俞敏洪开始刻苦攻读TOEFL和GRE,最终以高分通过了托福考试。
但就在俞敏洪全力以赴为出国做准备时,出现了一件让他始料未及的事:1989年,美国方面一改前几年的做法,开始对中国采取紧缩留学政策。此后的两年里,中国赴美留学人数大减,再加上俞敏洪在北大学习成绩并不算优秀,赴美留学的梦想即将付诸东流。
对于此事,俞敏洪回忆说:“1988年开始联系,遇上了1989年。1989年以后,1990、1991年刚好是美国录取中国学生人数急剧下降的两年,所以我拿到了美国一些大学的录取通知单,但是没有奖学金。当时我一穷二白,美国最低学费也得2万块钱,当时相当于人民币12万,而我当时在北大的工资是100多块钱,怎么可能呢?”算下来,在美国读书4年的学费,是俞敏洪222年的工资。因此,从1988年到1991年,俞敏洪的出国梦在拼命努力了三年多之后,还是没能顺利实现。
后来俞敏洪在校外开设培训班,受到北大的处分,因这一沉重的打击而倍感郁闷和屈辱的俞敏洪,决定离开北大。在他离开的第二天,北大就立即收回了分给他的宿舍。转眼间,工作没有了,住房没有了,没有容身之所的俞敏洪和妻子,只能四处寻找房子。最后,为了节省支出,俞敏洪租住在北京市郊六郎庄农民的平房里,靠给房东的孩子辅导功课来抵消房租。那时的条件很艰苦,但对于俞敏洪而言,总算有了一个落脚之地,他万分感激。
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这种近乎让人绝望的境地,反而激发出了俞敏洪寻找希望的巨大力量。由于已经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俞敏洪决定投身英语培训行业,放手一搏,在绝望的大山中,砍出希望的石头——创办自己的英语培训班。只是连他自己都没想到,这一块希望的石头,后来竟然如此熠熠生辉。
正如俞敏洪所说,新东方是自己出国梦想的“废墟”上,长出的一棵新苗,一次次绝望境遇的突围,让它茁壮成长,并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希望之树。事实上,新东方的整个创办过程就是从一点点的希望做起,最后不断扩大希望的过程。像俞敏洪所坚持的一样:哪怕是最没有希望的事情,只要有一个勇敢者坚持去做,到最后就会成为希望。
后来,俞敏洪将“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定为新东方学校的校训。新东方上市之后,有人曾认为这一校训已经不适应了,建议俞敏洪修改校训,但俞敏洪坚持不改,并且后来还将新东方校训进行了扩展:追求卓越,挑战极限,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经过在绝望与希望中无数次的挣扎,俞敏洪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除非你不去想“希望”和“绝望”这两个词,一旦你想到“希望”和“绝望”这两个词,你想得更多的是你生活中绝望的一面,可以说我们生活的80%~90%是由绝望组成的,而你保持精神不垮就是要从这种绝望中找到一线希望。
拓展透析
人生之中,困难与挫折在所难免,很多时候甚至让人感觉到绝望。但阻碍我们的往往不是这些困难本身,而是我们自己的想法。遇到困难便退缩不前,手足无措,这样的人永远不会触摸到希望的阳光;而在困难面前,敢于突破、不断寻找希望的人,才能领略到柳暗花明处的风景。
很多时候,绝望中的希望就如同阳光藏在乌云背后一样,那些被乌云遮住双眼的人,如果能够拨开眼前的重重迷雾,跳过内心自我设置的樊篱,便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绝望的黑暗之中,看到希望的光芒。
日本商界有位著名的企业家坪内寺夫,他是一个不会被困难吓倒,很善于在“绝处”找寻新希望、新出路的人。在坪内寺夫手里,许多濒临倒闭的企业,被重新发掘出存活和发展的价值,最终又起死回生。
来岛造船公司曾经有过三年的停产,三年后已是负债累累,这期间也有人想挽救来岛造船公司,可是均无果而终。后来,在住友财团的请求下,坪内寺夫买下了来岛公司,并开始在来岛公司看似绝望的未来中,寻找让其复活的新希望。
坪内寺夫最先做的工作是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他发现来岛不能与三菱、石川岛等大企业相比,于是就考虑专门做小渔民的生意。这样,在业务上就避免了与大企业的冲突,同时也可以拓展自己的领域。然后,坪内寺夫采取了三个措施。
第一,当时日本盛行夫妻二人驾一艘机帆船出海捕鱼的作业方式,政府又规定500吨以上的船必须聘请考试合格的船员、船长。小渔民肯定聘不起,也不愿意聘。坪内就把他生产的新渔船定为499吨,这就使购船的渔民省去了许多审批手续,买的人就大大增多。
第二,坪内寺夫考虑到许多渔民比较穷,无法一次性买下一艘渔船。坪内寺夫就推出5年内分期付款的方法,使多数渔民都有能力购置新船。
第三,又由于渔民平日都在船上,四处漂泊,只有节日才在家里休息。坪内寺夫就发动全体员工在节日期间分头深入各个渔村,挨家挨户地推销。
通过这些措施,来岛公司生产的新渔船销售得很快。这样,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爱媛县的渔业生产,使之很快成为日本第二大捕鱼县,而且来岛也起死回生,迅速发展壮大。短短8年,来岛造船量跃居日本造船业的第五位,世界船业的第二十二位。
停产三年、负债累累的来岛造船公司,是一座绝望的大山,能够挽救它,必须不畏困难,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绝望的大山上,勇敢地砍下希望的石头。尽管当时的来岛公司前途迷雾重重,大家都只看见一片黑暗,坪内寺夫却发现了它的希望所在:发挥来岛公司的强项,避开硬碰硬的竞争冲突,才能挽救来岛造船公司并使之发展壮大。
其实,困难和绝望像迷雾一样,迷惑的只是那些内心懦弱、不去寻求突破的失败者;而对成功者来说,它们只是找寻阳光道路上的一层薄雾,不足为惧。后者会选择在绝望的大山压来时,不去推诿、抱怨、绝望,而是肯定自己、相信自己,选择用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去寻找方法。
因此,没有绝望的事,只有绝望的人。那些最终能让生命辉煌的人,会始终坚信:眼前的迷雾只是暂时的,任何事情都能够解决,只要不被眼前的“绝望”吓倒,一步一步整理思路,就能够“守得云开见月明”,看到希望的光亮和成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