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35400000008

第8章 火药——热兵器时代的来临(2)

宋代由于战争不断,对火器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国家也加强了对火药的研究和生产。并设立了专门制造火药的国防工场,制造技术严禁外传。11世纪编成的《武经总要》,详细记载了火药和火器的制造。书中记录了三种火药方子:“毒药烟球法”含有13种成分;“蒺藜火球法”,含有10种成分;“火炮火药法”含有14种成分。它们分别以不同的辅料,达到易燃、易爆、放毒和制造烟幕的不同目的。另外,书中还简要记述了当时火药的原料配比,其中硝石的比重已经超过了硫磺和木炭的总和,接近于现代黑色火药的比例。

宋神宗时朝廷设置了军器监,统管全国的军器制造。军器监雇佣工人四万多人,监下分十大作坊,生产火药和火药武器各为一个作坊,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史书上记载了当时的生产规模:“同日出弩火药箭七千支,弓火药箭一万支,蒺藜炮三千支,皮火炮二万支。”这些都促进了火药和火药兵器的发展。

到了南宋时期,火药的使用越来越普遍,火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为了防御金兵的侵扰,南宋的军事家们不断改进武器。南宋初,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有一个叫陈规的军事学家,发明了一种管形火器——火枪,这在火器史上是一大进步。

火枪是由长竹竿作成,先把火药装在竹竿内,打仗的时候,由两个人拿着,点燃火发射出去,喷向敌军。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管形火器,有了管形火器,人们就可以比较准确地发射和适当地操纵火药的起爆了。陈规守安德时就用了“长竹竿火枪二十余条”。

火枪发明以后,经过不断的改进,到了南宋末年,又有人发明了突火枪。1259年,寿春地区有人制成了突火枪,突火枪是用粗竹筒做的,这种管状火器与火枪不同,火枪只能喷射火焰烧人,而突火枪内装有“子巢”,火药点燃后产生强大的气体压力,把“子巢”射出去。“子巢”就是原始的子弹。突火枪开创了管状火器发射弹丸的先河,成为近代枪炮的开端。现代枪炮就是由管状火器逐步发展起来的,所以管状火器的发明是武器史上的又一次大飞跃。

宋代的火器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可以作为中国古代火器的代表,是中国火药制造与使用技术的标志。

3. 明代

到了元明时期,宋代原始的管状火器开始改用金属来制造,竹制的突火枪改用铜或铁来打造,铸成大炮,称为“火铳”。1332年的铜火铳,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铭文的管状火器实物。

这些火铳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口径小、细长轻便、铳尾安装木柄、由单人持击的手铳,用来发射石制或铁制的散弹。另一类是口径大、粗短较重、需要安于架上、发射球形弹丸的碗口铳。这两种火铳后来分别演变为枪和炮。火铳是中国古代第一代金属管形射击火器,它的出现,使火器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明代在作战火器方面,发明了多种“多发火箭”,如同时发射十支箭的“火弩流星箭”;发射三十二支箭的“一窝蜂”;最多可发射一百支箭的“百虎齐奔箭”等。明燕王朱棣(即明成祖)与建文帝战于白沟河时,就曾使用了“一窝蜂”。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多发齐射火箭,堪称现代多管火箭炮的鼻祖。

值得提出的是,根据茅元仪《武备志》一书的记载,当时水战中有一种名叫“火龙出水”的火器。这种火器可以在距离水面三四尺高处飞行,远达两三里。这种火箭用一根五尺长的大竹筒,做成一条龙,龙身上前后各扎两支大火箭,腹内藏数支小火箭,大火箭点燃后推动箭体飞行,“如火龙出于水面”。火药燃尽后点燃腹内小火箭,从龙口射出。击中目标将使敌方“人船俱焚”,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二级火箭。

另外,该书还记载了“神火飞鸦”等具有一定爆炸和燃烧性能的雏形飞弹。“神火飞鸦”用细竹篾绵纸扎糊成乌鸦形,腹中装有火药,由四支火箭推进,可飞百余丈,着陆后可以烧敌人的军营粮草。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火药筒并联火箭,它与今天的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的工作原理很相近。

