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玻璃器继承隋代的传统,玻璃器数量、品种增多,质量也更高了。如花卉纹蓝色玻璃盘,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现藏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博物馆。圆形,蓝色,半透明,侈口,平折沿,沿边较宽,颜色较深,浅腹起棱。模铸成型,与汉唐铜盘、银盘相似,有实用价值。此盘光泽滑润,质地纯正,造型浑圆,无瑕疵,熔铸工艺和成型工艺水平极高。盘中用阴线刻绘花叶形纹饰图案,格局严谨有致,细线组合成黑白灰纹饰线,布局繁密,有如银线嵌。整器雍容华贵,再现了盛唐风韵。
玻璃舍利瓶是唐代玻璃器的代表作。如洛阳市龙门博物馆所藏的玻璃舍利瓶,多面磨刻,长颈,瓶盖形如花蒂,由黄金制成。瓶内盛数颗不同颜色的固体物,为舍利。此瓶工艺精湛,造型奇特,质地精良,为难得一见之珍品。
(六)宋代玻璃器
宋代,朝廷成立了官家玻璃制造作坊,称“乐玉作”,生产仿玉玻璃。君臣之冕用乐玉青珠,大带贯以乐珠。乐玉、乐珠均指仿玉玻璃制品。宋代玻璃生产基地除乐玉作之外,还有山东颜神镇、洛阳、淮北、苏州、新安以及泉州等地。当时最大的玻璃器莫过于苏灯,是用玻璃制造的元宵挂灯。宋代,元宵节前后,苏州到处都有店铺出售各种彩灯,其中就有玻璃灯。宫中每到元宵节,都要张挂苏州进贡的玻璃灯,称之为“苏灯”。
宋代玻璃器数量大增,品种也比以前丰富了。玻璃瓶的形制较前代有所变化,绝大部分为葫芦形瓶,形体不大,器壁极薄,颜色有乳白色、淡青色、黄绿色等。如玻璃葫芦瓶,高4.3厘米,腹径3.1厘米,1969年于河北省定县(今定州)五号塔基出土,现藏于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馆。
除纯粹的葫芦形之外,还有由葫芦形演化而来的其他形状。如圆腹玻璃瓶,1966年于河南省密县北宋塔基出土,现藏于河南省密县文化馆。高7.2厘米,口径1.4厘米。形状颇似葫芦,十分可爱。
出土的宋代玻璃簪钗等妇女发髻所用之物均为仿玉品,说明玻璃器已经走向民间了。如玻璃簪,湖南省长沙市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长7.9厘米,头径1.2厘米。晶莹温润,有如真玉。
定县五号塔始建于北魏,历经隋、唐、北宋,曾几次重建,最后一次重建为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定名为“静志寺真身舍利塔”。塔基出土的宋代玻璃器数量和种类都很多,充分显示出北宋时期中国玻璃制造业的水平已经很高了。在历史上,定县制瓷业十分发达,因而烧造玻璃所需要的原料和生产技术都已具备,成为北宋时期玻璃器的主要产地之一,出土的玻璃器质量均为上乘。
宋朝与大食、中西亚及东南亚诸国均有交流,进口了大量的玻璃器。宋代的进口玻璃器出土于河北定县静志寺塔基,有刻花玻璃瓶、深蓝胆形瓶和直筒杯等。
目前,中国已发现了宋代玻璃作坊遗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若羌县瓦石峡遗址曾发现大量玻璃残片,经拼对后可以看出是长颈凹底瓶。从大量的吹制玻璃废料来看,显然当地存在过一个制造玻璃器皿的作坊,作坊遗址的年代属于宋代。两宋玻璃器的多样化,为元代玻璃器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
(七)辽金玻璃器
在内蒙古地区发现的辽金时代的墓葬和遗址中,曾出土过玻璃器。其中除饰件外,还有精美的实用器。
辽金是由契丹、女真族建立起来的北方政权,与两宋对峙,并与中西亚各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当时,朝廷、寺院和庶民都使用玻璃器。从出土的玻璃制品可知寺院用玻璃器作盛舍利的器皿,如墨绿色玻璃舍利瓶,辽代玻璃器,出土于内蒙古巴林右旗辽庆州释迦佛舍利塔,现藏于内蒙古巴林右旗博物馆。通高3.8厘米,口径0.3厘米,腹径3.85厘米,口径厚0.3厘米,瓶底厚0.5厘米。瓶呈蒜头形状,墨绿色,壁薄膛大,光素无纹。口径极小,短斜颈,圆腹圆底。
辽金官员用乐玉作带饰,皇家贵族则使用从陆路输入的中西亚玻璃器。如蛋白色玻璃带跨,辽代玻璃器,长5.7厘米,宽3.3厘米,厚0.7厘米。出土于辽宁省义县清河门,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蛋白色,背部有固定于带上的小孔。此器为仿玉品,既实用又美观。又如,辽代玻璃器,出土于内蒙古奈曼旗辽陈国公主墓。此器透明,双唇,侈口,漏斗形细高颈,宽扁把手,球形腹,喇叭形高圈足。腹壁饰五排小乳钉,花式镂空把手用十层玻璃条堆砌而成,造型奇特,工艺精湛。
(八)元代玻璃器
