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28700000010

第10章 唐词篇(9)

这里使用的“入深渊”与“升天”的比喻,决不是出于轻泛的夸张,而是发自切身经历的感受。所谓“泷”,即是湍急的河流。元结取道水路回道州,必须经行依山迂回的潇水。山形的蜿蜒,造就了河流的曲折;河床的跌荡,形成了起伏的波涛。惊险的航程,给元结带来了深刻的启示,这是他撰写这首词的原因。

第一、二句,他用“升天”和“入深渊”的比喻,说明上下泷置身浪尖与波谷的感觉,生动、具体,同时也很贴切。熟知“水性”的人懂得:平日貌似温和的水,一经汇聚,力量就大得出奇。特别在受两山夹持、落差大的情况下,奔腾澎湃,使船只垂直上升和下降,抛起掷下,如弃弹丸,速度之快,性格之猛,远非人们所能料及,亦足使乘客胆颤心惊。元结的比喻,形象地壮写了在激流中挣扎行进的紧张情景与惊险气氛,读之使人产生如同亲睹其状、亲历其境的感觉,虽然在手法上体现了夸张渲染,却又使人觉得并不虚妄离奇。第三、四句叙写泷行的旅程告一段落,与实践中获得的体验,既感到艰难备至,又觉得其乐无穷。而欲领会个中滋味,必须付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的巨大勇气与坚定的毅力,这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事。作家既在第一、二句骋足笔力,成功地描绘了上下泷的腾跃浮沉,第三句就只用“始到”二字一笔带过,但也能从语气与分量,联想到,那一段水程的漫长和艰险,它绝不同于前些时候初出长沙,在月白风清的湘江水面夜航的舒坦,却能给人以奋斗成功的莫大激励。有困难,才有奋斗;有奋斗,才有成功。作者从自己的切身经历,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但是,他立即联想到那些谬引山水为知己的士大夫,虽然他们平日自命高雅,也在酒间笔下,编造了大量“壮语豪言”,而实际上却都是些怕死贪生的胆小鬼。对于这点,在往昔的交往中,作者是知道得很清楚的。在激流面前,他们绝对鼓不起充好汉的“勇气”,当然也绝不可能通过这样的旅行,领略生活的情趣,享受成功的欢乐。结尾那一句,作者嘲讽了那种“高人”,也流露了甘将生命酬知己的自负。这首词,充满了乐观进取的精神,笔力酣畅,意境开阔。

拜新月

李端

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罗带。

拜月之俗,由来已久。月亮因其圆缺明暗的变化,使人产生神秘感;又因其银辉光洁常照人间,使人产生了许多期望和寄托。唐代拜月之风在妇女中十分流行。宫廷有,民间亦有。这首小词即描写了一个闺中少女拜月的片段,言少情多,韵味无穷。

首句,少女似本无拜月之意,开帘一见新月,便勾起许多心头之事。闺中女子或出于环境压力,或出于本性羞怯,平日只能把许多言语、许多情愫、许多期望埋在心底。此时,当看到高悬空中的一弯新月,满腹话儿从心中涌出。正像《拜月亭》中的王瑞兰唱的:“心事悠悠凭谁说,只除向金鼎焚龙麝,与你殷勤参拜遥天月,此意也无别。”与王瑞兰不同的是,这个少女既不焚香,亦不讲什么仪式,即便在阶前拜了起来。“即便”二字把她急切的神态刻画了出来。唯其急切,正见其心事之重,祈望之切。人物的心理活动跃然纸上。

“细语”二字维妙维肖地装出了少女娇羞之态。轻柔的细语,使人似乎看到月光之下娇弱的倩影,使人怜惜,使人神往。少女心事只诉之于月,本不欲人闻,故自言自语、细声细语。“人不闻”更显韵味悠长。作者有意不予道出,道出反失之浅露,只将其虔诚纯真传神地表达出来,让读者去体味,去会心。这样诗情才更醇,韵味才更浓。“北风吹罗带”一句写得空灵洒脱,看似闲笔,实则像电影中的空镜头,给人留下想像的空间,使人的感受延续,情思绵长,有余音袅袅而不绝之效。后人评曰:“末句无紧要自好。”(《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引郭彦深评语)

词人手法高妙,举重若轻,看似蜻蜓点水,拂光掠影,实则苦心经营,一字千钧。特别是后两句“含不尽之态于十字之中,可谓善说情者。”(同上,引江若镜评语)宋人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赞盛唐诗人之作“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李端这首小词也颇具这种特点。

