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34300000009

第9章 清朝文人画

在清朝,绘画延续明朝的发展趋势,文人画牢牢地占据艺术的主流,不仅风靡官场和民间,也进入宫廷供奉御用。这时,文人的内部出现剧烈的分化,正统文人画家立足于传统,非正统文人画家则张扬个性。

整个清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可以较明显地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正统的画家是清初六家,即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和吴历、恽寿平,其中四王的影响非常大。清朝非主流画坛以清初四僧(八大山人、石涛、髡残、弘仁)为代表。中期以扬州画派为代表,晚期以上海画派为代表。

清朝中期,扬州经济发达,盐商的介入产生了文艺消费的需求,使市民阶层接受艺术的程度进一步扩大,形成既不同于正统文人士大夫与贵族阶层,也有别于纯农民阶层的审美观,扬州画派顺应这种审美观,所以在地方兴盛起来,扬州画派的总体风格呈现出以俗入雅、雅俗共融的特色。它一方面突破了传统文人画在意蕴上的局限,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民间审美层次。扬州画派的成员按身世、际遇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丢官后来扬州卖画的文人。代表画家:郑燮、李鱓、李方膺等。第二类是淡于仕途或在科举竞争中失败的文人,从文人转变为职业画家。代表画家是金农、汪士慎、高翔等。第三类是出身寒苦,有文人修养的职业画家。这些人的出身使他们的思想更为贴近下层人民,因早年以卖画为生,所以他们练就了深厚的功力,比较注重适应民间欣赏习惯;又取文人画之长,兼擅诗、书、画,放笔写意。代表画家:罗聘、华嵒、黄慎等。

上海画派形成于近代。中国近代的上海,自从海禁被西方列强打开之后,成为沿海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由在封建王朝控制下转变为在资本主义控制下的商业中心。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美术产生了强烈的变革要求。19世纪后期,这里集聚了来自各地的艺术精英,形成了驰骋封建社会末期画坛的“上海画派”。从1840年到1911年是中国从古代社会急剧过渡到现代社会的转型期,传统美术也和社会变动一样,有旧的延续,同时也有新的变异,外来文化渐渐与中国古代文化交融。宋代形成的宫廷、文人和民间三大艺术圈子呈现相对封闭的状态,到此时进一步打破界限。在发达的城市出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与外来因素及传统民间艺术结合的趋势,形成雅俗共赏的新局面。上海画派的成员中最有影响的是虚谷、任伯年和吴昌硕(吴昌硕是清代最后一位著名绘画大师,也是现代第一位巨匠)。

王时敏(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江苏太仓人,出身书香仕宦之家。祖父王锡爵是明朝万历年间的首辅,家中富有,收藏甚多。1594年,董其昌出任太子讲官之职,得力于王锡爵的提携,又应邀担任王时敏的老师。董其昌画各种树、石为王时敏做示范,王时敏深得董其昌的真传,他与董其昌的关系既是师生又是朋友,二人是明末“画中九友”的成员。在崇祯时王时敏官至太常寺少卿,1640年辞官归隐。清朝时期,他本人不出仕,但子孙通过科举入仕途的较多。他的绘画风格平和、静穆、浑厚,布局严谨,笔墨精确。

王鉴(1598—1677),字玄照,号湘碧,江苏太仓人,与王时敏并非同族,但出身相似。他的曾祖父是万历年间的文坛领袖王世贞,在书画收藏方面驰名东南,而且王世贞还是吴门画派后期的重要支持者和赞助人。王鉴出身书香门第,与董其昌、王时敏等合称“画中九友”。入清后隐居不仕,以画自娱,他学古人以元四家为主,兼学宋人,有较强的造型能力和深厚的笔墨功力,淡墨烘染,境界幽深。

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江苏常熟人。出身文人之家,祖上四世擅画,家学甚厚。开始专门模仿黄公望,因家贫当了职业画师。二十多岁就有很强的仿古能力,后来得到王鉴的赏识,收为弟子,又转给王时敏。王翚35岁后形成自己的风格,把文人画的笔墨和职业画家的造型能力统一起来,风格多样,技法精熟。《仿古四季山水·春》是与他大量仿古作品不同的画作,写景清新、滋润、秀雅,是他作品中的佳作。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是王时敏的孙子。康熙时中进士,长期做地方官,工作之余坚持作画。后被招入宫廷,实际成了宫廷画家。王原祁大多数作品都是仿古人的。在画面中,精心布置山丘岩壑,使画面构图更为完美。他归纳性强,理性设计面多,情绪性的表现较少,在笔墨的内在韵致上表达充分。

