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35500000003

第3章 《周易》的思想

(一)《周易》与中国哲学

哲学是智慧之学。有人说德国是哲学的故乡,还有人说,中国也是哲学的故乡。西方哲学是关于外在客体世界的智慧,中国哲学是关于内在主体世界的智慧,它们都是对思维的智慧的反思。哲学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世界万物从哪来——这是需要首先回答的。西方人有西方人的回答,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回答。西方说人类是上帝创造的;中国人的回答就不同——中国人的回答是“和实生物”。

关于世界本源问题,在《周易·系辞传》中有一个诠释,叫做“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氤氲是互相作用,构精是个融合、交流、交感的过程。对峙的东西,只有融合才能化生万物。构精、氤氲是不断选择的过程,然后才能生出一个新生儿。这个新生儿就是一个第三者,即和合体。这就是《周易》中讲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就是从人类自身最切近的夫妇构精,然后生出数个新生儿。并由己及人、由己及物,由人类自己的生育而推及天地万物的产生,即“远取诸物”的天地氤氲,而生万物。对于人类的起源问题,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是这样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样几点区别:一是西方人认为上帝造万物,上帝是唯一的、绝对的、全知全能的。而中国人认为万物不是由绝对的、唯一的、全知全能的上帝创造的,而是由天地男女,由多样的、多元的甚至是对立的、冲突的事物经过融合所产生。正因为这样,中国文化才主张多样、多元,不排斥带有不同特性的事物。二是唯一的上帝具有排斥其他东西的排他性、独一性。由此出发而讲斗争,讲非此即彼,讲一方消灭另一方,消灭多元为一元。中国哲学从根底上具有包容性、宽容性、多元性和多样性,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道并育并行,互不相害、相悖,这就是阴阳互补、双赢的思维,而不是一方消灭一方,一方打倒一方的冷战思维。这是西方的思维方式与中国思维方式不一样的地方。三是中国有自己的一套概念形式。孔子讲“天何言哉?四时行矣,百物生矣,天何言哉”,天即使能讲话也不讲话,天不去干预创造万物,即没有一个绝对的天来造万物,万物是由不同事物融合而成的,所以讲和实生物。

正因为和实生物,所以“同则不继”。《周易》的革卦,讲了这样一句话“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中国古代人认为两个女的在一起,就不能生孩子,人类就不能延续下去。天不可能生万物,地也不可能生万物,只有天地氤氲,才能化生万物。这就是中国追根究底的回答。这个回答不是像西方人讲的中国没有哲学概念,它提出了很多概念,比如说天地、阴阳、男女、氤氲、构精、万物和化生等。其基本的概念就是冲突、融合,这就是生生不息的思维。

中国后来的哲学思想发展,其基本的理论思维框架,很多都是以《周易》的思维为框架的,如两汉易学、魏晋玄学,特别是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家大都是以《周易》的思维为框架。比如说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从无极而太极,提出了一套概念,基本上就是从《周易》的框架而来,所以周敦颐的《通书》,又叫做《易通》。

《周易》是哲学,这是我国哲学界普遍认同的。《周易》中阐述了一些重要的哲学观点。比如“一阴一阳之谓易”的对立统一观点;“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生生不息”“变动不居”的变化观点等。这些观点为中国哲学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

《周易》的哲学思想不仅在我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世界哲学史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在其《哲学史讲演录》中指出,中国的哲学是“《易经》哲学”,他受《易经》的启发,发明了著名的正反合逻辑定理,后来发展成唯物辩证法。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因为“中国的基本理论是阴阳”。

影响最大的是《周易》的阴阳矛盾观念。古人以一画(—)符号象征阳,以二断(--)符号象征阴,明白无误地构成了阴阳矛盾变化的文化观念。《周易·系辞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周易》理论体系的核心纲领。阴阳之道,无形无迹,但却无所不在,其他如八卦、六十四卦等范畴均围绕阴阳矛盾对立的观念展开。如天地、乾坤、男女、父母、雌雄、昼夜、冷热、春夏与秋冬、升降、出入、生死等,甚至连树叶向背,也有阴阳之别。如果没有阴阳矛盾对立的运动变化,世界就会因失去生命源泉而死亡。

