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0700000003

第3章 半坡文化遗址—灵魂在陶器上舞蹈

半坡文化遗址——灵魂在陶器上舞蹈

发现地点: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

分布范围:渭河支流河畔右侧  发现及发掘时间:1953年春发现, 1954年8月正式发掘

距今年代:6100~6700年(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代表性国宝:人面鱼纹彩陶盆、埙

考古地位: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社会遗址。

半坡遗址的发掘 

1953年春,国家投资的灞桥火力发电厂专用铁路路基工程正在西安东郊半坡村施工。当推土机推过,有大量石制工具和人的遗骨出土,还发现了不少彩色的陶器。施工单位迅速向文物主管部门汇报了情况,文物专家闻讯前往工地,把工地上出土的所有石器和陶器收集在一起,并进行了仔细鉴定。结果表明,石器为人工磨制,种类有石铲、石斧、石锄、砍伐器等,应属于新石器时代。陶器都是彩陶,彩陶上的图案符合陕西、河南等地已发现的仰韶文化类型。最后,专家初步认定,这应该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遗址,具有重大的发掘价值。这就是日后被称为仰韶文化典型标志的西安半坡遗址。

195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半坡遗址进行考古挖掘,在近4年的时间里开展了5次大规模的发掘,一个尘封6000多年的母系氏族部落遗址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发掘后的半坡遗址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遗址中的物品都保存得非常完好。

西安半坡遗址,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社会遗址,它真实地再现了母系氏族社会鼎盛时期的半坡先民们的生活情景。它的发掘是我国首次对一个原始氏族聚落遗址进行大面积的揭露,为研究中国黄河流域原始氏族社会的性质、聚落布局、经济发展和文化生活等情况提供了丰富而完整的资料。

半坡遗址中所发掘的遗存 

6000多年前的半坡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女人在生产中起着主要作用,她们掌管着农业和氏族秩序。在她们的管理下,氏族部落的生活平静而井井有条。当时,在这块亚热带气候的土地上,生活着400~600人,已经颇具规模。这个村落被一条大围沟分成三部分,东边是制陶区,大围沟的内部是居住区,北面则是集体墓地。

在制陶区,我们可以看到远古的半坡人民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他们在原本单调的陶器上刻上只有他们才了解的符号,这就成了彩陶。半坡的彩陶,以红地黑花为主。有的上面刻着游动的鱼、爬行的龟或者奔驰的鹿、伫立的鸟,这是他们在进行渔猎生活的写照;上面刻画着植物纹饰的,反映的是半坡人的农耕生活;而那些刻画着笔画流畅、形象逼真的抽象图案的陶器就是他们装饰用的工艺品了。

在彩陶的图案上,半坡人对鱼更加情有独钟,陶器上的鱼形纹贯穿半坡文化的始终。半坡早期彩陶上的鱼形纹形象较写实,常见的是单独的鱼纹,多为平展的侧面形象,以直线造型,比例比较准确,但是鱼的形象不够生动。到了中期,半坡人已经能够将直线与弧线相结合,圆点、弧线和弧边三角穿插运用,这样,彩陶上的鱼纹就显得非常活泼灵动,还可以展现回旋、蹦跃的姿态。半坡人在彩陶纹饰上还不忘表现自身的英武。甘肃省正宁县宫家川出土了一种葫芦形瓶,瓶腹上满绘着人面图像,人面獠牙突露,双目眦睁,威武猛厉,表现出超人的勇力。

半坡人对鱼的喜爱发展到了崇拜的程度,他们甚至把鱼和人面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人鱼交融的奇特形象刻画在陶器上。比较常见的有人面纹绘于彩陶盆内,人的嘴边对称地各衔一条鱼,人嘴外廓与鱼头构成共鱼形;另外还有在鱼纹头部圆框中填入适合形的人面图像。这种鱼与人面相结合的形象,人和鱼互相寄寓,又互相转借,意味着人和鱼是交融的共同体,这种被人格化了的鱼类图像和各式鱼类图纹可能与当时的巫术和半坡人的图腾崇拜有关。这类陶器的代表作就是著名的人面鱼纹盆。

半坡时期的陶器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代表,那就是他们模仿鸟兽叫声制作的最古老的乐器——埙。半坡人制作埙的最初目的只是为了诱捕猎物,而不是发挥它的音乐功效。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埙逐渐演化成了单纯的乐器,并增加按音孔,成为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后经改进成为九孔陶埙。半坡人还利用重心原理制造了汲水工具——尖底瓶,这也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点的陶器之一。尖底瓶巧妙地运用了重心原理,在双耳上系上绳子,借助水的浮力,在瓶子一接触水面时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由于重心移动而自然竖起。用尖底瓶盛水不仅便于手提与肩背,而且它的口比较小,灌满水后不容易漫出。他们在做饭时已经开始使用陶甑,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蒸锅,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利用蒸气的范例。

