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31300000008

第8章 九华山肉身菩萨传奇(1)

佛教圣地九华山清净、庄严、神圣。肉身菩萨的不断出现,成为九华山佛教的一大特色,这座佛教名山也因此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是经过了特别的防腐处理,还是与九华的地理环境有关?抑或是高僧们有什么独特的修行方式,肉身菩萨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又一个问号。

导读:

他们离世后肉身不腐,他们被尊称为应身菩萨,是什么创造了这样的奇迹?难道这真的是刻苦修行的结果吗?抑或是其中另有缘故?让我们一起走进九华山,走进九华高僧的传奇人生……

九华山肉身菩萨传奇

位于安徽南部的九华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也是地藏菩萨道场所在之地。我们走进这莲花佛国的山门,放眼望去,发现这里所有的寺院与普通的民居几乎没有什么分别,也是黛瓦、天井、马头墙、木雕,只是颜色有所差异;生活在这里的僧侣似乎也与老百姓没有什么两样,每天劳作、挑水、打扫院落,过着清苦而怡然自乐的日子。只是那身僧衣和远远的佛音在提醒着我们,他们是远离世俗的出家之人。然而就在这似曾相识的和谐与清幽之中,我们竟不由自主地为一种神奇的力量所感染着。

带着莫名的崇敬与向往,我们走进僧侣们的生活,更深层次地接触九华山的文化,希望能在这群山雾霭间体会到这神奇力量的所在,品味那份蕴藏其间的神圣与神韵。

灵山开九华

单纯一座山,说到底,其实就是一堆没有生命的石头。然而,因大自然的造化,这堆顽石生出奇形与怪状,仿佛又有了生命。有了生命的石头,才会与人相融。在绿色铺满大山的季节里,九华山的生命本色一一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在长江沿岸一系列名山中,九华山的绿色别有一番韵味。它兼容了北地劲健与南国秀巧的妩媚,仿佛绿得更有诗意,更有内涵,也更令人回味。说到诗意, 九华山的名字还有一段来历呢!从前,九华山因峰峦叠嶂,如儿孙绕膝,且其数有九,故名“九子山”。唐天宝八年,诗仙李白与韦权舆、高霁一道上九子山游玩,目睹九子山的美景,诗人醉了。他嫌“九子山”三个字古拙无华,顿生改名之意,即兴吟出 “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的诗句,从此“九子山”改为“九华山”,中国的版图上有了一座以“九华”命名的山。此后李白又先后两次登上九华,为九华美景陶醉的同时,也为九华山留下诸多千古佳句。真不知是山成全了诗人,还是诗人成全了山。

从此九华山香火盛旺,信徒虔诚,非一般佛教圣地可比。更奇的是,肉身菩萨几百年来在此不断出现,成为九华山佛教的一大特色,同时也为这座佛教名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有据可查的肉身菩萨已达14尊,其中有5尊在特殊历史时期被焚毁,现在能看到的还有5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肉身舍利,佛国至宝

在九华山,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古老的殡葬习俗:凡有僧人圆寂,必将其盘坐装殓于陶缸之中,并在遗体四周填充木炭、柴草等物品,密封后放于室外,保存七日。

七日之后,人们将陶缸下面一个预先置留的小孔掏开,引燃缸内的柴草木炭,将遗体火化。

但是,如僧人在圆寂前要求或示意保留真身的,他们的缸会被放置在寺旁,简单搭盖以避风雨。多年之后,再行开缸。就在这开缸的时刻,曾经有奇迹发生过,而且不止一两次。离现在最近的一次发生在普文和尚圆寂开缸的时候:盖在他头上的红布全部腐烂了,轻轻一牵就碎;他身上的佛珠线也全部断掉了。可是,普文和尚竟然颜面如生,肉身不腐,更令人震惊的是他的头部居然长出了两寸长的头发。信徒们遂将肉身取出涂漆,然后装金供奉。普文成为又一尊被人虔诚膜拜的“肉身菩萨”。

