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第四章 变则通,通则久
没有人会拒绝善意的接近
千利休是丰臣秀吉时期有名的文化领袖,他精于茶道和插花,因此常被秀吉邀去表演。但千利休总不配合,多次得罪丰臣秀吉,丰臣秀吉将他放逐到外地。
听到这件事的德川家康急急赶到丰臣秀吉的房中,丰臣秀吉正气得青筋暴跳,吼叫如牛。看到这一幕,德川家康倒平静下来,对丰臣秀吉施了一礼,不慌不忙地说:“大人,对木像处以钉刑,前所未有,真是了不起啊!”丰臣秀吉却苦笑着说:“什么钉刑啊,那不是了不起,而是我的耻辱!”
但是德川家康坚持说,京城人的人都认为是了不起的行为。他还解释说,大家都认为,丰臣秀吉内心喜爱千利休,可是如果不处罚他,不能让天下人信服,因此才这样富有创意地处罚了他,这是了不起的事。如此一来,丰臣秀吉明白了德川家康的意图:他是来救千利休一命。
但是他只猜中其一,未猜中其二,德川家康的真实意图乃在于保护大德寺——连千利休本人都可以饶恕,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更应该可以网开一面吧。他就这样巧妙地保护了大德寺。
所谓其来也渐,其入也深,有时候直来直去地说话,效果往往不如迂回曲折。中国古代的触龙说赵太后,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公元前265年,赵太后刚执政不久,秦国便发兵前来进攻,于是赵国求救于齐国。但齐国提出必须以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做人质,才肯发兵相救。赵太后舍不得小儿子,坚决不允:“从今日起,有谁再提用长安君做人质,我就往他脸上吐唾沫!”
有一天,左师触龙要面见赵太后,赵太后知道触龙一定是为了劝谏此事而来,于是她便准备痛骂他一顿。不想触龙慢条斯理地走上前,见了太后才说:“老臣的脚有毛病,行走不便,因此好久未能来见您,我担心太后的玉体违和,今天特地来看望。最近您过得如何?饭量没有减少吧?”太后答道:“我每天都吃粥。”触龙又说:“我近来食欲不振,但我每天坚持散步,饭量才有所增加,身体才渐渐好转。”
赵太后听触龙不提人质的事,怒气渐渐消了。两人于是亲切地聊了起来。
触龙向赵太后请求道:“我的小儿子最不成才,可是我偏偏最疼爱他,恳求太后允许他到宫中当一名卫士。”太后马上问触龙:“他几岁了?”触龙答:“十五岁。他年岁虽小,可是我想趁我在世时,赶紧将他托付给您。”赵太后听到触龙这些爱怜小儿子的话,深有同感:“真想不到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呀!”触龙说:“恐怕比你们女人还更甚呢!”触龙见时机已到,就说:“老臣认为您爱小儿子爱得不够,远不如您爱女儿那样深。”
触龙进一步解释道:“父母爱孩子,必须为孩子作长远的打算。想当初,您送女儿远嫁燕国时,虽然为她的远离而伤心,可又希望她的子子孙孙相继在燕国为王。您为她想得这样长远,这才是真正的爱。”
太后信服地点了点头。触龙接着说:“您如今虽然赐给长安君许多土地、珠宝,但若不使他有功于赵国,您百年之后,长安君能自立吗?”
