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热”中的冷思考
黄金是人类最早发现并利用的金属,如果仅从实用的角度来看,黄金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可能是微不足道的,远远比不上铜、铁、铝等常见金属的作用。然而自古以来,黄金就是人们狂热追逐的对象,为抢夺黄金引发的争斗、杀戮、战争不计其数,光闪闪的黄金经常映照出人性的丑恶残暴。以至于西方世界曾有人发出这样的质问:是人类掌控了黄金,还是黄金俘虏了人类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黄金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又何其深远!
在我国,黄金自古以来就是尊贵和财富的象征,在任何地方都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但相对于其他地域,中国对黄金的大规模开采和使用比较滞后,黄金社会存量一直比较贫乏,人们对黄金也没有上升到崇拜、痴迷的程度,史籍中更找不到一场为争夺或抢占黄金引发的规模战争。古人对金钱的称呼语中最多的是“银子”或“铜板”,黄金并没有在我国货币史上占据主导地位。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都证明,中国汉代以前的商品流通中并不缺乏黄金,汉代以前的墓葬中往往有大量的黄金饰物,当时的皇帝对有功大臣、战将也动辄赏赐几百斤的黄金。但在汉代以后,中国的大量黄金突然就消失了。究竟何因?至今还是一个谜团。
除了黄金消失疑案外,中国近代史上的诸多事件进一步造成了贫金的现实。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受西方列强近百年的鸦片侵略和武装掠夺,大量的黄金白银被当做鸦片贸易和战争赔款流出中国。辛亥革命后又逢连年内战和日本侵略,更是造成了大量黄金白银外流。国共内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又通过发行“金圆券”从人民手中榨取金银,最后连同中央银行历年的黄金储备一并掠至台湾省。到新中国成立之时,我国无论政府还是民间,黄金储存几乎为零,应对紧急国际支付和新增储备,只能依赖新生产黄金。为此,国家对黄金一直采取严格管制,黄金生产企业必须将开采和冶炼的黄金全部缴售给中国人民银行,再由银行经过审批环节配售给各用金单位,禁止黄金进入市场流通。
1949年,我国黄金年生产量仅4.5吨,比慈禧太后执政清朝时的产量还要少。虽然中国的土地上并不缺少金矿,但由于种种原因,新中国成立20多年的时间里,黄金生产始终在低水平徘徊,平均年产量10吨左右。直到1977年提升至16.028吨,创新中国成立28年来的最高纪录,首次超越1911年中国封建王朝终结之时年产金15吨的历史最高水平。1982年,我国终于开放了黄金饰品市场,普通百姓才有权力拥有黄金。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黄金匮乏,幅员辽阔的资源大国却长期只是产金小国。尤其从1948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所谓的“币制改革”到1982年启动黄金首饰市场,中国社会是不允许私人持有黄金的,这便出现了一个“黄金断层”,差不多影响了两三代人。在这数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百姓基本与黄金无缘,只是知道黄金很值钱,黄金很贵重,但却无法接触到黄金,缺乏对黄金的基本了解与认知,对于黄金的重要作用和金融功能,知之者更少。更有甚者,革命导师列宁曾经说过:“我们将来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以后,我想,我们会在世界上几个最大城市的街道上用黄金修建一些公共厕所。这样使用黄金,对于当今好几代人来说是‘公正’和富有教益的。”列宁同志的初衷是在遥远的将来淘汰货币,但在中国的那个年代,许多人把这段话直接理解为“黄金无用”。种种因素,导致了整个社会对黄金的普遍性漠视和无知。
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黄金生产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有一种提法叫“大矿大开,小矿小开,有水快流”,凡有黄金地质资源的地区,都涌现出“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采金热潮。本书作者王学文先生那时刚刚步入社会,他的家乡豫西灵宝是仅次于山东招远的全国第二大产金县,一度也几乎是家家上山搞矿石,户户点炉炼黄金,他根本没有多想,便投身到全民采金的洪流中……
