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0300000026

第26章 面对生命与义的选择

生命与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选择题,千百年来测试着我们的灵魂之度。“义”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风骨。它生于杀戮,成于大爱。它从君子的道德标准,衍生为普及于民间的义气。大义也好,世俗之义也好,它对人心都是一种锤炼,打造了中国人的仁心仁义,使中国人在危难中互相扶持,在水火中互相援助。

义,丈量生命的厚度

时值端午,启明星刚刚升起,初晓的雾霭刚刚散去,露水打湿了门前的台阶。家家户户门前几株菖蒲和艾草,弯弯地垂挂着,发出淡淡的幽香,意境深远。端午时节垂挂菖蒲和艾草的习俗由来已久,却非屈原投江之后的习俗,乃是纪念晋朝的邓攸。邓攸曾是苏州太守,两晋末年,八王之乱时期,兵连祸结,他带着妻儿和侄子一起逃亡,正遇上乱兵围劫。他一人难携二子,反复思考,想到侄子是兄嫂生前的嘱托,便忍痛舍子就侄。最后,邓攸还是被叛乱者石勒大军追上。他苦求石勒放他的侄子一条生路,宁肯牺牲夫妻二人的性命。石勒认为他弃儿保侄的行为可钦可佩,告诉邓攸身插菖蒲、艾草,三军将避他而行。后来,邓攸还用菖蒲、艾草保住了一个驿站数百人的性命。百姓为了感激他,每年的端午节,家家户户挂上菖蒲和艾草,以纪念邓攸。

“义”是儒家思想中伦理道德之一,古已有之,单纯从字源上看,义从我、从羊。“我”是古代用来行刑杀人的大斧子,这样看来,“义”字必然伴随着杀戮;而“羊”又是古代祭祀用品,“义”又有了传统道德的意思。如此一说,“义”就是因杀戮而产生的道德。孟子讲义,不去大谈特谈“上层建筑”似的精神,而是打了个有意思的比喻:“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本来两个都想要,显然这是不现实的,就像在生命和大义之间,有的人选择活着而不顾道义,有的人选择道义而不顾生命。孟子说,他有一股“浩然之气”,他的弟子问他什么叫“浩然之气”,他说浩然之气就是天地间博大的气,是正义和道德经过日月精华的洗礼形成的。浩然之气正是那些舍生取义者拥有的。

古人舍生取义,大多数都是对于国家来说的,许多心怀爱国观念的文士武将,尤其具备这种风骨。宋末元初,文天祥面对蒙古人的威逼利诱,直接跟对方前来谈判的人说:“你杀了我吧。”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身陷敌营后毫不犹豫的抉择,其中蕴涵了多少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

文天祥在被押解到刑场的时候,监斩官问他:“丞相还有什么话要说?倘若肯从蒙人,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没有什么好说的!”他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他死后,人们发现他身上带了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他在死前,仍然向南方的宋王朝叩拜,以谢国家,这种舍生取义所体现出来的崇高,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文字所能表达的范围。

宋亡后,亡国之臣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昺,以身殉国。他盛装朝服,手执利剑,催促发妻投海。继而他又劝说赵昺:“国事至今一败涂地,陛下当为国死,万勿重蹈德 皇帝的覆辙。德 皇帝远在大都受辱不堪,陛下不可再受他人凌辱。”说完,他背起八岁的赵昺,用白绫将其紧紧地绑缚在自己身上,然后站上船弦,举目眺望茫茫大海后,跳入海中。此等风骨,又是舍生取义的一重天。

宋代的文武之人在传承前人大义风骨上达到了高峰,这种高峰在明代滑落,清朝几乎消泯。例如自古士大夫注重气节、修养,重信义、忠诚、刚直、清廉,但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士大夫们越发难以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凛然的气节,大多没有思想,没有节操,为追求荣华富贵而奴颜婢膝,丑态毕现。在清代,臣子的赏罚升迁由皇帝决定,下级的赏罚升迁由上级决定。能否获得皇帝和上司的好感,是能否做大官的关键。由于朝廷给士大夫的俸禄较低,所以很多士大夫一登上高位立刻大肆搜刮。曾有人评价此时的士大夫——士不知耻,这时候的文人已经失去了唐宋文人那种不屈不挠的风骨。而中国古代的武将虽然保有这一风格,却因封建社会走向尾声而被忽视或死于非命,如丁汝昌、邓世昌等。直到现代民族主义兴起,为国为民的大义风骨才被重新拾起,表现在很多知识分子身上,他们在民族受到欺侮的一刻,仍保持着可钦可佩的气节。

