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05200000002

第2章 结婚老风俗(2)

花烛——花烛为合卺时所行之礼。迎娶一般在男家进行,招郎则在女家进行。结婚之日,设花烛礼场于室内厅堂。新娘进门,即由喜宾迎至礼堂,也称为“华堂”。与新郎并立向内行参拜礼,接着相对行交卺礼。礼毕,由喜娘领新夫妇入洞房。然后饮多为糖水泡红枣的交杯茶,枣与“早”谐音,谓之早生贵子。合卺后,尚有告祖及见舅姑等礼节,也有的是在筵席后新郎新娘向宾客敬茶时进行,叫喝“新人茶”。

送嫁——女子将行结婚之时,在男家称迎娶,在女家称出嫁。出嫁之前,新娘沐浴,化妆打扮。出嫁之时,行告祖和辞父母之礼。女子出嫁由兄弟姐妹等送之,一般男女各两人,称之为男高宾、女高宾,又称送舅。婿家待高宾之礼甚重。

亲迎

亲迎,就是新郎亲自去迎接新娘。古时迎亲在黄昏,婚礼的取义就在于此。婚是个形声字,其中的一部分在这里,新郎是受父亲之命去迎亲的。到了女家,女家的人要出门相迎。新郎进门要献上礼品雁,这个仪俗叫“奠雁”,是古婚礼中比较重要的仪程。然后,新郎要把新娘很礼貌地接到车上,迎往家中。

后世的迎亲之举似乎要复杂得多。迎亲的队伍往往十分壮观,有多至几十人的。新人在汉代坐的是轩车或轺车,唐代用图绘的障宪车,宋代以后才流行起人们所熟知的花轿。在迎亲的队伍中,也包括了吹鼓的乐队等。清代北京的婚礼,大多有模仿帝王仪仗的趋向,迎亲的队伍中有许多挑夫拿着“开道”、“回避”的大字木牌和提灯,还举着金瓜、斧钺等什物,新郎戴官帽,新娘则凤冠霞帔。因为婚姻是人生大事,虽然这些举措逾礼,但是官府一般也不加干涉。

迎亲的轿子要有人压轿。旧时北京娶亲是太太压轿:她在喜房给天地爷上香以后,用小镜子照轿,用芝兰香熏轿,再往轿子里撒一些桂圆、荔枝、枣儿、栗子、花生之类的“喜果”,然后盘腿坐在轿子里压轿。有些地方压轿不用太太,而用父母双全的童子,取新婚夫妇和合到老、早生贵子之意。这种婚礼求子的习俗,还有福建等地的“桂花”,即同时迎来两个披挂花红的孩子,以此来祈求早得贵子。

迎亲的队伍来到女家,一系列仪俗就接连不断地开始了。女家听到娶方来的信息以后,并不是立即就迎进门来,而是将院门紧闭,或是拦起来,这叫拦门。这时,便要有一番礼仪性的对答,比如由娶方的娶亲人喊:“开门,开门,别误了良辰吉时。”要求鼓手们奏些喜庆乐曲,或者由娶亲人唱拦门喜歌。拦门到了一定的时间,娶方才能进门。

进门以后除了特别的寒暄之外,娶方要送上礼品,这些礼品因时代和地区的不同而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但都代表吉庆的意义。女家也要设筵款待娶方。不过,这纯粹礼节性的。

旧时有一些地方,姑娘的开脸和装扮是娶亲人来了才开始的。此时,这边送亲的人陪着娶亲的人和新郎,那边的新娘则同时在装扮。装扮完毕,新娘由娶亲太太搀扶上轿,或由兄长背上轿。离别之时,新娘可能哭哭啼啼,但这不犯忌讳,新娘哭哭啼啼上轿,人们反认为是大吉大利。据说,新娘哭得越响,婆家越有财。许多少数民族婚礼中则有“哭嫁”之举,有大套的《哭嫁歌》。有些地区,娶亲的轿子离开以后,娘家人要泼一盆水,表示女儿如泼出去的水。

娶亲队伍的归途不得走来时走的路,称“不走回头路”。如果路上碰到庙、井、祠、坟、大石、大树等,都要把娶亲轿子罩起来,为的是避邪。如果遇到另一家娶亲的,轿夫们要比试技艺,尽量使轿子抬得平稳一些,同时还要喊号子以壮声势,有的地区新郎双方要换胸花。如果遇见出殡的,娶送亲人员都要说:“今天吉祥,遇上财宝啦!”有的少数民族娶亲的路上要吃“茅宴席”,即款待跟着迎亲队伍送亲的女方亲属。有些地区娶亲的人中途在十字路口要停下,必须要主人家敬献一些礼品后才又上路。至今这种风俗在有些地方仍保留着。

