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05000000001

第1章 礼仪风俗概论(1)

礼仪的起源

礼仪作为人类交际的表现形式之一,同其他诸如文字、绘画等文明表现形式一样,是人类不断摆脱愚昧、野蛮,逐渐走向文明、开化的标志和见证。

那么,礼仪的含义何在?今日丰富多彩的礼仪,其最初的根源又是什么?

礼仪的含义

在中文里,最早的“礼”和“仪”是分开使用的。在古代典籍中,“礼”主要有三层意思:一是政治制度,二是礼貌、礼节,三是礼物。“仪”也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容貌和外表,二是指仪式和礼节,三是指准则和法度。而将“礼”和“仪”连用始于《诗经·小雅·楚茨》:“为宾为客,献酬交错,礼仪卒度。”

中国古代的“礼仪”从本质上更偏重于政治体制上的道德教化。

在西方,“礼仪”一词始于法语Etiguette,它的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证”。古代法国的法庭为保证法庭秩序,把各种规则写在进入法庭的通行证上,让人们去遵守。后来,“礼仪”一词进入英语,演变成“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它同样有三种含义:一是指谦恭有礼的言谈举止,二是指教养和规矩,也就是礼节,三是指仪式、典礼、习俗等。

纵观中外对“礼仪”涵义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它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意思:

(1)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或行为模式,见了面不自觉地要伸出手,临走时下意识地要说声“再见”。没有人非逼着你这样做,但你却觉得只有这样才算合适和正确。

(2)礼仪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当然,不可能全世界每个人都遵从同一礼节,但相对于偶然性的行为,礼仪却是普遍的。现在,国际上通用见面打招呼说“你好”。

(3)礼仪是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的,如约束人类欲望,保证社会秩序,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当然,这是概念上的认知,和外在表现是有区别的。

礼仪的根源

关于礼仪的根源问题,古往今来一直是人们颇感兴趣的,但至今并无定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乐山乐水,主要有以下几种比较流行的观点:

(1)祭祖说即认为礼仪源于祭祖,它是原始人祭祀祖先的一种仪式规则,后来才逐渐发展为调整相互关系的风俗习惯。

(2)风俗说即认为礼是由原始社会的风俗习惯演变而来的,进入文明社会后,由所谓的“圣人”加以改造,变成系统的礼。

(3)父权制说即认为是为了划分尊卑贵贱的需要,类似于家长制的说法。

(4)需求说即认为礼仪是人类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是源于人际交往的需要。

我们认为,不能以某种行为或需要作为礼仪的最初起源,若从时间上分析,它肯定源于原始社会;若从缘由上分析,它是人性的要求。

关于握手的起源,就有很多有意思的观点。

有人认为,在远古时代,人类以打猎为生,不同部落的陌生人在路上相遇,为了证明自己没有恶意,便主动丢掉手中所握的石块或利器,并让对方触摸、检查手掌,以表示对对方的信任和友好。这种礼俗沿袭下来,便诞生了见面之时要握手的礼节。

还有一种观点是,在中世纪的欧洲,骑士之间为了超越对手,证明实力,要进行格斗,败者摘下头盔,甘拜下风,乞求胜者宽宏大量,饶其不死。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如果格斗双方势均力敌,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使用动作来谈判。他们把平时持剑的右手伸向对方,相互上下摇晃,一直达到满意的协议才分开。这种骑士的规矩后来便传播到广大民众中,而成了当今遍布全球的握手礼节。

据考古学、民俗学等方面的材料证明,我国原始社会生活中已经形成了颇具影响的礼仪规范,宗教礼仪、婚姻礼仪等初具雏形。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说法,在一些保留着很多原始特征的民族中,可见一斑。

我国东北的鄂伦春族,在解放前仍沿袭着原始社会的一些礼仪规范,如相信万物有灵,他们对熊的崇拜,正像某些汉族人对龙的崇拜一样,十分虔诚。打猎归来,若捕到了熊,大家都伤心地痛哭一场,吃完熊肉后,还要再哭一次,并对熊骨进行天葬。

在国外的某些民族,原始的礼仪形式同样具有很强的约束力,但这种约束是自觉的。某些风俗习惯也很有意思。

在非洲喀麦隆一带的西非庞圭人,往往瞧不起到他们那儿去的白人考察人员,认为他们“缺乏教养”,原因很简单:这些人连“我要去拾点柴”或“我去看看捕兽陷阱”或是“暗示大小便”的话都不懂。