1947年,国家经济几近崩溃,很多人连温饱都保证不了。美国为了让中国依附于它,在这个危难的时刻施舍知识分子,配给粮食。文学家朱自清愤然拒绝:“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朱自清在病重之际叮嘱家人:“粮食岂是白吃的,吃了东西就要向着他说话,做个卖国的哈巴狗儿,宁可饿死也不能。”朱自清为民族气节饥饿至死,其精神和志气岂止“高尚”二字了得。

古语有云:“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所谓志气,就是一种义勇的精神。古有苏武忠骨、丹青情结,近代有孙中山在民族危难时刻为国家前途奔走、鲁迅弃医从文、朱自清不食美国救济粮,这些人都是“舍生取义”的“大成者”。中国古人传下来的“义”,已经成了我们骨子里的东西。《五行》中曾有一说:“善,人道也;德,天道也。”而“义”恰恰是一种善德,是“人道”与“天道”的统一。在理论层面上,明白什么是“天道”、什么是“人道”的人也许不多,但是作出大义之举的前人却比比皆是,也深深地影响着普通百姓,所以它的传递几乎是永久性的。到如今,不管是谁,都喜欢讲一句:“大难当头,舍生取义。”这种重“义”的文化特质,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精神。

很多年前,一份报纸上曾刊登了一则消息,一个青年为了救掉入粪坑的老汉而牺牲了生命,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从价值观上看,一个青年可创造的价值远远高于一个老汉,但从精神上看,这种行为却是义举,它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人,也鼓励人们要有奉献精神。舍生取义并不是让人不要命,但是救人于水火和危难之际,它却是我们始终推崇、提倡的。而古人的大义风骨,也是我们应该植入骨髓的精神,不能让其随着利己思想的产生而丢失。

人间正道是沧桑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西北边陲之地,自古多外患,多少战士饮恨黄沙,冷月袭尸骨。但历史上,从来不缺少纵死犹报国的少年英雄。曹植一首《白马篇》言尽少年游侠精忠报国的心愿和气概。这其中的游侠不同于文士的游侠,他没有忠君的包袱,思想情感高迈,视死如归,只愿以性命报效身处危难的国家。他们虽非大官人、大文士,也非将军元帅,而是一介平民,但如前文所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少年游侠的爱国情怀绝不是冲动,而是大义的延伸。而赋予游侠以平民身份的,恰恰是魏晋时期文人的忠义风骨。

“游侠”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墨子。很多人认为,墨子就是最早的侠者,但墨子并非真正的游侠,只是热衷于做义举。孟子曾经骂墨子是“畜生”,因为墨子宣扬“兼爱”思想,对于父母的爱和对于别人的爱没有区别,这与儒家把爱分出等级的“仁爱”思想相对,所以孟子才说墨子不分好坏。但是二者在“义”上却没有冲突。据《墨子·公输》记载,楚国准备攻打宋国,墨子闻讯之后急行十天十夜到达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见楚王。墨子说,如今有一个人,自己家里有豪华马车,却想去偷邻居家的破车;自己家里有绫罗绸缎,却想去偷邻居家的破衣服;自己家里有美味佳肴,却想去偷邻居家的米糠酒糟,请问这是什么人?楚王说此乃“窃病”。墨子微微一笑,对楚王暗讽了一番:“楚国应有尽有,宋国贫穷弱小,你却要去抢人家的,不是有毛病吗?”楚王立刻哑口无言,最终决定不再攻打宋国。

