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7000000006

第6章 河北梆子历代名家(2)

天津解放前夕,银达子到广播电台为商店做广告,用收入来挽救濒临灭绝的河北梆子剧种。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后,银达子倡议组建“复兴河北梆子剧团”。不仅演传统戏,还演新戏配合新中国的政治宣传,如《兄妹开荒》等。

1953年,银达子又与韩俊卿等组建国营天津市河北梆子剧团,排演《秦香莲》作为建团献礼,后来出任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副院长。

1953年秋,银达子奔赴朝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慰问演出。

接着,银达子以天津市人民代表的身份与另一代表韩俊卿倡议筹建天津市戏曲学校,培养京剧、评剧、河北梆子三大剧种的接班人。这一提案经天津市人民政府采纳,后来很多活跃于舞台上的中青年戏曲演员都是在那时培养的。这样,银达子继往开来,为复兴河北梆子立了一大功。

1959年11月,银达子在北京出席全国工交财贸系统群英会时,因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时年64岁。

(七)金刚钻

金刚钻本名王莹仙,1900年生于北京。9岁开始学戏,师承刘小仲与青菊花(文和),学演梆子青衣。12岁以金刚钻为艺名,在北京三庆园、广德楼等戏园演出。后定居天津,从艺数十年,演戏活动范围很广,在上海、北京、汉口、奉天、张家口等地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金刚钻由著名皮黄(京剧前身)演员李春来介绍到上海后,参加梆子、皮黄“两下锅”的临时戏班,演出于春仙茶园。当时,很有名望的皮黄、梆子演员均在这个戏班。金刚钻与这些名家同台演出,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取众家之长融入梆子剧种,艺术水平大为提高。民国初年,金刚钻与小香水、张小仙、小荣福并称“青衣四杰”,后来又荣获“梆子大王”的美誉。

金刚钻对于河北梆子女声唱腔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青衣行当的代表人物。金刚钻不仅河北梆子演得出色,京剧也唱得不同凡响。她经常一日演两场,每场剧种不同,行当不同,演法不同,被传为佳话。

民国初年,著名女演员小香水由青衣改攻老生之后,与金刚钻一生一旦合作了很长时间。这两位剧坛挚友,一位获得“秦腔泰斗”的美誉,一位享有“梆子大王”的美誉。

金刚钻的私生活严肃清白,在那极为污浊的社会里也无可挑剔。金刚钻身处险境,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定信念。她洁身自爱,不肯随俗逐浪,无论是手握生杀大权的权贵,还是腰缠万贯的富豪,有欲登门一睹姿色者,均遭严拒。

金刚钻对于公益事业非常热心,常参加赈灾义演,分文不取。1927年7月,她参与组织天津艺曲改良社,在天津东天仙戏院举行义演,将所有收入寄往上海支援五卅运动。

20世纪40年代,河北梆子日趋凋落,艺人星散,班社寥寥无几。京剧界的一些好友都劝金刚钻改唱京剧,戏院老板也出高薪邀请,但她执意不肯。她以秦腔门户支柱自许,绝不改弦更张。她与小香水、银达子、韩俊卿等志同道合的同行组织梆子戏班,固守天津中华茶园,苦苦支撑。为组班底,她将私有戏箱变卖,又和银达子一起到电台以演唱方式为商业做广告,将微薄收入平分给同班艺人维持生活。由于他们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矢志不渝,使天津的河北梆子终于维持到解放而没有解体。

中年以后,金刚钻百病缠身,体力衰弱,难以应付频繁的演出。但是,为生活所迫,她又不得不终年带病登台。

1948年4月9日下午, 金刚钻在天津中华茶园演出《拣柴》时,在台上突然晕眩。为了保证演出完整,她以顽强的毅力坚持把戏演完。结果,戏刚收场,她就昏倒在后台。同班艺人找来一辆平板车将其送往医院,因医治无效,于次日上午病逝。

