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正邪两字,原本难分,正派弟子若是心术不正,便是邪徒;邪派中人只要一心向善,便是正人君子。金庸的本名查良镛。1955年发表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时,把本名的“镛”字一拆为二,以“金庸”作笔名,并以此名闻世。
金庸于1924年2月出生在浙江海宁县袁花镇的一个富有家庭。祖上是官宦之家,海宁查家,在当地是数一数二的世家望族。在查家宗祠,有一副康熙御笔所题对联可以为证。对联云:“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祖父查文清是光绪丙戌年进士,曾任江苏丹阳知县(县长)。在查家书房,有金庸祖先、康熙皇帝的文字侍从之臣查升的墨迹:“竹里坐消无事福;花间补读未完书。”可见查家既是名门望族,又是书香门第之家。
因为家学渊博,所以金庸家中藏书十分丰富。仅他祖父查文清编写的《海宁查氏诗抄》就有九百卷之多,这些雕版装满两屋子。金庸和兄弟们常把这些雕版作玩具,且在雕版堆中捉迷藏。时间一久,对雕版上的诗词,金庸也能记得一些。
金庸小时聪颖勤学,记忆力强。他曾回忆说:“我自小与书为伍,培养出喜欢读书的性格,加上长辈的文化修养好,家里房产亦丰,生活不愁,家人间的活动也很文雅,闲来多是下棋、看书……”尽管他当时年幼,但已涉猎不少书籍。小学时代“得益最多、记忆很深”的,是父兄购置的邹韬奋所著的《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各国各地旅行记,还有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报》等。
金庸8岁那年,在家里的藏书中无意看到一本武侠小说《荒江女侠》。小说写的是方玉琴、岳剑秋这对“琴剑二侠”的武侠生涯,首创男女二侠闯荡江湖之模式。金庸开始不经意的随意翻翻,待看了几页,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他,一连几天看完此书,他不禁拍案叫绝:“想不到世上还有这么好看的书!”
从此,少年金庸深爱武侠小说,到处搜罗,一睹为快。当他读到当时流行的《江湖奇侠传》、《侦探世界》、《近代侠义英雄传》等书时,更是看得入迷。不几年,金庸看了几十本武侠小说。其中有好汉反抗官府的《水浒传》,包青天安良除暴的《三侠五义》及其续篇《小五义》、《彭公安》、《施公案》等,金庸都看得如痴如醉。这段看书情缘,为他以后写武侠小说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学生时代,金庸不仅成绩好,考试通常名列前茅,而且爱管闲事,好打抱不平,同时也给自己增添了不少麻烦。1941年,金庸在浙江省立联合高中就读,他在学校办的壁报上写了篇题为《阿丽丝漫游记》的文章。文章描写了一位叫阿丽丝的小姐不远千里来到一家学校,正兴高采烈地遨游东方世界之际,忽见一条色彩斑斓的眼镜蛇东游西窜,吐毒舌,喷毒汁,还口出狂言威吓教训学生:“如果……你活得不耐烦了,我就叫你永远不得超生,……如果……”眼镜蛇时而到寝室,时而到教室;或到饭厅,或到操场,学生见之纷纷逃避。
同学们一看便知,眼镜蛇所讽喻的是学校的训导主任沈乃昌。这个令人厌恶的训导主任戴眼镜,讲话时爱用“如果”一词,学生们就以“如果”作他的绰号。金庸文中借阿丽丝之口,讲出了学生想讲而不敢讲的话,自然令同学们拍手称快,但却惹恼了训导主任。几天后,学校宣布将金庸开除出校。这一旧事既显露了金庸的文学才华,也表现了他敢于反抗强权的精神。
1944年,20岁的金庸考入了当时设在重庆的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他希望自己成为一名高贵的外交官,既可报效国家,又可与查家名望相配相称。进入大学校门后,金庸一如往常,一心扑在学业上。他的学习成绩如中小学时一样,在班上继续保持第一名。但是,他又由于爱打抱不平而与校方领导激烈争辩,而结果惹了大祸,被校方勒令退学。
1945年,抗战胜利,21岁的金庸正是闯天下的年龄,回到家乡歇了几天后便到杭州。很快在杭州《东南日报》找到了一份工作,做外勤记者。这是金庸首次接触报业,此后便同报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46年秋,上海《大公报》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三名国际电讯编辑,金庸报名应聘,并在三千多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以其出众的才华被录用。
到了1947年,国共两党交战日烈,国民党败势已现,《大公报》欲求异地发展,谋求在香港恢复出版。1948年3月,《大公报》在香港复刊后,金庸被派往香港。
金庸在香港《大公报》工作期间,负责翻译与编辑国际新闻。后来,金庸转到隶属于《大公报》的《新晚报》编辑副刊。在《新晚报》工作期间,金庸结交了两位朋友,一位是《新晚报》负责人罗孚,另一位是后来同样成为新武侠小说一代宗师的梁羽生。这两人对金庸后来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53年,香港两位著名拳师吴公仪、陈克夫在澳门新花园设擂台比武。消息传出,香港市民个个翘首以盼,颇为关注。报界对比武的过程及前后大加渲染。《新晚报》所出有关比武的《号外》更是瞬即抢空。市民对比武如此痴迷热衷,身为《新晚报》总编辑的罗孚计上心来,何不趁此热闹在报上摘个“武侠小说连载”呢?这不是可以招徕一大批武侠迷的读者吗?