明朝时候,技术水平最高的火箭,发射出去还能再飞回来。这种火箭叫“飞空砂筒”。根据《武备志》记载,这种火箭是把装上炸药和细砂的小筒子,连在竹竿的一端;同时,再用两个“起火”一类的东西,一正一反地绑在竹竿上。点燃正向绑着的“起火”,整个筒子就会飞走,运行到敌人上方时,引火线点着炸药,小筒子就下落爆炸;同时,反向绑着的“起火”也被点着,使竹竿飞回原来的地方。这种“飞空砂筒”,不但是一种两级火箭,而且还能飞出去又飞回来,设计非常巧妙。

我国的这些火药武器在当时都是最先进的。元初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就是凭借这些武器称王于中亚、波斯等地,扬威一时。但是在我国,火药除了应用于武器制造之外,还广泛应用于娱乐方面,如爆竹、流星、烟火等游艺。《事物纪原》中就曾记载“魏马钧制爆仗,隋炀帝益以火药为杂戏”,北宋以后,这方面的记载就更多了。《会稽志》一书中提到:“除夕爆竹相闻,亦有以硫磺作爆药,声尤震厉,谓之爆仗。”在我国民间还有在一二丈高的木架上施放的烟火,这种烟火与今天施放到天空中的烟火不同,燃放时间可长达两三个小时,其间可出现各色灯火、流星、炮仗等,有时还有重重帷幕下降,出现亭台楼阁、飞禽走兽等布景。

元朝书法家赵孟頫就曾写下千古名诗赞美燃放烟火的绚丽多姿。可见当时施放烟火时的壮观情景。古往今来,不仅在中国,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在节日期间燃放烟火以示欢庆的习俗,以其蕴含的文化艺术和民族风情,增添喜庆欢乐的气氛。

赠放烟火者

赵孟頫

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柳絮飞残辅地白,桃花落尽满阶红。

纷纷灿烂如星陨,霍霍喧逐似火攻。

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乱向东风。

随着火箭的发展,14世纪末,我国还有人想借助火箭的力量来飞行。这件事被记载在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S·基姆1945年出版的《火箭和喷气发动机》书中,他提到:14世纪末年,有一个中国官吏叫万户,曾经在一把椅子后面,装上46支大火箭,人坐在椅子上,两手拿着两个大风筝。然后叫人用火把这些火箭点着,他想借着火箭推进的力量,再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使自己飞向前方,结果没有成功。这位官吏的幻想虽然没有实现,但是十分可贵,它和现在喷气式飞机的原理是非常相近的。尽管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但万户被誉为利用火箭飞行的第一人。为了纪念万户,月球上的一个环行山以万户的名字命名。

(五)火药的传播

火药在我国诞生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225—1248年间,火药由商人经印度传入了阿拉伯。后来在12世纪后期,西班牙人通过翻译阿拉伯人的书籍逐渐了解到火药,而主要的火药武器大多是通过战争西传的。

13世纪,成吉思汗发兵西征中亚,蒙古军队使用了火药兵器,1260年元世祖的军队在与叙利亚作战中被击溃,阿拉伯人缴获了火箭、毒火罐、火炮、震天雷等火药武器,从而掌握了火药武器的制造和使用。火药技术这才传到阿拉伯世界,又由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阿拉伯人与欧洲一些国家进行长期战争的时候,由于使用了火药兵器,使欧洲人逐渐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英、法各国直到14世纪中期,才有应用火药和火药武器的记载。

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欧洲,“不仅对作战方法本身,而且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革的作用。要获得火药和火器,就要有工业和金钱,而这两者都为市民所占用。因此,火器一开始就是以城市为领先的新兴君主政体反对封建贵族的武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墙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子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贵族的统治跟身穿铠甲的骑兵同归于尽,土崩瓦解。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的精锐的火炮在欧洲的工厂中制造出来,装备着威力强大的舰队,扬帆出航,开始去征服新的殖民地……”。