《周易》具有朴素而丰富的辩证法。辩证法的本质就是研究对象本身内在的矛盾运动。而《周易》的思维方法,是一个以感悟为特色,在对事物整体把握的前提下进行辩证思维的方法论体系,它不仅承认矛盾对立的普遍存在,进一步确认矛盾对立的运动变化,同时又更深一层地揭示了在一定条件下,阴阳矛盾的对立与相互转化。比如天地、男女,没有地,岂有天?没有女,岂有男?阴阳二气,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而运动变化。六十四卦中有所谓正对卦、反对卦,如泰卦与否卦,卦爻之象相反,泰象征安吉通泰,否象征多灾多难,彼此矛盾对立,但又相互依存而转化。乐极生悲,由泰化否;否极泰来,脱否转泰。矛盾运动,生生不息,这是生活的辩证法。不仅如此,《周易》更指出运动变化是绝对的,而阶段性的静止是相对的。比如按照卦序,既济与未济是六十四卦中的最后两卦。既济象征已经安全渡河,事业成功;未济象征尚未涉险渡河,事业未成。按常理应是既济在最后一卦。但《周易》作者却置未济为最后一卦。此卦序排列自有辩证法,未济后于既济的卦序显示,象征事业成功的既济卦,只是取得阶段性的暂时胜利,现实生活激励人们,应该再次卷起裤腿,准备重新涉险渡河,开始新的征途。这说明了矛盾运动,辩证发展,旧阶段虽然完成,但新阶段的长征却又开始,人们在高歌猛进而自强不息的矛盾运动中,又继续前进,并上升到一个新的文明阶段。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显示,运动变化永无止息。这就是《周易》重“变”的辩证法,它启迪人们,活到老,学到老,自强不息,永无止境。

(二)《周易》与中国宗教信仰

《周易》中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是讲“和”,正因为讲“和”,而具有包容性、多元性、多样性,所以中国没有像西方那样,发生过宗教战争。在中国,各宗教都可以互相包容。《周易》对道教与佛教,特别是中国的民间宗教很有影响。

中国文化的这种包容性,体现在一些寺庙当中,可以同时供奉儒、释、道三家。在一个寺庙中,有道教的太上老君、佛教的释迦牟尼,也有儒家的孔子或者民间信仰的关公。同时,作为儒家“六经”之首的《周易》,也成为道教很重要的一个思想来源和根据,如魏伯阳撰《周易参同契》,把“大易”“黄老”及“炉火”三家之理契合为一,所以叫“参同契”。该书是道教系统论述炼丹的著作,为“丹经之祖”。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不仅对于道教的炼丹术,而且对中国的化学、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有贡献。

《周易》对佛教也有很大影响。比如说后来藕益大师做《周易禅解》,就是用禅宗的思想来诠释《周易》。有人把“艮”比作文殊菩萨,把“震”比作普贤菩萨,把“兑”比作观音菩萨。所以《周易》的思想对佛教也有影响。

《周易》对中国宗教影响最大的是“保和太和”思想。各个宗教平等相处,互相交流,不要战争,也不要排斥。一个家庭里,祖母、祖父可以信佛教,外国留学回来的儿子、儿媳妇可以信天主教,仅仅在一个家庭当中,就可以三教并存,这就是《周易》有容乃大、海纳百川的思想。

(三)《周易》的人文精神

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乾卦的大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坤卦的大象。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创造了世界文明,是文明古国之一。所以应该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但是不要只讲奋斗,因为单纯的奋斗可能产生“亢龙有悔”(乾卦上九)的情况,所以还应有“厚德载物”来调节、补充。厚德载物是讲博大的情怀,海纳百川的超凡气度。换言之,人要效法大地海洋的雍容大度,虚怀若谷,会通万物,以成其功。这样才能接受大家的意见,才能把事情做好。《周易·乾卦》九三爻辞讲:“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君子终日勤勉不懈,晚上又惭惧不安,反省自身。这就是说,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从“潜龙勿用”到“或跃在渊”。这样人生才能通达“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的境界。这就是说,既要拼搏进取,又要柔顺恬静;既要轰轰烈烈,又要冷冷静静。二者既冲突又和合,才能完善地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色。

2.“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为易”的生生精神

宇宙之间最根本、最伟大的德性,就是讲生,所以生生之为易。“易”的核心思想就是生生,是指新生事物、新生命的不断创生。另一方面也是对于生命的重视,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尊重。时代风云变幻,新生事物不断出现,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与生生变化相适应,这是时代的要求。如果我们没有生生不息的思想,就不可能持续发展。我们现在研讨的很多问题,比如环境的污染、破坏等等,都与持续发展的思想不相符,也都不是生生不息的思想。