拜堂

娶亲的队伍回到男家时,也并不是马上进门,而是把喜轿关在门外,俗称此为“憋性子”,意思是把新娘的性格憋得柔顺些。喜轿进门以后,又有许多仪俗。虽然这些仪俗并不一定全部存在于某一地区,但也都是存在过的。同时不只汉族有,少数民族也有。这里概述如下:

撒谷豆。即在喜轿进门以后,撒谷、豆等,用意是避邪。这是一项比较古老的仪俗,宋以后比较流行,其用意在避“三煞”(青羊、乌鸡、青牛之神),三煞忙于啄食,就危害不到新娘了。

喜轿到院子里,要从预先摆好的炭火盆上慢慢跨过,意思是烧去一切不吉利的东西,日后夫妻会越过越红火。

落轿以后,新郎要象征性地朝喜轿射三次箭,称“桃花女破周公”,也叫“煞”,也是避邪驱祟的意思。

新娘从轿里出来,又有传席之仪。所谓席,也就是铺在地上的红毯。这种习俗在唐代就普遍存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春深嫁女家》写道:“何处春深好,春深嫁女家。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从诗中可以知道,当时铺的是毡褥。到宋代,人们娶媳妇,轿子进大门,也是“传席以入,弗今履地”,这种仪俗的用意,即传宗接代。清人笔记《不下带编·卷二》记载说:“今杭惜用米袋承毯,名曰‘传袋’,又曰‘袋袋相传,以袋隐代’。

”近人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也记述了浙江的传席风俗:“新妇进门,布袋铺地,辗转更换,令步其上,谓之传袋,犹言传代也。”出轿时,用米袋直铺至花烛前,新娘脚踏米袋,曰步步高、代代好。

下轿以后,一些地区有跨鞍的仪俗。新娘要跨过马鞍,“鞍”与平安的“安”谐音,这个仪俗的意义就是祝福新郎新娘平安。

新娘入洞房之前,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仪式,那就是拜堂。拜堂在唐代即已比较流行,俗称“拜天地”,一般是三拜,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拜堂的仪俗较杂多、五彩缤纷。华东、西北一些地区有所谓“拜人”,所拜的都是来客中放礼钱的,诸如姑、姨、舅、叔等。只要比新郎辈分大或同辈而年龄大的,都要放“拜礼”,都要受拜。拜人时,司仪按预先拟好的礼单唱名,然后由“接礼的”找所唱者接礼,接礼后,司仪唱“×××礼钱×块,磕下哇”,新郎新娘便鞠躬行礼。客人多的时候,这种仪式要进行一两个小时。

拜堂以后,便是大宴客。婚宴作为重要的宴饮活动,自然有极多的讲究,比如座次的排列、菜肴的配置、敬酒祝酒等,一些民族还大唱宴席歌,以此来营造气氛,抒发情感。

进洞房

新郎新娘入洞房后,仪俗也是一系列的。诸如:坐帐,亦称“坐福”,即新郎新娘双双坐在洞房的炕沿或床边,新郎将自己的左衣襟压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应该压女人一头。

撒帐,这项仪俗是指亲朋在新人入洞房以后,把喜果等撒向新娘怀中,撒在合欢床上,甚至撒向洞房的每一个角落。撒帐的仪俗始于汉代。据记载,汉武帝娶李夫人的时候,要宫人撒五邑同心花果,他们则用衣裙盛着,接到的越多,就预示着得子越多。后世的撒帐和汉武帝时的撒帐用意是相同的,只是所撒的物品有些不同了。一般常见的是枣、栗子、花生等,利用谐音表示“早立子”、男孩女孩“花搭着生”。

入洞房以后还有吃“子孙饺子”的仪俗。旧时北京的子孙饺子是由女家包好带来的,由男家煮熟,同时男家还要做长寿面。吃子孙饺子的时候,照例要有一群孩子在窗外问“生不生?”娶亲太太或新郎回答“生!”或者干脆把饺子煮得半生不熟,让新娘自己说“生”。这叫“讨口彩”,是早生孩子的吉兆。