这就是庞圭人的原始礼仪,忌讳直言粪便、尿液的排放。颇有礼貌的庞圭人来到其他村寨,首先便是婉言询问“村长的住处”,或者问:“如果有人追捕我,我能到什么地方去躲避呢?”上述说法概出自“讲礼仪”的人之口,他们总是用其他词句表达“上厕所”这一意思。

在西方,礼仪的演变与中国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很大的特殊性,这不仅表现在礼仪的具体形式上,还在于关于礼仪的哲学论述上。换句话说,孔孟与苏格拉底、柏拉图不一样。

爱琴海地区和希腊是亚欧大陆西方古典文明的发源地。约自公元前6000年起,爱琴海诸岛居民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此后,相继产生了克里特文化和迈锡尼文化。公元前11世纪,古希腊进入因《荷马史诗》而得名的“荷马时代”。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这部著名的叙事诗主要描写特洛伊战役和希腊英雄奥德赛的故事,其中也有关于礼仪的论述。如讲礼貌、守信用的人才受人尊重。

古希腊哲学家对礼仪有许多精彩的论述。例如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前500年)率先提出了“美德即是一种和谐与秩序”的观点;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前399年)认为,哲学的任务不在于谈天说地,而在于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培植人的道德观念。他不仅教导人们要待人以礼,而且在生活中身体力行,为人师表;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指出理想的四大道德目标:智慧、勇敢、节制、公正;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前322年)指出,德行就是公正。他说:“人类由于志趣善良而有所成就,成为最优良的动物,如果不讲礼法,违背正义,他就去堕落为最恶劣的动物。”

公元1世纪末至公元5世纪,是罗马帝国统治西欧时期。此间,教育理论家昆体良撰写了《雄辩术原理》一书。书中论及罗马帝国的教育情况,认为一个人的道德、礼仪教育应从幼儿期开始。而诗人奥维德通过诗作《爱的艺术》,告诫青年朋友不要贪杯,用餐不可狼吞虎咽,但追求情侣的男子,却可以用手指蘸酒写情书。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开始封建化过程,12~17世纪,是欧洲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中世纪欧洲形成的封建等级制,以土地关系为纽带,将封建主与附庸联系在一起。

此间制订了严格而繁琐的贵族礼仪、宫廷礼仪等。例如于12世纪写成的冰岛诗集《伊达》,就详尽地叙述了当时用餐的规矩,嘉宾贵客居上座,举杯祝酒有讲究……14~16世纪,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代。该时期出版的涉及礼仪的名著有:意大利作家加斯梯良编著的《朝臣》,《朝臣》论述了从政的成功之道和礼仪规范及其重要性;尼德兰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1466~1536年)撰写的《礼貌》,《礼貌》着重论述了个人礼仪和进餐礼仪等,提醒人们讲究道德、清洁卫生和外表美。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年)指出:“一个人若有好的仪容,那对他的名声大有裨益,并且,正如女王伊莎伯拉所说,那就‘好像一封永久的推荐书一样。’”

17、18世纪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兴起的时代,尼德兰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相继爆发。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确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礼仪逐渐取代封建社会的礼仪。资本主义社会奉行“一切人生而自由、平等”的原则,但由于社会各阶层经济上、政治上、法律上的平等,因此未能做到真正的自由、平等。不过,资本主义时代也编撰了大量礼仪著作。英国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于1693年写作了《教育漫话》。

《教育漫话》系统地、深入地论述了礼仪的地位、作用以及礼仪教育的意义和方法。英国政治家切斯特菲尔德勋爵(1694~1773年)在其名著《教子书》中指出:“世界最低微、最贫穷的人都期待从一个绅士身上看到良好的教养,他们有此权利,因为他们在本性上是和你相等的,并不因为教育和财富的缘故而比你低劣。同他们说话时,要非常谦逊、温和,否则,他们会以为你骄傲,而憎恨你。”

西方现代学者编纂、出版了不少礼仪书籍,其中比较著名的如美国教育家卡耐基编撰的《成功之路丛书》等。

总之,礼仪的历史演变到今天,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礼仪文化和礼仪规范。英国人的绅士风度、法国人的浪漫情调、美国人的洒脱自由、日本人的男女有别等等,已为世界所共知。但另一方面,当今世界也形成了一些被普遍认可和接受的礼仪惯例。