很显然,故事中的墨子一是反战,二是仗义。墨子不是宋国人,楚国伐宋,看来和他关系不大,宋国也没有请他帮忙。然而他一听到楚国将要进攻宋国的消息,便“行十天十夜而至于郢”。这种行为就是不辞辛劳、舍生取义的表现,与孟子的“舍生取义”并无本质区别。从墨子的义举可以看出,凡是针对灾难性事件的,只要能够阻止天灾人祸的发生或降低其发生之后的损失,一律被墨子归类为仗义行为。所谓游侠,则不像墨子那般“兼爱” ,他们有时候会因为义愤填膺而仗义出手,有时也会被雇佣去干一些杀人越货的事情。不过,正像墨子对仗义之人形容的那样:“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司马迁早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如此形容游侠风骨:“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这二者之间惊人的相似,说游侠是墨子气节的继承者恐怕也不为过。但是真正把游侠提升到一定高度的人,却是魏晋时期的曹氏三父子。

魏晋的诗歌继承了乐府民歌的诗风,别有一种风清骨骏的滋味。这个时期诗“言志”的作用尤其明显。此时的诗歌爽朗刚健,到了唐代李白,更是潇洒不羁。魏晋诗中游侠所树立的慷慨气魄也在诗人的诗篇中流传下去。侠者仗义,义已经不只是意气用事,或者打抱不平,还包含着对国家的大义之情,他们来自于民间,我们姑且称其为世俗之义。侠义之人不像文人士大夫和爱国将领,他们没有忠君的负担,但在国家危难或百姓受苦的时候挺身相助,这就是侠者总是让人由衷敬佩的原因。

说到侠义,就不得不提“义气”一词。游侠以仗义而行作为荣耀,是因为他们的骨子里有一种“义气”,不管是对朋友还是陌生人。这在明清通俗小说中就可以看出,诸如《三国》中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同生共死一直是侠者或义者追求的,也是友情升华到一定程度的表现。但是义气并不止于友人之间,这从关羽义释曹操就可以看出。这两个人本来是对立的关系,但是曹操曾经对关羽有恩,在关羽看来,若杀了曹操就违背了正义之道,所以在华容道放了曹操。这一切虽然被诸葛亮看透了,但是后者也无可奈何。再说《水浒传》中的鲁智深,他救林冲、救史进,为朋友乃至非亲非故的人仗义轻财。当鲁智深听说金老父女被镇关西欺压的事情,立刻把自己身边带来的五两银子全部赠与,还向朋友借钱送给金氏父女。随后,他一怒之下三拳打死了镇关西,出了心中一口恶气。整个《水浒传》,梁山好汉重义重信,比比皆是,虽然他们不少是鲁莽汉子,侠义风范与墨子的仗义在形式上不同,但情感和实质相似。

曾有学者认为明清小说中的侠义精神(特别是《水浒传》)是古代侠义精神的堕落,因为墨子讲的是“任侠”,其实也就是“仁侠”,多是为了拯救国家和百姓而作出义举,而明清小说里的侠者则皆是草寇,是粗俗的“讲义气”。这种观点有待商榷。小说中的侠者形象皆来源于生活,而其忠义精神、义勇行为的原型必然是闻名于世的文人武将——从墨子到魏晋风骨,再到唐代游侠、宋代忠义的武将。民间侠士的风范皆是融合了以上这些时代侠之大义者的气质。

不管是孟子大义、墨子仗义还是世俗之义,侠义者身上都有诚、信、勇、正的气质,像是逞勇斗狠一类的性情却不是侠者共有。通俗小说把古代文人晦涩的“义”以最容易让人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为中国人普遍接受,同时它也提升了人们共患难的意识,鼓励人们在灾祸中伸出援手、作出义举,而非互相杀戮。它倡导减少斗争、和谐共荣。这种侠义的精神特质和风骨,是不该被丢弃的。

同类推荐
  • 你该知道的中国历史(中)

    你该知道的中国历史(中)

    《你该知道的中国历史(中)》主要内容包括:混乱中的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盛世时代——隋唐;经济高度繁荣和民族政权并立——辽宋夏金元;空前集权与走向没落的帝国——明清四部分内容,从中能了解到历史中的重大事件、经典典故、著名人物乃至文化内涵。本书中源远流长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
  • 史上最强日本史2

