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川鄂】
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迅猛发展、文化的广泛交流和便捷的信息传播,中国作家更多地摆脱了地域的限制和文人小圈子的旧有传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的、代际的、性别的差异已大于地域的差异。全球化趋势深刻影响甚至改变了各地域作家的创作姿态,以个体化方式从事审美创造的作家,更自由更便捷地参与到跨地域的、全国性的乃至全球性的文化(文学)思潮和创作中,各地域文学呈共性突出、个性复杂的状况。因此,湖北文学研究除总结分析自身独特的地域文化元素之外,还必须突破和超越传统的、单一的、封闭的地域意识,立足地方,放眼全国、全球,探寻区域文学与中国文学、全球文学的多元复杂关系。
由于地理、历史和文化的原因,湖北形成了一种以世俗理性为主又兼容多种文化的庞杂的文化品格,湖北文学亦呈现出多元的包容性的特征。开放的现实主义、现实的理想主义、复杂的地域文化元素是人们常常用来概括湖北文学的几个“关键词”。它的总体特色是以现实主义为主的,关注当下,贴近平民,凸显文化,是很多湖北作家的自觉追求,方方、刘醒龙等知名作家是其代表。理想主义也是近20年来湖北文学的一个“徽标”,从曾卓到邓一光,理想抒写和浪漫情怀构成了不少湖北作家的一个显在特色。现代主义文学在80年代是湖北的弱项,但是到了世纪转型期,各种新潮的文学流派中也活跃着湖北作家的身影,刘继明、张执浩、李修文等人为湖北新潮文学的代表。湖北文学创作也素有乡土写作之传统,湖北各区域风貌在小说家笔下得以尽情展现。如武汉之于方方、池莉、胡发云,大别山之于刘醒龙、何存中,神农架之于陈应松,“新三峡”之于刘继明,鄂西土苗风情之于叶梅、李传锋。
新世纪以来,湖北有几位早年写诗的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熊召政、陈应松、张执浩等本是写诗的高手,转写小说出手不凡,频频获国家大奖,受到专家和读者好评。这是湖北文学腾飞的一个重要标志:由积累生活的经验型作家向经营艺术的审美型作家的转变。熊召政、刘醒龙、方方、胡发云等作家对中国古代、现代、当代历史的富有个性化的深邃思考和有力表达,使惯于平实叙写生活、平面展现历史的湖北文学有了强大的历史厚度和思想深度,这是新世纪湖北文学腾飞的另一个重要标志:由复述外部真貌到穿越历史真相、从迎合读者阅读惰性到提升大众审美品位的转变。基层作家和业余作家队伍强盛,热情大,起点高,在全国范围内都较突出,他们是湖北文学的一支重要生力军,是新世纪湖北文学后继有人、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关于湖北地方文学研究,已有一些成果。外地评论家关注的目光大都在某些知名湖北作家身上,对其整体性的综合性的研究和对庞大的基层作家群的评论,主要是由本地学者担负的。湖北知名学者王先霈、陈美兰、於可训、王又平、樊星等长期参与、关注湖北文学发展,写出了不少有分量的评论文章。王齐洲、王泽龙合作写出了第一部《湖北文学史》,系统地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湖北作家的文学活动及所取得的文学成就,全面展示了湖北文学对中国文学发展所作的积极贡献。但未论及当代湖北文学是一缺憾。1999年湖北省文联编著的《湖北文艺50年》,全面总结回顾了当代湖北文艺历程的著作,但因体例所限,难以深入。专门探讨新时期以来湖北文学历史的有江胜清等4人合著的《新时期湖北文学流变》一书,既有各文体流变的梳理,又有重要作家作品的评析,还有对湖北文学评论工作的总结,惜乎某些问题的解析尚欠通透。在作家论方面,湖北大学湖北作家研究室组织、本人参与策划并写作的《当代湖北作家研究丛书》第1辑共7册,选取了7位活跃在新时期中国文坛的湖北小说家,分别写出作家专论:《方方论》、《池莉论》、《刘醒龙论》、《邓一光论》、《刘继明论》、《陈应松论》、《叶大春论》。不仅对单个作家的创作道路、写作风格、文学成就进行评析总结,而且结合当时文学的普泛性现象作了“症候式”分析。探讨了知识分子写作、市民化书写、乡村叙事、价值困惑、楚文化与当代湖北等湖北文学及当代中国文坛的焦点问题,产生了较大影响。既往的湖北文学研究论著和荆楚文化研究的成果,都为本丛书的写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世纪转型期湖北文学研究丛书》作者均为湖北大学文学院中青年教师。计有:刘川鄂《世纪转型期的湖北诗歌研究》、梁艳萍《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散文研究》、阳燕《世纪转型期的湖北小说研究》、周新民《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四册,按不同文体对90年代至今的湖北文学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评价。
本丛书探讨中国社会文化转型背景下湖北文学发展的现状及与当代中国文坛的联系、荆楚文化文学传统和地域文化意识在世纪转型期湖北文学中的表现、湖北作家队伍的构成与创作质量的关系、湖北小说诗歌散文创作的基本特色与主要成就等问题。既注意到生活和创作在荆楚大地上的作家的某些与地域文化相关的共性,也充分正视其多元繁杂的特点。充分展示近20年湖北文学成就,指出其某些缺失,分析湖北文学未来的走向并对其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导论
(一)
1992年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它标志着中国社会开始进入转型期。学界普遍认为,转型期中国社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鲜明的特征:第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深入人心,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经济建设成为社会主流。第二,在文化领域,消费文化取代政治文化成为主导性文化,文化的商品性价值被放大,精英文化成为社会文化的边缘;第三,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经济一体化渗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中外文化交流碰撞愈来愈频繁。
湖北地处中国的内陆,也是中国的腹部,在吸收外来文学思想资源上,和上海、北京等处于文化前沿的地域相比,在吸收最新的学术思想上,的确有一定的距离。湖北文化历史悠久,历史上湖北先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灿烂的文化和文学成就。今天湖北人深受传统的浸染,也背负了比较深重的传统文化包袱,在接触外来新鲜文化滋养时的反应自然和有些地区相比较要“慢半拍”。地理空间的地域相对封闭性和文化传统因袭的重负,使湖北文学理论批评少了些锐气和先锋性,也很少去制造一个个的理论批评热点。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定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的成就和价值。湖北文学理论批评注重基础性,创造了诸多具有经典性的文学理论批评成就。湖北文学理论批评背负着传统文化的因袭,但是,在创造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学理论批评体系之中,它又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以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为研究对象,其目的也就是为了更好地透视湖北的地域文化在文学理论批评中的转换,展现其可能有的作为。
在社会转型时期,湖北文学理论批评开始了新的发展。开放、多元的文化刺激,给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带来了新的活力,也使它成就斐然。随着湖北地区的文学史观念的更新,湖北文学史研究处于中国文学史研究的领先地位;而在文学批评理论领域,延续了20世纪80年代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提出了一些有学术冲击力的观点。湖北文学批评实践则是显然处于中国文学批评的前沿,无论是自觉地对时代发言,还是坚守知识分子品格,抑或是批评队伍建设上,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同时,在湖北文学创作的研究上,也令同行侧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