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别人比下去是很令人恼恨的事情,所以你的上司被你超过,这对你往往会有不利影响。
龚遂是汉宣帝时代一名能干的官吏。当时渤海一带灾害连年,百姓不堪忍受饥饿,纷纷聚众造反,当地官员镇压无效,束手无策,宣帝派年已70余岁的龚遂去任渤海太守。
龚遂轻车简从到任,安抚百姓,与民休息,鼓励农民垦田种桑,规定农家每口种一株榆树、100棵菱白、50棵葱、一畦韭菜,养两口母猪、五只鸡,对于那些心存戒备,依然带剑的人,他劝谕道:“干吗不把剑卖了去买头牛?”经过几年治理,渤海一带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温饱有余,龚遂名声大振。
于是,汉宣帝召他还朝,他有一个属吏王先生,请求随他一同去长安,说: “我对你会有好处的!”其他属吏却不同意,说:“这个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说大话,还是别带他去为好!”龚遂说:“他想去就让他去吧!”
到了长安后,这位王先生还是终日沉溺狂欢,也不见龚遂。可有一天,当他听说皇帝要召见龚遂时,便对看门人说:“去将我的主人叫到我的住处来,我有话要对他说!”
龚遂还真来了。王先生问:“天子如果问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当如何回答?”
龚遂说: “我就说任用贤材,使人各尽其能,严格执法,赏罚分明。”
王先生连连摇头道: “不好!不好!这么说岂不是自夸其功吗?请大人这么回答: ‘这不是微臣的功劳,而是天子的神灵威武所感化!’”
龚遂接受了他的建议,按他的话回答了汉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兴,便将龚遂留在身边,任以显要而又轻闲的官职。
做臣下的,最忌讳自表其功, 自矜其能,凡是这种人,十有八九要遭到猜忌而没有好下场。当年刘邦曾经问韩信: “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带兵最多也不能超过10万。”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说:“我是多多益善。”这样的回答,刘邦怎么能不耿耿于怀?
自以为有功便忘了上司,总是讨人嫌的,特别容易招惹上司嫉恨。
被人比下去,是很令人恼恨的事情,所以你的上司被你超过,这对你往往会有不利影响。
喜好虚荣,爱听奉承,这是人性弱点,作为一个万人注目的帝王更是如此。有功归上,正是迎合这一点,因此是讨好君王,固宠求荣屡试不爽的法宝。
西晋名将王浚于公元280年巧用火烧铁索之计,灭掉了东吴。三国分裂的局面至此方告结束,国家重新归于统一,王浚的历史功勋是不可埋没的。岂料王浚克敌制胜之日竟是受谗遭诬之时,安东将军王浑以不服从指挥为由,要求将他交司法部门论罪,又诬王浚攻入建康之后,大量抢劫吴宫的珍宝。
这不能不令功勋卓著的王浚感到畏惧。当年,消灭蜀国,收降后主刘禅的大功臣邓艾,就是在获胜之日被谗言构陷而死,他害怕重蹈邓艾的覆辙,便一再上书,陈述战场的实际状况,辩白自己的无辜,晋武帝司马炎倒是没有治他的罪,而且力排众议,对他论功行赏。
可王每当想到自己立了大功,反而被豪强大臣压制,一再被弹劾,便愤愤不平,每次晋见皇帝,都一再陈述自己伐吴之战中的种种辛苦以及被人冤枉的情形。他的一个亲戚范通对他说:“足下的功劳太大了,可惜足下居功自傲,未能做到尽善尽美!”
王浚问:“这话什么意思?”
范通说:“足下凯旋归来之后,应当退居家中,再也不要提伐吴之事,如果有人问起来,你就说: ‘靠的是皇上的圣明、诸位将帅的努力,我有什么功劳可夸的?’这样,王浑能不惭愧吗?”
王浚按照他的话去做了,谗言果然不止自息。
立了功,其实是很危险的事情。上司给你安个“居功自傲”的罪名把你灭了,很得正嫉妒你的同事的心。你不了解这种孤立无援的后果是不能自保的。把功劳让给上司,是明智的捧场,稳妥的自保。
大多数上司是闻功则喜,在论功行赏时,上司总是喜欢冲在前面。而工作上犯了错误时,许多上司都有后退的心理。
假如你努力完成了一项对公司非常有利的业务,照理说你应该受到公司的嘉奖和上司的表扬,使你在众人面前露脸,如果你聪明地将功劳让给上司,那将是另一番情景。向其他人指出上司的优点,让上司知道:做出了成绩也不忘向同事和更高的领导说,这也有上司的一份功劳。总之,切不可“功高震主”。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都肯定不会把自己辛辛苦苦夺得的功劳让给别人,这是人之常情。但古今中外许多事实证明,功高震主时,将是你失宠之时。如果你遇到的上司是一位超凡脱俗的人,他会把你看作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将会把你奉为上宾。如果你遇到的上司是嫉贤妒能之人,那他将会把你看作他的竞争对手、心腹大患,你将面临一场灾难。
在你取得成功时,如果你能把用汗水和心血换来的功劳大方地奉献给上司,那么上司一定会对你产生好感,并会给你高升的机会,会在其他方面使你得到补偿。如果以后有为公司建功立业的机会,他会首先想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