    史上最强日本史2

    史上最强日本史再升级,深入探究日本国民性起源!《史上最强日本史2》,第一部惨遭封杀后依然坚挺,销量轻松飚破20万册!《史上最强日本史2》,扬眉吐气,最全面记录万历抗日援朝之战的历史通俗读物!《史上最强日本史2》,职场晋升必读!比《德川家康》更好看的德川家康,为你深度剖析创业成功背后的厚黑秘笈!
  • 神话版三国

    神话版三国

    陈曦看着将一块数百斤巨石撇出去的士卒,无语望苍天,这真的是东汉末年?吕布单枪匹马凿穿万人部队,这怎么看都不科学。赵子龙真心龙魂附体了,一剑断山,这真的是人?典韦单人护着曹操杀出敌营,顺手宰了对面数千步骑,这战斗力爆表了吧!这是不是哪里有些不对啊,陈曦顺手摸了一把鹅毛扇挥了一下,狂风大作,叹了一口气,“这是神话吧,我自己都不正常了。”ps:其实这是一篇正经的种田文……QQ群:95010223(满了)全订QQ群:375380021(最好这个)酱油群:397441818(快满了)二群:418928396(快满了)三群:371034966五群:1093767940
  • 世界史纲

    世界史纲

    这本《史纲》不过是对过去百年内地质学者、古生物学者、胚胎学者和任何一类博物学者、心理学者、民族学者、考古学者、语言学者和历史研究者的大量活动所揭示的现实的初始图景加以通俗的叙述。如果认为它在任何意义上超过了这一点,那就是荒唐的。
  • 重生三国之我是郭嘉

    重生三国之我是郭嘉

    八月,钱塘潮起,曹操在邺城问身旁的郭嘉道:奉孝,我想去江东看潮,你说该怎么办? 郭嘉歪着脑袋想了想,答曰:灭掉孙权便是! 曹操点了点头,又问:可是,我突然又想吃火锅了,这又该怎么办? 郭嘉又歪着脑袋想了半天,答曰:灭掉刘备便是! 曹操低下头,暗自纠结了起来:那我究竟是先吃火锅呢,还是先去看潮呢? 郭嘉顿时一个踉跄,他看着曹操那张无辜的脸,小心翼翼地问:要不咱们猜丁壳? ———————————————————————————————— 本简介由[重生之郭嘉书友群87763108]提供
热门推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抢夫上门:麻辣太子妃

    抢夫上门:麻辣太子妃

    她是武林至尊的得意传人,手段一流,才貌无双;他是威震天下的冷酷太子,武功盖世,气宇轩昂;当他与她相遇,是争锋相对的较量,还是似水柔情的相伴?
  • 萌妃嫁到

    萌妃嫁到

    冷倾心,丞相府的大小姐,十岁便要嫁给齐国东王为正妃,成为历史上年纪最小的王妃。这本是喜事一桩,可是偏偏新娘在出嫁的前一天竟然不见了!这可如何是好?那东王殿下可是喜怒无常,谁都不放在眼中的!就在所有人一筹莫展的时候,刚刚好,出现了一名“救星”,相似的脸庞,相似的年纪.于是天时地利人和,她必须得嫁!XXXXXXXX这就是刚刚莫名其妙来到陌生的时代的冷青心所听到的版本。正主临阵脱逃?让她顶替出嫁?这都什么跟什么啊.不干!绝对不干!可是不能不干!谁让别人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求她(其实有点夸张啦),谁让她现在一没钱,二没势,肚子还饿着(这才是原因!)。没办法,认命吧!反正想她堂堂一百八的高智商才女,不信到时候逃不出狼窝.片段一:*“王爷,王妃偷偷溜出府了。”“派人跟着就好。”王府太闷,让她出去玩玩也好。“可是,王妃说她想看看能不能回家。”刚说完,凳子上的人影已经消失不见了,只感觉到身边一阵疾风刮过。该死的,她只能呆在他身边,哪也别想去!*片段二:“王爷,王妃说想吃冰。”“那就去取啊!”“可是冰窖里的存冰已经被王妃用完了。现在又是三伏天,就是在其他地方也很难找到。”“去,拿着我的令牌进宫告诉皇上,就说本王需要冰块,越多越好。没有的话.就告诉皇帝,很抱歉,本王最近身体不好,恐怕得提前退隐了。”来人额头滴下了一滴冷汗。皇帝听了之后,猛地一拍龙案,“混账,这家伙居然威胁朕!”他以为他会妥协吗?一刻钟过后,“来人,去把朕给云妃存下的冰块送去给东王府。”哎,只有稍后向云妃解释了。*片段三:“王妃,你今年多大了?”某女故意开口问道。“十岁。这个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的事情你居然不知道?笨。”“。。。。”就算不知道什么叫世界,但是她可是听见对方是在骂她笨了。不过,忍耐。“是啊,你才十岁,但是王爷可是个正常男人,所以.”欲语还休的望着冷倾心,意思是这么说你懂了吧!她是懂了,但是,“大婶是什么意思?”无辜的眨着眼睛,哼,她现在可是只有十岁!大婶?某女气岔了,忍耐,她还是个孩子,不懂应该的。刚想开口,忽闻一男声,“在说什么?”冷倾心笑颜一展,直接跳入那个她专属的怀抱稳稳呆着,“刚才这大婶问我你是不是正常的男人。”“卖入青楼,我不想再看到那张脸出现在本王面前。”某女一听,脸色变得惨白
  • 曾国藩30年为政修身的黄金法则

