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80100000005

第5章 建立中外朝制度(1)

(一)改革选官制度

以汉武帝为首的统治者为了适应日益庞大的官僚机构对吏员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一套选拔统治人才的制度。这套制度包括皇帝征召、私人荐举等多种方式,但最制度化的是察举,即由地方(也包括中央各部门)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

察举制。汉代选士始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二月,高祖下诏求贤,要求郡守劝勉贤士应诏。郡守若遗贤不举则免官。汉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前元十五年(前165年)又下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文帝还亲自出题策问。所谓“策问”,就是皇帝就时政中的问题提问,令被荐举者作答。答者要对时政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主张和建议,是为对策。对策要封好交给皇帝亲自拆阅,评定高下,然后授官职。察举作为一种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确立下来的。察举分为举贤良,举孝廉及茂才(秀才)三种。

建元元年(前140年)冬,武帝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董仲舒就是在这次贤良对策中被列为上第的。其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前134年)冬,令郡国各举“孝廉”一人,察举正式成为一种制度。元封四年(前107年)汉武帝又令诸州岁各举“秀才”一人。自此,每年州举“秀才”,郡举“孝廉”,历代沿袭,成为固定的选士制度。

征辟。征辟作为一种自上而下选任官吏的制度,地位仅次于察举,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武帝以前就曾征召有才干的人为朝廷效力,汉武帝大大发展了这一选拔人才的方式。

所谓征辟,是指皇帝有时采取聘召的方式,选拔一些名士,或备以顾问,或委以政事。征士自古已有,汉高祖晚年曾颁布求贤诏书,此后相沿成例。皇帝的征聘,是汉代最为尊荣的仕进之途,凡被征者皆为“征君”。对于德高望重的老年学者,朝廷往往给予特别优待,以安车蒲轮相迎;次一等的,则用公车;而一般被征之士均需自备马车以赴朝廷就职。在征君前往京城的途中,有时皇帝还特别诏令沿途地方官供以酒食招待。当征君返回时,也享受同样的待遇。征君来去自由,朝廷只可督促,却不能强迫,而且应征以后,其地位也要高于一般的臣僚,皇帝待之以宾客之礼。

一般来说,征聘总是针对个别人进行,只有在西汉平帝时期,王莽当政,广为征召天下精通天文、历算、音律、小学、方术等各种学问的学者进京,人数多达几千人,这样大的规模在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在汉代,皇帝的征聘往往是在私人举荐的配合下进行的,上至公卿、将军,下至郡守、县令,甚至还有普通百姓,他们都可以以私人名义向朝廷举荐人才,既有各人上书表鉴,也有数人联名合荐,还包括毛遂自荐。被荐者在被征入京师后,皇帝视其能力以拜授官职。

“辟除”,又作“辟举”“辟署”“辟召”等。是汉代高级官员自行任用属吏的一种制度。汉代辟除官吏有两种,即中央的公府辟除和地方的州郡辟除。

公府辟除主要是指由三公以及太傅、大将军府所进行的任用属吏的情况,而其中以丞相之权为最大。公府辟除后,经过试用,对有才能者或举荐或察举,使之出补中央官职或外长州郡,所以公府的属吏虽位卑而权重,出仕升迁一般都比较迅速。此外九卿及其他中央官长虽然也可自行辟除,但与公府相比,则远非时人所重。

汉代的地方州郡长官亦具有辟除之权。早在西汉初年,郡守即可以自除掾属,甚至连职位的设置都可以酌加变更,州的辟除出现于西汉后期。东汉以后,刺史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辟除之权则变得相当之大。他们自辟佐吏,并通过推荐或察举,使之进入中央任职,或为地方长官。

不论是公府辟除,还是州郡辟除,一般来说,对被辟除者的资历都不加限制,只看才学,为官为民者皆有,而且去留自便,是当时比较自由的仕宦途径。辟除之后,主官即当加以重用,否则,有气节之士可以辞去,对于不应召者也不能加以强迫,否则在舆论上要受到非议。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征辟是汉朝封建统治者为搜罗人才,以加强统治而采取的特别措施,尽管由此入仕的数量不多,但通过皇帝征聘和高官辟除的方式给予应征者以特殊礼遇,可以使一些本不愿为官的硕学名儒加入到封建统治阶层中来,而且统治者也可以借此沽得求贤之名。所以征辟作为对察举制的补充,它和察举一起构成了汉代选官制度的总体。

