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限制交往。有些家长只希望孩子学习好,其他的人际交往都不让孩子参加。家里来了客人,孩子刚跑过来,家长马上训斥:“去去去!小孩子不要多事,做功课去。”如果孩子有其他活动要和伙伴们外出,家长就横加干涉:“有什么好玩的,呆在家里看书。”在限制交往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与陌生人交际时,就会显得畏畏缩缩,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6弱者心态的灌输。有些家长的社会地位不是很高,经济收入也不丰足,平时说话时有意无意地会感叹:“咱们没钱没势的人家,没什么本事,就不要出头露面……吃点亏就吃点亏”之类的话。过分地渲染自卑情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自卑是懦弱的孪生兄弟,过于自卑的孩子必然懦弱而勇敢不起来。
7失败后的嘲笑。如果孩子说话不流利,口齿不清,人们嘲笑他,下次讲话,他就会胆小紧张。如果孩子考试成绩不好,父母冷嘲热讽,孩子也会怕考试,怕竞争,丧失勇气。
家长的胆怯会感染孩子。有的家长见到一条小虫,就大惊小怪,孩子见了,也会怕小虫,也会变得很胆小。一位研究教育学的专家说,在他平日所接触的年轻人当中,有许多男性阳刚之气不足而阴柔之气太重。不但外形软化,而且性格软化,勇气不足。
【把握培养关键点】
家长们要警惕了:造成孩子胆小的源头在家庭、在父母、在他们不恰当的教育。
勇敢的心需要从小培养
命运总是宠爱勇士的。
——英国谚语
在世界名人对其子女进行家教中,居里夫人是非常成功的一位。在她的教育之下,两个孩子都成为杰出的人物:大女儿伊雷娜于1939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小女儿艾芙日后成为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和传记作家。
居里夫人一生育有两个女儿:大女儿伊雷娜,二女儿艾芙。当伊雷娜和艾芙还在幼年时期,居里夫人就不许女儿怕黑,不许她们在雷声轰隆时把头藏在枕头下,不许怕贼与流行病,有一天当闪电划过窗前,居里夫人叫起女儿,仔细地为孩子讲解关于闪电的自然知识,让孩子们不再恐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火纷飞的恐怖日子里,居里夫人强迫她的女儿暑假到国内外旅行,并让她俩给战士织毛衣。她俩还加入收获队,代替男子冒着危险去抢收麦子,从小培养她们勇敢的品质。
尽管居里夫人在科学领域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掩盖了她在教育方面所获得的成功,但她培养孩子勇敢精神的做法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维特革斯坦说:“勇气通往天堂之途,懦弱往往叩开地狱之门。”训练孩子的勇敢,应当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下面是一对父母训练儿子的镜头:
有一次,孩子趴在地上玩一个玩具,突然连声喊爸爸妈妈。我们以为出了什么事,赶紧跑来,一看才知道原来是一只大土鳖。我们对他说:“唉,你为什么不抓它呀!”“快抓呀!”但儿子还是抱着我的腿不放。这个时候,我把他带到土鳖跟前,说:“去,逮住它,男孩子要胆大!记住,你是一个男子汉。”
儿子一开始的时候还趴在我的身上耍赖,可土鳖快要逃了。这时妻子把卫生纸塞到儿子的手里,并抓住他的手,强制性地让他去抓土鳖。
万般无奈,儿子只好硬着头皮,一横心,捏住了土鳖。我们在旁边一起连声地说:“好,这还有点男子汉的样子,快点捏紧,一鼓作气把它扔到垃圾桶里去。”
儿子用手哆哆嗦嗦地捏着土鳖,胳膊伸得笔直,快步向厕所走去。在我的协助下,他把土鳖扔进了垃圾桶。
有了这样的经历后,他再也不怕土鳖之类的小东西了。
可见,只要家长正确引导和鼓励孩子,就能消除他们心中的恐惧和懦弱心理,让孩子变得坚强、勇敢。
在国外的许多国家,勇敢的教育被摆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学校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着力于培养他们的勇敢精神。有一对中国父子,在澳洲的一所小学就曾经历这样的事情,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位中国父亲的描述,兴许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儿子放学回家,拿出一张画给我看。他说:“爸爸,你看,这个人像不像我?”天哪,吓我一跳,这哪是人,分明是鬼,说得彻底一点,这是一堆白骨。“你为什么画这个?”“老师让画的。”我不信,我相信中国所有做父母的都不会相信。孩子的坚持诱发我要去学校看个明白。
第二天一大早,我赶到了学校。踏进我儿子上课的教室,这是什么呀!墙上四壁挂满了白骨图,数了一下有19幅,班上共有18个学生,加上老师19人。“爸爸,你看这张是我。”儿子指着墙角的几乎与他个头差不多的一张画对我说。画上还注着儿子的英文名——Allenye。这19张画仔细看像是医学院教学用的尸体解剖图。为什么要孩子欣赏这些呢?老师进来了,已有白发的老师告诉我说,这是她上“勇敢课”的教具。她解释说,澳洲的小学很重视基本行为训练,这种训练建立在主动出击上,像攻势足球一般,不仅仅满足于灌输或让孩子背诵“要不要”,而是让他们从小去体会、去实践。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孩子闹,家长就吓唬:狼来了,老虎来了,或鬼来了,胆小的孩子立即就被镇住。很遗憾,我没有机会在澳洲作个调查,看看那些与墙上同名同姓的“鬼”抚摸、拥抱过的当地孩子到底有多少人怕鬼。不过有一点我可以告诉你们,有一天晚上电影散场后,我与儿子在往家赶的路上,我问他,天这么黑,怕不怕鬼?他很有学究气地告诉我,没有鬼,人死了只留下尸骨。