    曾国藩30年为政修身的黄金法则

    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并没有卓越的资质,却令人顶礼膜拜。虽然时间过去了100多年,传记、家书、日记影响一代又一代人。本书参考了众多资料,从曾国藩的家训、日记、为人处世、个人修养等多个方面来剖析他,并列出了八大黄金法则,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迪和思考。
  • 殿下独占小狐妃

    殿下独占小狐妃

    总之,这是一只雪狐一心成人,却被某殿下坑蒙拐骗的故事。一朝穿越,她由人变成了一只通体雪白的雪狐,梁慕熙觉得没有谁比她更悲催了。努力修炼成人,可是却欠了某人一个大恩情,于是乎,开始了悲催的宠物生涯。“真没想到,原来雪狐的传言是真的,你说,如果世人知道你可以治愈任何的伤口,也不知道你出了这道门会怎样呢?”报了恩想要离开的梁慕熙,就那么生生的止住了自己的脚步,心里不断腹诽,最终还是乖乖的回到了男人的身边,全身缩成一团雪白,将自己全部给埋了,不理会男人。“这才对嘛,乖乖的呆在我的身边,这样才有保障!”修长的手指抚摸着眼前这只闹脾气的雪狐,男子的脸上,满是温柔。于是乎,某雪狐开始了它报复性的闯祸生涯!“王爷,不好了,你在后院种的梅花全部被肉团子毁了!”“哦,是吗?”男子非但没有生气,反而无奈的笑了笑,“没事,它喜欢,多种一些就是!”“王爷,不好了,肉团子弄脏了丽妃新制作的霓裳羽衣,这会儿正在咸福宫受罚!”“谁敢伤害我的东西!”风吹过,那道身影早已消失无踪。“王爷王爷,肉团子打碎了祭祀的神像,性命不保啊!”“谁说的?”他的东西,谁可以决定生死!“但是……”那可是皇上啊!“来人,进宫!”反正每一次闯祸都有人擦屁股,某雪狐几乎可以横着走都不看路了。然而,在某天,某个夜晚,某个房间……“你说,你看光了本王的身子,可怎么办呢?”终于,某雪狐终于知道,什么叫做得意忘形,自投罗网了!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善待命运

    善待命运

    《善待命运》赞美了人要信赖自我的主张,这样的人相信自己是所有人的代表,因为他感知到了普遍的真理。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张居正(第二卷):水龙吟

    张居正(第二卷):水龙吟

    四卷本长篇小说《张居正》,以清醒的历史理性、热烈而灵动的现实主义笔触,有声有色地再现了与“万历新政”相联系的一段广阔繁复的历史场景,塑造了张居正这一复杂的封建社会改革家的形象,并展示出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作者因其丰赡的文史修养、恢弘均衡的艺术架构能力、对特定历史底蕴的富于当代性的揭示。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