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5800000006

第6章 激发良好自我意识的行为(3)

詹姆斯认为,人们是因为微笑而快乐,而非因为快乐才微笑。笑能够给人一股很实际的情绪推动力,微笑能让人感觉愉快。而一个咧嘴大笑的人,不仅能让自己感到快乐,还能让自己感受到自信。大度开合的嘴,爽朗的声音冲出喉咙的封锁,愉快地震动耳膜,这一切都在提示你:这是快乐自信的情绪。接下来,自信就不请自来了。

如果说有什么强迫行为是正面的,那么就是强迫自己大笑了。笑着笑着,你会发现一切开始变好,直到你不由自主地发自内心地大笑。

5、当众发言。

如果你已经成功地让自己站在比较显眼的位置了,不妨再进一步作出努力,让自己不再保持沉默,而是大胆地当众发言。

每个人都有表达的需求和表达的欲望,那些不敢参与讨论,不敢当众表达自己观点的人,不是不想表达,而是心有怯意。他们害怕自己的表达会遭到他人的否定或是嘲笑,担心在众目睽睽下说话会将自己的缺点暴露无遗,觉得自己说的话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简言之,他们缺乏自信。于是,他们唯有用沉默寡言来小心保护内心的忐忑和脆弱,当他们看到别人充满自信地高谈阔论时,他们的自信心再一次沦陷。

与其在渴望和不甘中恶性循环,不如尝试一下勇敢表达。如果你连当众说话都不敢,谁能看到你的才华和能力呢?

以上的方法只是根据“表现”原理摸索出来的一些简单的尝试,不过却是有效的,且非常便于操作。渴望获得自信的人们,不妨试一试,并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你会成为自己的崇拜者。

6.爱的发现和创造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人们生活甚至生存的必须品,爱之于每个人,就像水和空气之于生物那般必不可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爱是我们的社会自利实现的必然通道之一,就像詹姆斯说的:“我们的社会自利是直接通过我们的爱情和友情,我们取悦他人、吸引他人注意和受到他人赞美的欲望,我们的竞争与妒忌,我们对荣誉、影响力和权利的热爱而实现的。”

然而,詹姆斯将爱当作人们社会自利实现的手段这一观点,并没有受到人们的太多关注。在很长一断时间里,大部分心理学家们认为,人的所有行为只是与基本需求(如饥饿、干渴和回避痛苦等)有关,与爱没有必然联系。直到哈利·哈洛提出,爱和情感可能是与饥饿和干渴一样强烈的基本需求,甚至比它们更为强烈。为此,哈洛进行了闻名于世的恒河猴实验。

实验起源于一块软布垫子。当时,哈洛养育了一批恒河猴幼猴用于实验。在喂养的过程中,他发现幼猴非常依恋铺在笼子底部的软布垫子,每次软布垫子被拿走清洗的时候,幼猴就会变得非常烦躁和生气,并且年龄越小的幼猴表现得越强烈。这种现象给了他一个重要的启示,即无论是婴儿还是幼猴,他们生存的基本需求都不仅仅是食物和水,而是某些非物质的东西,比如说母爱。

于是,哈洛制作了一只“代理母猴”。这只“代理母猴”的身子用光滑的木头做骨架,并用海绵和毛织物包裹起来,在胸前还安装了一个奶瓶。为了让“代理母猴”更接近于真的母猴,哈洛还在“代理母猴”的身体里安装了一个用于提供热量的灯泡,这样一来,“代理母猴”俨然成了一只有血有肉有温度的真母猴了,我们且叫它为绒布母猴。为了进行对比,哈洛还制作了另一只“代理母猴”,这只“母猴”虽然有与绒布母猴十分相似的体型,也安装了能喂奶的奶瓶,还能提供热量,但它却没有绒布母猴的舒适感,因为它由铁丝网制成。