竹枝

顾况

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

顾况在当时以疾恶如,仇又性格诙谐而闻名,王公贵族常常受到他的嘲讽和讥笑,因而他为权贵所不容,被逐出京师,贬为饶州(治所在今江西波阳)司户。这首词当作于此时。词中表现了作者凄凉悲愁的心境。

饶州地处吴楚故地,帝舜二妃的古老传说故事在这里广泛流行。据《列女传》、《博物志》等记载:帝尧曾经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后舜巡游南方,死于苍梧之野。二妃赶至湘边,哭泣甚哀,后投水而死,成为湘水女神,神游洞庭之渊,荆楚之野。这个传说,使得洞庭故楚一带多少年来一直被悲剧气氛笼罩着。“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苍梧的清幽,洞庭的浩淼,不由使人联想起帝舜二妃的悲凄故事。当年,屈子披发行吟,唱出了“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的悲歌。这种悲凄现在又融人了顾况的身世感慨。“叶下”又点出时令已至深秋,正是万木肃杀的时节,更增添了心头的悲凉。

竹枝词本是巴蜀民间歌谣,郭茂倩《乐府诗集》云:“竹枝本出于巴渝。”唐人多用来写离愁别绪。“巴人夜唱竹枝后,”虽作者所听之巴人竹枝,词中未予说明,读者亦可知其不出哀怨之意,歌声之哀怨更添心头之愁云。

“肠断晓猿声渐稀,”猿叫之声似啸似啼,常使人惨然。古歌谣有“猿啼三声泪沾裳”之语。唐杜枚《猿》诗云“孤猿衔恨叫中秋,三声欲断疑肠断。”巴人夜唱自歌其意,晓猿之声自抒其情,但“落花无意人有情”却不由得勾起作者无限心事。由“夜唱”到“晓猿声”,可知作者一夜无眠。吴楚故地的山川河流,古往今来的传说故事,引得心头思绪万千,眼前之景和耳畔之音更加重了惆怅之情。“渐稀”指猿叫之声渐渐微弱,同时也告诉读者,作者仍在聆听、品味,作者的愁思仍在继续萦绕。

从意境上看,顾况的《竹枝》词以秋叶飘落,哀猿悲鸣构成一幅萧瑟的悲秋图,以渲染气氛,这种写法似受杜甫《登高》的影响:“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通过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前二联的“猿啸衷、“落木萧萧下”所绘之景与《竹枝》有一定相似之处。《登高》与《竹枝》不同之处在于:杜甫把身世遭遇写进诗中,所见之物必然带上强烈的感情色彩,正是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顾况的人生坎坷与杜甫有相通的地方,但他在词中只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近于王国维所谓“无我之境”。

渔父引

顾况

新妇矶边月明,女儿浦口潮平,沙头鹭宿鱼惊。

这首词是顾况晚年隐居茅山时的作品。顾况饱受仕途磨难,对官场早已厌倦,而对远离喧嚣的尘世,沉醉湖光山色的隐居生活心向往之。唐人皇甫湜《华阳集序》说他归隐茅山后“累岁脱縻,无复北意,起屋于茅山,意飘然将续占三仙”。意思是说,顾况解脱了官吏事务的束缚,不再有仕进的想法,决意要隐居以终天年。这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田园居》)的意味十分相似。

新妇矶和女儿浦都在钱塘(今杭州)。矶,水边岩石之谓;浦,水滨之称。据《杭州府志》记载,因这块岩石“似人形而两髻分明”故名新妇矶,又名女儿岩。浦亦因岩而得名。矶、浦两名实是一地。顾词所指当在此地。

这是一个静谧安适的夜晚。月亮分外皎洁,昔日因江潮而汹涌澎湃的浦口,也分外安静。湖面没有一丝波纹,水中倒映出明月,银辉撒在山水草木之上,万籁似乎都沉睡了。

鹭鸟归巢飞来沙头,打破了这里的宁静,鱼儿不安起来,时有一尾两尾跃出水面。然而这细微的响动更衬托出环境的幽静。作者沐着月光,陶醉在这寂静的山水之中,没有语言,甚至滌除了尘虑,只是体味着大自然的美妙。这里,作者对静中之动的描写是十分出色的。适当写动,反而更增加了静的效果,所谓“鸟鸣山更幽”正是这个道理。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有“冲淡”一品,要达到这种境界,要求诗人保持一种心绪,专一的沉静去感受、体会自然界所蕴含的“妙机其微”。《渔父引》中我们由景物的幽静体味到作者心境的宁静,作者的心境与景物的气氛是相互契合,又相互作用的。我们又由作者宁静淡泊的感受体察到他人生的理想。这些才是我们要从词中得到的。