九华山地处长江南岸,阴霾潮湿,雨多雾重,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一年之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可以用烟雨迷蒙来形容。就在这蒙蒙细雨中,我们来到了位于山脚下的一处塔林,这里是出家的僧侣们安息的墓园。

与俗家人的墓地不同,这里的陵墓前矗立的不是墓碑而是幡塔。墓里安葬的也不是棺木而是骨灰。伫立在肃穆的墓园中,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疑问:在这样潮湿的环境下,那些存放在陶缸里的肉身菩萨,是如何创造出多年不朽的奇迹的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有幸观看到了九华山的一位高僧圆寂后装缸的全过程。

“轿子行”是九华山中的一个特殊行当,他们整天抬人上山下山,以此为生。焦小弟就是其中的一员。与其他轿夫不同的是,除了抬轿子,他还有一个祖传的副业,那就是专门负责把圆寂的僧人装殓入缸。

焦小弟首先把柴草铺在缸底,上面是纸包的生石灰。然后,装肉身,洒石灰。最后,他将一整袋木炭倒入缸中,这就是整个过程。石灰和木炭将水分全部吸收,人的肉体也就可以保持干燥状态了。

石灰和木炭有一定的防腐作用,对于保存肉身确实有帮助。但是,一样的装殓方式,为什么千载以来,九华山僧侣中留下不朽肉身的仅有寥寥几位呢?难道这真的和修炼层次的差别有关吗?

在佛教看来,人的生命历程就像一个升华自我的阶梯,通过刻苦的修行,在戒律、禅定、智慧各方面达到最高境界,就可以突破自身的肉体局限,凝结成物质结晶——肉身。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火化的遗骨就凝结成一种坚硬的颗粒物质——舍利。佛经记载,舍利有全身和碎身的区别。九华僧侣的肉身就是全身舍利,比碎身舍利更为难得。可见,“肉身菩萨”生前的修行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

事实表明,这些“肉身菩萨”生前多为苦行僧,确实经历了艰苦的修行。金乔觉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他是九华山上最早出现的“肉身菩萨”,今天被人们供奉为地藏菩萨。传说,他圆寂后三年依然颜面如生,骨节能发出金锁般的声音,人们将之供奉在三层石塔中。出乎意料的是,那里在夜间竟能发出“神光异彩”,这就是后来人们称之为“神光岭”的地方。金乔觉圆寂前常年在东崖苦修,“岩栖涧汲”,“曾遇毒螫,端坐无念”。修持甚高的他本来可以抛却肉身,飞升成佛,可是,金乔觉却许下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愿,誓要普度众生,弘扬佛法。于是他将不朽的身体存留于世间,用地藏精神感化着虔诚的信徒们。

新罗王子誓别新罗

每年的农历七月三十日,九华山的僧人们都要举行盛大的佛事活动以纪念九华山的开山祖师,传说中真人应化转世为地藏菩萨的异国高僧——金乔觉(金地藏)。这一天,是他的诞辰日,也是他圆寂的日子。

神光岭下,九华山佛学院的学僧们三步一拜,由山下的甘露寺一直拜到九华街南边的肉身宝殿,从拂晓一直要拜到中午才能到达,对他们来说,这既是表达虔诚的一种方式,也是一项修炼。

这一天同样是信徒们的节日。他们中的很多人千里迢迢从世界各地赶来九华山,操着不同的语言,朝山敬香,祈愿还愿。

在朝拜的人群中,一个由韩国僧人带领的朝拜团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带来了自己家乡的祭品,用自己民族的语言向地藏菩萨祈祷平安。韩国前总统卢泰愚和夫人,也曾专程来到九华山拜谒地藏菩萨,盛赞他是中韩文化交流的金色纽带。

