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58700000003

第3章 五色土

梁琴

青云谱

城郊,岱山东南,有青云道观。

观前,石桥跨塘,粉墙沿檐描一道暗红。

进观一口古井,凿于万历年间。两株老樟,五抱粗,枝叶遮天。

有一老道铜像,兀然入目,清癯矍铄,古貌苍苍。一项凉笠捏在手,那手指竟如鹰爪。

道人原名朱耷,明宗室后裔,为避清廷杀身之祸,藏名埋姓,自号“八大山人”。山人满腹隐痛,痛得哑口无言。

一日,在门棚上大书一个“哑”字,从此对人不交一言。出门携把扇,扇上亦大书一“哑”字。每逢来客,展扇迎送,一语不发。倘有人招饮,谈古今事,听到会心处,则哑哑然,唯笑而已。

这道人奇奇怪怪,或醉,或醒,或痴,或癫。自署其号,似“哭之”,似“笑之”,终“哭也不是,笑也不是”。

他画鹰,白眼向人——桀骜不驯。

他画鸟,单足独立——“势不两立”。

他画荷,辞根飘蓬——身世凄凉。

他画孔雀,尾翎简化为三——暗讥三眼花翎的权贵。

这末路王孙,一代画师,默察山川,静悟天时,酒后泼墨,大笔写意,狂啸当歌。

迟暮之年,画一蔸露根古梅,雨瘦风皴,枝桠横折盘屈,铮铮铁干,泠泠清韵。

古梅,遂幻化成一个惚兮恍兮的道人,一枝无古无今的秃笔。

河边

沙渚静了。

卸了沙的空船,悠自打横。

太阳渐渐收了通黄的光线。面河农家的烟囱里,遂冒出些淡蓝的炊烟,一缕一缕飘过来。

几个城里下来的学生仔,边走边扒着一碗饭。

河边,有爽爽风吹进后颈窝里。

扒完饭,捡些薄瓦片,打水漂。一扬手,忒忒忒忒,瓦片贴水飞,十多个圈圈子,一荡、一荡扩开……

“笃笃,笃笃”,附近起了响声。

偏头。四五个瞎子,牵牵扯扯,用竹杖点路,一脚高一脚低。

一色黑的对襟褂子。

嗳,瞎子。算命的瞎子,有算命打卦的册子。

风送来续续断断的话——

“咦呀呀,你们看呐,河里的水,喧江咧。”领头的瞎子面河停住了。

“不好哇——怕要死人呐。”

学生仔悚然一惊。一律侧脸,瞅河——河水粼粼闪光,与平日无异。

“血汪汪子咯水,好凶的兆头哇……”

“兆头,好——凶,好——凶……”

“刮——”有夜鸟掠过。学生仔背上濡汗了一片,使劲撑大眼眶——黑黝黝的河面,明明灭灭。

瞎子踽踽走远了。黑褂子遂一点一点没入暮色里。

不过三旬。

两个女学生,溺水。不会游泳的她们,竟仗义去救人。

娇娇嫩嫩,秀秀气气,却偏偏为浊浪所吞。

河水打了几个急旋,复归平静。

湖南婆子

湖南婆子是我的三外婆。

确切地说,她还不能算我真正的三外婆,她是三外公的小婆子。

三外公明媒正娶的三外婆我是见过的,驼驼背,盘个巴巴头,人蛮和善。父亲中过举人,她自己也看古书入了迷。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三外婆总喜欢坐在门角落里的红漆马桶上,架副老花眼镜看线装书,一坐半日。任凭隔壁三外公把板壁打得嗵嗵响,她也装聋。等到板壁不响了,她才慢悠悠摘下老花镜来,露一口白牙朝我笑笑。

三外婆虽说是名门闺秀,且知书识礼,但三外婆不会生细伢子。于是,三外公便娶了湖南婆子做小。

湖南婆子刚进门时,据我母亲哇,剪个童花头,圆摆滚边的大襟褂,黑绸裙,一身“五四”时代的学生装束,蛮“摩登”。

三外公自己没有房产。他和他的长兄——我的外公住一起。

外公经年的老屋有两层,分前后两进。

从前一进到后一进,穿过一个天井,进入一个光线幽暗的中堂。中堂神龛上,立着个财神,龛前点四根红蜡烛,一年四季,贡着新上市的时鲜瓜果。中堂弥散着氤氲的香火气息。久而久之,神龛便被岁月涂抹得黑不溜秋,那面善的财神爷,也被抹了把黑脸,倒成了个张飞。

