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战胜考试焦虑
一、情境导入
下面是一则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日记:
今天考试成绩终于出来了,果然不出所料,我又考砸了,数学得了90分,语文只得了85分。爸爸、妈妈虽然没有批评我,可我心里很难受!
我不是个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平时作业我都是100分,98分。有时同学们遇到难题还向我请教。可每到考试我就不行了,本来会的题目也答错了,本来很熟悉的内容也想不起来了。我不断提醒自己:要细心,细心,再细心!可仍然出现看错题、抄错题的毛病。这次数学考试,我居然把“÷”号看成是“+”号。
我真苦恼……
二、权威分析
情境中小学生的表现很明显是一种考试焦虑。焦虑本身并不一定是坏的情绪。心理学工作者多次研究证实,在焦虑适中的情况下,工作和学习效率随着焦虑水平的提高而呈上升趋势。这就说明,焦虑本身具有动力作用,它能推动人去积极工作,积极学习,积极准备;焦虑具有激活作用,它能激活体内的有关物质和系统,从而激发人的潜在能量,使工作和学习更有效率。因而,考试之前适当的焦虑并非就是坏事,对有些学生,有时还要采取适当的手段绷紧他们的心理之弦,让他们紧张地行动起来,积极地复习迎考。
但是,与许多情绪一样,一旦过度就会适得其反。考试焦虑一旦超过了心理承受能力,考试效率就将随着焦虑水平的增强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考试焦虑主要有如下三种表现:
一是,考前焦虑。烦躁不安、六神无主、紧张至极,从而影响了复习和考试。
二是,考场焦虑。平时学习还可以,一上考场就慌了手脚,会做的做不出,平时很少出现的问题,如计算出错、看错题目等都出现了。
三是,考后焦虑。由于成绩不理想,于是便心神不宁,情绪低落,整日陷于苦闷之中,萎靡不振。
三、应对方法
当孩子出现过度焦虑紧张的症状时,父母需要采取多种措施缓解孩子的焦虑紧张心态。下面几种方法,父母不妨一试。
方法一、音乐缓冲
让焦虑严重的孩子经常听听舒缓、轻柔、优美的乐曲。
方法二、自我“欣赏”
让焦虑严重的孩子坐到镜子面前,看看自己焦虑的表情;对镜中的自己,倾吐心中的焦虑。
方法三、重估后果
严重的焦虑往往来自对后果的过分估计。考试焦虑的孩子往往认为考试成绩非常非常重要,少1分,天就可能塌下来。父母要引导孩子意识到:一次考试虽然重要,但不能说明一切,这次考不好,还有下次。
方法四、整理活动
要求孩子每天整理好自己的生活用具、学习材料。经常分配孩子干一些“整理抽屉”、“整理房间”之类的活,也能减轻孩子的焦虑情绪。
方法五、幽默娱乐
带孩子去听听相声,与孩子一起看看小品、幽默漫画,同孩子一道参加游乐类活动。
同时,青少年自己也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克服。
第一,心理预防。具体方法如下:
①要树立良好的学习、应试动机。
②减弱或控制能增强自己兴奋的各种刺激因素。
③平时注意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克服易激动、忐忑不安等内向性格特点,提高情绪自我控制能力。
④做好知识准备、信息准备及环境特征熟悉等适应性准备。
第二,心理治疗。焦虑过度的考生经常出现“联想过度”而且心理假设常是不良场景,一些恶性推测扰乱了自己的正常心态。因此可用心理暗示法进行中止,运用自控力把不良联想转移,摆脱过度紧张的困境:
①场面替换假设法。把紧张的场面想像成轻松的场面,把失败的情景转换成成功的情景,把监考设想为助考,把陌生的环境设想为熟悉的环境等。
②系统降低过敏法。即用中国功夫中“意念放松”的反应克服恐惧的心理方法,达到暂时忘却焦虑、完全松弛的作用。
③情绪疏导法。用自我暗示考试成功的愉快场景来冲淡烦躁,复述或默诵准备好的学习内容、答案、图表,采用深呼吸法或默记数字来减少焦虑等。
第三,行为治疗。通过考生的行为,使过度的焦虑得到缓解和消除:
①宣泄法。如通过活动、锻炼、听音乐让考生心理压力下降。
②精神胜利法。考生不断在心里暗示自己有巨大潜能,使具有“胜利心态”。
③心理释放法。引导考生倾诉自己对考试的看法甚至牢骚,以获得新的心理平衡。
④信任支持法。对性格内向、心理脆弱的考生给以安慰、理解和信任,以减轻其心理负担。
⑤足眠法。以睡眠充足来降低紧张焦虑。
第四,药物疗法。必要时作为应急使用,要注意使用得当。
四、成功案例
小芬自入学以来遵守纪律,学习勤奋,每学期都被评为“三好”学生,而且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父母以她为骄傲,常常在众人面前夸奖她品学兼优,并希望她能考上重点中学。老师也十分喜欢小芬,让她担任班级的学习委员。她对自己要求也非常严格,力求各方面都做得最好,成绩稍有下降,会持续好几天郁郁寡欢。
可自升上五年级后,她发觉自己的学习成绩明显没有以往好了,尤其是语文测验成绩不再是95分以上了,她父母十分担心,开始减少她的业余练习时间,并且对她说:“现在最主要的是搞好学习,其他方面就暂时先放下吧,钢琴8级考试就放到暑假时再准备。”可是,小芬的成绩不但没有上去,反而连平时的作业都经常出错。
接连几次小测试都考得不好,平时已经掌握的字却在小测时突然想不起来了,甚至一些极其常用的字也写错了,做卷时手心出汗,心绪不宁。而且她晚上睡不好,临考试时更是难以入睡。
一天,小芬写了一篇日记,“我开始讨厌做作业,讨厌考试,我害怕出错,我多么想有一个会做作业的机器人,它能帮我做完全部功课,而我是一个超常儿童,什么都一学就会,而且做什么事情都对,那多好啊!我多么希望我的梦想能实现。”