罗孚立即把想法告诉梁羽生,意在请梁执笔,梁也不怯场,一口应承,并在比武的次日,《新晚报》便刊出将刊登武侠小说连载的预告。梁羽生经一天酝酿,第二天动笔,第三天便刊出《龙虎斗京华》,果然受到读者的欢迎,《新晚报》随之走红走俏。其他报纸一时眼红,起而效仿,梁羽生名声日隆,成了各报的“抢手货”。梁羽生苦于分身无术,金庸自然被推荐披挂上阵了。
1955年的一天,罗孚对金庸说:“《香港商报》急需有武侠小说连载,我已向他们推荐由你来写,你就写吧!”金庸没推辞,心想自己读过大量武侠小说,又有多年写散文、写影评、写政论、写电影剧本的经验,写武侠小说当无问题。
但是写什么?怎么写?写些什么人物?他躲在家里苦思冥想了好一阵子。突然间,他想起了童年时就听说乾隆出身的故事:相传雍正的妻子生了一个女孩,海宁的陈阁老在同一天生了一个男孩,雍正妻子担心生女孩不能讨雍正欢心,于是产生了一个以女换男的调包妙计。结果,这个男孩后来当了清朝的乾隆皇帝。这个半真半假的故事,调动了金庸丰富的想像力。他自语道:“没错,就写乾隆皇帝,写他与汉人的恩怨情仇。”一时兴起,随即执笔,真是妙笔生花,把儿时听到的一段稗史传说,铺写成洋洋洒洒、飘逸自如、引人入胜的《书剑恩仇录》。
《书剑恩仇录》在《香港商报》刊出一个月后,深深吸引了读者,也令《香港商报》一纸风行,大有“洛阳纸贵”之势。随着《书剑恩仇录》的传播,金庸名声大振,锋芒直逼梁羽生。新武侠小说的另一位宗师就这样诞生了,梁金并称。当时金庸刚30岁出头,已红遍香港。
《书剑恩仇录》走红后,金庸一发而不可收,此后20年间,他写了《雪山飞狐》、《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天龙八部》、《鹿鼎记》和《笑傲江湖》等15部武侠小说,共36册。1959年,35岁的金庸又自立门户,创办《明报》,41岁的金庸又创办了《明报月刊》,成为报业巨子,香港名人。
精彩点评:
金庸在社会上、事业上、人生上都是成功的,他不仅有等身的著作传世和一串令人羡慕的头衔。尤其重要的是他有理想,并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了一辈子,因此才获得了如此杰出的成就并受世人尊敬。
每个人的理想各不相同。对金庸而言,他一生有四个理想,而且大致上都实现了,这是难能可贵的。他的四个理想是什么呢?
第一个理想是,少年和青年时期努力学习,获得相当的知识和技能。
第二个理想是,进入社会后勤奋工作,做几件对自己、对别人、对社会都有利的事。
第三个理想是,衰老时不必再工作,能有适当的物质条件、健康、平静愉快的心情和余暇来安度晚年,逍遥自在。
第四个理想是,创办了《明报》,确信这份事业对社会有益,希望它今后能长期存在,继续发展,对大众做出贡献。我们相信,他的后继人不会令他失望的。
想想金大侠的四个理想及其如何实现理想的过程,对我们青少年朋友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意义。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必须树立不同的理想并努力奋斗,才会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