个性与共性并存,特色与惯例同在,共同构成了当今世界礼仪的亮丽风景。

礼仪的特点

礼仪的本质特点是它的文化性,隶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由经济基础制约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一般而言,礼仪具有五性:时代性、地域性、具体性、操作性、理智性。

时代性

西藏在和平解放前,基本上是农奴制社会。那时,农奴主外出,农奴既要备马,还要跪伏在马的一侧,供主人当“阶梯”。对当时的所有人而言,这就是天经地义的礼节。

农奴主根本不会对农奴的尊严、人格有丝毫的牵挂,从农奴的背上上马,耀武扬威,非常合乎礼节。而农奴制一旦被推翻,日月换新天,就不可能再有这样的礼仪,若再有,在法律上违法,在礼仪上将被视为“无礼”。

这就是时代变迁的结果,“世移事异,变‘礼’宜矣”。

20世纪初,在欧美如果有一位少妇外出遛狗,将被视为极大地丧失风度,有辱礼节。即使那只哈巴狗很有“教养”,同样证明少妇是没教养的,周围的异样眼光将使她陷入尴尬境地。

但是20年之后,欧美遇狗成风,成为最有风度的少妇最有风度的行为。在人们羡慕的眼光里,这不但符合礼节,而且是一种上层生活的表现。

由上可见,礼仪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必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历史的进步而进步,不可能一成不变,所以后人对前人的礼仪规范也没必要墨守成规,要正视礼仪的变异性、现实性,正如黑格尔所说:“传统并不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的东西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传给后代。它也不像自然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和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逝者如斯夫”,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礼仪。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未来更高阶段的礼仪,必然适应更高度的义明,从而更能为所有的人自觉遵守。

地域性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国家、民族,同一国家的不同地方,也都有着不同的礼仪,甚至截然相反。

中西礼仪的差距是共知的,它基于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别,呈现了各有的地域特色。

中国人崇拜龙,就是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开始的,进入君主时代,龙又成了“真龙天子”的象征。到今天,龙又成了吉祥喜庆的代名词。然而,在英国以至整个西方世界,龙是凶残阴险的标志,人人惧怕,人人厌恶,而且很多关于龙(蛇)的故事中,它总是落个被宰杀的下场。所以,圣诞节给中国人送龙的贺卡(当然,送“龙卡”的还不多),则很适合中国人的欣赏口味,若对英国人也如此,则是大大的失礼了。

关于“老”的理解,中西也是毁誉不一。

在我国,虽然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但是人们依然尊敬地称呼上了岁数的工人为“老师傅”,称德高望重的老师为“吴老”、“钱老”,称年事已高的先生为“老伯”或“老大爷”等。“老”象征着经验丰富,“姜还是老的辣”。而老当益壮者更是令人钦佩。不过,假如我们满怀敬意用“老”字称呼一些西方人,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在美国,就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美国一所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在欢迎校长的母亲光临时,尊称她为“老夫人”,结果“老夫人”竟拂袖而去。对她来说,“老”意味着“魅力丧失”,“风韵不存”。无独有偶,一群欧洲游客在北京附近登长城时,热情的导游想搀扶一位外国老人,却遭到老人的“白眼”。“我不是‘老先生’,我自己能行”。在西方,“老”意味着“精力不济,走下坡路”,“老”有时就是“不中用”的代名词。谁愿意被人瞧不起呢?而独立意识强、不愿麻烦别人、不想拖累子女的西方老人,更是不言老,不服老,自然也不乐意被别人尊称为“老人”。故此,当我们与西方老人打交道时,要充分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意愿。

在宴请语言方面,更是有趣。

宴请是一种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方式,东西方人士都乐于此道。但是,同样是请客,中国主人和西方东道主致辞的风格却截然不同。

中国人请客,主人动筷子时,往往客气地说:“没什么菜,请随便用。”一些西方客人听了此话好生奇怪,明明是满满一桌子菜,主人怎么说没什么菜呢?西方客人之所以疑惑不解,皆因不熟悉中国人的生活习性。中国人一向认为,“满招损,谦受益”,因此,视谦虚为美德的中国人说话时十分谨慎,甚至过分谦虚。相比之下,西方人请客时很少上许多菜,但却振振有词:“这是我的拿手好菜。”或者热情洋溢地说:“这道菜,是我夫人特地精心为你做的。”在中国人看来,这些西方人似乎有点狂妄,真不知天高地厚。但这则恰恰表现出西方人的热情与直爽。这里顺便指出,中国人请客时,桌子上的食物若被客人一扫而光,主人的面子会很不好过。因为,这表明饭菜不够丰盛;而西方女主人见此情景,定会感到欢欣鼓舞。她若瞧见盘子里还剩下不少菜,反而会垂头丧气,因为剩菜说明其烹调水平有待提高。