(六)火药的影响

火药的诞生和火药武器的出现,是世界兵器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它使军事作战武器发生了飞跃性的进步,揭开了兵器发展史上的新篇章。人们从使用冷兵器向使用火器阶段迈进,一场伟大的军事变革正在孕育,终将使战争的面貌彻底改变。

火器的应用,使人类由冷兵器时代开始进入到热兵器时代。士兵在战场上的肉搏再也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热兵器时代下,装备先进火器的军队在和冷兵器的军队作战时,基本占有了战场上的绝对优势。

中国作为火药的故乡、现代枪炮始祖的发源地,在将火药应用于军事斗争的实践活动中,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仅以《武经总要》所明确记载的火药武器来说,就比欧洲出现的火药武器早了约三个世纪。据悉,一直到19世纪为止,黑火药都是唯一的推进燃料和炸药。

正是由于火药的广泛使用,才使大规模地开采矿产成为可能,才有了近代的矿冶业,从而推动了近代工业的长足发展。

中国火药火器技术的西传,影响和推动了其他国家军事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历史的进程。这不仅改变了欧洲的作战方法,而且成为欧洲市民阶层反对封建贵族的锐利武器,帮助资产阶级把封建骑士阶层彻底打败,为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铺平了道路。

但是进入近代以后,由于我国封建制度的落后以及长期闭关自守的政策,使一度先进的火药使用与火药武器的制造技术逐渐落伍,并逐渐被欧洲人赶超,中华民族发明了火药,却没有用自己的火药制造出威力强大的枪炮,只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抗侵略者的进攻,人民饱受压迫,这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历史教训。

如今,现代火药的发展使火药在军事、航天、建筑、交通等各行各业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烟火药、双基火药、雷管、TNT等的出现,使现代意义上的枪炮、火箭、炸弹、导弹等武器得以产生。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正在以新的姿态走向世界,迈向未来。

同类推荐
  • 山西抗日女兵连

    山西抗日女兵连

    抗日战争时期,山西的一批杰出知识女性,正是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在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事业中,积极投身抗战,成就了自身,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业绩。
  • 中国名泉

    中国名泉

    这本《中国名酒》由金开诚主编,于元编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中国文化性格

    中国文化性格

    本书选取了燕赵、三秦、三晋、齐鲁、吴越、荆楚、巴蜀、滇云、岭南、青藏、闽南等十一个文化生态群体,撷取了各地的民俗民情、地方风物、饮食、建筑、文化名人等历史沿革,力图在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区域文化上,构建一个清晰的文化性格脉络。同一般的人文文化书相比,本书内容广泛,不仅停留在对风俗人情的简单介绍上,而且是从“文化性格”上重新审视中国文化,对中华文明的一个深入思考。
  • 湮没在森林的奇迹:古玛雅的智慧之光

    湮没在森林的奇迹:古玛雅的智慧之光

    玛雅文明是美洲文明中绽放最早的一枝。玛雅文明是在与其他古老文明相互隔绝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匪夷所思的问题。在天文、历法、数学、象形文字、建筑上,玛雅人都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尤其是在农业上。玛雅人培育的玉米、土豆、西红柿,即使在现在,也是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和蔬菜。然而,让人费解的是,玛雅文明就像谜一般销声匿迹了,它秘密隐藏在中美洲的热带丛林中,没有人知晓其历史的悠久。没有人能说得清,在这千百年的时光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当这片土地尘封许久时,后来的人叫醒了它,并开始对它进行“拜访”,退去了厚厚的外衣。
  • 西方文化与教育史

    西方文化与教育史

    世界各国的文化与教育各有所长,如何汇集国外文化与教育的优势资源,建立符合本国实际的先进的文化与教育体系和模式?《西方文化与教育史》就是致力于这一目的的研究成果。我国文化与教育的深刻变革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建成,需要经过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要想真正地赶上和超过国际先进文化与教育发展水平,必须要有一个大的跨越,必须对西方几千年来文化与教育发展历程进行整体的梳理,对与孔子齐名的一大批教育思想家及其教育理论进行认真的分析、批判和总结,必须通过对其整体脉络的发展变化的把握来对国人进行思路的创新,才能够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
热门推荐
  • 冷淡王妃太毒辣