这首词和张志和的《渔歌子》极为宋人所喜爱传诵。黄庭坚,徐师川都曾加字以成《浣溪沙》,录徐词如下:“新妇矶边秋月明,女儿浦口晚潮平,沙头鹭宿戏鱼惊。”据载苏东城、黄鲁直、徐师川等人一起唱和评点,极尽雅兴。由此亦可看出顾况这首小词的艺术魅力。

渔父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乾,醉宿渔舟不觉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櫂歌连。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渔父》原为渔歌,又名《渔歌子》、《渔父乐》,本为唐教坊曲,张志和用为词调,借以描写渔隐之乐,表现其不与世俗同流的高洁情怀。

五首词分咏西塞山、钓台、松江、霅溪与青草湖的渔钓生活之乐。

先看第一首。

这里的西塞山指湖州磁湖镇之道士矶(见徐钒《词苑丛谈》卷一引《西吴记》)。一二两句既交代了地点,也写出早春二月特定季节的景物。在西塞山前的江面上,白鹭来回飞翔,山上、岸边桃花盛开之日,正是春汛水涨之时。桃花映红了江水,飘落的花瓣似在逗引那些正在嬉戏的鳜鱼与之追逐。“桃花”二字,指盛开的桃花,亦谓春令所特有之桃花水。江南水乡多雨,故春水盛涨,鳜鱼肥美。接下去三句写在江边端坐着一位头戴笠帽、身穿蓑衣的渔翁,正在垂钓,柔和的斜风细雨拍打着他,似在与之作伴。三四两句对偶工致,不直写渔翁,而以箬笠与蓑衣指代,渔翁的背影宛然可见。这渔翁难道不就是诗人吗?他的钓竿上恐怕并无鱼饵,只不过借垂钓坐赏这美好的风光,神驰心醉于水乡春景而已。

这首小词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以动衬静,以景托人,景物全都呈现动态:白鹭在飞翔,江中平满的水流波光粼粼,桃花盛开,花瓣时时飘落水中,鳜鱼在江中游动,斜风吹着细雨,交织成迷濛的雾气,置于这上下交互辉映的景物中心的是静静的渔翁,他姿态的宁静,正反映出内心的恬淡。越是把景物的动态写活写足,越能表现渔翁的宁静与诗人赞赏、陶醉于其间的心情。

其次是色彩丰富而协调。鹭鸟是白的,水流是银白的,桃花是粉红的,鳜鱼是青黄间有黑斑,箬笠为青色,蓑衣为绿色,加上条条雨丝,这些斑烂之色上下映照,融为一体,真个把江南水乡的春色之美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赏心悦目。

这一首为五首之冠,最得人们赞赏,谓其“风流千古”(刘熙载《艺概》卷四),特别是“桃花流水句,尤世所传诵”(俞陛云《唐词选释》)。

再看第二首。

据《新唐书》本传载,颜真卿到湖州为刺史时,张志和曾乘小舟去造访。颜真卿见其船破旧不堪,想为其调换新舟,志和谓以此小舟为家,往来于溪流之间,于愿已足,不肯更换。此首即写其泛舟江上的情景。

裘,原指皮衣,渔翁何来皮衣,只能以粗布为裘以御寒。据说张志和所穿之布裘,是他嫂嫂亲自为其纺绩织布,缝制而成,志和深感嫂嫂盛情,故“虽暑不解”(《新唐书》本传),一直穿在身上。可见诗中以褐为裘的渔父正是诗人的写照。

诗人与渔夫为伍,故其小舟置于“两两三三舴艋舟”之间。“舴艋舟”,状舟之小。渔夫们赖捕鱼为生,自食其力,在风雨中闯荡,练就一手纵擢乘流的功夫。诗人渔隐多年,自然亦“能纵擢”,往来自如,“惯乘流”,成为乘风破浪的能手了。

结尾句“长江白浪不曾忧”,写诗人在这大自然的怀抱里,与名利无关,远离尘嚣,即使遇到大风大浪,亦觉无忧无虑,逍遥自在。读罢小词,读者仿佛看到诗人乘着一叶扁舟,顺流直下,呼啸而来的飘然身影。

