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Eleven的日均营业额为什么能领先其他连锁便利店?
“7-Eleven的日均营业额为什么能遥遥领先于其他连锁便利店?”每当我接受媒体采访时,被问及次数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了。明明各个便利店品牌的店铺位置和规模程度都大同小异,为何还会在营业额上出现明显的差别呢?大家似乎对此抱有强烈的好奇心。
如果要分析7-Eleven独占鳌头的原因,可以用以下三点概括:
1.始终贯彻密集型选址战略;
2.具备产品研发与供应的基础体系;
3.注重与员工的直接沟通。
密集型选址战略和产品研发与供应的基础体系已经在第一章有所涉及。另外,关于产品研发的内容我也会在第四章作详细解说。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第三点:与员工的直接沟通。
我们要盯住“客户”而不是竞争对手
在我们眼中,真正的竞争对手并不是其他品牌的便利店,而是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
另外,如果负责制定公司经营路线的管理高层具备坚定信念,就会给公司员工的工作热情带来正面的影响。
特许经营的商业模式,需要加盟店和总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加盟店独立运营的同时,总部也必须做好后援工作,确保每家门店成功取得盈利。事业开拓的过程中,比起运用出奇制胜的招式,更应优先以稳固企业的基础为重。
因此,我从创业之初就非常重视与员工的直接沟通。
管理层的经营思路不仅应及时与总部员工分享,也要保证每个加盟店的店长与店员都能快速而正确地理解,这样企业整体才能稳步向目标迈进。
各种会议的存在理由
目前,7-Eleven内存在各种各样具有不同导向性的会议。比如面向所有管理层的“经理会议”、针对店铺经营顾问的“区域顾问会议”等等。
其中,在东京四谷的7-Eleven总部召开的“区域顾问会议”有别于其他类型,当天会有约2300名负责指导加盟店经营的顾问齐聚一堂。会议目的是直接向店铺经营顾问全员传达总部的经营方针,引导他们更好地成为总部与加盟店之间的沟通桥梁。每次召开区域顾问会议时,我都会出席并发表自己对经营的想法。
行业中,通常会把指导连锁加盟店经营的负责人统称为督导,而并非店铺经营顾问。虽然常有人把两者等同,认为两者同样都由一人负责多个门店,主要工作是和各个加盟店分享总部的信息并支持门店运营。但我却认为店铺经营顾问与督导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并且也不在7-Eleven设立督导这一职位。
连锁便利店的督导起源于美国,职能是监察各加盟店是否遵循总部的规则运作。然而我们店铺经营顾问的核心职能则是帮助加盟店提升业绩,是加盟店的重要经营顾问。作为7-Eleven的独特职位,店铺经营顾问是便利店事业发展道路的重要支柱。
如果协助加盟店经营的第一线人员对公司的理念理解得不够透彻,就不能向各个店长准确地传递总部的方针。因此,我坚持定期召集店铺经营顾问全员,在东京总部举行面对面的交流例会。
过去的店铺经营顾问会议每周召开一次,但随着门店数的扩大,我们增加了对加盟店的走访沟通时间,于是相应把会议的频率减少为每两周一次。即便如此,要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2300人共同聚集在东京,仍需要花费庞大的成本。而且,由于人数众多,有时会产生场地不够等各种不便。如此劳师动众的全国会议遭到了外界的质疑,大多数人认为在信息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特意聚集上千人来东京开会的行为既浪费时间又毫无效率。尽管如此,区域顾问会议作为确保7-Eleven成长的重要传统,未来也会一如既往地举办下去。