礼仪的这一特点,要求在社交和礼仪活动中,我们既要注意各民族、国家、区域文化的共同共通之处,又应十分注意谨慎地处理相互间的文化差异。既要保持自尊,又要尊人,科学恰当地处理礼仪活动中不同文化的碰撞问题,把地域差别作为交流、互补的条件。

具体性

这也可称为礼仪的阶级性,即礼仪并非都是符合人们所设定的美好理想,人类所追求的东西并非都能在礼仪中反映出来。

特权社会必然以掌握稀缺资源的阶级为核心,礼仪很大程度上包含着他们的利益和需求。

《礼记·曲礼上》有一句名言:“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意即“礼”所赋予的各种待遇、权利是奴隶们根本不能享受的,而“刑”所规定的各种罚则,与君王、王族、达官、贵人是无缘的。礼、刑与阶级地位如此紧密地连在一起,其阶级性何其鲜明。

但是,我们不能由此而断言“礼仪都具有阶级性”。试想,原始社会还没产生阶级,但有礼仪,那么礼仪的阶级性从何而来?

《礼记·曲礼上》中有两个例子: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其他如西餐具的摆法、用法;给老人让座;别人帮助了自己说一声“谢谢”等,给这些日常礼仪形式带上阶级性的帽子,恐怕就荒唐可笑了。其实许多礼仪都是不带任何阶级色彩的。

同类推荐
  • 完美复命,执行不打折扣

    完美复命,执行不打折扣

    企业员工人手一本的培训工具书,全面提升企业战斗力的执行手册。完美复命,培养有命必复的复命精神;不折不扣,锻造非凡卓越的执行能力。
  • 拖延心理学

    拖延心理学

    从学生到科学家,从秘书到总裁,从家庭主妇到销售员,拖延的问题几乎会影响到每一个人。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是最了解的,你是否拖拉,你可以瞒过你的上司,瞒过你的同事,瞒过你的朋友或者家人,但是,你自己知道,你是否正在拖延的泥沼里挣扎,如果有,那么是时候解决这个问题了,打开这本书从众多心理咨询领域中汲取的丰富理论和经验,对拖延问题进行了一次仔细、详尽、有时也颇为幽默的探索。从科学里汲取力量,摆脱拖延,享受生活的轻松!
  • 穷人怎么办

    穷人怎么办

    为什么世界上到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为什么你至今都没有获得你梦想的成功?我曾拿这个问题问我的一些朋友。我的朋友有的茫然,有的思索一会儿,迟疑地说出几点理由。显然他们在这之前都没有问过自己这个问题。然后,我给他们讲了本书中的一些故事。他们的反应不出我的所料:有的表情凝重,陷入了沉思;有的情绪激动,眼含热泪……为什么世界上到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你为什么还不是赢家?或许,对这个问题,第一重要的不是找到答案,而是提问本身。不做有才华的穷人,要相信,在这个世界上不会没有你的位置。
  • 成大事必备的99个谈判技巧

    成大事必备的99个谈判技巧

    谈判技能是一个人走向成功不可缺少的本领,高超的谈判技能可以让拥有者获得最大利益。许多人认为是否拥有谈判技能并不重要,以为自己距离谈判很远,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其实每天我们都要多次与人谈判,只是我们经常意识不到而已。可是它却无时无刻地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在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谈判者。本书一改传统谈判教科书的风格,具有系统性、灵活性、实用性的特点,以故事为切入点,这些故事都是编辑精心选编的。它们或激情澎湃,或思想犀利,或慷慨陈词,或娓娓道来,让读者在享受趣味性阅读的同时,升华理念,提高技能。
  • 左手羊皮卷,右手塔木德

    左手羊皮卷,右手塔木德

    《羊皮卷》:被誉为全球成功人士的“启示录”和超越自我极限的“奇书”;《塔木德》犹太文明的智慧基因库。大量智者的案例、风趣的解说、汇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功大师的经典励志之作,全方位挖掘你内心的潜能,引领你走向卓越与成功。……如果你有心改变生活,想要追求成功,它会是你引航的明灯!
热门推荐
  • 奇特的锐眼