金刚钻这位为丰富河北梆子艺术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戏曲艺术家,生前一贫如洗,死后竟无钱购买棺木。多亏德高望重的银达子急公好义,借演《烧骨计》之机,身穿孝服跪在戏台上哭诉金刚钻的凄惨晚景,向观众求助。不少观众出于对金刚钻的敬重和同情,纷纷往台上抛钱。银达子率戏班同仁用这些观众捐助的钱,总算把金刚钻草草安葬了。

(八)韩俊卿

韩俊卿生于1915年,一说生于1916年,籍贯不详,5岁时被卖到河北雄县戏曲艺人韩月夫(一说韩月恒)家学艺,12岁登台,成为青衣、花旦、武生、刀马旦、彩旦兼演的角色。1929年,韩俊卿入郝老成河北梆子班学艺。由于她终年苦练,年增艺长,不久便成了著名的河北梆子演员。

1937年之后,韩俊卿演出于天津各大戏院,声名鹊起。可惜好景不长,她因生天花依然日夜两场演出,声带疲劳过度,导致败嗓。她为了负担一家人的生活,继续登台献艺。不得已,她只好按照病变后的嗓音摸索新的唱法,演唱时尽量避开高腔高调,专在中、低音区迂回。她的唱腔声音宽厚,与传统的高亢、激越风格有明显的差异。与此同时,她为弥补唱功缺憾,努力在表情动作方面下工夫。不久,她在艺术实践上的出新,被天津群众认可,也受到同行的首肯。她这种以平腔低调、缠绵悱恻为特色的唱法,世称韩派,成为河北梆子旦行的新流派。她的表演细腻传神,唱腔低回婉转,浑厚甘甜,吐字清晰。在表演上,她打破青衣重唱不重做的陈规,根据人物的需要大胆地把京剧、昆曲等姊妹艺术的精华融入河北梆子旦行的表演之中。

1949年,韩俊卿加入天津移风剧社。

1952年,韩俊卿参加天津实验秦腔剧团。这年,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在北京举行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天津市选派韩俊卿、银达子、金宝环等名角进京,与河北省的贾桂兰、北京的李桂云等名角一起,联合组成河北梆子代表团参演。在这次有23个剧种、近百个剧团1600多位各地演员参演的盛会上,韩俊卿主演《秦香莲》,以独具特色的声腔和丰富细腻的情绪表演塑造出善良果敢、爱憎分明的古代妇女形象,深深地打动了观众和戏曲界同行。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在观摩演出座谈会上赞叹说:“同是表现秦香莲的故事,韩俊卿同志演得那样真情动人。我们京剧《铡美案》,怎么就演不过韩俊卿的梆子呢?”这次会演,韩俊卿捧回演员一等奖,为天津争了光,也坚定了市政府全力扶持梆子艺术的决心,翌年便成立了由银达子、韩俊卿、金宝环任主演的天津市第一家国营戏曲剧团。

1958年,天津河北梆子剧院建立,市委书记办公会任命韩俊卿为副院长。不久,市委宣传部让这位有38年舞台经验的老艺术家到小百花剧团专门从事课徒传艺。韩俊卿愉快地服从工作需要,把家搬到剧团的集体宿舍,早起时看学生练功,晚上陪学生演戏,不分白天黑夜,把全部精力用在教学上。

韩俊卿擅长的剧目有《秦香莲》《打金枝》《三上轿》《荒山泪》《孔雀东南飞》《窦娥冤》等。

(九)王玉磬

王玉磬于1923生于河北省安新县,父亲陈栋才是河北梆子有名的演员,在冀中一带很有名气;她二姐王玉钟攻花旦,三姐王玉鸣唱青衣,在社会上也都小有名气。

王玉磬6岁开始跟随师叔王文炳学演梆子老生,很小就在台上表演《胡迪骂阎》《走雪山》等折子戏。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冀中平原的日本鬼子和汉奸横行霸道,民不聊生,艺人难以生存。于是,王玉磬到天津,在以银达子、韩俊卿为主演的戏班里搭班唱戏。这期间,她曾得到女性老生名家小香水的指教,为她后来在艺术方面取得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玉磬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结实纯正,宽浑明亮,无女子脂粉之音,透出一派男子阳刚之气。她的唱腔取“何派”(何达子)与“元派”(小元元红)之长,别具一格。她的演唱技法十分精湛细腻,慷慨时如虎啸龙吟,大气磅礴;柔润处似泉水叮咚,雅韵声声。她与名琴师郭筱亭共同创造的老生“反调”和“悲调”,大大丰富了河北梆子的老生唱腔。

