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代表人物:阿尔·戈尔) 20%的IQ+80%的EQ=100%的成功。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高曼
【精彩导读】
戈尔小传
阿尔·戈尔(1948~ ),1948年3月31日出生于卡塔基,童年在田纳西州的卡塔基和华盛顿特区渡过。夏天他在父亲的农场里干活。
1969年6月,戈尔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同年8月进入陆军服役,任美国陆军航空兵学校的情报军官。
1971年戈尔前往越南,以军事记者的身份开始了他的越南之旅。他被派往驻西贡东北20英里处的一个空军基地的第二十工兵旅。1971年,这个基地被撤销后,他被派往西贡附近的一个大型陆军后勤基地。1971年戈尔从陆军中退役,返回美国。他和提普尔在纳思维尔定居,在那里他开始了任纳思维尔田纳西人报的记者,并参加维德比特大学宗教研究生院的课程。他后来在维德比特大学法学院学习。
戈尔在任纳思维尔田纳西人报记者期间,揭露了纳思维尔市政委员会主席杰克·克拉迪的作弊丑闻。当时,杰克·克拉迪在与市政有业务关系的两家公司里都拥有股票。另外戈尔还揭露杰克为了从开发商处获得好处,支持为一商业中心扩建下水道。杰克·克拉迪后因在这一交易中获得好处而被判有罪。
1976年11月2日,戈尔当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他在1976年的大选中以90%多的支持率获得了田纳西州第四国会选举区的胜利。1978年8月16日,戈尔主持了有关制药业控制物价的国会听证会。
1984年10月6日,戈尔以超过60%的选票当选为美国参议院议员。1988年,作为民主党1988年总统候选人,他在大选中共赢得了300多万张选票;还在阿肯色州、北卡罗来纳州、田纳西州、俄克拉荷马州、纳华达州、怀俄明州获得了初选的胜利。
1992年11月3日,戈尔当选为美国第45届副总统。
【人物故事】
从理智的爱中走向成功
老戈尔生前是个参议员,1956年曾竞选副总统,遗憾的是没有成功。老戈尔希望儿子也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
老戈尔为儿子选定了圣奥尔本斯小学。因为它有着自由而又严格的学习气氛。
圣奥尔本斯小学沿袭了英国公立学校的学风,平时要求学生穿着套装,打领带。结果戈尔9岁时就已经学会打好几种花样的领带结,平日里总是站得笔直,小胸脯挺得高高的,走起路来步伐稳当扎实。
到了高年级,学校只要有大型活动他都参加,毫无例外。他既是校足球队的核心,也是校田径队的队员,还是校艺术团的团员。演出时他扮演自由党的领袖,激烈辩论时的风度学识和伶牙俐齿的辩风,活脱脱就是老戈尔的翻版。
上学时戈尔经常是一边学习一边打工,收过烟叶,贩卖过家畜,还上门推销过无线电收音机。其实戈尔的家境尚算富裕,老戈尔支持他这么做只是希望他成为一个能吃苦耐劳、富实干精神的人。
小时候,戈尔与父亲在地里干农活时,常溜到一边对着大片树林练习演讲,把树木想像成听众。老戈尔从不因为他的“不务正业”而批评他,相反极力赞赏,有时还为他指点一下演讲的技巧。
一次,他竟然把父亲的小车开到沟里去,结果车报废了。老戈尔并没有狠狠责怪儿子,因为他认为,青年人一定要敢于冒险,而想成为一个政治家更应该具备这种精神。
只要有机会,老戈尔就把儿子带在身边,尽量多与政治家接触。
老戈尔从政期间曾帮助政府起草并通过了一系列法案,包括州际公路系统的立案。当时他经常把仅有8岁大的小戈尔带到参议院大楼里,让他旁听参议院的讨论。听到参议员们争论不休,比如超级高速公路通向哪里,道路应该多宽,路标是蓝的好还是绿的好,小戈尔被深深地迷住了。
老戈尔时常有意识地就一些政治性的问题与儿子进行辩论,而且严肃认真。谈论的议题都是“联邦储备”、“青少年教育”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大题目,一般人味同嚼蜡,父子俩却谈论得津津有味。
家里的饭桌也被当成教育儿子的课堂。母亲波林说:“我们常为了儿子选择客人,如果有很好的客人来,而谈论的又是对孩子成长有好处的话题,我就让小戈尔加入进来。”
如此耳濡目染,小戈尔日渐优秀。
【哈佛观点】
负责任地爱孩子才是真爱
家长对孩子的疼爱本来是人之常情的事,然而这种疼爱如果一旦转变成溺爱,就会变了质,成为对孩子不负责的爱。我们常说:“不负责的爱就等于抹杀了一个孩子,适度的疼爱才是有分寸的家长。”
如果说绝大多数中国父母不爱他们的孩子,那显然是莫大的冤枉。“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投在孩子身上的时间、金钱、精力和感情几乎是无与伦比的。表面上看,父母非常爱孩子,甚至爱得过了头,舍不得孩子自己动手,怕孩子累着、担心孩子吃亏、不愿意孩子受委屈,宁肯自己受苦受累、吃苦牺牲,也不愿亏待了孩子。很多父母以为这就是一种爱,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伟大的爱。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解,这种爱只能算是一种对孩子不负责任的爱。
