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个美丽、温柔的女孩,却曾为一个男人自杀。
当时他提出分手,她在电话里跟他吵架,要他回到她身边。
他说:“很多事是不能勉强的。”
于是,女孩愤然割开了自己的动脉。
女孩没有死,他也没有回到她身边。
她说她不后悔,她说那个时候的她的确可以为他死,不过,现在她不会那么做了,不会为任何一个男人。
那些为爱付出过于执著的人,究竟是爱的太深,不可自拔,还是不忍接受被抛弃的现实呢?一个女人因为一个男人的离开而自寻短见,只有一个原因,就是除了他以外,她一无所有。那时,她真的一无所有,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样想抓住他。如今,她是一家大企业老板,拥有越来越多的人员,就越舍不得死。
一无所有的人,才会觉得活着没有意思。寻短,不过是惩罚对方的一种手段,毫不足惜,那并不是为情自杀,而是为惩罚别人而自杀。
勉强的爱情不会幸福,为对方的离去而制造悲剧的人也并非缘于真爱。爱一个人,要了解,更要开解。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爱情只不过是人生旅途上的一个里程碑。当你面临失恋的痛苦时,不必悲伤,身边还有更多美好的东西,可以医治失恋的创伤,冲洗掉一切烦恼和痛苦,惆怅、失意的情绪。
恩格斯在21岁那年,曾失恋过一次。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还有什么比痛苦的失恋更高尚和更崇高的痛苦——爱情的痛苦更有权利向美丽的大自然倾诉!”他果然去向大自然倾诉了,他越过了阿尔卑斯山,又到了意大利,很快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医治了心灵的创伤,达到了心理的平衡。普希金在失恋后也远走高加索,参加对土耳其作战的行列,在硝烟弥漫中冲洗掉失恋的惆怅。一个经过生命与死亡痛苦挣扎的人,还会怕其他吗,有什么痛苦胜于死亡呢?相比之下,失恋的痛苦只不过是像被蚂蚁叮过一样。
文学巨匠歌德才华出众,他一生经历了十几次恋爱,每次他都全心地投入,把自己全部的热情奉献给对方,但一次又一次都未取回感情的“投资”。当他意识到爱情已面临破灭的边缘,有可能给对方带来灾难时,他立即从对方身边离开,不给对方带来痛苦,也及时地挽救了自己。
23岁那年,他又深深地爱上了一个叫夏绿蒂的少女,哪知她已经有了未婚夫,歌德又一次遭受沉重的打击,只好默默地离去。这已经是他的第5次失恋了。为此他痛苦至极,把一把匕首放在枕头底下,几次想到自杀,但后来终究还是下不了手,他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去,及时地以工作热情补偿了感情上的失落,以事业的成功补偿了失恋的痛苦,同时也挽救了自己。
失恋并不意味着永远失去幸福,失去感情生活。感情满足的方式也不仅仅是爱情,亲情、友情,甚至是来自工作、学习的快乐也可以补偿因失恋造成的心理平衡。
有时候我们追求幸福,却发现通往幸福的路为什么这么难,而真正的原因则是此路不通,但是我们却只顾着低头走路,而不回头看是否还有别的路可以通。一个女人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但总是执迷不悟,认为自己是对的,常常为此伤心泪流,一个没有结果的爱,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就如同攀爬这根本上不去的悬崖一样,没有结果,而且自己随时可能掉下来摔个粉碎。“失去了她,我才遇见你,”这是一份无法企及的美丽。多一分坚强,失恋的人照样可以光鲜亮丽地生活,因为生命比我们预料的要顽强、要博大。
爱情不甜不淡刚刚好