古代婚礼有同牢合卺的仪俗。“同牢”指新人入洞房以后一起吃一牲牢。一起喝酒则叫“合卺”,卺是由同一个瓜、瓠等分剖两半儿做成的瓢。南北朝时的齐,合卺用方(食器),两卺用锁锁着。唐代用酒杯,称“双杯”。宋代将两杯用彩线相连,对饮一杯,称“交杯”,喝毕,掷杯于地,若一仰一合,象征阴阳调谐,大吉大利。同牢、合卺发展为后世的团圆饭、喝交杯酒。交杯酒也叫交心酒、合欢酒、合婚酒、卯颜酒等。和古礼的合卺一样,喝交杯酒标志着男女完婚,有祝福新人和美的意义。方式是用红绳系住两只杯子的杯柄,夫妇一起举杯饮酒;有的是同时喝掉一半,然后交换杯子,喝尽杯中酒。与古代合卺如出一辙的是喝和合茶。喝茶时,要求新郎新娘共坐一条凳子,新郎把左脚放在新娘右腿上,新娘同样,新郎左手与新娘右手相互放在肩上,双方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成正方形,放一只茶杯喝茶。同牢是指新婚夫妇同吃一份牲牢。牲牢本来多是用于祭祀的,指整牛、猪、羊。古时同牢在新房进行,新郎脸向东,新娘面向西,一起吃牲牢,表示从此成为一家一姓之人。后世团圆饭和同牢仪俗基本相同。北京吃团圆饭是让新郎、新娘坐于首席,娶亲太太和送亲太太奉陪,吃馒头表示“满口福”,吃丸子表示“团圆”、“圆圆满满”,吃四喜肉表示“喜喜欢欢”。

与同牢、合卺同样表示成婚的还有“结发”(一称合髻)。结发本来指束发,后来把原配夫妻称作结发夫妻。结发本来不是婚礼的仪俗,后来演化出婚礼结发的仪俗,即将新婚夫妻的头发象征性地结扎一下,也有新郎新娘分别剪一绺头发用彩线扎在一起做信物的。

闹洞房

闹洞房是传统婚礼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可以算作是婚礼的高潮,各地都有闹洞房的习俗。闹洞房除逗乐之外,还有其他意义。据说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作祟,闹洞房能驱逐邪灵的阴气,增强人的阳气,因此有俗语:“人不闹鬼闹”。闹洞房从积极的意义上说,能增添热闹气氛,驱除冷清之感,因而有的地方又称之为“暖房”。旧时代男女结合多是经人介绍,相互之间比较陌生,闹洞房能够让他们消除陌生感,为新婚生活开个好头。此外,闹洞房还能使亲友彼此熟识,显示家族的兴旺发达,增进亲友间的感情。

闹洞房活动在进行到一定时候,新郎要领着新娘“作揖认亲”。凡是男家的尊长,都要在傧相的赞礼声中一个个进来让新郎新娘拜见,而且要赏一个红包给新娘作见面礼,称之为“作揖包封”。同时,长者要拱手回个“半礼”。这种仪式,能显示家族的团结。

闹洞房是“三天不分大小”,新郎新娘乃至新郎的父母往往会被他人甚至晚辈们取笑捉弄,被捉弄取笑者不能生气,以免破坏新婚的喜庆气氛。当然,闹洞房的人也不能太出格,不能闹得太久,以免影响新婚夫妇休息。尤其不可粗暴起哄,引发不愉快的事。近年来常有因闹洞房过分给新郎新娘带来身心伤害,甚至导致新娘受伤、瘫痪的报道,这样闹洞房就超过了限度,应当引以为戒。