是怎样的一位神,能让四方僧众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如此顶礼膜拜?从禅栖九华到肉身不腐,从金乔觉到地藏菩萨,千百年来,有关他的传说纷乱杂陈,真伪难辨,是人是神,莫衷一是。

据史料记载,公元719年金乔觉渡海来华求学。他云游各地,辗转千里,来到青阳九华山修行,一千三百多年的时光流转,历史给我们留下的线索模棱两可。在九华山天台上面有一双据说是金乔觉留下的脚印,于是我们登山前往查访。

这双脚印被僧人们认为是佛教的圣迹。这双大大超出常人尺寸的脚印,真的是金乔觉留下的吗?还是后人的伪刻? 我们无法判断。故事和传说中通常夹杂着太多的臆测和附会。茫茫九华山烟云缥缈,1 300年前的那个新罗僧人,他真的存在过吗?

九华山北麓的老田吴村,是江南有名的千年古村。西汉时期吴氏始祖吴栋材弃官隐居于九华山,世代繁衍生息成为一大望族,俗称“老田吴家”。据当地吴氏后代说,在1 300年前,吴家的祖先吴用之曾接待过一个来自异国的游方僧人。

当年,一位异国僧人来到吴家求宿。吴用之也是一位乐善好施的人,就请僧人到吴家小祠堂里住宿。吴用之每天给他送吃的喝的,天天不忘,日日准时。到第50天的时候,僧人说他要上山去了。吴用之就送他出老田吴村,一直送了好远。在上山的路上僧人到一宿庵内寄宿一晚,第二天就上了九华山。

老人所说的异国僧人,就是金乔觉吗?镌刻在九华行祠碑文中已模糊不清的一首由金乔觉所作的七律《酬惠米》,似乎透露了他的身世:

弃却金銮衲布衣,浮海修身到华西。

原身自是酋王子,慕道相逢吴用之。

未敢扣门求他语,昨叨送米续晨炊。

而今飧食黄精饭,腹饱忘思前日饥。

唐代对外夷小国之王,一般称做酋王,诗中的酋王子应该是金乔觉的谦称。当年的吴用之不会知道,眼前这位风尘仆仆的异国僧人,竟是新罗王族;更不会想到日后他将成为万众膜拜的地藏菩萨。

一千多年的沧桑,几乎所有与金乔觉有关的事物、遗迹都被神化了,真伪难辨。相传金乔觉渡海来华,身边带着一只白犬,在九华山化城寺,我们找到了那只传说中的白犬,从它身上已经完全看不出狗的样子。 它的名字叫善听(又称地听、谛听),金乔觉转世成为地藏王菩萨以后,他这只白犬也就应身成了他的坐骑,九华山人又把它叫做独角兽或四不像。

如今这只传说中的白犬已成为九华山民间的吉祥物。人们求诸僧人,为它开光,希望它能够消灾避邪,保佑平安。而它的主人金乔觉的身世仍然是一个历史的谜团。

唐朝的时候,九华山有个大隐士叫费冠卿,他写过一篇文章叫《九华山化城寺记》,在这篇文章里头有一段关于金乔觉的记录。在化城寺藏经楼,我们终于找到了一段有关金乔觉来历的记载:

时有僧地藏,则新罗王子,顶耸奇骨,躯长七尺……落发、涉海,泛舟而徙。

看来,金乔觉确有其人。

金地藏证道九华

九华山北临长江,西接黄山,方圆120公里,峰峦叠嶂,云雾缭绕。当金乔觉刚来之际,九华万仞还处于榛莽未开的原始状态。此后七十多年的岁月,从新罗僧人到中国地藏王菩萨,他是怎样从人变成神的呢?