看到她的日记后小芬父母认识到,他们的过高期望为小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增加了她原有的焦虑程度。于是决定以“平常心”看待一切,为此,他们还专门领小芬去心理医生那咨询了一番,医生给他们提出了不少建议,她的父母也积极从中学到了许多。
于是,之后他们就开始配合医生对小芬进行积极而合理的引导。
午休时,父亲就邀小芬一起在小区花园里散步,他拉着她的手一起走在花园的林荫小道上,和她边走边拉家常。看到小芬的心情很不错,话也越来越多,他便以关切的语气和谈起近来的学习。他说:“小芬,你觉得高年级的学习难吗?”小芬沉默了。他再微笑着说:“没关系。你就直接说吧,高年级学习要求相对高了,谁也难免会遇到困难的,你说是吗?”小芬开始犹豫了,接着小声说:“爸爸,不妨对你说,其实平常我觉得学习并没有什么困难,只是不知为什么,我的成绩没有以往那么好了,而且看到许多同学进步了,我就更担心自己考得不好。上次我没考好,我就觉得有同学在背后说我。”小芬突然停下来,把话打断了。
父亲说:“你听到同学说你什么了吗?”小芬连忙摆手说:“没有。倒是我的好朋友来安慰我,劝我别难过。”父亲又说:“那次你没考好,同学们不支持你的工作吗?”小芬又连忙说:“没有。但是我觉得身为学习委员,成绩差了,很不应该。”他轻轻地拍拍小芬的肩膀说:“其实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不过是展示和检验自己才能与所学知识的有利机会,就算真的失败了也没什么,常言道,胜败乃兵家常事,何况,失败乃是成功之母呢!老师和同学也不会因为你一两次考得不好而不喜欢你的。不是吗?另外,人无完人,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做得对,也不可能什么事情都一学就会。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只要我们勇于面对,就一定能有办法解决。”小芬听了连连点头,步子也轻快多了。
……
经过医生两个月的辅导以及她父母的积极配合,小芬的考试焦虑情绪基本消除,性格变得开朗起来,上课也能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作业质量高,各科测验成绩能在班上保持优秀。
五、误区点拨
1切忌对孩子期望值太高。期望值过高,脱离孩子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势必会造成根本无法化解的压力,也无法达到目标。期望值应该与孩子自身的能力和水平相适应,或者稍为超越一些,但这种超越只能在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限度之内。只有这样,才能心平气和地去对待即将从事的活动,才能消除考试焦虑。
2切忌强迫孩子,明之不行而为之,要学会变通。其实,成才的道路不止一条,家长应根据孩子自己的能力、兴趣等特点帮助选择恰当的成才方向,这不仅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还能帮助他们摆脱无谓的焦虑带来的烦恼。
巧妙化开与孩子的“代沟”冲突
一、情境导入
最近程女士很明显感觉到,随着儿子一天天地长大,他们之间经常话说不到一块,两人之间的兴趣、爱好、观点也不太一样,甚至有时他们之间会因某些事情而发生剧烈冲突……所有的这一切,都已预示着她与儿子之间有了一道不可逾越的代沟了。如何跨越代沟,化解母子之间的冲突,实现两人的有效沟通,成了程女士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二、权威分析
“代沟”这个词是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一位女作家首先提出来的。自从这个词问世以来,人们似乎找到了一个关于“代际差异”概念的最准确表述。有人认为不同年代人们的各种差异都是代沟。其实代沟的真正含义是:由于不同代际的人基本价值观的差异,导致向不同于自己代际的人施加其基本价值观影响而引起的彼此排斥和回避。比如孩子嫌父母古板、循规蹈矩,父母抱怨儿女不踏实、太新潮………这类基本价值观的差异常常引起代际沟通的困难和代际之间的对立。
“代沟”其实是一种很正常的社会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历史事实,同时又是一个生物学现象。前者是指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使不同代际的人有着不尽相同的社会经历和体验;后者是指一个人由青少年到老年,生理上的变化必然带来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充分理解两代人的差异是一个历史和生物过程,我们就能正确地处理“代沟”问题。
在这里要谈到的是父母与处于青春期孩子的代沟问题。
孩子与父母之间发生冲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关口。冲突本身并不可怕,并非大逆不道,关键在于如何正视冲突,并合理地处理和化解冲突。
独立是孩子成长的需要,处于青春期的个体具有明显的独立性和成人感心理。若父母对这些“准大人”仍采取强权态度,总是居高临下,喜欢命令孩子该干什么或不该干什么,这不但没有多大效果,反而会增加孩子的抵触情绪,加大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假如父母能认识到这是孩子个性的表现,是青春期孩子的正常心理,抱着理解、尊重和正确引导的态度去面对,那么两代人之间的代沟自然容易消除。
三、应对方法
方法一: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