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插话还要善于突出重点。突出重点的方法有多种,但都要注意与访谈对象的配合呼应,形成浓缩与稀释、抽象与具体、理性与感性的互补、映衬和烘托,而不是甩开对方高谈阔论。
请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主持人:您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
门修义:路上我们俩交谈,谈到什么事她都懂,好多爱好一样,比方说旅游。我就觉得这个人确实还有个情调。
主持人:有志同道合的感觉。
门修义:哎。
主持人:那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就叫您见了杜女士有点儿一见钟情。
郁风:我的矛盾心理你想想,我是属于在党的领导下工作的,他是国民党,这个,不好解决。
主持人(曲向东):有心理障碍。
郁风:这个心理障碍不好解决,所以主要卡到这儿,我想将来我要跟他结婚,那我就变成官太太了,那我怎么情愿呢?你想想。
主持人插话分寸把握得当,既与嘉宾的话浑然一体,又以不同的插话方式使嘉宾的谈话脉络清晰,重点鲜明,便于听众接受,播出效果很好。
在2006年蒙牛早餐奶杯挑战主持人大赛“16晋10”的一场比赛中,“强手如林”环节假定选手在“心连心”艺术团的演出现场任主持人,马东给出4个词让选手表达出其中的意思,只见一边是选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一边是马东的幽默风趣的点评。
(第一个词形容现场“人山人海”)
宫岩(选手):人太多了,到底有多少很难有准确的数字。不过组委会有一个
确切数字,现场用来维持秩序的保安大概是十万多人!
马东:(认真说明)这是一个保安专场,(众大笑)一个群众都没有。
(第二个词形容现场“闷热难当”)
汪云(选手):如果这个时候下一场雨的话,雨还没落到地面就蒸发了!
马东:(作解释状)我们这雨是下到太阳上了。(全场哄堂大笑)
汪云:在空中被蒸发掉了。
马东:汪云,你真是夸张手法的鼻祖。
(第三个词形容一个演出瞬间现场“鸦雀无声”)
汪云:有一个观众咳嗽了一声,就被保安请出了现场。
马东:那说明这个地方执法很严呐,不觉得是鸦雀无声的感觉?(笑倒一片)
(第四个词形容演出结束后公众与演员“难舍难分”)
汪云:我们从甘肃演出的列车已经回到北京了,发现从返程车上下来一位甘
肃的观众。
马东:(故作认真地询问)你是说他趴在车底下过来的吗?(众笑)
顾斌:演出回来之后一位观众令人印象深刻,他一路爬雪山,过草地,从广东送到广西,从山西送到山东,又从湖北送到了湖南,真是我们的铁杆粉丝。
马东:(话音未落,郑重宣布)这位观众的名字叫:崔永元,他最近正在进行“我的长征”。(全场笑得前仰后合)
总之,主持人的插话要围绕谈话主题,与访谈对象的谈话紧密、自然地配合,把握分寸,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发挥好插话“推进层次、突出重点、控制局面”的作用。
即兴点评
在节目进行中,主持人根据节目宗旨的需要或现场谈话调控的需要,难免要适时地发表意见,或总结、或引申、或纠正、或颂扬,这就是通常说的即兴点评。即兴点评是任何一个主持人节目结构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支撑节目结构的组织功能。同时,独到的有见地的、精辟的观点,也是主持人树立个性形象的重要手段。
即兴点评在新闻评论性节目中用得最多。吴郁教授在《主持人的语言艺术》一书中对主持人的点评技巧作了以下论述:
三言两语的点评,多用在导语、解说词、串联词当中,每个片段百十来字左右,也许只有十几个字。点评的内容,出自主持人对新闻信息迅速而敏锐的反应。它是主持人对新闻价值的准确把握;它是主持人对社会现实情况的深入了解。点评不是层层展开的东西,而是拎出那值得“说道说道”的、或“非说不可”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一点”,三言两语,点到为是。好的点评应当精辟、到位。点评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示重点
在概述消息要点中,稍加议论,引导受众注意新闻的重点,既有提示作用,又有解释作用。
2008年5月19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全国默哀日,是为哀悼“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逝去的生命而设立的。那天央视对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的默哀活动进行直播报道。3分钟默哀之后,导播突然改变原来的直播计划,将镜头切入了天安门广场群众自发集会的画面,这时主持人康辉对着画面说出了下面这段感动人心的即兴语:
观众朋友,现在我们在电视机中看到的画面是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刚刚为在汶川特大地震遇难者默哀三分钟。结束之后的无数的群众仍然聚集在广场上,大家手举着国旗,呼喊着“加油中国”、“加油四川”、“加油汶川”这样的口号。“汶川挺住”、“坚强中国,坚强汶川”,在广场上的无数群众,代表的是十三亿中国人民,我们心中呼喊着同一个声音,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特大的自然灾害,把我们的家园重新建设得更加美好。当十三亿人民为同胞失去的生命,为同胞遭受的苦难,我们的泪流在一起,我们的心连在一起的时候,向世界传递出的是这样的信号:中华民族对生命有极大的尊重,中华民族有着顽强、钢铁一般的意志,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当十三亿人的泪水流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这个民族就有希望!当十三亿人的心、手都相连在一起的时候,没有什么可以打垮我们。中国挺住!四川挺住!