太后终于同意给长安君准备车马、礼物,送他去齐国当人质,并让他催促齐国出兵。长安君到达齐国不久,齐国就出兵解了赵国之围。
触龙说服赵太后,便是运用了迂回策略。
没有人会拒绝善意的接近。规劝别人时,不直接将话说破或用其他的方式巧妙地点破,既达到了说服对方的目的,又显出了自己独到的智慧和办事方法。德川家康和触龙巧用迂回出击,制造契机,达到了轻松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对我们处理事情、解决问题,是一种很好的借鉴。
绕过暗礁,曲径通幽
在进攻丰臣秀赖之前,德川家康慢条斯理地从二条城出发,连马都不骑,只是坐着轿舆,给人的感觉压根不像是出征,而是在优哉游哉地游山玩水。与德川家康一起前来攻打大阪城的盟军已经抵达平野,秀忠也早就按时到了平野战场,可是德川家康竟然“晃晃悠悠”地绕到了奈良城,当夜以慰劳将士为名,令人请来了能乐艺人,演出了著名剧目《肋谣》。
最让人费解的是,德川家康找来了丰臣秀吉的旧日家臣中井大和,要让他建造一座炮台,这座炮台可以作炮轰天守阁之用,然而,他又对中井大和说,即使建好了炮台,将从红毛人那里买来的大炮架上去,也可能一炮不发。
其实德川家康的心思十分隐秘,除了中井大和,没有告知第二人。他的心思乃是:用天下盟军的声势,以及大炮的威慑力,胁迫丰臣秀吉的遗孀淀夫人议和,这样可以不需流血漂杵,也能解决天下之事。
《孙子兵法》中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一个问题有多把钥匙打开,其中就有最吻合的一把,可以减少很多力气。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就想大规模地扩建皇家的苑囿,东起函谷关,西到陈仓县,在这大片土地上放养飞禽走兽。这么一来,不知要造成多少老百姓无家可归、流离失所了。优旃决定找个机会劝劝秦王,这一天,朝中正在商议这件事,优旃一听,就对秦始皇说:“好哇!真是个好主意!大王,还可以在里面多放养一些麋鹿,这样一则方便大王打猎;二则,若是有敌寇来侵犯,我们就可以让麋鹿用长角去抵他们,看他们怕不怕!”优旃一边说着,一边低头弯腰,两手作出长角的模样,模拟起麋鹿顶触的动作来。秦始皇看了,哈哈大笑起来,也明白了优旃的真实意思,不再提起扩建的事了。
有些话不能直言,便得拐弯抹角地去讲;有些人不易接近,就少不了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搞不清对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就要投石问路、摸清底细;有时候为了使对方减轻敌意,放松警惕,我们便绕弯子、兜圈子,甚至用“顾左右而言他”的迂回战术,将其套牢。
太刚的东西容易断,人也一样。如果一个人没有点韧性,碰到南墙也不回头的话,往往要受挫。必要的时候,人应该弯一弯、转一转,在迂回中寻求前进,学会圆融处世。
做人不能成为一个直筒子,尤其在与人交谈中,慷慨激昂、锋芒外露固然是一种本事,但委婉相处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本事。正所谓曲径通幽,轮船正是善于绕,才能避开险滩暗礁,一帆风顺。
于不利中觅良机
在日本的战国时代,朝秦暮楚、背信弃义的事情屡见不鲜,而德川家康与织田信长之间长年保持着信义的联结,这在战国时代来说是罕有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似于保护国与依附国的关系,德川家康实力稍逊,在某种意义和某种程度上需要织田信长的保护,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日本天正十年(1582)六月二日,织田信长在本能寺被自己的家臣明智光秀杀害,德川家康在路上知道了这个消息,大吃一惊,第一反应是切腹追随信长公。
然而德川家康最终没有这样做,他率领着家臣,历尽艰险,回到领地。并且,因为织田信长被杀,信长的新领地甲斐国发生了骚乱,家康为了平息骚乱而出兵甲斐,接着又夺取了信浓国。甲斐和信浓就这样归入了家康的势力范围。这样一来,家德川家康不但没有遭受损失,反而拥有了骏、远、三、甲、信五国。
善于从不利中发现有利情况,再抓住机会重新崛起,这是聪明人应对危机的最好选择。不被覆巢压碎完卵,一代女皇武则天也是一例。
唐太宗对武则天非常宠爱,但当时宫中观测天象的大臣指出:唐朝将遭“女祸”之乱,有一个姓武的女人将代李姓为唐朝皇帝。太宗便在全国范围内搜查符合观测天象者所述条件的武姓女人,并一一处决,但对武则天一直不忍下手。
唐太宗晚年大服丹药,仍抵挡不住衰老,而武则天此时风华正茂,一旦太宗离世,便要老死深宫,所以她时时留心另择新枝的机会,于是就依傍上了未来的皇帝——太子李治。
唐太宗自知将死,仍不忘如何确保李家江山的长久,要让颇有嫌疑的武则天跟随自己一同去见阎罗王。临死之前,李治和武则天都在他床边,他当着太子李治的面问武则天:“朕这次患病,一直医治无效,病情日日加重,眼看着是起不来了,你在朕身边已有不少时日,朕实在不忍心弃你而去。你不妨自己想一想,朕死之后,你该如何自处呢?”