第三首写诗人泊舟霅溪,往来于苕、霅溪流之间,以船为家。渔隐的生活是艰苦的,小舟难以遮风蔽雨,更不能挡雪御寒,但是经历过仕途的坎坷,目睹官场的黑暗,诗人自甘于粗衣淡食,与渔夫为伍。“江上雪,浦边风”,固然使人感到寒意,但风雪高洁、清新之气更令诗人向往,故诗人笑迎清风,吟赏江雪,自得其乐。结末句“笑着荷衣不叹穷”直接点明了诗人的高洁志趣。

屈原在楚辞作品中运用比兴象征手法,表现自己的爱憎好恶。“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史记·屈原列传》),《离骚》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表明自己具有内在美质,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表示要不断进行自我修养,保持高洁芬芳。因此屈原即使被放逐江湘僻远之地,面对山高林深,荒无人烟,“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涉江》),与猿猴为伍,幽处独居,甘心“固将愁苦而终穷”(同上)。张志和虽然不是逐臣,是自己辞官隐居的,但他迎风冒雪,以船为家,东西飘泊,笑着荷衣,都毫不以为苦,这种内在之美,难道不是与屈原的高洁情怀一脉贯通的吗?

第四首写诗人作客松江,宾主欢饮之情。

松江属于太湖流域,盛产鱼蟹。晚秋萧瑟之西风一起,正是蟹肥尝鲜的好时光。就在这时,诗人应渔友之邀,来到松江作一日之饮。宾主相得,共尝肥蟹,当然也吃了松江的土产——菰米做的饭与莼菜做的羹。

晋朝的张翰在洛阳作官时,“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得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翰将乡思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当然不只是为了吃到家乡菜,而是以之作为摆脱羁绊、回归大自然怀抱的一种象征,故秋风萧瑟而起,引发其不可遏制的乡思之情,毅然挂冠归家。张志和早就脱离官场,过着逍遥自在的渔隐生活,与渔夫们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次应主人之邀,不妨效法张翰,正可以大饱口福,一尝水乡人家为他做的菰饭与莼羹。至于鲈鱼脍,则为大闸蟹所取代,而蟹味恐怕更鲜于鲈鱼脍了。

宾主二人同餐共饮,话说农桑渔樵,风霜雨雪,在这“枫叶落,荻花乾”的深秋时节,不知不觉,酩酊大醉,竟至于“醉宿渔舟不觉寒”。美味的菰饭、莼羹、蟹宴,令其醉饱,而主人的殷殷情谊,更使人倍感温暖呵。

第五首写青草湖赏月之乐。

时逢月半,月儿正圆,诗人泛舟于青草湖中,天上的圆月与湖中的月影相映成趣。在江流中来往,在风波中出没的诗人,置身其间,感到其乐无穷,飘然如仙。无怪乎他要自号“烟波钓徒”了。

由于有“乐在风波不用仙”之句,传说诗人“一旦忽乘云鹤而去”(《唐才子传》卷三),坐实其乘鹤仙去。其实这样并没有真正领会其诗句的真意所在。

同类推荐
  • 刈麦集

    刈麦集

    四年前,我应某旅行社征稿写了第一篇游记,这第一次小小的尝试,使我感到用写作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和抒发情怀不仅很奏效,而且也很有意义,然后又写了关于离开北京十年的游子生活的回忆文章,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在写作中我发现,自己不但表达能力还可以,而且记忆力也比较强,尤其是看到作家麦家的一句话:“作家就是和记忆打交道。”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既然具备了一定的表达能力和记忆力,加之多年来在人生道路上坚持不懈的努力探索,我决心从六十岁关键的收获季节开始收割自己人生这块土地上的庄稼,这也是书名《刈麦集》的来历。
  • 诗经楚辞鉴赏辞典

    诗经楚辞鉴赏辞典

    在艺术创作经验上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我国从西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古代生活,不仅积淀了周代人民的智慧和经验,而且是华夏文明的文学结晶。《楚辞》是战国时流行于楚国的具有浓郁楚文化色彩的一种诗歌体裁。
  • 海南登陆战

    海南登陆战

    4月16日人民解放军主力实施强渡。经彻夜强渡,解放海南岛,中央军委决定以第15兵团首长指挥第40、第43军,在岛上部队的接应下,退守海南岛的国民党10万残军在海南防卫总司令薛岳的指挥下,胜利登岛,在岛上琼崖纵队的配合下,并迅速向纵深发展。根据渡海作战的特点,广东解放后,第15兵团按照“积极偷渡、分批小渡与最后登陆相结合”的战役方针,企图凭借天险,于1950年3月组织了两批4次约1个师的兵力偷渡海南岛成功。,把海南岛当作反攻大陆的跳板。发起海南岛战役。为歼灭该敌。增强了岛上人民解放军的力量
  • 南磨房行走