吴历(1632—1718),号渔山、墨井道人,常熟人,学画于王时敏、王鉴,用笔沉着谨严。他家道衰落后,以卖画为生。吴历与王翚同乡、同年又是同学,但后来却与王翚命运各异,王翚走向荣华富贵之路,吴历则历经生活坎坷,在丧母、丧妻后,先信佛教,44岁后信奉天主教,与外国传教士五次去澳门,57岁时在上海成为一名神甫。他画工精润,用湿笔绘出生动、有焦点透视的图画,具有很强的真实意境。

恽寿平(1633—1690),原名格,字寿平,号南田,常州人。早年随父参加南明抗清斗争。15岁时,在福建遭到闽浙总督陈锦的军队的围攻,城门被攻破,父子离散,他本人被俘。因其长相俊朗又会画画,被总督陈锦夫人收养。四年后,陈总督去世,母子俩在杭州灵隐寺超度亡灵时,他意外与生父相遇,父子团聚。他一生甘于贫困,以卖画为生,与王时敏的弟子一起郊游的次数很多,最终与王翚成为好友。他画如其人,清逸、淡雅,虽然着色,艳而不俗,淡而有味,把没骨法运用得十分成功,兼工带写。他是对当时的文人花鸟画影响最大的画家之一,受他影响的画家有很多,被统称为“常州画派”。

八大山人(1626—1705),名朱耷,江西南昌人,朱元璋的后裔。号称“八大山人”,落款时,把四个字中上两字、下两字分别连写,看起来就像“哭之”和“笑之”。他以花鸟画成就最高,鱼、鸟在画中有孤愤之情,白眼向上,画面空白处居多。现实中的自然物象在他的画面上变成点、线、面的结合,极似西方现代派构成特点。黑白灰的对比,具象、抽象、意象的组合,构图险怪,笔墨精深,物象少而含量多,是我国水墨大写意花鸟画家中继徐渭之后的又一伟大人物,他的作品是后世文人花鸟画家学习的典范。

石涛(1642—1707),本姓朱,名若极。他先祖是朱元璋的侄子,到他父亲这辈,朱氏集团内相互残杀,全家遇难,4岁的朱若极被家臣救出,二人均出家为僧。他法名原济,字石涛,又号苦瓜。晚年住在扬州,对扬州画派影响很大。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一书,是我国第一部自成体系的绘画美学著作。《搜尽奇峰打草稿》生动地表现了大自然的氤氲变幻和奇妙之处,技法不拘一格,随着境界和意趣的不同而变化,山体跌宕,山势纵横,展现了大自然的广阔,同时又是内心思想的体现。石涛用笔肆意洒脱,在当时画坛上属于大胆创新的画家。

弘仁(1610—1664),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出家后法名弘仁,安徽歙县人。小时候孤寂贫苦,他喜欢攻读五经,学习书画。他在福建和武夷山之间组织队伍抗清,失败后在武夷山出家,后到黄山,一生未下黄山。《黄海松石图》的画面显示出相当高的概括力,构图洗练、简易,用线较多,画中的山体、山势来自黄山,但画面意境却是心境,这种冷寂是超脱的,是世尘杂俗不能染污的。

髡残(1612—1692),俗姓刘,出家后名髡残,字介丘,号石谿。自幼爱画,丧母后倾向于佛教思想。壮年时参加反清斗争,失败后,于40岁时出家为僧。他的画中气氛不像弘仁那样冷,又比石涛的润,以全景构图为主,笔墨运用巧妙自如,苍劲和温润互含互动,大自然的生机、茂美都在其中完美地体现。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时的秀才,雍正时的举人,乾隆时的进士。50岁才出任山东范县县令。后调任潍县做县令,由于为人正直,得罪上司,开仓赈灾遭到诬陷,只得来扬州卖画为生。他的诗文清新平易,直抒胸臆。他的书法,以楷、隶为主,糅合草、篆,又融入兰竹笔意,以作画之法写字,自创一格,自谓“六分半书”。字体扁而夸张,肥瘦大小、章法疏密不一,错落有致,人称“乱石铺街”。他的书法常常写在竹、石之间,物象与书法相互穿插,共同谱写了视觉美。他笔下的兰、竹,就是自己思想和人品的喻体。他的画强调“意在笔先”,布局以少胜多,笔法瘦劲挺拔,带有不屈的人格精神。他的字有画意,画有字意,他是有史以来诗、书、画结合最好的画家之一。他性格孤拔倔强,不畏强势,同情弱势,如一幅画中题诗“两枝修竹出云霄,几叶新篁倒挂梢。本是同根复同气,有何卑下有何高”,抨击社会森严的等级,体现了他人人平等的思想。