    冷淡王妃太毒辣

    他与她的第一次相见,他不惊恐她那浓妆艳抹的丑颜,她亦不惊讶他那冷酷邪魅的俊脸。就这样,擦肩而过。大婚之夜,她给他下毒,让他全身酸软无力,淡笑着割破他的手腕,仿制了那如梅落红。自此二人各过各的生活,互不干涉。可堂堂七王妃,竟偷走府中黄金千两,拿去开了青楼!他定要拆了她的楼!可那人却淡笑着,柔声道:“你若拆我醉烟楼,我定毁你七王府。”他是人尽皆知的冷酷修罗王,嗜血成命。她却杀了所有他将要打算杀的人,淡然从容。“女人,为何总要与我作对!”她还是一成不变的柔和淡然:“我没有和你作对啊,我只是在挑衅而已。”他无奈,她淡然。他生气,她微笑。他绝情,她温柔。他冷酷,她无动于衷……【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有病不要乱求医:长命百岁的绝世真经

    有病不要乱求医:长命百岁的绝世真经

    中医认为,病是病根,症是症状,有着明确的区分。很多症状是人体自愈现象。抑制症状,可能是多余的关照。发烧和食欲不振是世间的两大名医;疼痛是上帝送给人的礼物。中医讲究以毒攻毒,以病治病。“治风用风,治热用热”,健康需要“大局观”。小病不断,大病不犯。有“病”不一定是坏事。从来不生病,一病就要命。没“病”不一定就健康,也可能是免疫系统不够敏锐。“药不暝眩,其疾不愈”。要区分药物的副作用与瞑眩反应。中医讲究“虚不受补”,小心被补品害惨。免疫力是把“双刃剑”,开非越高越好。 本书以真心的关照,希望每一位朋友都能真真切切地照料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春暖花开的时候

    春暖花开的时候

    ,一群热血青年办起了救亡工作讲习班。这里有家庭背景、个人经历各不相同的青年男女,搞演出,县城内的封建顽固势力也竭力反对和压制讲习班以及后来的战教团的活动。他们的中坚人物参加了共产党或党的外围组织,活动实际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着。其时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战的政策,特务组织的魔爪已伸到该县,各个成员的表现也是泾渭分明。这样,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前后,在河南境内大别山下的一座小县城里,各派势力、各种人物都无可避免地在抗日救亡的大考验前显出真面,他们不论担任教师,还是学员,都怀着同样兴奋的心情,办壁报,甚至于一个家庭中,下乡宣传抗日
  • 一日三秋

    一日三秋

    收录了著名散文家及评论家韩小蕙女士历年来散文精品凡30余篇。其中既有写老北京的生活趣闻,又有且行且思的精彩体会;既有拍案而起的意气风发,又有煎茶煮酒的闲情雅趣。文笔隽秀,构思精美,让人在享受文字之美的同时享受思想盛宴。
  • 落芙静妍

    落芙静妍

    木梓惊地站了起来,“你谁啊,好像好久没这么惬意了。“喂,别以为穿一件道士袍就是和尚了。你傻笑什么?”木梓眼里忽然闯进了一席古装,仿佛睡了有一个世纪,帅到没天理的男人。啊,不对不对,伸出了葱白纤手想要触摸阳光的温暖,好凌乱。额,你是谁啊?”男子好笑地看着她,女人,“想不到慕容家的女人还有跳水的癖好……”“跳水?慕容?”木梓望了一眼旁边的池塘,瞬间地转天旋,她睁开了美丽的双眸,双眸一闭,倒在了他的怀里……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携家带口奔小康

    携家带口奔小康

    悲催女富二代莫名穿越,携傻夫、精娃、萌宝宝,努力奔小康。虽有空间但不敢用,只能小偷小摸,好想哭!【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