有人觉得爱情不必天天腻在一起,真爱需要一点空隙,彼此才能呼吸。但也有人觉得离得太远的爱情,若即若离,患得患失,没有安全感。爱情带给人的感觉,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答案。也许你会说爱情很没道理,没错,爱情就是像女人一样善变。太苦的日子会使人沮丧失望,过甜的日子容易让人不识甜为何物,不懂珍惜;分别太久,要担心对方是否不够爱自己,两个人黏得太紧,却印证了一句话“爱得太用力,爱就燃烧得太快”。也许生命的最佳状态就是不回避烦恼与苦难,并学会给自己的日子加半勺糖,在若有若无间体味生命的香甜,领悟甘苦参半的人生真谛。
向岚和陶娟是大学同学,志趣相投的两人一见面就“臭味相投”,成为了好姐妹。到了大二的时候,两人都有了自己的男朋友。关于如何对待爱情,她们丧失了以往的默契,向岚认为对待爱情采取“蜜糖主义”,才能让爱情更加甜蜜;而陶娟的想法不同,她认为“半糖主义”的爱情才更能让恋爱双方懂得珍惜彼此。然而,两人各执己见,谁也没有说服谁。
在爱情中,向岚誓将“蜜糖主义”进行到底,除了上课、睡觉,她每天都和男友聚在一起,真是一对如胶似漆的甜蜜恋人。不久,向岚认为每天相聚时间太少,难以慰藉两人的相思之苦,于是她和男友就“以身试法”地在校外租了一间小屋住下,过起了两人的小日子。不仅如此,向岚考虑到男人的面子,把经济大权都交于男友之手,将每个月家里给的所有生活费都交给男友掌管。每天男友会给她“发放”像早餐这样的日常必需消费款,其他就算是想买点零食这样的支出都要向男友申请。他们这样甜蜜幸福的小日子让其他人羡慕不已。
然而,这段同居生活却并非表面的那样幸福,每天生活在一起,彼此的缺点逐渐显现出现,矛盾滋生,争吵时有发生,“分手”二字更是时常被向岚和男友挂在口上,两人分分合合多次,让彼此饱受心灵的伤害。最终,疲惫不堪的两人选择了分手。
另一边,陶娟的爱情观是坚定的“半糖主义”,她不会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花费在爱情身上,一日三餐,她只有晚饭是陪男友一块吃的,饭后两人一起去上晚自习,共同探讨学习中的问题。就连周末,她也一半时间给男友,另一半时间安排自己和同学、朋友去逛街,让男友去和他自己的朋友玩耍,两人相聚后还可以讲述彼此遇到的有趣事情。这段爱情并没有因为距离而产生隔阂,反而更显甜蜜。大学毕业一年后,男友就像陶娟求婚,让陶娟做他美丽的新娘。
向岚的“蜜糖主义”让爱情落了空,而陶娟的“半糖主义”却为自己赢来了幸福的婚姻。“蜜糖主义”认为,爱就是寸步不离,就是完全透明,完全占有。而“半糖主义”作为一种理性的爱情观,它反对全糖式的爱情,认为过分的如胶似漆,没有距离和神秘感,也正是现代很多爱情不能长久存在的原因。
当两个人相爱的时候,并不是要形影不离,如胶似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爱情就是生活的全部。但有些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们爱得投入,爱得热烈,爱得失去了自我。而终有一天,两人都累了、倦了、厌了,那么,爱情也就此时画上了句号。理性一点,为自己和心仪的他之间保留一点距离,也就保留了这份爱情,正如人们常说的,手中的沙子握得越紧,它就流失得更快。
人们经常说:距离产生美感。彼此间有一点距离的张力,才能营造出一种朦胧之美,才能将两人的爱心拴得更紧。距离美要求我们对爱坚持“半糖主义”,爱情的双方注意保持一定的距离,给彼此留出空间和自由,这样的爱情才会持久,不至令人厌倦。就像一杯白开水,如果不放糖,水就会味平淡无味;全糖,水味又太过于浓甜;半糖,不甜不淡,刚刚好。真正的爱情之火,不会由于心理距离的增大而熄灭,反而能培育可贵的爱情向心力。
挑伴侣不是挑水果
有一位先生娶了一个体态婀娜、面貌娟秀的太太,两人恩恩爱爱,是人人称羡的神仙美眷。这个太太眉清目秀,性情温和,美中不足的是长了个酒糟鼻子。柳眉、凤眼、樱桃小口,瓜子脸蛋上却长了个酒糟鼻子,好像失职的艺术家,对于一件原本足以称傲于世间的艺术精品,少雕刻了几刀,显得非常突兀、怪异。
这位丈夫对于太太的鼻子终日耿耿于怀。一日出外经商,行经贩卖奴隶的市场,广场中央站了一个身材单薄、瘦小清癯的女孩子。这位丈夫仔细端详女孩子的容貌,突然间,他被深深地吸引了。好极了!这个女孩子的脸上长着一个端端正正的鼻子,于是,他不计一切,买下她!