学校培养。通过学校培养而选拔官吏的制度是武帝时正式建立的。太学(国立大学)设五经博士,博士教授的学生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由太常选送的;另一部分由地方郡国选送。学生毕业后,按学习成绩优劣分配到有关机构工作。这一制度在武帝时规模不大,但发展到后来规模逐渐扩大,对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影响巨大。

任子制。任子制是关于任二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员子弟为郎的规定。二千石以上的高官不仅可任子为郎,并且还规定,任职满三年同母的兄弟及儿子也可为郎。这一制度武帝时还实行着。如苏武,因其父苏建从大将军卫青击匈奴有功,封平陵侯,后为代郡太守,苏武兄弟三人“并为郎”。再如霍光因其兄霍去病任为郎。事实证明,任子制也可选拔出优秀人才。如苏武、霍光都是当时杰出的人才。

訾选。这是根据家庭财产多少而实行的选官制度。景帝后元二年(前142年)下诏书说:“现在家产十万以上纳十算算赋的人才能选官,清廉的士人当官不用那么多的家产。有市籍的商人家中财产多也不能当官,家中资产少于十万的也不能当官,朕很可怜和同情他们。于是规定家产四万纳四算算赋的人就可以当官。”这就是说,在景帝这道诏令之前,只有家产达到十万,才能被选拔当官,按文景时的情况,十万钱恰是一个中等人家的家产。这一诏令之后,家产降至四万就可以选拔为官,使得一些家境较为贫寒的人也可以做官,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如桑弘羊,出生于洛阳富商家庭,13岁即为侍中,也就是武帝即位的建元元年(前140年)。他是如何当上侍中的呢?有的学者认为他就是通过“纳訾”入仕的,最后做到御史大夫。卜式也是一位“纳訾”入官的典型。

(二)中外朝制度

西汉初期,丞相位尊权重。至景帝时,相权由丞相独立拥有,权力很大,有很强的独立性。《汉书·百官公卿表》记:“丞相、相国,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在选用官吏、诛讨百官、主持郡国上计以及总领百官朝仪与奏事等诸方面都有权力。这一时期,丞相总行相权,地位显赫,丞相的职责无所不包,名实大致相符。但是,这种情况是与皇权专制制度相抵触的。从一开始,皇帝就对相权心存顾虑,时刻提防潜在的威胁,努力使相权处于从属地位。秦朝时已经通过设左、右丞相和御史大夫的方式对相权进行分散和制衡。汉初,连对刘邦一片忠心的萧何也未逃脱被猜忌的命运。因此,随着政治局势的稳定和封建专制制度的发展,如此集中的相权必然要被分散和转移,皇权必然要加强对它的控制。这种显著变化是从汉武帝时开始的。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着重在中央政权内部强化皇帝个人的权力。在削弱外朝相权变更宰相制度上,武帝从控制丞相人选和丞相职权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选布衣公孙弘为相,从此之后,宰相必封侯。这是汉朝政治制度的一大转变。这就是说,自武帝时开始,做了宰相就可以封侯,而不像过去那样先为有功列侯,而后才能拜相。这说明武帝为了削弱相权,提高皇权,已经改变了常规,在不受资望、能力、阶级等条件拘束的情况下,选用自己认为满意,易于控制的人充任相职。另一方面,丞相职权从武帝开始也逐渐减轻、分流,变得越来越小。如丞相原有的监察郡国长吏之权也为武帝直接派遣的十三州刺史和司隶校尉所取代。

汉代中央官制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汉武帝时期中外朝的出现。中朝也称内朝,是汉武帝刘彻为削弱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权力而设制。外朝又称外廷,是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行政办事机构。汉初,丞相掌朝政,太尉掌管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掌管百官。皇帝只在朝会上对重大朝政做批示。后来,汉朝撤去了太尉一职。汉武帝为了中央集权才设置了中外朝,由中朝对文武百官发号施令。中朝由皇帝的亲信、内侍组成,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是中央集权的一种手段。