成吉思汗东征西讨时,缴获了大量的玻璃器。忽必烈于1271年在燕京称帝,建立元朝,设置了庞大的官办手工业管理机构,成立了罐玉局,作为宫廷监制玻璃器的机构,官办玻璃作坊生产的玻璃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水平。山东青州益都颜神镇是全国玻璃生产中心,生产了大量的玻璃器。
元代传统玻璃陈设品和仿古玻璃器的数量开始增多,为明清之际实用玻璃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玻璃镂空三彩龙凤纹薰炉,现藏于北京首都博物馆。炉顶为博山形制,在嶙峋的山石之间盘卧一龙,古意盎然。炉有两直耳,炉腹又圆又鼓,透雕凤纹。炉腹下有三兽形足,呈平稳之势。整器色彩斑斓,绚丽多姿,艺术感染力极强。
又如玻璃莲花盏托,出土于甘肃省漳县汪世显家族墓葬20号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此盏高4.8厘米,口径8.6厘米,托高1厘米,口径12.5厘米。盏与托各一件,其中盏由蓝色玻璃制成,半透明,口、腹部为七瓣莲花式,以尖锐的莲瓣尖组成口。底为假圈足,底心微内凹。整器宛如正在盛开的莲花。托的内圈为八边形,平底,口沿稍扬起,呈八瓣莲花状,比盏的颜色略浅。造型优美,制作精巧,色彩艳丽,堪称稀世珍品。
(九)明代玻璃器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朝廷规定四品以下官员不能佩玉,只能佩药玉。药玉佩即玻璃佩。扬州市梅花岭史可法衣冠冢曾出土史可法用过的玻璃玉带。
明代太监于山东青州益都颜神镇设外厂,专造大内所用的青帘。青帘是用蓝色玻璃穿成的帘子。颜神镇玻璃制造业受到朝廷重视,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明代北方玻璃生产中心。据文献记载,丹阳、淮北、云南等地也有生产玻璃的作坊。
明代,玻璃器已在民间普及,围棋子就有用玻璃做的,后来还出土了大量的药瓶。除日用品外,还有很多饰件。如蓝色玻璃珠,为珠串中的一颗,细如玉,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又如玻璃带板,1978年于扬州市梅花岭史可法衣冠冢出土,现藏于江苏省扬州市博物馆。每块长9厘米,宽6厘米,是极珍贵的历史文物。明代玻璃制造业上承元代,下启清代,继往开来,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十)清代玻璃器
清代玻璃器数量繁多,色彩绚烂,工艺复杂,因此清代成为中国古代玻璃工艺的鼎盛期。清代早期,玻璃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这时,欧洲制造的晶莹可爱的玻璃制品传入我国,颇受统治者的喜爱。乐于接受外来科学技术的康熙皇帝决心生产更加优质的玻璃器,特地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请来德国传教士兼技师纪理安作技术指导,建立了清宫玻璃厂,也就是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掀起了清初玻璃生产的高潮,为皇家玻璃生产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和技术的基础。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清代灭亡,皇家玻璃厂一直烧造不断,生产了大量优质玻璃器。
清宫玻璃厂集中了全国各地的优秀工匠,引进西欧玻璃制造技术,创造了一大批玻璃新品种,如金星玻璃器、缠丝玻璃器、套色玻璃器。玻璃器的装饰技法多种多样,如雕刻、描彩、戗金和烧珐琅彩等。除清宫玻璃厂外,博山、广州、北京和苏州等地也生产玻璃。
博山玻璃制造业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在光绪年间每年向外地输出玻璃制品七千多担,产品有仿制佩玉、屏风、棋子、念珠、鱼瓶、簪珥、葫芦、砚滴、佛眼、珠子等几十种。有些玻璃珠曾出口到东南亚各国,还被转销到北美洲,深受印第安人的喜爱。
乾隆时期政局稳定,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乾隆皇帝推崇文化艺术,使乾隆时期成了清代工艺美术发展的黄金时代。乾隆元年(1736年)到乾隆三十年(1765年),玻璃厂大规模生产玻璃器,出现了清代玻璃制作的高峰期。从玻璃品种上看,分为单色玻璃器、套色玻璃器、画珐琅玻璃器、金星玻璃器、刻花玻璃器、戗金玻璃器、搅胎玻璃器、缠丝玻璃器、描金玻璃器等。从数量上看,整个乾隆时期制作的玻璃器有几万件左右。从用途上看,有生活用品、陈设品、佛堂用品、文房用品、装饰品等。玻璃厂除了定期制作玻璃器外,皇帝还要求玻璃厂在重大节日期间向皇室进献玻璃器。这些玻璃器主要供皇家使用,有时也用于赏赐,如每年赏给达赖、班禅的物品中就有玻璃瓶、玻璃碗和玻璃鼻烟壶等。