金农(1687—1764),字寿门,号冬心,浙江钱塘人。他修养广博,工诗文,精鉴赏,善篆刻,融合汉隶、魏碑创造出一种个性化的字体——“漆书”。举博学鸿词落选,没有出路,晚年在扬州卖画兼出售古董。他有深厚的学养和金石书法功底,虽然学画较晚,但成就突出。他的画风有稚拙而苍老、清秀而浑厚的独特面貌,巧和拙互用,耐人寻味。他注重诗、书、画的结合,画面个性极强,别开生面,是扬州画派中极具个性色彩的艺术家。

罗聘(1733—1799),字遯夫,号两峰,原籍安徽,后迁居到扬州。他不只是职业画家,还博闻好学,喜欢藏书,师从金农,是清朝晚期的文人画家。罗聘擅画人物、花卉、山水。曾三次赴京师,因《鬼趣图》一画而轰动画坛。他运用漫画的手法,描绘出扑朔迷离的鬼怪世界。《丁敬像》,是一张真实的肖像画。丁敬是清代篆刻家,生性耿介,开酒铺为生。罗聘夸张地表现了他的长脖子,突出了丁敬的爱好与特长。

虚谷(1824—1896),原姓朱,名怀仁,出家后名虚谷。因不愿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而出家为僧。他居住在扬州,经常到上海卖画,并长居扬州,与任伯年来往十分频繁。虚谷擅长画动物、花朵,最擅长金鱼、松鼠,造型夸张,追求雅拙与生动并重的趣味,好用重笔作画,以逆锋居多,兼用中锋、侧锋。从艺术视角来看,造型和笔墨的表现力都很独特、强烈;从技法上看,以用笔为主、墨为辅,体现了他冷傲的性格。他的作品表现出孤寂、傲峭、超脱世俗、清隽凝练,在上海画派中独树一帜。

任伯年(1840—1896),初名润,字次远,后改名颐,字伯年。“任伯年”是他最广为人知的名字,他的父亲是一个米商兼民间画师。任伯年早年受父亲熏陶,很早便展露出绘画天赋,跟父学肖像画。22岁那年,他加入了太平军做旗手,太平天国失败后,他到外地流浪,并以卖画为生。他是任熊的弟子,又拜师叔任熏为师,后又来到上海定居,不到30岁,就已在上海享有盛名。任伯年有个叫刘德斋的朋友,西洋素描功底深厚,常教任伯年,大大坚定了他的造型能力。但任伯年没有忘记中国传统艺术精髓在“得意忘象”,他从中国传统中找到灵感,学习石涛、八大等大写意绘画,成功地把精准的造型和水墨大写意结合为一体,一收一放之间,看似信手拈来,实则达到炉火纯青之境地。任伯年是一个全能型的画家,技法非常全面,山水、花鸟、人物都很擅长,工写兼能。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肖像画家之一,作品有肖像,也有历史故事、神话以及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任伯年的绘画改造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雅”的标准,在传统文人画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洋画造型的准确性和市民阶层的通俗性,受到了当时市民和文人的共同欢迎。代表作有《蕉荫纳凉图》《酸寒尉像》《四季平安图》等。

总之,明末及整个清朝,文人画特别明显地出现了分裂现象,有仕宦知识分子的绘画,也有世俗文人绘画。在正统画坛很保守、复古的情况下,民间文人画家则张扬个性,从民间艺术中找到灵感,进一步发展了水墨的表现功能,对中国的绘画有着积极的影响。

同类推荐
  • 2010流行音乐高等教育成都论坛论文集

    2010流行音乐高等教育成都论坛论文集

    包括流行演唱、流行歌舞、流行器乐、音乐创作、理论五大部分,共收录28篇文章。
  • 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

    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

    ,在本书中,从1685到1897年以12位巨匠的故事为入口。系统讲述了古典音乐最辉煌的岁月。在这本小书里,古典音乐不再正襟危坐,田艺苗以她“穿T-shirt听古典音乐”的态度,从最经典的、大家最熟悉的音乐和音乐家写起从巴赫(m.pgsk.com)到勃拉姆斯(Brahms),听古典音乐也可以穿T-shirt
  • 中国古代戏曲故事经典