3.“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变通精神

《周易》讲穷则思变。穷要变,变就通,通达才能长久。所以“通”很重要。近代改良主义的激进派谭嗣同,戊戌变法失败后在北京被杀害,他曾经写过一本书,名字叫《仁学》。他在《仁学界说》中说:“通有四义,中外通,上下通,男女内外通,人我通。”“通”很重要,《周易·泰卦彖传》讲“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否卦》讲“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咸卦彖传》则讲“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感指交感、感通。假如人为的障碍不破除,就不能交流,不能相通。不能平等地交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就不能发展。目前世界正由于“不通”出现了一些隔阂和冲突。当然这里有贫富的不通,有发达和欠发达的不通,也有各个民族之间、宗教之间的不通。而中国的各宗教之间能沟通、交流,所以能互相包容。

4.“日新之为盛德”的日新精神

德者,得也。内得于己,外得于人。中国是讲日新日日新,每天都是新的,这样才能盛德,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内得于己,也就是说自己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精神素质、艺术素质等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外得于人,你只有惠泽别人,给予别人,别人才能给予你。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也不要给别人——你不要战争,也不要把战争强加给别人;你要幸福,也希望别人得到幸福。只有这样,才能外得于人,也就是说应该按“和而不同”的原则来处理问题。日新就是不断地创新。人生在于奋进,生命就在于创新。人的生命价值是在日日新中实现的,只有真正做到日日新,才能成就其千秋大业,以促使天地万物日新月异、永恒变通而呈现其超凡的发展状态。

5.“天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的和合精神

“天道变化”,就是说天道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中使万物各得其性命,即使每一个事物都能够按照它本身的性质来发展。每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的性质和特点,每个国家都想按照其自身的轨道来发展,这就是各得其所。各个国家也只有按照自己的发展道路行进,才能保合太和。

保合太和,不只是“乃利贞”,而且万国咸宁。保合太和的核心,就是阴阳和合。保合太和是最高理想。所以太和殿在故宫建筑群的中央,是最大的一个殿,这不是偶然的。从性质上说,古人把太和解释为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保持阴阳和合状态;从价值理想上看,太和就是最大的和。

同类推荐
  •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分为三篇:第一篇,艺术与审美经验;第二篇,美、美学与哲学问题;第三篇,哲学作为生活方式等。在该著作中,作者将视角从现象学、存在论拓展到生成论,对艺术、美学与哲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交叉式的研究,并力图展开它们之间的互文性的对话。该著作还涉及艺术、时尚与文学,以及中西思想的语境等诸多方面。
  •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著作大力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字里行间饱含着极其丰富的人生哲理。随口吟诵便能认知历史变迁,明了典故风俗,品味优秀诗歌,体会人文沉淀,知晓礼义廉耻……这些著作将古代文化的精粹浓缩其间,以做人处世的道德教育为核心,读之既能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体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又有利于身心的发展、人格的塑造。本书收录了历代蒙学经典著作十六部。既有久负盛名的“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也有影响巨大的《弟子规》、《弟子职》、《增广贤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
  • 卢梭谈生活品质(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卢梭谈生活品质(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包括:正确判断人的自然状态、奴隶制和权力、政治社会的建立和流弊、财产权的问题、主权是不可分割的、公益与众意之间、人民与政府等内容。
  • 曾国藩冰鉴(第三卷)

    曾国藩冰鉴(第三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中国古典政治哲学论略

    中国古典政治哲学论略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为指导,以历史主义为原则,对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主要理论范畴一天命观、经学政治指导思想、大一统政治格局、德治治国方略、纲常伦理规范、民本固国执政方策、政治变革对策等概略性地试作哲理梳理,以时间范畴为经、历史时序为纬,论析儒学乃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中心支柱,以民为本执政哲学期许维护大一统政治格局、伦理纲常政治秩序,在时易治变中推行以德治国方略,建构持续发展的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精神。
热门推荐
  • 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