从小在过分宠爱中长大的孩子,很难具备较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他们既缺乏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又严重缺乏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平时吃不得一点生活的苦头,既缺乏责任意识,也缺乏承担责任的能力,总想着让别人来满足自己,而自己能够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其结果是踏入社会后只能处处碰壁,成为父母不负责任的爱的牺牲品。
我们说一个人的成长主要受三方面的影响:家庭、学校、社会,而家庭则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个人来到世上首先见到的就是父母。难怪我们从小首先开始学的称呼就是“妈”或者“爸”,其次才是“叔”、“伯”、“舅”,等等,至于以后的老师、朋友之类更是很远。所以,家长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刻在孩子的心里。如果家长过分地爱孩子,代替了孩子做其所力所能及的事情,那么客观上家长已经抹杀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更谈不上自我创新与实践能力。
不负责地爱显示了父母潜意识中一种破坏性的养育动机。父母作为爱的施予者,往往以爱的名义来满足自己对孩子强烈的控制欲望。父母表面上是爱孩子,但这种爱仅仅是在回应或满足父母自己的需求,而忽视了对方心灵和个性成长的需要。
家长们通常对爱最大的误解之一就是将依赖等同于爱。“我真的好爱你,没有你,我就活不下去!”不少恋人之间经常如此表白,亲子之间也如此,父母经常反复向孩子表明自己的爱心,强化亲子关系。但是,这样一来,亲子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生颠倒,孩子反而成了父母的精神保姆。
长期在父母不负责的爱和依附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被动依附性人格。那些从小经历了真正的、持续负责任的关爱与温暖的孩子,在步入成年后通常能深切感受到他们是可爱的、珍贵的,只要他们对自己以诚相待,他们就会被爱、被关怀,而那些在不负责的爱中长大的孩子则没有这种安全感,即使长大成人以后,他们内心总带有一种不安全感,总是觉得“我拥有的还不够多”,感到自己总是被忽视,感到人生无常、世态炎凉,而且觉得自己不可爱、没有价值。这样的孩子总认为自己必须时时处处争取爱和关注,找到了爱就牢牢抓住,并为此做出非理性的、破坏性的、不择手段的行为,并最终导致与爱的隔绝甚至走向犯罪。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在爱孩子的过程中,会给孩子一份理智的爱,而不是给孩子不负责任的爱。
【轻松互动】
1想一想,你认为自己对孩子的爱是负责任的吗?
2思考一下,你认为你对孩子的爱有误解吗?
【亲子共品】
毕业于哈佛的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小时候很得父母的疼爱,但父母并不娇惯他,而是严格地管束他,特别是罗斯福的母亲。母亲为小罗斯福安排了很严格的作息时间表:7点起床,8点吃饭,跟家庭教师学习二三小时,休息,下午1点吃饭,午饭后又学到4点,休息(自由活动)。
小罗斯福游戏时总习惯于自己是赢家,为了教育他,有一次母子玩一种棋类游戏,母亲故意不让他,接连赢了儿子。小罗斯福生气了,母亲故意不去理会,并坚持让儿子道歉。结果,小罗斯福认输了。
罗斯福的家庭又是民主的。一天,不满意母亲制定的严格作息制度的小罗斯福,提出了抗议,要求母亲给他“自由”。母亲认真地考虑了儿子的要求,允许他“自由”一天。到了晚上,6岁的儿子满身灰尘,一脸疲惫地回来了。这一天儿子去干什么了呢?母亲没有过问。
罗斯福的母亲知道尊重孩子,满足他的合理要求。严管不等于束缚,给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使孩子在无拘无束中松弛一下,尽情地享受童年的欢乐,这对儿童个性的发展和良好品格的形成是有好处的。
【哈佛观点】
溺爱,为孩子的成长设下陷阱
溺爱同溺水一样,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危险的,人们往往渴望爱,也愿意掉进爱里,真爱和溺爱又没有明显的界限,而溺爱常常具有更大的诱惑力,像磁石一样吸引你掉进他的陷阱里。一旦有朝一日你意识到了要爬出来,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几年前,有些严肃的社会学家曾说过,继古代的母权社会和父权社会后,人类即将步入“儿权”社会。不管这样说理论上是否成立,但无法掩饰这样一个事实:家长对子女的爱投入越多,对子女的期望值失落感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