武则天是冰雪聪明之人,哪里听不出自己身临绝境的危险,怎么办?她心里清楚,只要现在能保住性命,就不怕将来没有出头之日。于是她赶紧跪下说:“妾蒙圣上隆恩,本该以死来报答。但圣躬未必即此一病不愈,所以妾才迟迟不敢就死。妾只愿现在就削发出家,长斋拜佛,到尼姑庵去日日拜祝圣上长寿,来报效圣上的恩宠。”唐太宗一听,连声说“好”,并命她即日出宫,“省得朕为你劳心了”。
唐太宗本来是要处死武则天,但毕竟自己很喜欢她,心里多少有些不忍,现在武则天既然主动抛却一切,脱离红尘,去当尼姑,那么对于子孙皇位而言,就不可能有什么危害了。武则天拜谢而去。李治也借机溜了出来,对武则天呜咽道:“卿竟甘心撇下我吗?”武则天满脸的忧伤,她回身仰望太子,叹了口气说:“主命难违,只好走了。”
太子道:“你何必自己说愿意去当尼姑呢?”武则天把自己的担心告诉了李治:“我要不主动说出去当尼姑,只有死路一条。只要殿下登基之后,不忘旧情,那么我总会有出头之日……”太子李治佩服武则天的才智,当即解下一个九龙玉佩,送给武则天作为信物。太子登基不久,武则天很快又被召回宫中。
武则天为自己寻找的退路着实不错——出家为尼,既宽了太宗的心,又能让李治日后解救她重新回宫。对于德川家康和武则天来说,织田信长和唐太宗之死就意味着“覆巢”,如何不被殃及,必须随机应变,巧妙保护自己。德川家康退出京都,回归自守,并趁机扩张;武则天出家为尼,而后攀附李治,再次发达,都是一样的道理。
不断变化,保住不变的成功
丰臣秀吉在基本上平定天下之后,开始想着怎样改变之前军阀混战、天下大乱的局面。他认为,在他统一日本之后,基本上只有三种情况下会发生战事。
第一,有人敢不服丰臣秀吉,不过这个可能性比较小,因为天下再无人敢反抗他了。那么,只有另外两种情况,可能会发生战争:第一,有大名相互争夺领地;其二,就是百姓受到恶意的煽动而造反。因此,他就要寻找方法,找到防止这些情况发生的根本大计。
具体说来,重新丈量日本的土地,只要将每一寸土地准确地分配到大名那里,大名们便不能再相互争夺,如果有人争抢土地,便是与丰臣秀吉为敌,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出兵,以一个警察的身份维持秩序。
丰臣秀吉之所以能继织田信长之后,控制日本全局,与其机变无穷的创造力大有关系。重新丈量土地的办法就是一个发前人所未发的举措。天下的情况变了,就不能墨守成规,抱着原来的制度设施不予改变。只有采用新办法,指定新制度,才能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很好地治理天下。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随机应变是适应环境的一项基本要求。这种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会随着我们的阅历的增加而变得丰富。
佛瑞迪是一个只有16岁的少年,在暑假来临的时候,他对爸爸说:“爸,我不要整个夏天都向你伸手要钱,我要找个工作。”父亲对佛瑞迪说:“好啊,佛瑞迪,我会想办法给你找个工作,但恐怕不容易,现在正是人浮于事的时候。”
“你没有弄清楚我的意思,我并不是要您给我找个工作的,我要自己来找。再说,您也不要那么消极,虽然现在人浮于事,可我还是可以找个工作,因为有些人总是可以找到工作的。”
“哪些人?”父亲带着怀疑问。
“那些会动脑筋的人。”儿子回答说。
佛瑞迪在求职招聘广告中仔细寻找,找到了一个很适合他专长的工作。广告上说找工作的人要在第二天早上8点钟到达42街的一个地方。佛瑞迪并没有等到8点钟,而在7点45分就到了那儿,即使如此,那时也已经有20个求职者排在前面,他是第21位。
怎样才能引起面试者的特别注意进而赢得职位呢?佛瑞迪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了一些话,然后折得整整齐齐,走向秘书,恭敬地对她说:“小姐,请马上把这张纸条交给你的老板,这非常重要!”
秘书小姐感觉到这个小伙子与众不同,身上散发着一种自信的气质。她把纸条收下了。秘书小姐看了纸条不禁笑了起来,并立刻站起来走进老板的办公室,把纸条放在老板的桌上。老板看完纸条笑了起来,因为纸条上写着:“先生,我排在队伍的第21位,在您看到我之前,请不要作出决定。”
毫无疑问,佛瑞迪最后得到了这份工作。这是他善动脑筋的应有结果,也可说是智慧让他赢得了成功。简单的几句话,马上扭转了处于劣势的局面。
没有变通的学习就像在拍一只干瘪的皮球,永远不会弹跳起来,更不可能体会高空所带来的新奇感。工作需要变通,变通可以提升我们工作的竞争力,带领我们在事业的天空展翅高飞。生活需要多变,为单调的生活注入活力,它能帮我们突破层层困境,让我们在辉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