早在清朝同光年间,天津就是河北梆子名角荟萃之地。在封建势力的摧残和日寇铁蹄的蹂躏下,河北梆子急剧衰落,到解放前夕,几乎濒临灭绝了。许多老艺人或逃亡他乡,或弃艺改行。这时的王玉磬虽然在剧坛已经崭露头角,却照样穷困潦倒,每天去戏园子演出,连电车票都买不起,往返全是步行。早上买一碗素丸子汤,泡一块豆饼,勉强对付一天。有人劝她不要唱戏了,干点别的吧,可她说什么也舍不得放弃唱梆子这一行。她在前辈艺人银达子的提携下,苦苦地坚持着,不甘心祖辈相传的梆子在她手里消亡。

1949年天津解放,王玉磬终于熬出了头。梆子剧团国营后,艺人的生活有了保障。1954年,天津市举办第一届戏曲会演,王玉磬在《杀庙》里扮演韩琦,获得演员一等奖,从此,她的知名度越来越大。

1958年,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成立,王玉磬与银达子、韩俊卿、金宝环、宝珠钻并列为五大主演。

王玉磬虽然又矮又瘦,但扮出戏来却格外大气,十分挑台。她擅演《辕门斩子》《太白醉写》《江东祭》之类以唱功为主的剧目。她嗓音极佳,一般演员难以相比。她的声腔师承前辈名家小香水,但不局限于一句一腔地模仿,而是以小香水的行腔作基础,把何达子的阳刚奔放、小元元红的委婉俏丽、银达子的中音宽厚等各派优长兼收并蓄,最终形成独特的个人演唱风格。她嗓音高亢洪亮,演唱时中气十足,一连四五十句的唱段,她都能唱得从容自若。一句“大拉腔”可以延续十几个小节,一气呵成,令人回肠荡气。她的唱功之所以能够进入炉火纯青的境地,绝非单凭嗓音得天独厚,更在于她通过苦练掌握的用气息控制声音的强弱、高低、虚实、收放等唱功技巧,因此她能在润腔时自然巧妙地处理好欲擒故纵、欲扬先抑、欲强先弱的辩证关系,使声腔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

王玉磬在认真继承优秀传统艺术的同时,还积极排演新编剧目,有时还移植剧目。她先后在《赵氏孤儿》《苏武》《五彩轿》等剧中扮演主要角色。这些新剧目为她编创新腔、设计形体动作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自由天地。

1958年,王玉磬在排练《苏武》时,与琴师郭小亭合作,在原有女声反调二六板的基础上创作了男声“反梆子”新板式,用在苏武的核心唱段里,演出效果十分强烈,并被各地同行迅速效仿,现已成为男声唱腔不可或缺的固定板式。

王玉磬除了舞台演出外,还对自己几十年的演出实践进行总结,对一批老剧目本着去芜存菁的原则,反复锤炼,精雕细琢。经她整理的《苏武》《太白醉写》《辕门斩子》等剧中的唱段,已经成了广为传唱的经典之作。中国唱片总公司把这些唱段编辑成唱片,出版后极受各地戏迷的欢迎。她主演的《辕门斩子》还被拍摄成戏曲影片,并翻制成VCD光盘在全国发行。

为了尽快培养新的人才,王玉磬主动承担了课徒传艺的任务。几年间,她把剧院里的马惠君、张敏、李淑英、陈秀兰等青年演员收为徒弟。后来,沧州、石家庄、任丘县、北京市的一些中青年演员要求拜王玉磬为师,王玉磬都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她把自己在几十年演出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弟子们,有时甚至抱病为徒弟说戏,演出时把学生叫到剧场去观摩。