婚后礼仪

婚典之后,男女双方应当去熟识姻亲双方的家族,这也有它较固定的礼仪。诸如认大小、回门、试厨和庙见等。

成婚只是完成了男女的结合,所以除了前述一系列的“成妻”、“成夫”仪式外,还要举行“成妇”、“成婿”礼。周代的婚礼是成婚后的第二天,新妇要早起沐浴,用竹器盛枣儿、栗、姜、桂、干肉作见面礼来拜见舅姑(公、婆)。第三天,公婆用一杯酒飨新妇,新妇答杯,然后公婆从西阶下堂,媳妇从东阶下,表示从此新妇代替了主位,公婆是客,这便是“著代”之礼。如果公婆已经去世,便在三个月后到宗庙行“奠菜”的庙见礼。也有不论公婆是否在世都行庙见礼的。古人重视“成妇”过于“成妻”。晋代以来,新妇三日拜公婆,宾客列观。唐代在婚后次日拜公婆,并拜新郎的尊长及故旧,称“拜客”。后世也有当夜拜公婆的,但次日仍要献茶。旧时北京的这项仪俗称做“拜三代”,俗称“认大小”,即新娘子辨认、识记丈夫家的长幼三代。首先要拜叩祖先,俗说不拜祖宗,新娘子还算不上这一家的人。之后再给父、母(公、婆)等长辈行三叩首礼。对于平辈则只是一揖,惟独对于大姑子则叩首,称“高见礼”。受礼的长辈们可以给新婚夫妇一些珠翠、首饰、衣料、化妆品等作为礼品。与庙见用意一致的仪俗有“上新坟”或“喜坟”,即婚后的第三天新郎领新娘一起到祖坟烧纸供祭。

婚嫁之礼以男家为重,但女家也要庆贺一番。“回门”仪俗及“成婚”的存在就是明证。回门也就是婚典的第二或第三天,新郎新娘回到女家,女家设宴款待宾客。宋代的时候,新婿要在第二天到岳父母家“复面拜门”,否则与回门一起进行。一般来说,女家的礼数以此日为正,客人也是这一天来得最多。照例,这天女家的亲友们也要戏耍新郎,热闹一番。

新郎也要像新娘在男家认大小一样,在这里也叫拜尊长,认大小。

试厨,就是新婚第一天,新娘亲自下厨做饭来伺候公、婆。但一般都是礼仪象征性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社会中男女地位以及角色的不同。

婚典俗信

我国传统的社会的礼俗一般都没有严格的区分,它们都是靠俗信支撑的。俗信一般分为人际俗信、道具俗信和衣饰俗信。

婚礼上的“道具”很多,其中大项的是喜棚和喜房。喜棚是为了设宴招待客人所搭的临时性建筑,也叫“酒棚”。这是喜事的门面,所以要搭得讲究、漂亮,突出喜庆的气氛。比如窗框要漆成红色,窗的四角绘彩色的蝙蝠象征“福”,娶亲的正中绘红双喜字,嫁女的正中绘单喜字。门框下要贴喜联,比如“易日乾坤定矣,诗云钟鼓乐之”,“吹笙堪引凤,攀桂喜乘龙”,横批则写“天作之合”、“龙凤呈祥”。

喜房也就是洞房,是新婚夫妇的居所。通常做新房的是正面靠东的房间,民间说新妇娶到东房则“敦敦实实”。新房的门口照例要贴喜联,窗上要贴双喜字,屋顶角也要贴几个喜字。桌上则要放一些祝福早生子、多生子、生贵子的红枣、花生、石榴、桂圆等等。山东仪俗,婚床要放得紧靠山墙,寓意“有靠山”。

除了喜棚、喜房以外,传统婚典上还有许多小的道具:

秤杆。这是挑盖头用的。秤谐音“称”,取“称心如意”的意思。

弓箭。有的系三支羽箭在花轿上,有的置于男家院里香案上的斗中,有的则是由两人拿着,夹花轿而行。

北京满族旧日举行婚礼时,新郎要抽弓搭箭向未揭盖头的新娘虚射三次。据说,这种仪俗是为了破除邪祟。

马鞍。多放在男家门口,花轿来到的时候,新娘从花轿中出来,必须从鞍上跨(京有骑乘的)过,取“平安”之义,故而有些地方的仪式歌说:“新人跨马鞍,一世得平安!”

斗。放在男家院中或香案上,盛五谷,红纸封口,或插入弓箭、秤杆,意思是“粮食满仓”。

镜子。或用来装饰花轿,或由新娘来的时候揣在怀里,或放在斗中,意思是照妖驱邪、破暗宜家。

婚礼上的衣饰,也是极其讲究的。晚近一些的传统婚礼,新郎穿长袍,新娘则凤冠霞帔。凤冠饰有银制或其他质地凤凰模型,戴冠给人以艳丽、娇媚之感;霞帔则是红色的披肩,穿上了既保护上衣,又有装饰作用。一般来说,新娘穿红绸袄裤,绣花鞋也是红底,上绣鸳鸯、梅花、莲花等吉祥图案。