主持人对这条消息的点评,是在尊重客观事实报道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主观”的“解释性”、“凝聚性”话语不仅使受众对该消息的重点“一听了然”,也感染了电视前的所有观众。
二、.倡导方向
对所报道的具有积极意义的人或事,针对受众的思想做画龙点睛的剖析,鲜明地突出我们的倡导方向,引发受众的思索。
凤凰卫视《凤凰全球连线》2004年12月2日做了以防治艾滋病为主题的连线采访,在节目结束时,主持人胡一虎现身说法,引发由衷的感受和议论:
希望我们今天的节目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艾滋病患者。我记得7年前在(中国)台湾访问一名艾滋病患者的时候,当时他说得口沫横飞,但是我心里当时却吓得七上八下,生怕一个艾滋病患者的唾液可能会让我也变成了病患者。这就是无知,误解是最致命的刀剑。希望今天的节目能够让大家正确地认识艾滋病,就像篮球明星姚明他握住艾滋病患者约翰?逊的手,表面上是握手,其实是打开两人的心。看完他的握手之后,也该是我们主动握手的时刻了。
三、引发共鸣
主持人在议论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抒发内心的情感与升华的议论相结合,能激起受众的共鸣,产生意味深长的传播效果。
特别节目《岩松看日本》,靖国神社是此行采访重点之一,主持人白岩松在从游就馆出来时,带着满腔的愤懑理性地表达出了自己的观点,引起了所有有识之士的共鸣。
白岩松:出来了,可能是心情决定的原因,不想在里头待的时间太长,你要问我此时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情,我觉得用生气或者愤怒这样的字眼并不能准确地概括,或许用荒唐这样的字眼来概括的话,相对来说比较准确,因为面对历史,如果有一定差距的话还有辩论的可能,但是如果差距太大,甚至变成黑白之间的问题的时候,可能你的感受就变成了一种荒唐。
在我结束了今天这个采访,即将走出靖国神社大门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就在靖国神社大门的正对面,就是东京理科大学这样的六个大字,其中一个“理”字深深地触动了我,任何的一种历史观应该讲理、有道理,要有理性,因为我们所有人应该信奉一句话“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四、点到为止
主持人对某些事件的报道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引导人们举一反三,联想类似的现象,思索症结所在。主持人并不直接下结论,不以教育者自居,点到为止,让人觉得即亲切又耐人寻味。
在《非常6+1》中,李咏对一个非常热爱篮球的,怀揣着NBA梦想的小伙子进行了一段访谈,谈到小伙子经常半夜忍不住起来打篮球,把楼下住的一个奶奶的心脏病都快“打”出来了。李咏还说道,他去找小伙子,把小伙子带走那天,老奶奶特感谢他,恨不得送他一面锦旗,上面绣上四个大字“为民除害”。
李咏:最后我想问一下,你知道是谁推荐你来《非常6+1》的吗?
参与者:不知道。
李咏:就是那个向我告状的,快得心脏病的老大妈。现在你对着电视机你得给跟人家奶奶承诺一下,以后夜里两点还打不打球了?向人家赔礼道歉。
参与者:(对着摄像机)奶奶,对不起,我打扰您了,您身体有病,我一直觉得很不好意思。只是那会儿觉得太忍不住了。以后这样,夜里两点我都到外面打去。
李咏:以后夜里再在屋里打怎么办?
