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曹操掌权
汉献帝虽然是个摆设,但毕竟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谁把皇帝抢到手,谁就有政治上发号施令的主动权。早在汉献帝逃往河东的时候,袁绍手下的谋士沮授就向袁绍献计说:“应当趁我们开始在冀州站稳脚跟的时候,到西南去迎接献帝,把他迁到邺城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叛逆,谁能抵挡得了呢!”但是袁绍没有接受沮授的主张。与此同时,曹操的重要谋士荀彧也向曹操提出这样的建议:“现在皇帝东流西徙,人们担心帝室的命运,如能在这时迎奉献帝,正符合人们的愿望。用忠于帝室的行动来压制各据一方的雄杰,是一个很重要的策略。应该当机立断,及早行动。”曹操接受了荀彧的建议,刚好献帝也派董承邀曹操灭李傕、郭汜。曹操立即派曹洪领兵西迎献帝。
对于“挟天子以令诸侯”,历来都认为是曹操的得意之作,但如果认真分析三国时期的形势,似乎也不尽然。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24年间,无论是张绣、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公孙瓒,还是刘备、孙策、孙权,没有一个诸侯肯听从曹操的号令。由此可见,曹操空有挟天子之名,而无号令天下之实。
袁绍进攻曹操时,曾令陈琳代写了一篇讨伐曹操的檄文,文中说曹操“豺狼野心,潜包祸谋,乃欲摧挠栋梁,孤弱汉室,除灭忠正,专为枭雄”,连曹操听了,都吓出了一身冷汗,头疼病竟减轻了许多。
可见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为得到了诸侯的强烈抵制。曹操不但没有从中得到好处,还背上了“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的骂名。而且,不仅当时的人都这么骂他,后世近两千年间,曹操也一直是以“奸贼”或者说是“奸雄”的面目出现在历史上的。
曹操想挟持汉献帝号令天下,怎奈诸侯不听;想将汉献帝抛弃,又担心自己“匡扶汉室”的招牌毁于一旦,从而招来万世骂名;想取而代之,又怕引起更强烈的反对,成为天下公敌……所以,汉献帝实际上成了曹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一根鸡肋。
曹操进京后,在朝廷当权的人物中,以杨奉的兵马较强,率军守梁县(今河南临汝)。董承、韩暹留在京师。他们之间虽表面上联合一体,实际上却勾心斗角,矛盾重重。曹操决定先利用杨奉,便通过早已和自己友好、这时在朝廷任议郎的董昭,给杨奉写信表示愿意与他合作辅佐王室。此时杨奉正感势孤力单,见信大喜,对诸将说:“曹操在许昌,离我们很近,有兵有粮,应该依靠他。”于是,他和诸将一同上表,请献帝拜曹操为建德将军,又迁为镇东将军,袭父爵为费亭侯。
这时,韩暹矜功专恣,董承对他不满,又无力对付他,便在暗中召曹操进兵。曹操大喜,亲率大军赶到洛阳,朝见献帝。韩暹自料不敌曹操,逃出京城。献帝任命曹操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参与朝政。尽管如此,曹操想要巩固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真正能够“奉天子以令不臣”,还要费很大气力。有一次曹操问董昭:“现在我到了洛阳,你看今后应该怎样做?”董昭回答说:“将军兴义兵以诛暴乱,现在又入朝天子,辅佐王室,这是五霸之功。但是这里的将领们,各怀异心,未必服从。留在洛阳匡弼朝政,必有许多不便,最好的办法是将天子迁到许昌去。但是朝廷几次迁徙,现在刚还旧京,再移动恐怕会造成麻烦,愿将军权衡利弊,采取对策。”曹操认为迁都许昌确实是个好办法,但又担心受到掌握精兵、屯驻于梁县的杨奉的阻挠。对此,董昭说:“杨奉势孤少援,愿意同将军合作。将军迁为镇东将军,袭费亭侯,就是杨奉起的作用,应该及时选派使者重重答谢他,把他稳住。我们可以对他说:‘洛阳已残破不堪,没有粮食,想暂时把献帝接到鲁阳(今河南鲁山)去。鲁阳离许昌很近,粮食供应没有困难。’杨奉为人勇而无谋,必定不会多疑。”曹操按董昭的意见实行,杨奉果然信以为真。曹操便把献帝转移到了许昌,改年号为建安,以许昌为都城。献帝任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于是,曹操总揽中央大权,朝廷国政先禀报曹操,然后方奏天子。从此,汉献帝就变成了曹操进行统一战争的政治工具。曹操用汉献帝的名义,任命荀彧为侍中,守尚书事,任命程昱为尚书。以后曹操又任命荀彧的侄子荀攸也担任尚书职,军队出征时,担任谋士。
(二)衣带诏事件
汉献帝看到曹操横行霸道,没把自己放在眼里,就想把曹操除掉。一天,献帝哭着对伏皇后说:“朕自即位以来,奸雄并起,先受董卓之殃,后遭李傕、郭汜之乱。常人未受之苦,吾与汝当之。后得曹操,以为社稷之臣;不意专国弄权,擅作威福。朕每见之,背若芒刺。今日在围场上,身迎呼贺,无礼已极!早晚必有异谋,吾夫妇不知死所也!”