九华山神光岭,相传是金乔觉晚年修行和圆寂的地方,岭上的肉身宝殿是为纪念金乔觉所建。传说金乔觉圆寂三年后开缸,容颜如生,肉身不腐。僧徒们为了供奉他的肉身,修筑三级石塔,后来又在石塔之外罩以七级木塔。

如今金乔觉不腐的肉身已深藏在地宫之中,后人再也无缘得见。他的经历也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一个放弃了荣华富贵的王子,在异国修行数十年,他经历过什么?又改变了什么?

据考证,唐代以前寺院中所立的地藏佛像都是单身像,自金乔觉之后,地藏佛像两旁才开始有闵公和道明像相侍,这背后隐藏着一个“袈裟借地”的故事。

相传一千多年前,九华山主是一位叫做闵让和的老人。他为人乐善好施,常在家里开设斋会。有一次一位苦行僧来到山里化缘借地,住持悟禅,闵公就说:“那你选择一块地吧。”结果苦行僧把袈裟拉下来一洒,洒遍了九十九个山包。闵公看到他道行高超,所以真的就拿整片山来供养他了。这就是袈裟借地的故事。

这段神话色彩颇浓的故事流传了上千年,有史可查的证据是在把整座九华山捐给金乔觉后不久,闵公父子也相继出家,在金乔觉成佛之后,侍奉在他左右。

从历经世间苦难的凡人到立誓度尽众生的菩萨,金乔觉异国数十年的苦修经历,其间是否包含了人世间的思乡之苦?九华山北麓的二圣殿里隐藏着另一段故事。

二圣就是新罗国圣僧金乔觉的两位舅舅昭普和昭佑,二圣殿就是他们修行的地方。一千多年前,金乔觉来到九华山之后,新罗王朝派他的二位舅舅也来到九华山,想把他找回去。他们来到这里后苦劝金乔觉,可是金乔觉一心向佛,带领众僧苦修佛法,坚决不肯和他们回去。他的两位舅舅也是很无奈,从此也在九华山出家再也没有回过故乡。二圣殿里穿着新罗官服的二圣塑像,在异国的土地上,享用着千年的香火。

矢志向佛、心坚如铁的金乔觉割舍了人世亲情,经年累月地在九华山中苦苦修行,在日复一日的拜经过程中,磨炼身心,研读佛法。在年复一年的禅坐中,入定冥想,自观身行。尝试超越人性中各种欲望所带来的苦痛,跨入大彻大悟的境界。

公元756年秋日的某个早晨,青阳县的诸葛节和几位乡绅登山游玩,在东崖石壁下的一个洞中看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僧,闭着双眼正在坐禅入定,身边的一只破钵里面,仅有一些白土和米煮成的食物。老僧的苦修让乡绅们大为感动,经商议他们决定买下檀公旧地,营建寺庙请老僧住持。这就是今天的化城寺。

新罗僧金乔觉终于有了自己的道场,算起来他已经有61岁了。而九华山作为莲花佛国的历史,也从此开始了。苦修了近四十年的金乔觉终于出山,也许就是在那个时候,他立下了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济世宏愿。

“阳春佛茶像朵花喽,佛茶采来一筐筐。”这是九华山当地的山歌。九华佛茶,又名金地茶,相传是1300年前金乔觉自新罗国带来的茶种,如今已经在九华山落地生根。游客们在朝拜之余,饮一杯佛茶,体会着禅意,追思金地藏大师造福后世的功德。

史载自筹建化城寺起,金乔觉便带领僧众开山造田、挖沟修渠、种稻植茶、自给自足,造福一方百姓。今天的九华山僧人仍恪守着先师金乔觉“农禅双修”的遗训,在前世僧人耕作了一千多年的土地上参禅修身。

公元780年,池州太守张岩崇仰金乔觉的高风亮节,奏请朝廷赐给化城寺匾额一块,从此九华山香火更盛,祈求保佑的信徒们络绎不绝,各地僧众纷纷来投,新建寺庙以化城寺为中心如莲花般绽放开来。