中堂两旁有四间偏房。偏房里好黑。湖南婆子就住在一间阴气森森的黑房子里。她成天躲在自己房里,不晓得做些什哩,一点声息都不出。湖南婆子走路蹑手蹑脚,会突然出现在身边,骇人一跳。她着一身的黑衣黑裙,一会子飘出来,飞快穿过中堂又闪了进去。

在这个大家族里,湖南婆子无声无息,连个正式的称谓都没有。只因为她讲一口的湖南话,就叫她“湖南婆子”。

像一个飘然的影子,一个幽灵。没有人知道她的过去,也没有人关心过她的存在。

湖南婆子神秘的举止,引起了我母亲的好奇。当时她还是个女娃子。她从她二婶有意无意漏出的话里,拼凑起一些零星的印象。

湖南婆子会打枪!

湖南婆子有双天足,是个女游击队。

湖南婆子用她那双天足,从湖南走到江西,参加了攻打永新。那一仗打得惨呐,死的人算不清。湖南婆子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入夜化装逃出永新城,一路东躲西藏,日里困,夜里行,逃到吉安,恰巧碰见在吉安做木材生意的三外公。圆圆滚滚的三外公,一副土地老儿的相,让死里逃生的湖南婆子蛮宽心,当即跟了三外公来南昌,做了我的三外婆。

湖南婆子在外公的黑屋里,不为人知地蜷了十几年,直到解放。

解放后,湖南婆子回过一趟家乡。家乡的人以为她早已死了,还特地为她修了一座墓,立了一块好大的碑。等弄清了湖南婆子并没在永新战役中牺牲,居然逃出去嫁了个地主的胞弟,于是极愤怒地铲平了那座墓,将那碑也打掉了。

从此,辞根飘蓬。湖南婆子有家归不得,成了一个没有故乡的人。

从我记事起,湖南婆子对人一向很僵冷,好像从来不会笑。有哪个见过她的笑呢?她住得不远,买菜必得经过我家门口。她用那只打枪的手挽着一只菜篮子匆匆而过。我母亲总想请她家里坐坐,她大都摆摆手,拒绝得很干脆。偶尔难得来家,也缄口无言,只是斜倚着门框,默默听我母亲絮叨,闷头抽烟。烟抽得好凶,一根接一根。那些一角二分钱一包的“红太平”、“蓝太平”熏得她的牙齿墨黑。

湖南婆子向来不跟细伢子亲热。我们都蛮怕她,怕她一口稀稀疏疏的黑牙齿。

湖南婆子终没辜负三外公,为他传下一个儿子。

只是湖南婆子的儿子(我该喊他舅)五十挂零了,还是一条光棍。

绿豆子

好久不见绿豆子了。

每回打米,拿起米袋子,便会想起泼泼辣辣的绿豆子。

无端地,总觉得绿豆子挽了袖子,站在河边,扬起脸对着你笑,笑得叽叽嘎嘎,身子往后仰,一支独角辫,在脑后甩来甩去……

整个河面,都回荡着叽叽嘎嘎的笑声。笑得好脆。

于是你觉得,一切好似发生在昨天……

认识绿豆子,是在迁校下乡的闷罐车里。闷罐黑洞洞的,只开一个方窗透气。

闷罐车装猪,装鸡鸭鹅,也装响应号召的十四岁的我们。

黑咕隆咚的闷罐里,闭了眼睛唱“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您的光辉思想照亮我心……”

唱罢,有人吊起了尖嗓:“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唱得字正腔圆。

一刹间,闹哄哄的车厢静了下来。

一台《沙家浜》唱到目的地。

那唱“阿庆嫂”的便是绿豆子。

绿豆子有着一张瘦而细致的脸孔,五官精巧,眼睛小,鼻子小,嘴巴小,小到无可形容,只好给她一个“绿豆子”的绰号。

小则小,绿豆子的动作极其灵活,脑子跟眼珠子都骨碌碌转得飞快。拦车、搭便车都是绿豆子的主意。

那时候,学生仔已不作兴刷大字报,而作兴刷标语,刷一些气壮山河的口号,譬如“向荒山进军,向草地要粮”,譬如“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诸如此类。