王玉磬一生为河北梆子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十)张淑敏

张淑敏于1937年生于北京,14岁时拜著名河北梆子演员李桂云为师。她细心学习李桂云的唱法,唱腔柔美,咬字清晰,有韵有味。15岁时又拜著名河北梆子演员贾桂兰(小金刚钻)为师,跟随贾老师到河北省学戏。1953年16岁时,张淑敏正式参加了河北省河北梆子剧团,同年冬随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赴朝慰问演出。

张淑敏经常学习兄弟剧种的演唱方法,提高自己演唱上的表现力。她嗓子好,高音清脆明亮,低音浑厚刚健,中音圆润畅通。她既融会了李桂云的柔润唱腔,又掌握了贾桂兰的高亢、激昂的特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

张淑敏熟练地掌握了河北梆子的“颚音”“嗽音”“夯音”“吞音”“逗音”“喷音”等多种演唱技巧和各种共鸣音的运用方法。她最善于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不同的人物性格。她扮演的杜十娘被我国戏剧界知名人士誉为“一件成熟的艺术精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张淑敏以她高超的演唱艺术,卓越的表演才能,受到北京、天津、上海、福建、南京及河北省广大地区观众的热烈欢迎。

张淑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起来的河北梆子演员的优秀代表。她拜李桂云、贾桂兰为师学艺,又在组织安排下受教于梅兰芳、荀慧生、常香玉等著名艺术家,在艺术上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她的唱腔艺术集各家各派之长,汲取姊妹艺术的精华,具有时代气质,能独树新风,别开生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张淑敏的代表剧目有《杜十娘》《龙江颂》等。

(十一)张惠云

张惠云于1941年生于河北高阳。

7岁开始随母亲张凤仙学习河北梆子,并配戏演娃娃生。

8岁开始演主戏,她的行当是青衣、闺门旦。

10岁时随父母参加了冀中九分区剧社,14岁加入河北定县梆子团,学演了《王宝钏》《秦香莲》《王春娥》《蝴蝶杯》《断桥》《拣柴》等,在团里挑起了大梁。

1959年,张惠云调入河北省跃进梆子团,跟随著名表演艺术家刘香玉学习她的看家戏《夜宿花亭》。

1963年,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先生又亲授张惠云《香罗带》《临江锋》,使其演技更上一层楼。

在此期间,张惠云主演的《夜宿花亭》《望江亭》《陈三两》《秦香莲》《蝴蝶杯》等剧目久演不衰。

1984年,张惠云在河北电台举办的首届河北梆子“鸣凤奖”中夺冠。

1985年1月,中国剧协为她举办了专场推荐演出,她以《陈三两》《夜宿花亭》两戏捧得了第三届中国戏曲最高奖“梅花奖”。

张惠云演出的《夜宿花亭》已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录制成资料片永久保存。

1985年12月,河北省委、河北省政府授予张惠云“优秀表演艺术家”称号。

因张惠云成绩显著,自1992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成为国家一级演员。

张惠云演出的剧目主要有《陈三两》《夜宿花亭》《秦香莲》《拾玉镯》《王宝钏》《王春娥》《望江亭》《蝴蝶杯》等。

同类推荐
  • 歌剧的误会

    歌剧的误会

    《杨燕迪音乐文丛:歌剧的误会》收入杨燕迪教授近年有关歌剧的散文和评论。歌剧作为特殊的艺术体裁,其间必然涉及音乐、文学、戏剧、景观、舞蹈等各类艺术品种的交叉与融通。就“音乐人文”的关切而论,歌剧自然是最适合这一解读视角的音乐种类之一,这也是杨燕迪教授近年持续关注歌剧并从事歌剧解读和批评的个中缘由。这些篇什中,有的属于歌剧原理性的散议,有的是具体歌剧的导赏性剖析,有的则是歌剧演出之后的评论……所涉及的歌剧作曲家和剧目基本属于在国内舞台上演过的“主流”,但也有一些针对从未在中国舞台上亮相过的现代歌剧的引介。
  • 死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死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死水》采用了象征和反讽的艺术手法,全篇深刻揭露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表现了作者与这个黑暗政府势不两立的决心。...
  • 杂剧艺术上(生命百科)