这一年,金乔觉已经八十多岁了。多年的苦心禅修,使得同他一起修行的小童僧备感寂寞。有一天,童僧终于向金乔觉道出了埋藏已久的心事——思念故乡,欲还俗回家。金乔觉听后为他收拾行李,亲自送徒下山,在依依惜别前写下这首收录于全唐诗的七律《送童子下山》。字里行间,情真意切:

空门寂寞尔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添瓶尽底休照月,烹茗瓯中罢弄花。

好去不需频下泪,老僧相伴有云霞。

公元794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年已99岁的金乔觉忽然招来僧徒们告别,留下遗嘱:三年后重新回到你们当中,之后端坐圆寂。史书记载当时山鸣石陨,群鸟哀啼,寺中扣钟,无声坠地。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4

    圣经故事4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二十册《黄檗无念禅师复问》,内容含《醒昏录》。黄檗无念禅师撰,明闻校订。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刊行。黄檗无念禅师,名深有,明末著名禅师。深得憨山、袁宏道、李卓吾诸人之推崇。本书卷一至卷三为作者回答友人询问佛法禅理与生死问题的回信,卷四至卷六收《醒昏录》、法语、酬问、牧牛图颂,及传记资料等。
  •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本书首次系统地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和当代审视。作者根据比较宗教学、生态伦理学、深层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了道教与基督教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伦理道德规范及其实践活动。道教和基督教的生态思想以其神学为基础。本书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思想,重点比较了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神学思想、自然生态思想、社会生态思想及环境保护实践,剖析了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的现代价值,并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异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研究,旨在求同存异,探讨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精神实质的一致,看到某种更深层的价值相通。
  • 中观学概论

    中观学概论

    《唯识学概论》内容简介:《中观学概论》和《唯识学概论》两书的作者弘学居士,本名李英武,重庆南岸人氏。外祖母、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弘学是我汉藏教理院同班同学正果法师的忠实弟子。1993年他写了《佛学概论》,我专门为他写了序,并希望他能“写出中、高两级佛学院校学生阅读的佛学书籍,并作为各级佛学院校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 佛教哲学(第四卷)(方立天文集)

    佛教哲学(第四卷)(方立天文集)

    在各种宗教中,佛教的宗教哲学内涵最为丰富多彩。《佛教哲学(方立天文集第四卷)》是对佛教哲学现代化研究的尝试。全书简要地论述了佛教哲学的构成和流派、历史演变以及重要著作,并就佛教哲学的人生价值观、宇宙要素论、宇宙结构论、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以及认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探讨和阐述,以此凸现佛教哲学体系的总体思想风貌和理论特质。《佛教哲学(方立天文集第四卷)》还就佛教“空”义的思想历史演变、“空”义的类别、内涵及其理论思辨价值,作了集中述评,以利于了解和把握大乘佛教哲学的思想内核。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吐沫横飞

    吐沫横飞

    HOLD不住的想作文猛料,让郁闷得人惊鸿爆笑,不禁慨叹道,还是做个精神病更快乐。
  • 婚色门

    婚色门

    容颜为了免于日后混迹盛女大军的悲惨命运,一出校门便将自己嫁了。婆家高门荣华,丈夫行止风雅,这一生若安好,本该功德圆满。然丈夫心系青梅,小叔风流绝艳,大姑嚣张跋扈,还有那讳莫如深的婆婆…豪门里的婚姻,如何不是场攻心计?!容颜自认自己只是红尘中的一粒沙,没有绝色容貌,没有惊滟才艺,更没有厚重身价,如何所向披靡,戎马一生,当身心俱疲,毅然转身,一纸离婚协议抛给他,从此粉饰太平。秦远修没觉得多爱她,只是习惯了分一半床给她,习惯午夜迷乱时,枕边沉沉唤出的名字是‘容颜’…衣柜只剩我外套拖鞋少了一双脚当所有人觉得我越飞越高我却只要原来我只想要把你找到每天每夜的在祈祷原来我只希望时间回到现在我承认我霸道原来我的愿望就那么少醒来时候有你撒娇原来我真的什么都不要只要从前一样就好
  • 中国之最世界之最(大全集)