鼻烟是一种烟草制品,烟草的发源地为美洲。古印第安人为了寻找食物或狩猎场地,经常赶着牛车长途跋涉和迁徙,生活十分艰苦。为此,他们往往用烟草的味道刺激神经,借以暂时忘记疲劳和饥渴,并用烟草治疗创伤和疾病。鼻烟是在研磨极细的优质烟草中加入名贵的辛辣和馨香的药材后,放在密封的蜡丸中陈化数年或数十年而成的。鼻烟有嫩黄、老黄、紫黑等多种颜色,气味醇厚辛辣,具有明目、提神、避疫、活血等功效。鼻烟传入中国后,中国人先是用传统的药瓶盛放鼻烟,后来,人们用多种材质和制作工艺来完善鼻烟盛具。他们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口小腹大的瓶子存放鼻烟更好,能保证鼻烟在长期使用中不变质,并且携带方便。于是,鼻烟壶产生了。
清代,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吸闻鼻烟之风十分盛行。后来,鼻烟壶的品种逐渐增多。到清乾隆时期,已出现用玉石、翡翠、晶石、宝石、玛瑙、陶瓷、铜银、竹木、玻璃等为材料制成的鼻烟壶。
乾隆末年,一位嗜鼻烟成癖的地方小吏进京办事。他为人正直、做官清廉,没有进行贿赂,希望按正常途径办事。不料,朝廷官员一拖再拖,地方小吏钱粮耗尽,万般无奈,只好寄宿在京中的一所寺庙里。当玻璃鼻烟壶中的鼻烟用尽时,他无钱购买,便用竹签掏挖壶壁上黏附的鼻烟,在内壁上形成许多划痕。这一情景让一个有心机的和尚看见了,和尚灵机一动,将竹签烤弯后削出尖头,蘸上墨在透明的鼻烟壶内壁上作画。于是,内画鼻烟壶诞生了。
最初的内画鼻烟壶因为内壁光滑,不易着色,只能画一些简单的画面和图案。后来,艺人用铁砂和金刚砂加水在鼻烟壶内壁上来回摇磨,使鼻烟壶内壁变成乳白色的磨砂玻璃,不再光滑,容易着色。从此,内画鼻烟壶出现了一些诗书画并茂的艺术精品。
清代嘉庆以后,内画鼻烟壶的工艺水平已经很高了。如内画婴戏图鼻烟壶,一面绘三个童子兴致勃勃地围在一起制作钓鱼钩的情景,并配诗道:“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另一面以欧体楷书写道:“柱卿仁兄大人雅玩。观花匪禁,著手成春。生气远出,流莺比邻。绿林野屋,花草精神。脱有形似,明月前身。马少宣。”款下钤椭圆白文“少宣”二字印。此壶色彩鲜明,儿童形象天真可爱,是清末内画大师马少宣的精美之作。马少宣在内画人物肖像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功地将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再现于小小的鼻烟壶中,成为空前绝后的创举。
由于内画鼻烟壶是集中国工艺美术之大成的袖珍艺术品,现已成为中国玻璃器中的瑰宝。外国人争相收藏内画鼻烟壶,美国和欧洲各博物馆中均有藏品。
清代的套色玻璃鼻烟壶也十分有名。套色玻璃鼻烟壶多以涅白玻璃胎为底色,有套红、套粉红、套蓝、套绿、套黄、套黑等多种,为天然宝石所没有的色彩搭配。套色玻璃鼻烟壶的图案内容广泛,如云龙、螭虎、双鲤、莲瓣、荷花、葡萄、梅花、秋趣、折枝花等,还有吉祥图案,如三阳开泰、五凤朝阳、鹤鹿同春、葫芦万代、龙凤呈祥、福寿如意等等。
清宫生产的玻璃器具有独特的中国风格,工艺精美,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清代皇家玻璃器和民间玻璃器多达数千件,为研究清代玻璃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如清乾隆白套蓝玻璃缠枝花卉纹朝冠耳炉,炉体以模具吹制,足与耳为模铸,相互黏结而成。通高18.2厘米,口径 11.5厘米,足距9.4厘米。盘口,短颈,鼓腹,朝冠耳,三兽蹄形足,内附铜胆。口沿刻回纹,一侧阴刻横行楷书“乾隆年制”四字款。颈部饰蔓草纹,腹部环饰缠枝花卉纹,其中有盛开的大花三朵,分别与三足的位置相对应,足上阴刻卷云纹。此炉为宫中礼佛供器,造型周正,雕刻精细,花纹优美流畅,风格清新雅致,堪称珍品。
又如红色玻璃洒金星水盂,清宫玻璃厂烧造,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4.5厘米,口径10.1厘米。有模吹制,通体洒金星,撇口,束颈,鼓腹下敛,平底内凹。造型规整,通体闪闪发光,是清中期玻璃器中的珍品。
又如透明玻璃藏式佛塔,清宫玻璃厂烧造,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通高86厘米,长36.5厘米,宽36.5厘米。造型为藏传佛教佛塔的典型样式,此塔由模压、吹制等工艺制作的26个构件组装而成。塔身主体为覆钵式,内有珐琅无量寿佛一尊。须弥座表面环饰阴刻戗金的卷云纹和俯仰的莲瓣纹。此塔形制大,工艺精,宛如水晶,晶莹剔透,流光溢彩,为空前绝后的玻璃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