    南磨房行走

    《南磨房行走》旨在让形形色色、光怪陆离,有着怎样闪光的头衔、动听的言辞、华丽的外衣都显示出本来面目。具体内容包括《“避邪”的邪门》《质疑十条“土”法律》《还有多少空置地在扯皮》《说“包二奶”》等。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 思潮与文体:20世纪末小说观察

    思潮与文体:20世纪末小说观察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研究员,由“世纪交响”、“长篇平台”、“绿野美卉”、“文坛撷英”。,曾先后在全国文联、新华社、《文艺报》社做编辑,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这是其所著的一部关于中国当代小说文学评论的文集,担任过《中国作家杂志副主编》。中国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等职,雷达,并兼任母校兰州大学博士生导师
热门推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着装小窍门

    着装小窍门

    本书从不同的行业出发为大家介绍不一样的职业之间一些不同的着装技巧。
  • 嫡女策,王的阴毒医妃

    嫡女策,王的阴毒医妃

    他说,阿黎,待我荣登大宝,必十里红妆迎你入宫。但他朝权稳固之时,不但灭她满族,还将她送给他人做妾。赫连清绝,我若不死,必要你血债血偿!不堪受辱,濒临死亡前赌下血海誓言!***再次醒来,她竟成了将军府嫡女,千方百计入宫,争得荣宠,为的就是他的命!悬崖边,女子长发乱飞,红衣妖娆,魅惑众生的笑容下,是血肉入腹的滋滋声。“为什么?”他不可置信的看着尽没入腹的匕首,面色苍白如纸。“因为,我要你陪葬!”苏家一百多口的性命,还有他……身子不受控制的往后,她笑,风华绝代,入目里,却是他惊恐跌来的声音。“阿黎——”她身形一震,笑容在脸上碎裂开,震惊的看向他泣血的双眸。你早就知道我是苏黎,对不对?所以才容我,纵我,宠我,对不对?可是清绝,阿黎已经死了。人生没有第二次……***再次归来,她已成当朝清王疼爱的宠妃,再见,她眉眼温润,往昔不在。他声声唤她,“阿黎。”她回过头来,笑容灿漫,“皇上认错人了吧。”【简介无能,内容绝对精彩,大气磅礴的复仇重生文,喜欢的亲一定不要错过!】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红军留下的女人们

    红军留下的女人们

    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作者从历史的角度,把握住特定历史人物的个性,描写了14组红军女战士的光辉形象。这些女人,在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了白区,承担着献身革命与护卫家庭的双重重担。作者从这些红军留下的女人身上,挖掘她们的伟岸人格,圣洁的品格,不屈的个性……
  • 读者文摘精粹版10:让心灵去旅行

    读者文摘精粹版10:让心灵去旅行

    人的心总是在远方,走的越远离自己的心就越近!人的灵魂总是在天空,登得越高离自己的灵魂也就越近。那么,让心灵去旅行吧!去聆听寒风萧索,细看人生沧桑,——体味世间甜酸苦辣!徘徊在生疏的国度,那里有熟悉而真正的自我。
  • 第3选择:解决所有难题的关键思维

    第3选择:解决所有难题的关键思维

    在《第3选择:解决所有难题的关键思维》中柯维将“第3选择”进行了多领域的解读,无论是政治家、企业家、各级学校和医院组织的管理者、职场人士、所有步入婚姻的人以及青少年,都能从本书中获益。无论在职场、战场、会议室还是厨房,都同样适用。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九容

    九容

    一个命薄淡漠的女子,为救助生父,被骗入沈家为妾。豪门大院,重重勾心斗角,让她不再明哲保身。真相大白后的结果,却仍她痛心不已。家族衰败存亡之际,她一肩扛起重责,成为沈家酒娘。且看一代酒娘,如何成为一代皇妃,在将倾的西宋王朝,翻手为云,力挽狂澜,挽救风雨飘零的王朝。
  • 异能农家女

    异能农家女

    脑电波可以随意控制植物的生长?哇哇,这个异能好给力!重生为十六岁的古代童养媳,异能种田,不亦说乎!虽说婆婆很刻薄,分了家,带着老公与小姑,生活也滋润。小小老公十一岁,早熟又精明,说什么夫为妇衣,要护我不受欺凌!控制藤蔓直接捆起,以示警告:小子,好好念书,再逃学,一棍打死!种田嘛,我带着小姑去就成了。———————————————————— 感谢《弃妃修仙》的作者我叫李脸脸做的精美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