然后,真正的实验开始了。绒布母猴与铁丝母猴分别放在单独的房间里,它们的房间与幼猴的笼子相通。将8只幼猴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由绒布母猴和铁丝母猴用奶瓶喂养,然后记录它们与两位“母猴”直接接触的时间总量。结果显示,所有的幼猴都用大量的时间与绒布母猴待在一起,这个时间远远长于它们与铁丝母猴待在一起的时间。这组极端的数字证明了接触安慰的重要性。并且,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虽然与绒布母猴喂养的幼猴吃的食物一模一样,体重也相差无几,但是它们的消化系统却不如绒布母猴喂养的幼猴健康。这说明,缺少接触安慰使幼猴产生了心理上的紧张,进而影响到了身体的健康。

这种接触安慰该怎么定义呢?或许,我们可以将它称为“爱”。

哈洛的实验证明了爱对幼猴的重要性,由于幼猴的基因与人类基因有极大的相似度,而心理学家们又不能拿人类来做实验,因此,恒河猴实验给人类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它在詹姆斯理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强调了爱对于人们的重要性。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这个研究课题又引发出了新的关于爱的研究课题。例如,心理学家亚瑟.阿兰便结合詹姆斯的“表现”原理,做了一些实验,以此来探究如果让相爱多年、对彼此的爱已经淡化或转化为亲情的伴侣表现得像是生活充满了情趣之后,他们之间的爱意会不会重新强烈起来。

亚瑟·阿兰招募了50对结婚多年的已婚夫妇进行试验。他发给每个人一张活动计划表,让他们在上面标出自己对每一个活动项目的感觉,比如,你觉得这些活动是否有趣、是否刺激。接下来,这50对夫妻被分成两个组(同一对夫妻分在同一个组),一组被要求每周用半个小时的时间做一项他们认为刺激的活动,另一组则被要求每周用同样多的时间做他们认为有趣的活动。在完成了被要求的活动后,这些夫妻要给自己的婚姻幸福指数打分。

实验结果表明,那些做刺激活动的夫妻比那些做有趣活动的夫妻的婚姻幸福指数更高,他们也更能感受来自对方的爱。

这个实验表面上看来是一起做某些活动让夫妻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增强了对彼此的爱意,爱便自然地滋生出来了。其实,用“表现”原理来解释更加的贴切:夫妻之间共同从事一些活动,表现得好像关系很亲密、彼此之间充满了激情,他们之间的爱意会突然增强,然后被感受到,并被有意识地表达出来,这样,两个人便被爱的正能量所包围。

所以,想要获得爱,感受爱,人们应该一起做一些更新鲜而富于刺激的活动,避免过于熟悉的、无趣的活动带来的感受疲劳。

爱不是从天而降的馅饼,即使遇到与你天生一对的人,也不能被动地等待对方的爱降临到你身上,并且始终持续不减。相反,爱是可以被创造的,当你遇到相爱的人,或是觉得你与对方之间的爱不够浓、正在减弱,或者几乎感觉不到爱的存在了,不要轻易地放弃,不要无助地抱怨,不要责怪对方不够爱自己,而是应该积极行动起来,通过改变你的行为,激活爱的正能量。你也可以适当地改变自我,变得更有吸引力,来获得更多的爱。总之,爱是自己给的,不是他人。是否能获得爱,获得爱的多少,完全取决于你的行动。

不仅仅是夫妻情侣之间的爱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营造,其他类型的爱,诸如友谊、亲子、兄弟姐妹之间的爱,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即使是与父母天生血脉相联,也需要人为地营造更多的爱。而这种爱,也需要我们用行动去获得,要么是更多地与父母接触交流,要么是更多地回馈关怀父母。不论如何,我们要主动表现得爱父母,这样才可能获得更多的来自父母的爱,令我们的身心更加愉悦,更能敏锐地感受到人生的幸福。

心灵的丰盛其实并不难,只要我们愿意在行动上作出改变,爱的花必然开满我们的心田。

7.“一见钟情”和“日久生情”,哪种爱更可靠?