    中国古代戏曲故事经典

    我国古代的戏曲故事,从元杂剧中的《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到四大南戏中的“荆、刘、拜、杀”,再到明清传奇中的《牡丹亭》《桃花扇》,从充满神话色彩的《柳毅传书》到富有生活气息的《救风尘》,从瞒天过海的《连环计》到引人入胜的《梦黄粱》,从伸张正义的《灰阑记》到大义凛然的《赵氏孤儿》。足以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本《中国古代戏曲故事经典》适合大众阅读。
  • 艺术百科知识博览

    艺术百科知识博览

    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其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出于一种朴素的愿望,为了让大家对艺术有一个基础性的认识和理解,王志艳精心编撰了《艺术百科知识博览》。
  • 笛语新说

    笛语新说

    欣闻曹晓磊先生编著的《笛语新说》一书即将出版,我感到甚是喜慰。关于器乐演奏教育教学的专门著述在我省范围内为数不多,笛子演奏类的专著更是少之又少。今天,曹晓磊先生以他从事笛子演奏和教学的亲身感悟及切身体会和多年的实践经验,倾全身之力编著了这部新书,为我省的笛子演奏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热门推荐
  • 章太炎思想研究

    章太炎思想研究

    是20世纪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章太炎生平、思想与学术的学术专著。章太炎被鲁迅誉为“有学问的革命家”,是开创中国近代思想与社会大变动的第一代披荆斩棘者中的杰出代表。本书依据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章太炎的大批手稿和他所阅读过的各种书籍,结合中国近代社会和革命变迁的实际,展示了章太炎走出完全脱离实际的旧书斋而投身革命的曲折历程,以及他力图通过对西学有选择的吸收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扬弃与更新的真实状况。章太炎的思想、学术及其革命生涯。是中国近代社会与革命的一面镜子。
  • 玉颜局

    玉颜局

    大致内容是穿越来到宋末元初的一个商贾人家,作为这家人的侄女,寻找因果、寻求爱情、解析轮回、探求人生意义的一部多卷小说。小说将分骗子入宫记、逼婚重生记、智斗小三记、姐弟畸爱记等几部分卷故事来讲述小说的中心思想。第一卷故事流程穿越到大明成化年间的女子,误以为自己就是一个民间的女骗子,经过数个布局解套不小心进入皇宫,人生的意义在哪呢?爱情的根本又是什么呢?笔者以为世间讲究轮回因果,冒名顶替成为万妃,经历后宫里风雨,但一定要注意做人起码要学会谨慎和收敛,发现真正的万贵妃后,为了探求自己来到这里的根源,这就是轮回的概念。对于女主来说,见到家里的每个人的嘴脸,选择胡公子后却遭遇到异族攻击而城破,毕竟当你觉得自己风光无限的时候,自己也被二叔乐府城以保全名节为由吊死。再次重生在这个时代,化身为乐家里的庶女,本书讲述一个女子数次穿越古代,巧妙躲开亲事和各种纠葛。本部小说涵盖多种古言题材,掀开自己与爱情、男人们的溯源。与铁木真在城里偶遇,逃离开大城后,也许就将会是你最倒霉的时候,被高富帅的白丁诳进中都。她巧借令箭除掉陈记和金公子为嫣儿报仇,设计搞垮乐府城将娘亲素巧扶正;对于白丁与铁木真的爱情选择犹豫不决,为了幸福应该争取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生最为得意之时却未防住小人的加害而再次命丧黄泉。是笔者对于古言小说的一种尝试、或者叫创新。第二卷故事流程第三卷故事流程讲述女主变成一个没有家底、没有势力、没有样貌的三无普通女子,再同各方面都优于自己的小三争斗中,包括宫斗、宅斗、种田、攻心、阴谋、推理等各种方面的大杂烩,利用自身魅力,巧用计谋,一切结果都有其成因,取得尊严,然后摒弃渣男的故事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灭魔志

    灭魔志

    魔人逆天而行,人,神尽皆诛之!当双方联合到一起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灭魔成功后,人类长呼浊气!准备迎接和平盛世的到来时,他们却惊奇的发现,真正的魔竟然会是,神……谁说人类不行,为三界最弱者?在这里,让我们来跟随主角的脚步,一步步的踩到神魔的头上吧!拿起武器,展现自己的怒颜,让我们一起来开创这段坎坷的灭魔诛神之路吧!
  • 摩根家书