伏皇后悲叹道:“满朝公卿,俱食汉禄,竟无一人能救国解难?”此时,伏皇后之父伏完进言:“帝后休忧,吾举车骑将军国舅董承可除国害。”随后献计:“陛下可制衣一领,取玉带一条,密赐董承,早除曹操。”
献帝依计作一密诏,咬破指尖,以血书之,暗令伏皇后缝于玉带紫锦衬内,却自穿锦袍,自系此带,令内史宣董承入。献帝说:“高祖起自泗上亭长,提三尺剑,纵横四海,三载亡秦,五年灭楚,遂有天下,立万世之基业。祖宗如此英雄,子孙却如此懦弱,岂不可叹!”随后又对董承说道:“朕想卿西都长安救驾之功,未尝少忘,无可为赐,今将锦袍赠之。望卿当衣朕此袍,系朕此带,常如在朕左右也。”
董承谢恩归家,夜深人静,将锦袍反复察看,并无一物。董承暗思道:“皇帝赐我袍带,命我细看,必非无意,今不见 甚踪迹,不知为何?”遂又取玉带细看,反复寻之,仍无他物。正欲伏几而寝,忽然灯花落于带上,烧着背衬,隐见血迹。急取刀拆开视之,乃献帝血书密诏。写道:“朕闻人伦之大,父子为先;尊卑之殊,君臣为重。近日操贼弄权,欺压君父;结连党伍,败坏朝纲;敕赏封罚,不由朕主。朕夙夜忧思,恐天下将危。卿乃国之大臣,朕之至戚,当念高帝创业之艰难,纠合忠义两全之烈士,殄灭奸党,复安社稷,祖宗幸甚!破指洒血,书诏付卿,再四慎之,勿负朕意!建安四年春三月诏。”
董承阅毕,涕泪纵横,夜不成眠。事后通过多种关系,联络四方忠义之士,欲除曹操。不料,事情败露,曹操派人直入董承卧房内,搜出衣带诏及义状。曹操看后,怒火中烧,冷笑道:“鼠辈安敢如此!”遂命“将董承全家良贱,尽皆监禁,休教走脱一个”。曹操回府后,以诏状示众,急召众谋士商议,欲废献帝,更立新君。程昱进谏道:“明公所以能威震四方,号令天下者,以奉汉帝名号故也。今诸侯未平,遽行废立之事,必起兵端。”曹操采纳程昱之议,只将董承等人及其全家老小押送各门处斩,被杀者共七百余人。
曹操杀了董承等人,怒气未消,遂带剑入宫,来杀董承之妹董贵妃。董贵妃为献帝所宠爱,已怀身孕数月。当日献帝正在后宫与伏皇后私议董承之事至今尚无音信。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带怒容,献帝大惊失色。曹操怒斥道:“董承谋反,陛下知否?”献帝嗫声说:“董卓已诛矣。”曹操横眉怒斥:“不是董卓,是董承!”献帝知道玉带诏的事已经暴露,只好说:“董承是有罪,应当法办。”曹操得寸进尺,说:“董承之妹在宫中,也应拿下。”说完喝令兵士擒拿董贵妃,一会儿董贵妃被抓了来。献帝哭着哀求曹操,说董贵妃已有身孕,望丞相见怜。伏皇后也请求先将董贵妃贬于冷宫,等她生了孩子再治罪。曹操不理帝后的请求,命卫士将董贵妃推出宫外处死。献帝毫无办法,眼看着董贵妃被活活勒死。此后,曹操进一步加强了对皇室的控制,汉献帝犹如笼中鸟,彻底失去了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