诚然,如果只是横向业务的信息共享,那么运用最新的IT技术也未尝不可。但是,在由上至下地传递企业方针时,直接沟通远胜于其他任何方法。以众所周知的“传话游戏”为例,人们在游戏过程中总会无意识地回避负面信息,报喜不报忧。面对讨厌的、负面的内容,人们通常会产生逃避心理,不自觉地曲解信息。如果把我的想法以负责人→经理→店铺经营顾问的路径层层传递下去,最终店铺经营顾问往往不能接收到我真正想要表达的信息。
相反,采用面对面的直接沟通形式,则能在谈话过程中有效掌握听众对信息的理解程度。比如通过对方表情上的犹疑,或是歪头等细微的举止,推测他们是否能够完全理解我所表达的内容,抑或是目前的话题比较枯燥引不起听众的兴趣等等。继而可以根据现场反应随机应变地转换话题,让沟通更加清晰明了。
会议并不只是单方向的传达,只有把握听众的反应,进行双向的沟通,才能让会议时间变得更有价值。
无数次地改变切入口
有人觉得我每次会议的主题大同小异,大致分为:1.必须掌控每种产品的销售动向,建立假设并以真实的数据验证,从而提高订货的精准度,贯彻“单品管理”;2.门店和员工自身都要根据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做出改变。
上述两点是7-Eleven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基石,几乎每次会议,我都会从不同角度切入,不厌其烦地向店铺经营顾问反复强调它们的重要性。
通常情况下,如果重复诉说同一话题,容易引起听众的厌烦情绪,觉得又是老生常谈。当我第三、第四次重复时,也许已有员工产生了类似的想法。即便如此,这几十年来,我仍然坚持以严肃的口吻向公司员工反复强调着同样的主题。看到管理层执著的态度,员工们自然会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将这两点谨记于心。
坚持了几十年的会议中有这样两段插曲。一是在泡沫经济崩溃,日本经济陷入疲软发生的事情。那时便利店行业也受到影响一蹶不振,媒体甚至还提出了“便利店饱和论”。
其他连锁便利店的高层纷纷支持饱和论,呼吁必须改变经营战略。但我却一直对员工说:“便利店行业还没到饱和的时候。”因为不断有新的品牌进驻便利店行业,证明市场还有足够的潜力。“况且,7-Eleven目前还有尚未覆盖的区县,只要我们持续不断地满足消费者变化的需求,未来一定有很大的成长空间。”结果员工们都觉得正如我所言,相信便利店行业并没有饱和,从而重整旗鼓,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
又比如在某次区域顾问会议上,我说起了当天早报上,一则题为“餐饮连锁店业绩萧条”的报道。报道中写道:“餐饮业被便利店抢走了客源。”而在那时,我们恰巧取得了创业以来的历史最高收益,外界便联系这一情况言之凿凿地宣称“便利店才是最大赢家”,并把餐饮业在上一年度业绩大幅下滑的原因归结于“是被便利店抢走了顾客”。
我之所以提到这一报道,意在唤起员工们的问题意识,让他们思考是否可以把“顾客的减少”随意归咎于其他原因。难道餐饮店所失去的顾客全都去便利店购物了么——与其作出没有任何依据的主观臆测,倒不如思考为何消费者会减少外出就餐的次数,尝试在时代的变化中挖掘更深层次的原因。此外,这则报道让我们再次认识到消费者变幻莫测的消费行为。这启发了我们必须不断研发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并尽量在订货时避免机会损失,从而让现在进入便利店消费的顾客能够选择再次光临。那天的会议上,我通过一则报道入手,再一次为员工贯彻了7-Eleven的基本理念。
再者,定期举行的区域顾问会议并不是我一个人的独角戏。会议不仅设置了各个部门共享信息的时间,店铺经营顾问还会发表在加盟店第一线的工作中迸发的灵感和典型事例,并由各地区的店铺经营顾问分组讨论如何把这些内容有效传达至各个分店。
会议中,我只负责说明经营理念等主要框架,其余的讨论环节都由员工自行安排,包括现场在吸收会议精神后的感想,得到的启发以及遗留下的问题等等。反之,如果企业的高层过于独断专行,那么“老板说什么,我就做什么”的应声虫也会随之增多。如此一来,面对瞬息万变的时代,很难培养出员工自主建立假设、挑战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