盖头也是传统婚礼新娘的主要装饰。它的原型当是古时的罩面纱。六朝到隋唐时,新娘用扇遮面,故而同牢合卺后有“却扇”的仪俗,即新郎除去新娘的障面物,同于后世的“挑盖头”。盖头又叫“蒙头红”、“蒙头巾”、“埋头红”等,是蒙在新娘头上的一块红布。

同类推荐
  • 家庭万宝全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家庭万宝全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介绍了以下几方面家庭生活窍门:购衣穿着、洗涤熨烫、服饰收藏、食品选购、食品加工、食品贮藏、美食烹调、饮食保健、厨房用具、购房居家、居室清洁、家电购买、家电使用、用品维修等。
  • 美国精神

    美国精神

    本书展示了这么一幅复杂但明晰的“美国精神”图景:美利坚民族既牢固地确立了政教分离原则,但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又依赖甚或迷恋宗教精神;它承认和甚而维护国内的价值多元和种族多元,但同时保持不免偏狭的“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WASP)主流;它宣称拒绝单一的真理,但时时表现出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绝对主义和普遍主义思维方式;它的民族文化基因中有着对人性的深深怀疑和“性恶”信仰,但它又自信非凡,而且有时幻想有加,以致幼稚;
  • 纳西族风俗志

    纳西族风俗志

    本书读者对象:民俗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专业工作者及有兴趣读者
  • 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神奇现象

    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神奇现象

    本书涵盖了现今世界神秘现象的广博领域,从不可思议的人体潜能到匪夷所思的动物世界,从令人咂舌的植物撷取到神奇诡谲的时空传奇,种种无奇不有的自然奥秘让人疑惑:乌尔禾城的“鬼怪声”是怎么回事?人类到底有没有极限?生命力超强的火山口生物是什么?蛋壳上的星辰图案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有“轻如鸿毛”的树?时空隧道到底有着怎样的秘密......在向读者展现神秘现象的同时,也对这些神秘现象采取了客观的评论,旨在正确地引导读者认识这个世界。
  • 学国学,用国学

    学国学,用国学

    本书紧紧围绕“本领”和“能力”,通过分析国学与现代社会的一系列问题,让领导干部能够清楚地了解国学知识,学会用国学知识中的精髓来分析当今社会出现的问题,懂得用国学知识来提高自身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性。可以说这本书所讲的内容,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点明了国学精髓的所在,开创性地把当今社会的突出问题与国学联系起来进行探究,是一本既讲得时尚,又要讲得明白;既讲得有深度、有层次,又讲得很管用、很实用的国学经典书籍。
热门推荐
  • 预审员笔记

    预审员笔记

    这本《预审员笔记》,是在《八小时以外》编辑部热情而具体的帮助下完成的。每一篇都渗透了编辑同志的心血
  • 重生嫡女小妻

    重生嫡女小妻

    母亲去世、父亲续弦、及笄定亲、退婚身死可悲的她前世只用这十六个字便能概括。当家族面临倾覆的危急时刻,她被人暗算重生在了三岁的稚龄。本以为前世受的苦都是上天的安排,却不料自己一生的悲哀原来都是一个野心的恶毒女人刻意的安排。那些前世受的苦,不是天意而是人为。仇恨让她快速成长起来,却没想到母亲在临走前竟是给她留了一份天大的惊喜!玉戒中有无限空间,前世收来的各种金银珠宝成为她在东方府立足的本钱,让她在复仇的道路上更加如虎添翼。面对自私毒辣的李氏,她可以伏低做小;面对自私自利的父亲,她可以撒娇卖痴;可面对冷面热心只为她的他,她却束手无策。娶我吗?自然不行!但如果你愿意入赘,内外事都由我做主,倒是可以考虑考虑……
  • 低调的小小宫女