    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

    王占义先生编著的《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收录中外词目、语目约4300余条,涵盖日常用语、时尚语言、翻译词语、俗语、成语、称谓以及古诗词名句等。本书条目释义简要,注重溯源分析,大多有与释义、溯源相关的饶有趣味的故事,无论是对家长和学生读者,还是对于喜欢故事的一般读者,都具有明显的阅读和娱乐功能,既是一部理据分析溯源、始见书证探源、故事解说并重的俗语源辞典,也是一部故事性、趣味性兼具的阅读型辞典。
  • 靠什么去成功:改变你一生的9堂课

    靠什么去成功:改变你一生的9堂课

    人人渴望成功,但是并非人人都能成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在生活和工作压力与日俱增的今天,年轻人对成功的渴望更为强烈。人际交往中,该如何提升自己的魅力指数,拥有更广的人脉?与人交谈时,怎样才能占据主导地位,吸引大家的关注?处于逆境时,怎样才能找回“好运气”,反败为胜?日常生活中,怎样才能找寻到幸福的真谛?工作学习中,怎样才能取得骄人的成就……在本书中你都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 穿越成为农家女

    穿越成为农家女

    一朝穿越一介女特工居然成了五岁的农家小妞,父亲上了战场渺无音讯,家里一贫如洗没有隔夜粮,只有母亲带着他们几个瘦的只剩皮包骨的兄妹,还有那为了争夺家产不惜将他们一家赶出家门的极品亲戚,且看她杨蝉儿如何在古代发家致富,带着一家人过上和和美美的好日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狂妃出没

    狂妃出没

    她是花家有名的花痴女,三岁被花家老爷捡回养大,只是花家人却不知她是一只猫妖……被打回原形,再次睁眼的她,花痴女成了狂傲王妃,嫁的还是一个死去多年的病王爷,她更是被这洛城的王爷当着众人的面被骂成不知廉耻,一夜之间臭名昭著!可是,好好的,偏生多出一个面具神秘人来,没事要她再嫁,没事要她保护,没事要她出头……终于在某日,她才知道他竟然就是……当她遇到了面具神秘人。男子勾起一抹笑,茶色眼眸里竟是玩味笑意,虽看不清模样却风华绝代,“娘子,你是来助为夫一臂之力的吗?”说话间靠近某女,却不料喉前抵住一把锋利匕首。她瞬间化身冷血鬼魅,“说,你到底是谁?”某男淡定从容,“孩子他爹!”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大地牵龙

    大地牵龙

    本书是中国管道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又一个成果,是中国管道文学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管道文学繁荣发展的里程碑。
  • 独宠契约兽:扑到小王妃

    独宠契约兽:扑到小王妃

    传闻在浩瀚无比的苍幻国有一位俊美的圣主,圣主有一只非常丑陋的猫,极其的宝贝,有野史记载,每日睡前圣主必把那只猫用来暖床,还有寥寥几笔记载着,有一日圣主为了让那只猫高兴,居然放弃洞房花烛夜而去陪猫睡……她堂堂杀手,一朝穿越重生竟然成猫?这也就罢了,还是只废柴猫,好在有一个温柔的主人。九尾狐?小菜小菜,看我猫猫之拳!敢和我抢主人?死的很难看!看我吃人不吐骨头!这是一只猫和一个俊美圣主的故事……
  • 祸水好难当】本妃一向很低调

    祸水好难当】本妃一向很低调

    穿越女猪个性爱装傻,喜低调,淡定加腹黑,一来就捞了一个集千万宠爱一身的公主来当,虽说是个小婴儿,但十八年后又会是条好汉。可人太得宠难免会招嫉妒,为了能让自己平平安安活到老,她深知明哲保身的道理,所以,她当起了胆小如鼠,殿门不迈出第二步的低调公主,但即使都低调成这样了,怎么还会有飞来横祸……这皇帝老爹自当为她好,给她寻了个王爷当驸马,妈妈咪呀,亲上加亲生出来的孩子畸形的几率很大的,她不要拉……还有,周围射来的嫉妒目光,是啥回事……
  • 嫡女世子妃

    嫡女世子妃

    太傅嫡女赵子妍,本是养在深闺中的千金,谁知竟然误打误撞结识了段王爷家的傻世子,一来二去,玉佩定情,傻世子原来是个正常人,两人暗生情愫之时却传来要入宫选秀的消息,谁知这等事也难不倒赵子妍,轻轻松松解决了麻烦,料理了生事的姨娘们,顺利嫁入王府成为世子妃却也踏进了千争万斗的漩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