    杂剧艺术上(生命百科)

    白朴杂剧杂剧艺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楔子(冲末扮张守珪引卒子上,诗云)坐拥貔貅镇朔方,每临塞下受降王。太平时世辕门静,自把雕弓数雁行。某姓张,名守珪,见任幽州节度使。幼读儒书,兼通韬略,为藩镇之名臣,受心膂之重寄。
  • 皮影戏

    皮影戏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皮影戏》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湖北黄梅戏剧目研究

    湖北黄梅戏剧目研究

    本书为湖北黄梅戏剧目研究小结,书中涵括了1984到2011年流传于湖北的黄梅戏剧目。
热门推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一生的资本

    一生的资本

    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最为推崇的励志奇书;《纽约时报》世界百年十大财富经典之一;改变了世界千百万贫苦人民命运的成功绝学。成功可以借鉴,传奇可以复制。只要决心成功,失败就不会让我们永远贫穷。改变命运从掌握人生的资本开始!
  • 宙斯神像的诅咒

    宙斯神像的诅咒

    被囚禁的学者,被遗忘的部族,宙斯的诅咒逐一应验……还等什么,翻开“奇迹之旅”你就能得到,一次前往神秘遗址的机会!一场惊心魂魄的冒险旅途!!数轮挑战智力的头脑风暴。
  • 世界级精英是这样炼成的

    世界级精英是这样炼成的

    无论是商场,还是政界,都有这些精英们的身影,不论是谁,他们的成功都得益于家庭教育。本书为您精心准备了众多世界级精英的成长故事,向您揭示他们的家庭给予了他们的教育和熏陶,相信阅读此书,一定能让你深感震撼,并在震撼之余,从中汲取营养,从而对你的教子提供有效的帮助。
  • 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做人术

    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做人术

    本文主要内容为:做人的智慧、挺起胸膛做人、踏踏实实做人、做人要善于言谈、做人要豁达、做人要乐观、做人要学“忍”经、做人要有弹性、做人要有上进心。
  • 你该知道的中国历史(下)

    你该知道的中国历史(下)

    《你该知道的中国历史(下)》讲述了中国的近代历史,主要内容包括:晚清七十年——侵略、反抗与近代化探索相互交织;民主共和与专制复辟博弈的十年;国共两“兄弟”的合作与内战三部分,能让读者了解到历史中的重大事件、经典典故、著名人物乃至文化内涵。本书中源远流长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作为中华儿女,了解中国过去所发生的大事,体味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 喀什的魅惑

    喀什的魅惑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唐非唐:盛世帝国的谎言与真相

    唐非唐:盛世帝国的谎言与真相

    这个朝代给了我们太多的骄傲,太多可以炫耀的资本,太多可以旧事重提的履历大事。这不是正儿八经的所谓真相史,更不是天马行空的无厘头。作为一本试图解读唐朝历史真相的书,作者只能尝试着去反映那个时代多姿多彩的境遇和心路历程。
  • 倾城王妃:美男别跑

    倾城王妃:美男别跑

    只因她偷了条手链,就被妖孽王爷胁迫嫁给她!他为了争夺权利,把她卷入宫廷争斗!冷酷门主为她甘愿付出一切!风流剑客不惜生命,救她于危难!……她不过是想过平凡的生活,却次次陷于阴谋纷争里,生死茫茫,谁才能与她白首不相离……
  • 罪孽神路

    罪孽神路

    绝世强者,征讨天下,骁勇无敌,却突然发现,自己认贼作父,他效忠的王朝就是自己的敌人。偿还罪孽,血洗宗门,六亲不认,成就一世杀神!妻儿兄妹,都成了陌路!经过不同世界的傲游畅快,让他内心的仁慈押过了仇恨!当末日来临,吞噬罪孽,净化人间,成就一代情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