勇敢是一种好的品格,在人生的旅途中,需要用勇敢的精神去克服各种困难。现在,有不少孩子胆子出奇的小。他们不敢一个人睡觉,不敢独自走夜路,甚至不敢到一个没有电灯的屋子里取东西,总觉得身后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在跟着。这些都是因为孩子有畏惧心理使然。胆子小对孩子将来的发展必定造成不利的影响,我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使孩子勇敢起来,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训练孩子的胆量:
1有针对性地给孩子讲一些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勇敢者的故事。孩子怕用电,你不妨给他讲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与雷电的故事;如果孩子害怕走路,你不妨给他讲讲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征服南极的故事;如果孩子害怕黑夜,你不妨讲讲鲁迅先生黑夜上坡的故事;如果孩子害怕失败,你可以讲讲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怎么经历了几千次失败发明了电灯,讲讲德国细菌学家埃尔利希怎么经过几百次的失败而发明了一种新药。
2鼓励孩子进行培养勇敢精神的体育活动。假日里,可以与孩子一起爬山,借以锻炼克服困难的勇气;去公园里玩,鼓励孩子走一走“勇敢者之路”,如独木桥、铁索桥。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参加足球、乒乓球队。这种体育活动竞争性强,有助于勇敢精神的培养。
3父亲要多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要努力用勇敢的精神去熏陶孩子。家里发生了什么不幸的事,母亲大哭大叫,六神无主,父亲要冷静、沉着地处理,不要手足无措,慌里慌张。如果父亲能勇敢沉着地面对风波,孩子也会沉着勇敢起来。如果孩子害怕黑夜,月黑风高之夜,父亲可以带着孩子去散散步,让孩子欣赏夜的宁静。如果孩子害怕黑屋,爸爸可以与孩子一起在黑屋子里玩,玩了几次,孩子就再也不怕黑暗了。
4要努力创造机会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孩子独立从事各种活动,稍有进步,就予以肯定、鼓励。孩子能自己穿衣,自己走路,都应看作是一种成功,使孩子产生自信。
有一次,中国一学者参观美国的一家幼儿园,见到一个小女孩系鞋带很吃力,就对她说:“我来帮你好吗?”小孩回答:“你为什么要帮助我呢?你知道我几岁了吗?我都快3岁半了。”这个充满自信的孩子一定是勇敢的孩子。
5有的孩子不怕困难,但让他当众讲个故事,则又扭扭捏捏,这也是一种不勇敢。家长发现这种情况,要经常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鼓励孩子讲话,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
【把握培养关键点】
训练孩子的勇敢,应当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父母要把勇敢的教育被摆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育子何妨粗放些
对待孩子,应该松开你捧着掖着的双手。
——佚名
现在的许多孩子,由于父母的溺爱,过着太过精细的生活。狭隘、软弱、琐碎、目光短浅、缺乏激情等缺憾在许多孩子身上存在着。
一位父亲去美国考察,一天正遇风雪天气,看到一群小学生,穿着短短的羽绒衣,单薄的裤子,敞着领子,背着沉重的书包,在大街上困难地行进,并没有汽车接送,也没有家长陪同。孩子们小脸冻得红红的,欢笑着,跳跃着,没有一个愁眉苦脸的。这位父亲回国后,对正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讲了美国看到的情况,对他说:“从明天开始,你自己上学去,不再由大人接送了。”话音未落,孩子“哇”的一声大哭起来。问他为什么让他自己上学就哭,“是不认得路吗?”摇头,“怕过马路车多吗?”还是摇头。到底为什么呢?他抽泣着说:“人家都有人接,我没人接,多没面子呀!”原来如此。
家长们的“众星捧月”般的娇纵,无异于为孩子们建起了一座座坚不可摧的壁垒,最终将孩子囚禁成鹦鹉人、金丝鸟,无法具备独立的人格,这样的孩子必将在未来的社会中尝遍苦头。“育子何妨粗放些”,有专家曾如此呼告——因为,我们的孩子需要粗放式的教育方式!
育子何妨粗放些。作家毛志成在他的文章里,也有着这样的感慨:
一件小小的往事,在我的记忆中时时闪烁,30年不褪色。
那一年冬天,好冷好冷。积雪久久不化,继续酿造着令人恐惧的低温。,
有一天,我夜宿某个山村,房东将一对八九岁的双胞胎男孩打发到我屋里同住。两个小东西脱得赤条条的,同钻一个被窝,好一通打打闹闹之后才睡着。第二天一早,两个小东西刚睁开眼,又是一通“被窝战”。后来,一个跳下炕,向室外跑去,另一个也跳下炕,穷追不舍。
室外是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
我穿衣下炕之后,走到户外,不禁惊愕了,两个小东西正在雪地上滚作一团,做“相扑”状。
其母出来抱柴,只是漫不经心地骂了一句“总是抽风”,随即便取柴回院,未显示出任何惊愕。
其父出来担水,只是瞟了一眼,什么话也未说,看来他已司空见惯。
那时我20岁,尚未觅偶,不过心中却暗暗祈祷:“生子当如此儿!”
我很崇敬这对父母,认为他们简直是培养雄性的行家。
10余年后,我也有了一对双胞胎小儿,不知为什么,两个小东西的脸总是白嫩,经久不黑,肉多脂肪,缺棱短角隐生憾……
对待孩子,不必有太多的呵护,松开你捧着掖着的双手,让他们从摸爬滚打中成长,当有一天他们从生活的泥淖中站起来的时候,他们将拥有一副折不弯、压不软的硬骨头。
【把握培养关键点】
温室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过多的呵护和娇纵养出的孩子经不起生活的考验,这样的孩子必将在未来的社会中尝尽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