浪漫的爱情剧中不乏这样的桥段:男女主角相遇了,也许是相视而立,也许是擦肩而过。然后,电光火石之间,他们深深地爱上了对方,世界上再也没了其他人……人们将这种瞬间产生爱意的感觉称为“一见钟情”。

诗仙李白在诗歌《长干行》中描述过另一种浪漫场景:“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正如诗中所描述的那样,相处时间较长的一对男女之间,也会产生比较稳定而长久的爱意。人们通常称之为“日久生情”。

赞同“日久生情”的人通常对“一见钟情”不屑一顾,认为那只是人们的心理暗示在作怪。在他们看来,缺乏了解,缺少相处,是不可能产生真实的爱意的。即使有爱,也只是自己虚幻出来的“虚假爱意”。而“一见钟情”的拥护者们则认为“日久生情”滋生的不是爱情,而是友情甚至是亲情。他们认为相爱只要一瞬间的时间便足够了,这种爱来源于心灵最直接的感应,与物质无关,与对方的身份背景和性格特征都无关。相爱只是一种感觉。

到底哪种爱更接近真实呢?或者说,哪种爱更加可靠呢?让我们先保留这个悬念,来了解一些关于爱的研究。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伊莱恩·哈特菲尔德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她让一位女性实验参与者接近一些陌生的男大学生,经过简单的自我介绍后问他们一些问题,如:愿不愿意今晚跟她约会?愿不愿意今晚跟她回公寓?愿不愿意今晚跟她做爱?结果,有50%男大学生愿意接受约会,69%的人愿意跟她回公寓,75%的人愿意跟这位初次谋面的女子做爱。接着,哈特菲尔德用同样的实验手段对女性进行了实验,即让一位男性向陌生女子问同样的三个问题。结果,愿意参与约会的女子占了所有被询问者的50%,不过,只有6%的女子愿意跟男子回公寓,并且,没有一位女子表示愿意与陌生男子做爱。

当然,以上的实验仅仅是停留在问问题阶段。事后,发问者会向对方解释他们正在进行一项心理学研究。不过,这个令人惊讶的实验结果还是大大鼓励了哈特菲尔德继续针对爱的研究。尽管在当时,她的这一研究并不为外界所看好,甚至受到了一些批评和讽刺。后来,哈特菲尔德根据自己的分析研究,将爱情分为两种类型,即激情之爱(Passionate love)与伴侣之爱(Companionate love)。

激情之爱即“一种整个心思几乎都被另一个人占据的强烈情绪状态”。它会引起人们身体上的强烈兴奋感,并使人们心中充满了迷恋之情,以至于几乎感受不到其他的情绪。这种充满强烈情绪色彩的爱情,满足了人们渴望“坠入爱河”的憧憬,同时也刺激着人们的大脑处于神经兴奋的状态。

哈特菲尔德认为,激情之爱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情侣之间必须生活在一个充满爱情的世界里。不管是文学作品中还是生活中,情侣们必须能够观察或学习到激情、浪漫的爱情,并产生模仿心理和行为。

2、要有“合适”的对象出现。所谓“合适”对象,一般指的是有自己中意的外表,或者富有教养和思想、有一定社会经济地位的异性。

3、必须体验可以被解释为“爱”的生理唤醒。在相爱的过程中,人们必须能体验到一些较大起伏的情绪,哪怕是恐惧感、沮丧和愤怒、性兴奋等,都可能被解释为“爱”。

伴侣之爱则强调人们之间的依恋情感而非吸引力,它主要建立在尊重、相互了解和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带给人一种温暖、亲密、和谐、安宁的心理感受,而非一时的强烈吸引力和跌宕起伏的情绪风波。伴侣之爱强调的是一种相对稳定、平和的依恋关系,平时可能并没有感觉到彼此对对方有强烈的吸引力,但假如要分开,那也是困难的,因为双方都默契地将对方看作是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那般不可缺失。

同类推荐
  •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瞬间读懂你周围的人,3秒钟看穿旁人内心。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机制、犯罪心理预防……犯罪也有心理学。熟知犯罪心理学,对犯罪了如指掌。
  • 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1

