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杜果
〔土耳其〕苏阿得·得尔威希
老太太弯下腰对小杜果温柔地说:“来吧,小宝贝,上我家去吧,你可以在花园里玩,那儿有的是李子,你随便吃多少都行。”
小杜果惊讶地看着这个老太太,这是阿依色奶奶,她就住在隔壁的那所小白房子里,房子前边,有个小小的花园,花园当中有棵大李子树。
小杜果知道阿依色奶奶不喜欢小孩,孩子们一走近李子树,她就冲着他们大声嚷嚷,要不就用那根老也不离手的大棍子吓唬他们,把他们轰走。
可是今天她怎么啦?她变得这么温柔,几乎是慈爱了。
这简直不能使人相信。说真的,今天,从爆炸发生以后,所有的事都没法叫人相信,一切全跟平常不一样。
爆炸以后,军火工厂的汽笛长鸣着;人们都从房子里跑了出来,涌到工厂的大门口去了。在这些平常上工的时候很少看见人影的街道上,那时忽然有了很大的骚动。
家里来了好多陌生人,他们的脸都是很苍白而又很难过的样子,有些女人甚至在啜泣着,这是为什么呢?小杜果想不出。
小杜果,每当人家抱着他的时候,他便觉得好像是受了侮辱似的。可是,今天,他没有反抗,他疲乏地把他的小脑袋靠在玛利哈姨的肩膀上,闭上眼睛。
他的姨妈把他带到她家去了。杜果没有问她:“为什么把我带到您这儿来,妈妈在那儿呢?……”
几个月过去了,杜果从来没有提过他的妈妈,好像他的妈妈根本没有存在过似的,这孩子用安静和漠然来对待他妈妈的不在。
可是,有一天,当工厂里的爆炸再一次震撼了工人们的小房子,工厂汽笛的长鸣在空中激荡着的时候……这孩子,突然脸色苍白,放下了手里的玩具,站起来迟缓地走近他的姨妈,用一种沉重的声音说;“我知道,妈妈死了……就是在爆炸声音以后,工厂汽笛响起来的那天,像今天一样……”
在很短的时间里,他想抑制住自己,可是他的嘴唇颤抖了,在他的姨妈还没有来得及回答他以前,眼泪从他的眼睛里涌出来了。忽然,他好像从自尊心的阴影中解脱了出来似的,他开始哭泣了,嘴里喊着:“妈妈……妈妈……”
经典赏析:
关于死亡的哲理
吴岳添、董启汉
小杜果的妈妈在军火工厂里被炸死了,这是小杜果从周围人们对他态度的变化中感觉出来的:不喜欢小孩的阿依色奶奶“变得这么温柔”;“家里来了好多陌生人,他们的脸都是很苍白而又很难过的样子”;“他的姨妈把他带到她家去了”。总之,“一切全跟平常不一样”。作品主要的特色就在于选择了这个巧妙的视点, 用一个孩子的目光来观察生活中的悲剧。所以小说中描写的是孩子所受到的怜悯、关心和慈爱,而读者所体味到的却是分外的凄凉,从而更深切地感受到悲剧的气氛。
的确,死亡往往会使人们的相互关系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平时,阿依色奶奶也许用棍子吓唬过小杜果;也许根本没有人来他们这个贫寒之家;也许姨妈没有空来抱他。但是现在一切都变了。人们活着的时候,难免会发生矛盾和争执,而一切怨恨在死亡面前便毫无意义了。死亡使活着的人联想到自己的命运,激发起他们对同类的怜悯之心,使他们在今后的坎坷生活中同舟共济。这些关于死亡的哲理,在对小杜果的心理描写中也有所体现, 而小说的另一特色就正在于心理描写的恰如其分。小杜果是个孩子,他不懂得生活的坎坷。为什么会突然产生这么大的变化,“小杜果想不出”。但是他毕竟想了,模糊地感觉到自己失去了妈妈。 出于一个孩子的自尊,他在得到证实之前决不肯承认这一点。他在几个月内都不提自己的妈妈,就是怕自己模糊的感觉得到证实。可以说,妈妈的死使他学会了思考,开始成熟了。而他毕竟又是个孩子, 不可能长时间地压抑自己的感情, 因此当妈妈的死被另一次爆炸所证实的时候,他便情不自禁地放声大哭起来。
小说自始至终充满了压抑的气氛。文中积蓄的悲哀,在结尾处随着小杜果的眼泪一泻而出。这种精心蓄势的构思,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而几个月中的先后两次爆炸, 暗示着这并非偶然发生的悲剧。所以读完之后,读者自然会从小杜果的悲哀联想到他的妈妈,其他的死难者,以至联想到整个社会。
知识和人才往往首先得到劳动人民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