    低调的小小宫女

    【甜文】【np】(此文请看至大结局处,番外暂未更新完整)她是宫里的小小宫女,在皇帝身边当差,为人十分低调,是个‘善良’的人,严重申明是‘绝对善良’!!!‘善良’守则:给银子的,可以帮这位娘娘向尊贵的皇上说点好话。至于没有银子的,由于只是个小小宫女,比较懒,胆子又小,所以不可以也不爱管闲事。嘻嘻!!!……其他人物介绍:尹天蓝:蓝国皇帝,话说,留下一部分敌对势力只是为了和其弟-尹天月一起看戏。尹天月:蓝国八王爷,曾经一个不高兴,在一个月灭了地处要塞的绿国,举世震惊。尹天雷:冰块男是也,女主曾误把他当成了‘空调机’。红衣,白国有名的医者,可怜男人是也,变装癖,曾,先被尹天雷所救,后又被尹天雷打包卖身给了尹天蓝。可怜的红衣在还未说出一句-‘不愿意’之前,就已经被人定下来命运。溟炎:是江湖中最为诡异的一派-‘炼狱宫’的宫主,更是‘溟衣坊’的变态售衣条例的秘密制定人。还有看戏二人组:青漠,紫恋更有粘人‘宝宝’:白耀……【小说纯属虚构,切勿模仿】推荐烟的新文《异世魅公子》:前世的她,死在深爱之人的枪下……也许是上天的眷顾,本该灰飞烟灭的她,附身在迭嵲国丞相家的二女儿身上,赐名——郁凡心。郁凡心,又名:喻烦心,亦或是愈烦心,注定,是个不受见待的孩子。只是,命运之轮的转动,却是不随个人意志的转移而前进着!那个在前世伤她至深的男人,却是最终,在异世相见。一样的容貌,一样的微笑,一样的声音,却是不一样的身份……这一切只是机缘巧合吗?到底,她的出现,是为了什么?…………【小说纯属虚构,切勿模仿】
  • 想象力统治世界

    想象力统治世界

    世上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世上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耶稣上帝;世上也没有什么能够束缚全人类的力量,唯有我们自己的想象力。能够拯救我们的唯有我们自己,唯有我们的想象力,就如同第一个从树上走下来的类人猿,促使类人猿进化成为人一样,想象力会使人类自身发生心灵的革命,从而超越机器人等一切“智能人”,超越自身的种种束缚,进化成为智慧、和谐的新的人类。
  • 处世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处世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处世故事》每个典故包括诠释、出处和故事等内容,简单明了,短小精炼,具有很强的启迪性、智慧性和内涵性,非常适合青少年用于话题作文的论据,也对青少年的人生成长以及知识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 大唐狄公案

    大唐狄公案

    善测人心的神探狄仁杰,哪知人心似无底!这是时间长廊中最繁花似锦的一段,拥有着独一无二的帝王和她最为聪明睿智的臣子。狄仁杰,这是一个无论翻开哪一本唐代史书都会提到的名字。名留史册的人很多,但大多毁誉各掺,是非功过,各有评说。但如狄仁杰一般多是溢美之词的,并不多见。庙堂江湖,皆是上通下达;三教九流中,亦是游刃有余,他的人生与故事本身就已经是一种传奇。帷幕重重雾深深,哪知人心似无底。其实从古至今,天子黎庶、王亲贵胄、鸿儒白丁,他们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并无不同。因为,无论哪里,有故事的都是人,而故事的最终发源地都是人的心。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培根人生论、蒙田随笔集、帕斯卡思想录(超值金版)

    培根人生论、蒙田随笔集、帕斯卡思想录(超值金版)

    《墙根人生论》一部与《论语》相媲美的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经典,自问世以来,文思流畅,历四百年而不衰,处处体现了培根对人生世态的通透理解。全书语言优美凝练,充满哲学的思辨,堪称世界散文和思想史上的传世瑰宝。与《蒙田随笔集》《培根人生论》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蒙田随笔集》蒙田是文艺复兴后期法国人文主义最重要的代表,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尊敬和接受。《蒙田随笔集》于1580-1588年分三卷在法国先后出版,清明如水,它开创了近代法国随笔式散文之先河。全书语言平易通畅,妙趣横生,充满了作者对人类感情的冷静观察。《帕斯卡思想录)》是帕斯卡生前尚未完成的手稿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可怕的科学(大全集)

    可怕的科学(大全集)

    《可怕的科学大全集》由雅瑟、洪洁编著,全方位、多角度地为喜欢和爱好追问未解之谜的朋友选取了世界上匪夷所思、极具探索价值的诸多谜团:包括人类起源、史前恐龙、要命的数学、玄妙的物理、恐怖的化学、神奇的医学、科学实验和定律、受苦受难的科学家、超能电脑、科学悲剧、预言咒语、身体绝密报告、植物世界、飞鸟王国、破案术等等,内容涵盖天文、地理、文化、科技、生物等方面,在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事实客观、公正地呈现在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