这位丈夫以高价买下了长着端正鼻子的女孩子,兴高采烈地带着女孩子日夜兼程地赶回家,想给心爱的妻子一个惊喜。到了家中,把女孩子安顿好之后,他以刀子割下女孩子漂亮的鼻子,拿着血淋淋而温热的鼻子,大声疾呼:“太太!快出来哟!看我给你买回来最宝贵的礼物!”
“什么样贵重的礼物,让你如此大呼小叫的?”太太疑惑不解地应声走出来。
“喏,你看!我为你买了个端正美丽的鼻子,你戴上试试。”
丈夫说完,突然抽出怀中锋锐的利刃,一刀朝太太的酒糟鼻子砍去。霎时太太的鼻梁血流如注,酒糟鼻子掉落在地上,丈夫赶忙用双手把端正的鼻子嵌贴在伤口处。但是无论他怎样努力,那个漂亮的鼻子始终无法粘在妻子的鼻梁上。
可怜的妻子,既得不到丈夫辛苦买回来的端正而美丽的鼻子,又失掉了自己那虽然丑陋但是货真价实的酒糟鼻子,还受到了无妄的刀刃创痛。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指出的一样:“爱,不是一种本能,而是一种能力,可经有效的学习而获得。”那么,我们要如何培养爱的能力,来寻求到适合自己的爱人呢?像挑篮子里的苹果一样来挑爱人吗?要从一篮苹果当中挑出一个最好的,逐个比较是最佳法则。
但是许多事实告诉我们,但约会和选苹果不一样,挑选苹果可以把两个拿起来比一比,苹果在同一个篮子里,而且在你的掌控之下,即是说这些苹果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集合,等你检阅。但是,我们在挑选爱人的时候不可能把每个人都接触一遍,一个人在与你约会一次之后,你就必须作出决定是选择还是放弃,一旦你选择了一个,你就没有机会再约会别人了;而一旦你决定淘汰这个人,他就永远出局了。你不可能和每个候选者约会后,再把他们贴上排名的标签,收藏起来,最后才从里面挑最好的一个。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老师就让他先到麦田里去摘一个全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来,只能摘一次,并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头。
柏拉图于是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了,结果他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田。老师问他为什么没摘?他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头路,其间即使见到最大、最金黄的,因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没有摘;走到前面时,又发觉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原来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早已错过了。于是,我什么也没摘。”
老师说:“这就是爱情。”
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问他的老师什么是婚姻,他的老师就叫他先到树林里,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最适合放在家做圣诞树的树。其间同样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
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说的话做。这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树回来了。老师问他:“怎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呢?”他说:“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当我走了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了,免得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回来。”老师说:“这就是婚姻!”
我们不得不承认,完美的爱情和婚姻是很难得到,而我们在挑选另一半的时候能够尽量做到的,是尽量通过家人、朋友了解关于异性的信息,在信息尽可能完全的状况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对象——而一旦已经选择,那么,就要像砍树的柏拉图一样,带着你自己挑选的那棵树坚定地走出来。
生活是不等人的,爱情里也没有“最”这个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