但是,毕竟半坡时期还处于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人们过的还是群居生活。与最初的原始生活不同的是,他们已经慢慢走出洞穴,开始在地面上构建房屋。半坡时期的房屋有两种样式:圆形和方形,建筑结构有半穴居和地面木架建筑。所谓半穴式,即一半在地下,以坑壁为墙,露出地面的一半盖上了屋顶,这种房屋既低矮又潮湿,是在半坡部落早期的建筑方式。到了晚期,他们就已经会在地面砌墙,并用木柱支撑屋顶。这种直立的墙体及带有倾斜的屋面,形成了我国传统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村落中的房屋布局非常合理,居住区中心有一座面积约160平方米的规模很大的长方形房屋,供氏族成员共同活动、商讨事务之用,是整个半坡部落的核心。其他较小型的房屋环置周围,就是氏族成员的住处了。

这样的群居生活是平静而温馨的,因为大家都还没有自私的意识。不过,他们的生活还是充满危机感,随时要抵御来自外界的灾难。为了加强安全防御措施,他们围绕村落修筑了一条大围沟。大围沟长300多米、深约5米、宽约6米,沟的内沿高出外沿约1米多,靠近居住区的沟壁坡度很大,外壁则接近陡直。这样,在雨水肆虐的时节,村落里的积水就可以疏导到大围沟中去;遇到有野兽袭击或者外族入侵时,大围沟则是第一道防护的屏障。这样的设计可以看做是后世城壕的开山之作。

然而,大围沟即使能够抵挡所有的灾难,死亡还是会发生。半坡人在死后一般都会按照一定的规则葬入本族墓地,男女分葬。这里出土的墓葬以单人葬为主,墓坑窄小,仅容纳一具尸体,大部分没有葬具,很多人没有随葬品,只有一部分人有少量随葬品,主要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陶器,多放在脚下或压在下肢上面。另外,也有很少的骨珠、陶环和耳坠等装饰品。如果是夭折的小孩,则会埋葬在屋旁,先在埋葬坑内放一个大粗陶瓮或罐,然后把孩子的尸体放在里面,上面盖上细泥陶钵或陶盆,并在其底部凿一个小洞供灵魂出入。较大的孩子则用两个陶瓮对起来作为葬具。这些墓葬制度,都具有明显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

“彩陶纷陈世所稀,七千年前往可稽。”这是1956年陈毅元帅在视察半坡遗址后的感慨。半坡文化是黄河流域原始文化的典型代表,它的遗址中蕴涵了多种文明形态,内容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向世人立体地再现远古母系氏族时期的生活场景。它丰富的内涵再一次印证了华夏文明的悠久历史,它的文化遗产在科研、考古、教学、旅游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附:半坡遗址发掘后的历史沿革

1956年3月,当时主管文教工作的陈毅元帅视察了半坡遗址,遂向中央发电报,建议拨款30万元修建半坡博物馆。

1958年4月,中国第一座遗址性博物馆在西安的河东岸建成。

1961年,该博物馆被列入中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半坡博物馆被确定为全国一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1997年,西安市政府将半坡博物馆评定为“西安旅游十大景”之一。

同类推荐
  • 著名音乐小品欣赏

    著名音乐小品欣赏

    《青少年艺术欣赏讲堂:著名音乐小品欣赏》主要内容包括:G弦上的咏叹调、皇家焰火音乐、小夜曲、G大调弦乐小夜曲、小步舞曲、土耳其进行曲、小夜曲、G大调小步舞曲、哀格蒙特序曲、致爱丽丝、D大调军队进行曲、邀舞、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等
  • 达·芬奇笔记

    达·芬奇笔记

    1651年,一位名叫拉斐尔·杜弗里森的法国出版商根据达·芬奇笔记手稿整理出版了《达·芬奇笔记》。笔记手稿非常随意,稿纸凌乱,没有排序和编码,有的甚至是达·芬奇用左手写成的反书——后人需拿镜子才能破解。手稿无所不谈,但中间不连贯,同一页稿纸上有可能开头说天文,中间谈声音原理,最后说色彩,许多文字写在稿纸边缘。这些即兴的议论,闪耀着真知灼见的光辉,给后人以无穷的智慧的启迪。配上达·芬奇手绘的图片,本书具有极高的欣赏和保存价值。
  • 西方音乐史纲与名曲赏析

    西方音乐史纲与名曲赏析

    本书以作者二十余年来的西方音乐史教学和研究为基础写成,其所面向的读者群主要为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学生。
  • 音乐杂谈(生命百科)

    音乐杂谈(生命百科)