    奇特的锐眼

    诗集《奇特的锐眼》源于生活,是国桥对人生所见、所思、所感的真实流露,没有半点的浮夸与做作。国桥的诗真正是诗中有情、有景、有物,而更重要的还是诗中的灵魂所在;国桥的诗又很美,像一幅幅精美的敦煌壁画,灿烂夺目。
  • 木槿花西月锦绣(2):金戈梦破惊花魂

    木槿花西月锦绣(2):金戈梦破惊花魂

    21世纪的孟颖出差提前归来撞见丈夫的一夜情,激愤中遇车祸而有缘结识了地府公差牛头马面和冤家紫瞳妖仙,怀着做富贵人家千斤小姐的梦想孟颖被紫瞳挟持跌入了人间。投胎后的孟颖化名花木槿,睁开眼首先看到的是破旧的平房、她号啕大哭,武林前辈字字珠玑啊,这个紫眼妖孽不仅挟着她错投到了东庭的贫民窟成了最简爱版的穿越女主,还让她当上了紫瞳妖孽投胎成的花锦绣的孪生姐姐……现代笑神范伟饮泪怆然替孟颖喊出了肺腑之言:苍天啊,大地啊,哪位天使帅哥救救我啊?无奈的花木槿带着秀色可餐的妹妹花锦绣游走于欲望、野心、杀戮、王位、权利交织着的东庭末年,悲凉凄苦中三位帅男神秘出现,姊妹花的命运之盘由此完全改变……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冷少缠欢

    冷少缠欢

    “我不会救他。”她的眼泪是致命的武器,会让他失去理智,会让他心软,可是此刻,他要自己硬下心肠来,伸手无情地推开了她,她跌坐在地上。若恩像一个无助的孩子一样呜咽哭泣,眼泪簌簌落下,肩膀抖动,小小的身体痛苦地蜷缩在那里,好似被人丢弃了的洋娃娃。若恩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明天没有人出面去救磊子,那么磊子就要被枪决,他是冤枉的啊,他是冤枉的,她不敢想象磊子被鲜血染红头颅的那一刻,不敢想象他失……
  • 有种后宫叫德妃

    有种后宫叫德妃

    初入宫,岚琪只是不起眼的小宫女,兢兢业业伺候着自己的主子,从未想有飞上枝头的那一天。那一场大雨,玄烨为亡妻悲伤的身影留在了她心里。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为了维护自家主子,乌雅岚琪不惜栽赃当今万岁爷。年轻的皇帝,只想吓唬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宫女,没想到,那双充满善良与温柔的眼睛,却深深进了他的心。“奴婢是想……”龙榻之上,乌雅岚琪情不自禁地紧紧盯着皇帝,要把他刻在眼睛里似的,“您连江山都担得,背一次黑锅算什么。”
  • 中华民俗老黄历

    中华民俗老黄历

    《中华民俗老黄历》是一部全面展现中国民俗民风的百科全书,全书分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俗民风、中华老黄历四个部分。这里有民间诸神那些迷人的传说故事,有中国人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来的历法,有独具特色的婚丧嫁娶仪式,有让人心生畏惧的民间禁忌,也有充满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这些汇成了一个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的中华民间世界。
  • 失恋33天

    失恋33天

    黄小仙儿,27岁的大龄少女,从事高端婚庆策划;胸前无大物,姿色平平,家境也一般,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一口刻薄言辞,以及对这世界满腔的乐观。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单身女人的24堂必修课

    单身女人的24堂必修课

    高品位女人正在成为潮流,高品位女人是永恒的经典。时代需要我们去塑造高品位女人,成就高品位女人,推动高品位女人,传播高品位女人,标榜高品位女人。本书通过全方位的解读,让你成为一个有高品位的女人。
  • 重修无双

    重修无双

    某大乘期修真者在游历途中,被人偷袭。意外的得以转世,并在机缘巧合下修炼了宇宙间最本源的能量。但我发誓,他真的不是自愿的!………你擅长远攻?好吧,咱们来玩玩近战!你擅长肉搏?那好,站那儿等着被我轰杀成渣吧!小子你还别不服气,这年头,玩的就是一个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