中朝官员主要来自于郎中令。武帝太初改制时,将郎中令更名为光禄勋。此官类似皇帝办公厅主任兼宫廷卫戍长官;此官下属设置有:其一,“掌论议”的大夫、中大夫和谏大夫。其二,郎。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另外一个选拔内朝官的机构是少府。其职责是掌管山海池泽,供皇室生活。即供养皇帝的长官,相当于皇室的后勤处长。从这两个机构中选拔出来的中朝官员又可以分成以下两种:一是武帝的左右亲信。这些亲信一部分是从郎中令的下属官员中选出来的。如严助、朱买臣、司马相如、主父偃、严安、东方朔等等。这些人中,严助先为中大夫、会稽太守,后留“侍中”。朱买臣也是先为中大夫,后与严助同为侍中,后又为会稽太守。其后犯法免官,又为丞相长史、侍中。主父偃,先为郎中令、谒者、中郎、中大夫,随后为齐王相。主父偃与严安都曾为郎中,后来严安为骑马令,主管天子骑马。司马相如,景帝时“以訾为郎”,后为成都富人,武帝时又为郎。东方朔,先后为常侍郎、太中大夫、给事中、中郎等。

同类推荐
  • 三国混官录

    三国混官录

    文争武斗,英豪辈出。刀光剑影的三国时代。三国鼎立,风云变化,终归于晋。激烈动荡后,那一幅幅荡人心弦的画面凝固远去,成为历史的瞬间
  • 锦衣杀明

    锦衣杀明

    锦衣卫是干什么吃的?是杀人用的!杀什么人?阻碍大明朝发展的人!尸位素餐,贪官污吏,杀!结党营私,热衷内斗,杀!假传圣旨,陷害忠良,杀!自私自利,拒不缴税,杀!假仁假义,空谈误国,杀!投机倒把,里通外国,杀!藐视大明,虽远必诛,杀!
  • 迷失在一六二九

    迷失在一六二九

    你!没错,就是你,看看你自己,你能做什么?你会做什么?把你丢到公元1629年,大明崇祯二年,那个李自成和皇太极的年代,你能生存吗?没有金手指,没有主角命,完全靠自己的专业和知识,你能生存吗?唯一幸运的是,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的背后,有一个集体,一个现代人的集体。来,试试看吧。-----------------------------本人新书《仙路桃花传》本月正式上架,眼下正是最需要成绩的时候,还请一六二九的老读者,老朋友们给予支持,订阅。如果方便的话,月票,推荐票请投给新书吧,可以加更的。新书期头一个月,每100月票即加更一次!
  •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

    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发现于云南元谋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原始人类;距今四五十万年前居住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的“北京人”,能直立行走,能够制造、使用简单的工具,并懂得使用火,已具备了人的基本特征。近代考古发现了公元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约4000年前至5000年前的陶文、约5000年前至7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质的龟骨契刻符号。这些都是华夏民族悠远起源的见证。后来,大禹治水,平定九州,开启了中国历史王朝盛极必衰更替的序幕。
热门推荐
  • 无意惹帝王

    无意惹帝王

    她说:上苍啊……若您真的有灵请许小女子一个没有他的来世……他说:朕,愿为你袖手天下,放弃这万里河山,你,可愿与我携手天涯!看遍这江山如画?此文完结了!至少正文如此~~~番外啥的~~~~暂时还是浮云……………………看以后吧。
  • 重生炼宝女王