    中国音乐发展音乐杂谈极其古老的艺术——音乐人类的历史,据最近的研究,已有数百万年。我国也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大约距今170万年以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在这块大地上生息、繁衍。经过世世代代的不懈的奋斗、努力,人类创造了今天我们享有的灿烂文明,创造了各种绚丽多姿的文化艺术。
  • 中国古代演唱技术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演唱技术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演唱技术理论是一个内容繁杂、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表演理论体系。古代声乐艺术以“唱”为本位的形态特色制约了唱技理论的形态构成。因此,就古代唱技理论的整体构成而言,演唱的技术技巧成为其主体和贯穿始终的重要理论线索,具有明显的统一性。同时,由于历代的唱技研究者多为文人士大夫,其思维模式、美学理想基本一致,故在理论观点上多是一脉相承,且体现了越来越细致繁密的趋势,具有发展的延续性。因而,尽管古代唱技理论看似零散、随意,实际上仍然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是比较发达的演唱理论。不同时期的唱技理论有其特定的内在特点和精神,阶段性特征十分明显,体现了古人对演唱实践不断思考、积累的发展过程和规律。
热门推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灵媒皇后:小心后宫有鬼

    灵媒皇后:小心后宫有鬼

    作为灵媒,她非常不专业地穿了。打入冷宫?无所谓!这种白吃白睡的日子有什么不好!跟她斗?她一天就逼疯了同住冷宫的妃子。人和鬼斗,也要看能耐!就算皇帝也不例外。整个皇宫中,哪里还有比冷宫更适合随时与鬼交流的地方。家仇?不关她事!国仇?大哥,洗洗睡吧……都说后宫如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今天你中毒,明天我挨刀冤魂游魂一缕缕,厉鬼恶鬼到处飘……现代灵媒,腹黑帝王,还有神秘的捉妖少年,妖孽的鬼魅男子……生命,总是注定不甘平凡的
  • 爆笑紫禁城生活:野蛮皇贵妃

    爆笑紫禁城生活:野蛮皇贵妃

    “你平日喜欢干什么?”“回皇上,臣妾喜欢看恋书!”“喜欢看恋书的话,那你进宫当贵妃吧!”“皇上,你这混蛋!臣妾要为您生孩子,让您疼让您爱。还要您爱臣妾一生一世!”《学霸萌萌哒:BOSS坏坏哒》也希望读者喜欢!
  • 中国人的德性

    中国人的德性

    切斯特·何尔康比在中国居住多年,几乎与中国各个角落、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有过接触,甚至与一些人建立了亲密友好的关系。他声称自己在书中所展示的是接触和了解中国社会时所得到的“几点心得和体会”。
  • 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
  • 独步清风

    独步清风

    爱情的破灭,友情的背叛,一次接着一次的危机不断的考验她的道德底线。杀人灭口、栽赃嫁祸、虚情假意、不择手段,当她蓦然回首时,她已经不是那个充满正义感的女孩,她又将如何面对自己?当她真正察觉心中所爱时,曾经的欺骗和背叛却让他负气远离,满手血腥的她还能否得到所谓真正的幸福。
  • 无法湮灭的悲怆

    无法湮灭的悲怆

    本书重新还原那段悲抑的历史。当赵登禹挥动大刀倒在血泊、赵尚忐惨死汉奸宵小之手、杨靖宇的弹尽粮绝英雄末路都以细节的方式呈现时,读者如何忍住不哭?当一个团半日之内临阵“升迁五个营长,都壮烈牺牲”,却仍与力量悬殊之敌对峙,当田横五百士的遭遇重演,被日军逼上绝路的八百多名十七岁左右的新兵,在叩拜了天地父母后前赴后继地跳入黄河,读者如何忍住不哭?……哭泣,不只是泪奠英雄,更为那打不垮的民族之精神。
  • 警路留痕

    警路留痕

    本书的作者是派出所的所长,多年的警察工作让他经历了各种类型的案件。本书即是作者从警经历的真实记录,书中不仅包含了对现实生活中真实案件的介绍,情节惊奇,让人觉得匪夷所思,触目惊心,也有作者的文学创作,如小品剧、漫画、诗歌等,以及作者对生活、工作和人生的一些感悟。
  • 弟子规新读

    弟子规新读

    《弟子规》分为五个部分,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具体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 走火

    走火

    枪走火,弟弟打死亲哥哥,弟弟发誓照顾嫂子和两个年幼的侄子,怀着愧疚、赎罪的心情娶了大自己七岁的嫂子。然而,叔嫂的这段婚姻却遭到世人的猜疑和不接受。嫂子突然得重病,他动用单位公款被判三年徒刑。大墙外的嫂子遇到老同学,读书时这位同学追求过她,于是热心帮助她,两人走得很近。出狱后,物是人非,嫂子与他分手,他一如既往地实践着自己的诺言。一个美丽的姑娘爱他,鼎力支持他创办企业,他们的爱情纯洁、高尚、荡气回肠,意想不到的结局令人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