    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1

    为什么有些人有自残倾向?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更难以面对人生?是什么使人脱离现实?很多人,要么本人、要么通过家人或朋友,都曾经有过这方面的体验。变态心理和变态行为离我们关不遥远,它们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 弗洛伊德10:达·芬奇的童年回忆

    弗洛伊德10:达·芬奇的童年回忆

    此卷包含七部分内容,是弗洛伊德关于美学方面的重要论著。《戏剧中的变态人物》(1942)以精神分析观点解释了戏剧活动。《詹森的〈格拉迪沃〉中的幻觉与梦》(1907)揭示了压抑、幻觉、梦的形成。《作家与白日梦》(1908)提出了一种特殊的幻想活动。《达·芬奇的童年回忆》(1910)介绍了达·芬奇童年以来的感情生活,分析了其性心理的发展,阐释了他的艺术与科学活动的心理起源。《米开朗基罗的摩西》(1914)阐释了米开朗基罗所创作的摩西这一艺术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1928)探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艺创作。《非专业者的分析问题》(1926)指出了精神分析技术不是神秘的,更不是医生的专利。
  • 健康心理调节师

    健康心理调节师

    这是一本教你获得晋升和高薪的书,这是一本身在职场的你必须品读的书。工作可以不那么辛苦,只要你掌握了方法。工作可以不那么费尽苦心,只要你会统筹安排。工作可以不那么忙忙碌碌,只要你注重效率。工作可以不那么疲惫,只要你调节好心态。
热门推荐
  • 血坠

    血坠

    天才伍刑被废,寻死时误服了太上老君留下的炼丹失败品,竟获得阴阳五行七道灵根,可以吞噬兽魂来获得灵兽的能力!境界暴涨、手段百变,伍刑力压八方俊杰!然而在他风头正劲时,他得知自己所处的“黄元大陆”即将毁灭,面临天道大劫,伍刑能否到达传说中的境界,逆天而行,逍遥天外?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夜对星空(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夜对星空(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10卷)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10卷)

    讲述微型小说,在我国虽然自古有之,但一直属于短篇小说的范畴,未能从短篇小说中独立出来。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读者没时间看长篇大论,喜欢看短小精悍的小说。微型小说便很快盛兴繁荣起来,受到读者的喜爱。因而一些报刊纷纷开辟微型小说栏目,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发表微型小说的报刊有两千家左右,每年发表的微型小说达七八万篇。
  • 星空中的传奇

    星空中的传奇

    在战场上结束自己的一生——那该有多壮丽?当年幼的秦夏弦第一次窥见那种壮丽的人生之时,她就决定要去追寻……
  • 学会认真

    学会认真

    对公司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在职场上,只有认真工作才是真正的聪明。美国零售业大王杰西·彭尼说过,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最明智的办法就是选择一件即使报酬不多也愿意做下去的工作。暂时有放弃是为了末来更好的获得。因为你在为分司工作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的未来工作。
  • 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

    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

    美国游骑兵精英的行为准则是——没有任何借口;西点军校的座右铭是——没有任何借口。可见,借口无论在哪都不会受到接待。一个人可以失败,但绝不允许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遇到问题,只有找到方法才是成功的的金钥匙。
  • 绝世轻狂:妖孽师傅不好惹

    绝世轻狂:妖孽师傅不好惹

    被所爱之人活活烧死,她却没有资格怨恨,唯一能做的便是决心来世不再爱上任何人。一缕幽魂以莲重生,她本无心,却一再动情。他是避她唯恐不及的尊师,只因她是他躲不开的劫,而她却甘愿一生默默仰视着他,遥望相守。回首,曾经所爱亦悔恨当初,倾力挽回,为她甘心抛弃天下。她究竟执谁之手,共画繁华?
  •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

    讲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悲剧虽然取材于丹麦历史,但是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宫廷内部的腐化和堕落的尖锐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