在本书“黄金是怎样炼成的”一章中会讲到,纯净的黄金,需要通过艰苦、细致的地质勘探过程找到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体,结合现有的设备和技术条件进行综合设计、规划,利用种种开采手段运出矿石,并经过破碎、重力选矿或化学选矿,然后冶炼而成,是一个需要大量人力和技术、设备投入的复杂流程。全民参与的结果导致了滥采乱挖,资源回收率低,环境破坏严重,黄金走私猖獗。有鉴于此,国家很快调整了政策,将黄金资源列为“保护性开采的特殊矿种”:黄金找矿需要报批,只有专业的地质单位才可以介入;黄金采矿必须办证,黄金冶炼也只有国家定点建设的贵金属冶炼厂才能承接。上述举措使一度混乱的黄金生产秩序很快好转。但由于行业割据和分口管理,当时的所谓黄金行业,实际上只有采和选两大工序外加一些辅助单位,所以尽管投产的黄金矿山越来越多,参与黄金生产的队伍迅速壮大,但能够直接触摸黄金的人仍非常有限,有些人干了几十年黄金,却连真正的黄金是什么样儿都没见过。
一晃二十年过去了,王学文先生还坚持在黄金领域,但每天所做的事情已与当年完全不同了。因为这期间中国黄金事业发展太快了,不仅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产业链条也越拉越长,从业岗位越来越丰富。从地质找矿一直到产品市场、金融交易等已全部放开,介入的各类机构人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广,除了传统的黄金生产岗位外,黄金制品加工和销售业务大量增加,特别是搞黄金投资、收藏和虚拟经营的人越来越多。但在更多的国人眼里,黄金还是那么的神秘,对与黄金相关的所有问题都感到好奇。学文先生告诉我,每当他出差在外,说到自己来自灵宝、而且是搞黄金的时,人们马上就会刮目相看,仿佛他本人就是一块金子似的,各种问题没完没了。人们对黄金知识的渴求常让他无法敷衍和拒绝,久而久之,便触动了创作这本书的欲望。
放眼全球,黄金的财富属性可以说是一种历史习惯,是一种经济习惯,也是一种社会习惯,这种传统财富的市场价格,是无法理性衡量的。就像市场上的茅台酒,理性地讲,它无非就是酒精和水的勾兑品,但事实上它却价比黄金,成为仿冒最多的奢侈品之一。虽然黄金的货币属性被弱化,货币体系也不可能再回到金本位时代,使用价值与其他一般商品相比也不显得十分突出,但是黄金依然一直被人们看重。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奠基者凯恩斯说过:“黄金在我们的制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作为最后的卫兵和紧急需要时的储备金,还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可以取代它。”特别是近年来,受美国华尔街的金融风暴冲击,全球经济起伏动荡,通胀加剧,黄金更显示出了其财产避险的英雄本色,受到投资者的一致追捧。
当然,黄金的内在价值也是很明显的,由于在地壳中存量稀少,开采的难度很大,使其具有了稀缺性和劳动价值内涵,再加上传统的财富观念,不仅黄金的价值被不断追升,而且成为衡量其他东西价值的尺度。正如马克思在论述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所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人类在长远的历史中最终选择了黄金作为货币来进行价值交换,黄金成为财富的衡量价值,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目前我国黄金产量已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外汇储备量更是想不增加都难,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鼓励民间投资和拉动内需成为关键之举。这些因素促进了我国黄金市场不断扩大开放的步伐,这种趋势促进了各色黄金制品越来越多地进入寻常百姓家,同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涉入黄金生产、加工、流通和经营领域,一股全新的、全民性的黄金热正在扑面而来!
那么,黄金有哪些基本特性?它是怎样生产出来的?黄金货币体系是如何演变的?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今天的中国和世界黄金生产、储备、流通状况如何?个人购买黄金应该如何辨别真假、投资黄金该如何入门?黄金有哪些新奇的故事?王学文先生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丰富积累,在这部书里进行了既专业又不失通俗的细致描述。我想,这正是期望了解黄金相关知识的人们所期待的。
王少冗
2012年5月于北京牡丹园
(王少冗先生,资深媒体人,中国黄金学会会员,曾长期从事黄金行业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