参与者:(对着摄像机)您打我屁股。
李咏:好!
五、深化意义
在点评中进一步剖析新闻信息或报道背后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像“黑体字”一样突出强调其普遍意义,引起警觉,发人深省。
例如,《柴静解读于丹》特别节目中,编导还特别请来了嘉宾易中天,在节目的最后,柴静进行了如下的总结:
易先生有一句话,历史可以用来酿酒,但是有三个前提条件,第一是目的,第二是乎艺,第三是运气。你跟于丹二人,目的,你们已经说过了;手艺,大家看得清清楚楚;说到运气,以我自己来揣度,这个运气多多少少是指,我们现在身处在一个百家可以开坛的时代,一个人可以发出不同声音的时代。大家评价一个人,不是靠他的职称或者声望,而是靠他的智慧和乐趣的时代,一个历史和文化不仅仅属于学术和政治,同时也属于每一个普通大众的时代,所以,我们在这里祝愿《百家讲坛》能够酿出更多的美酒。
六、预见警策
对消息报道中崭露头角的又有些盲目性的事物,主持人应有洞察端倪的分析。这种具有预见性、警策性的议论,需要对事物发展规律、有关政策、社会现状作综合性的分析。
2006年4月1日《中国周刊》的“本周视点”关注当时“油价上涨”和“清退民办代课教师”这两条消息,主持人白岩松对此发出慷慨激昂、意味深长的议论:
这是两个重要的变化,为什么如此硬邦邦的呢?油价上涨的原因解释起来含含糊糊,语焉不详;而清退代课教师更是缺少一种人情味儿,缺少温暖和详尽的解解。这样的变化效果会好吗?会不会有后遗症呢?我们的一些政策出台之前和出台的同时欠缺哪些工作呢?
……
教育部打算清退近五十万代课教师的新闻,一定让他们(指代课教师)思绪万千,委屈、担心、不解,各种感受估计都有,“清退”二字非常无情,像是对犯了错误的人们用的词汇。然而,几十万的代课教师在过去很长的一段历史阶段里,为中国教育的贡献可以说是人所共知,而在贡献的同时,他们几乎拿着最低的工资,甚至在西部的一个贫困县,70%的代课教师,二十年里只拿着每月40块钱的工资,是很多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1/6。人们疑惑,面对他们该用“清退”这样的词汇吗?我们的一些新的政策的出台可不可以更温暖一点呢? 两个不同的新的政策的出台,在本周激起人们心中同样的情绪。
归结起来有这么几个词儿,一个是透明,一个是被动,还有一个是情义和沟通。在油价上涨之后有媒体明确写道,消费者不满被动接受涨价的原因,希望一些垄断的企业公布账目的要求是一声高过一声,没错儿,任何新的政策的出台,在当下的时代,人们都需要更加透明和真实的解释,如果消费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显然新的政策的推行就将有障碍。而与此同时,在新的政策出台前,如果真明白“以人为本”的含义,就应该多与民众进行沟通,使冷冰冰的文字能多一些温暖和情义,人们也就更容易理解,而这些新政策也就更易于推行。除非我们的政策不考虑这些,而只是一部分群体利益的需求,但显然不是这样!
中国的改革行进了二十八年,而且还将行进下去,还会有更多的改革的政策出台,该怎么做、怎么出?本周呢,亮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黄灯。也许踩一脚刹车,仔细地思考思考,将来可以走得更快。
七、纠偏补正
有时某些跟随式纪实性报道,真实倒是真实,却存在偏颇之处。此时,主持人必须以点评方式提出正确的看法,以清醒全面的判断纠正偏颇,弥补缺憾,以正视听,这是主持人的责任。
如2006年早春,曾出现一个穿着高跟鞋的女子踩死猫的全过程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在短短几天之内,愤怒的网民便通过“人肉搜索”锁定了视频中的女当事人。央视《新闻调查》以柴静为首的小组采访了网民、三位当事人及他们同事,探询真相及背后的动机。4月26日播出的调查《一只猫的非正常死亡》。主持人在节目结束时的一番话,引导人们跳出就事论事的义愤,做了更深广的冷静思考,发出了与大多数媒体不尽相同、更胜一筹的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