    中国之最世界之最(大全集)

    本书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更能在强烈的对比中,加之合乎逻辑便于阅读的主题安排、科学严谨深入浅出的文字叙述、翔实丰富生动准确的内容呈现、精心挑选恰到好处的图片点缀,本书总体分为中国篇和世界篇,获得种种人生哲思。更能以点带面,助你遍览中国乃至世界的各种极致之美。,且分类精当、条理明晰。读之既能开阔眼界增长见闻,每篇皆广泛涉猎天文地理、自然景观、生物科学、建筑交通、历史人文、影视艺术、军事体育等各项“之最”,内容可谓包罗万象、精彩纷呈
  • 男人挣钱才是真本事Ⅱ

    男人挣钱才是真本事Ⅱ

    相信,很多生活在平凡世界里的男人都曾经被深深地感动过。的确,短短的几句话就唱出了平凡男人的心声,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但是,我们要看到这背后的更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成功的欲望与财富的欲望对男人的吸引力。一般而言,身为雄性,男人的财富占有欲、出人头地的欲望要比女人强烈得多。如果一个男人一事无成的时候,他内心的雄性基因会使自己焦躁不安。男人能吃苦,才有挣钱的可能男人有眼光,找对门路发大财男人敢下手,抓住财运绝不放男人有魄力,不拼一把枉一生男人主意多,有点子就不愁没钱赚男人算盘打得精,钞票自动来敲门男人路子野一点,财路才会更宽阔放下臭架子,向千万富豪学挣钱智慧告诉你实在的挣铁方法读懂社会非常挣钱手段。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道德经(国学启蒙书系列)

    道德经(国学启蒙书系列)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 重生:将门毒女

    重生:将门毒女

    重生一世,毁掉他们用血汗铺下的成王路,为复仇边关苦熬十载,搅乱他们的结盟团!--情节虚构,她要除叛徒,请勿模仿,落得穿心一剑而死。直到死亡的前一刻。灭毒母,五岁丧母孤苦无依,撕烂伪淑女的假面具,终于羽翼丰满而归,却在宫廷政变当日从正主变成小三,踩烂渣男的假真心,北唐瑾才看清这一切
  • 成功是熬出来的

    成功是熬出来的

    人生想要成功,关键在于能不能“熬”得住。所谓“熬”,就是不轻易放弃自己的事业,不轻易改变自己的目标,就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努努力力用自己的双手去搏击。这个过程犹如龟兔赛跑般漫长,但只要能“熬”得住,就能收获成功。
  • 爆笑萌妃,王爷打着瞧

    爆笑萌妃,王爷打着瞧

    本文1v1,宠文,男女主身心干净,欢迎踊跃跳坑!传说,这是一个双面腹黑王爷扮猪强吃小白兔的故事。传说,此类文文十分罕见,能帮助偶们实现侠女梦!女主缺筋小白,男主邪恶腹黑。她是承相府唯一的掌上明珠,却自小有一个行侠仗义,做一代女侠的梦想!身为相府千金,不想做皇后王妃,却有一个嫁人只嫁大师兄的光辉理想!他是天下第一美男子,亦是皇帝最宠溺的三皇子,但他却是一个泪做的王爷,朝野上下受尽嘲笑,皇子之中受尽欺辱。当某女侠打上某王爷,又会是怎么样一番景象。某受虐成性的王爷又将在她面前展现怎样一番惊世风华?他的绝世姿容,三千强宠,又能否改变她非大师兄不嫁的初衷?女主虽然灰常滴不着调,但是作者除了偶尔会一点点低调恶搞之外,还是很着调滴!收藏、钻石、鲜花神马滴统统向偶砸来吧,只要不是板砖,全部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