    重生炼宝女王

    都市异能爽文,强强联手,结局一对一!◎◎◎◎◎◎◎◎◎◎◎◎◎前世,她是精干的首席记者,却被无情狠心的渣爹与男友联手杀害灭口。今世,身怀异能,强势重生,她眼神冰寒,手段狠辣:“负过我的人,我要你们千倍偿还!”拥有一双可以点石成金、变废为宝的回春妙手,身负神秘门派的千载传承,让林紫苏成为华夏国最传奇妖孽的炼宝大师。凡是经她祭炼的宝器,下可招财治病,中可杀人无形,上可诛邪镇魔!凡是被她碰到的物品,废物可得新生,顽石能变至宝,化腐朽为神奇!炼宝器、驱邪魔,收萌宠、寻神物、报旧仇、踩人渣……都是她的主业。鉴宝、文物、玉石、医术、经商……也同样是她的主业。上至名流,下至巨星,都是她的主顾。上至八旬老翁,下至三岁孩童,华夏国无人不知她的大名。青年才俊们环绕打转,腹黑少主、型男模特、商界精英、紫衣妖男、人气明星等等费尽心机,只为博她欢心。林紫苏却眼皮也不抬一下:“求交往的帅哥太多,请排个队先。”【精彩片段之一】“你根本炼不出能转运驱邪的护身宝物,完全是在说谎骗钱!”满面嫉妒的女明星失态大吼。林紫苏抱臂淡定回视这胸大无脑的艳丽女星:“忘了告诉你,除炼宝外我还会看相。现在我看你气运暗晦,衰鬼萦身,注定事业要走下坡路。”这时,有人附到女星耳畔低语数句,她当场风中凌乱:“什么?!要解约换女主?”一旁,某男将手机丢还秘书。敢当着他的面给他看中的人添乱,这脑残女星注定一辈子前途无“亮”。【精彩片段之二】“拍卖的玉佩让给你又何妨,希望你到死都戴着它。”看着曾亲手将自己推下深渊的渣爹,她笑得别有深意。一个月后,渣爹染上怪病,官司缠身,亿万家身转眼成空,求天天不应,告地地不灵。【精彩片段之N】尽在文中!
  • 浮华三世,歌尽留离

    浮华三世,歌尽留离

    (正文已完结)她是谁?是草包孱弱的四小姐,还是昏睡寒冰玉床五年的现代人?同一张面孔,一个倾城佳人,一个陋颜遗世,真真假假,错乱了谁的眸?对情嗤之以鼻的她,为何偏偏对他情有独钟,陷得不可自拔?一朝梦醒,素手轻挑,朱唇轻启,一首《魅魂》魅惑天下。衣袂翩翩,缭乱天下的眼……他,白衣飘然,如玉无双,一笑宛如白莲却独独为她绽放。为何却失了‘护你一生一世’的千金之诺……支持新作《温暖如初》
  • 文学概论通用教程

    文学概论通用教程

    这本书是我在给中文系学生连续6轮开设文学概论课的基础上写出来的。6轮课先后试用了3种当今流行的教材,感到各种教材都有自己的优点可以借鉴,但是,能否有一本深入浅出的既讲出了道理又不摆理论面孔的教材?这本书是在几位学生听课笔记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基本上保留了我在上课时的教学口语风格;以“正文+附录”为体例,是为了在损害我自身的观念系统的前提下,提高本书的知识系统性,同时也是为了引导同学们去阅读原著。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赖上冷酷校草

    赖上冷酷校草

    她本是一个普通的学生,转到一个新学校之后却发生了一连串的事件,先是认识校董的儿子,没想到他还有一个很重要很秘密的身份。完了,他真的不是故意撞破他的秘密,为何要被他威胁利用?一个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他们莫名其妙的同居了,她也渐渐的从女仆上升为女友,这还不错。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7卷)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7卷)

    主要内容包括:伊人寂寞、生死回眸、晚点、光头、继父、知音、嵌入灵魂深处的弹头、返祖、点燃一个冬天、天才、刺客、陌生的康乃馨、归途、投诉母亲等。
  • 穿越与另类卷(全球华语小说大系)

    穿越与另类卷(全球华语小说大系)

    本卷《穿越与另类》,既包括最近几年非常流行的穿越小说这一类型,也收入了一些题材比较“另类”的小说。穿越小说中,既有典型的网络穿越小说,也有发表于流行阅读杂志的穿越作品,还有“另类”的穿越小说。“另类”小说中,既收入了贾平凹、莫言等纯文学作家的作品,也选入了耽美和奇幻这两种类型的网络小说。既有文坛巨匠,也有文学新人;既有成名已久的传统作家,也有人气旺盛的网络作家,超越雅俗界限。将穿越小说和“另类”小说汇集于一册,是本卷的特色,而“另类”中,纯文学与网络小说的并行不悖也是本卷选目的特点。
  • 中国年画

    中国年画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 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及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 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 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 ”、“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 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年画》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