    摩根家书

    《摩根家书》是美国财富巨擘摩根家庭的奠定者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给儿子小约翰·皮尔庞特的信,是父子之间交流感情和工作的私人信件。这些信件是摩根家族的至宝,信札“透露了摩根强大、富有的秘籍……”
  • 阿娇,你的心朕要了

    阿娇,你的心朕要了

    爱情遭遇背叛,仅仅去找插足者的麻烦,可悲可笑!前世她已经愚蠢一次,今世重来,她绝不重蹈覆辙!陈氏阿娇,传言善妒骄横,与帝朝夕相处十数年,却被一介歌妓踩踏下去,囚禁长门,荣华尽失,尊严无存!当阿母的死讯传来,长门宫上一片丹红,她烈火自焚!再次睁眸,惊喜地发现,自己回到了一切矛盾的起点。本愿风平浪静,怎奈步步紧逼!陷阱重重,疑虑深深,她不再躲避,用雷霆手腕,震惊宫廷,风生水起。巨大的落差令刘彻狂躁不安,走不出纠缠的局,她红唇微勾,冷眼旁观。谁料异相突生,一块黄色平常的玉佩,让两人的关系陷入了扑朔迷离。倾国倾城的妖孽鬼医,暴戾霸道的匈奴单于,深不可测的大汉天子,温润柔情的铁血将军,无意间改变的历史,无数破闸而来的阴谋。是再续前世姻缘,还是跟随今生冤家?当一切尘埃落定,谁陪她看江山如画?精彩片段一:“回来。”一直在马上看戏的伊稚斜单于,淡淡地发话。两个士兵不甘心地瞪大了眼,回去了。“将这个女人,拖下去,充当军妓!”伊稚斜冷酷的声音响起,马上的身子丝毫不动,身后是一片士兵的欢呼。当阿娇以为自己好歹逃过一劫时,却猛然发现,前方,是比现在更恐怖的万丈深渊!精彩片段二:“阿母,谁是我的父亲?”小包子嘟着嘴,趴在阿娇身上神色慵懒。“朕!”刘彻一把抱过小包子,神色中荡起狂喜。落入一个陌生的怀抱,小包子大哭。刘彻手足无措地哄着小包子,指着远处的瀑布,转移注意力:“那是什么?”小包子吸了吸鼻子,有些不耐烦,睁着黑葡萄眼,天真地眨了眨,说道:“是远山和宝宝一样在尿尿!”说完一横刘彻:你这都不知道?干完坏事,小包子立马开溜。感受到衣摆处的热意渗透,刘彻反应过来,看着被尿湿了的龙袍,俊脸发黑!历史大致方向无差,涉及阿娇的,有变化。在移动手机阅读平台上使用的名称为《阿娇,你的心朕要了》
  • 咋的,就死缠烂打

    咋的,就死缠烂打

    狂追。直到多年以后,于薇在一次偶然机会下认识了投资商何汝穆、并被安排做他导游,于薇再回想起这一段往事,不禁跟儿女傲娇感慨得瑟,“知道么,作为一个女人,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有时候不能太矜持了……看没看见,你们崇拜的老爹就是再腹黑再毒舌再优质,不还是被我给收服了?!”
  • 烽火佳人

    烽火佳人

    一段关于战国争霸、一段牵扯江湖恩怨、一段不乏儿女情长的故事。
  • 妃诚勿扰之特工嫩后

    妃诚勿扰之特工嫩后

    前世,她是国家一级特工,因调查一宗毒品交易,得罪了全亚洲最大的毒枭,危险之际莫名其妙的穿越。醒来时却成了天晟国年仅八岁的小皇后。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如今的她不再是那个八岁的小女娃,搞定公主,毁了郡主的容貌,后宫妃子的帐一个个的算。
  • 大唐魂

    大唐魂

    盛极而衰的中唐,安史之乱已经结束,饱经战火荼毒的中原大地仍然暗流涌动,各种割据势力与朝廷各派系明争暗斗,一时群雄并起,战乱频仍,民生凋敝。丑书生陆羽浪迹天涯,在江南歌会上巧遇儿时知己李季兰,季兰已成为名噪天下的青楼诗妓。二人相认,再续前缘。此时江南怪事迭出,事涉民族团结,引起北方义士的注意,并派出剑道高手公孙玉娘一路追查。陆羽一心钻研茶道,却身不由己卷入江湖纷争,多次犯险均为公孙玉娘所救。玉娘对丑书生一见倾心,引起季兰猜忌。世俗的压力使季兰被迫出家为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