抬浆糊桶的,每回总少不掉绿豆子。

刷完顶天立地的标语,绿豆子就赶紧浆褂子。

记忆中,除了收发室的老晏,大约只有绿豆子一个女娃子喜欢把格子罩衣浆得壳硬,穿起来索索响。

绿豆子不去向食堂的岱头讨米汤。岱头蛮惹人嫌,一双手顶不老实。绿豆子硬气,宁愿用刷大字报的浆糊浆褂子。

硬气的绿豆子,天不亮,扛一把比人还高的锄头去开荒。集合的哨子,惊动了村盘里的狗。狗汪汪叫起来,叫声又响亮又模糊,好似梦境一般。

绿豆子梦游般迷迷糊糊,肩了锄头,深一脚,浅一脚,踏好重的露水,踩茅草走呀走,突然,一管针样的东西猛扎了一下脚。

“唉呀嘞。”绿豆子尖锐地喊叫起来。

一道手电筒光照过来。“不得了,蛇!眼镜蛇。”绿豆子手脚冰冷,一屁股跌坐在地上。

倘不是当即找到草药郎中,绿豆子的小命怕是保不住。

绿豆子命大。

绿豆子被送回省城。娘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哭个半死。

晒惯了乡下的日头,听惯了牛车辚辚的声音,跟同学一起野惯了,绿豆子反倒在城里闷得慌。瞒着娘,偷偷跑回乡下。

绿豆子平时节省,加上离开了个把月,多出几十斤粮,于是打米。绿豆子打的是早米,早米出饭,经饿。

绿豆子想把这袋早米运回家去。

扛一袋米,绿豆子领十多个男女学生仔到公路上拦车。

绿豆子拦车十分老练。她让男生躲进路边的茅厕背后,自己则带几个女娃子站在公路边,拼命向过路的汽车招手:“停下,停下。”声音都喊哑了。

一辆一辆的车绕道而行,全不理会绿豆子嘶哑的召唤。绿豆子急了,掮起一袋米往公路当中一蹲,人也蹲在路中间。直到疾驰的汽车逼近跟前,别人纷纷逃离,唯绿豆子叉手叉脚立着不动,气得司机停车大骂:“活得不耐烦,找死呀!”

绿豆子驮了骂,非但没跟人家跳脚对骂,反倒一口一声“司机叔叔”,喊得亲热巴巴:“叔叔,带我们回省城啵?”

睇一眼面前几个单薄的女娃子在寒风中簌簌发抖,“叔叔”大约动了恻隐之心,手一挥:上。

潜伏在茅厕背后的男生箭一般冲出来,飞身扒车。司机发觉有男崽仔扒车,连忙将汽车发动,绿豆子挣扎着吊上车,刚扶住车板想喘口气,猛然瞥见那袋米还丢在公路上。

满满一袋米,足可以打来回四五趟车票哩。

“停车,停车。”绿豆子疯狂地敲打车头。司机反而踩大了油门。

绿豆子心里只有米,什么也顾不上,纵身往下跳……

不晓得摔伤的绿豆子是怎样扛着那袋早米,挨过五里路,返回住地的。

解开绷带,揭掉狗皮膏药,绿豆子又活了。

于是有人摹仿绿豆子奋不顾身跳车救米,学得惟妙惟肖,大家笑得打栽。

满河笑声里,数绿豆子笑得最响。

老晏

老晏总不见其老。

六十好几的人了,腰板板得笔直,周身消爽。白竹布褂子还用米汤浆。

头一回见老晏,是刚进中学堂。停电,老晏举一只摇铃,绕过操场,从教室门外一路摇过去。

学堂大,铃声小。老晏摇了好久。

手上的铃,是居民上招呼倒垃圾的铃。老晏摇的是“斯文”铃。

学堂要迁下乡,接受再教育。连贫雇农出身、哇一口乡下话的老晏也不例外。

乡下冇有电。老晏用心用意,通街寻了几把摇铃。

火车哐啷哐啷把樟木箱、杉木箱、纸箱,把一个上千人的学堂晃到了乡下。

在乡下摇铃,响,且回数多。抑或是天地空旷,抑或是心里空落?总之,老晏一天摇无数名目的铃——起床铃、出操铃、“早敬”铃、早饭铃、开会铃、双抢铃……

上课的铃,稀了。

半夜里听到铃,学生仔头大,眼都睁不开,就打背包“拉练”。一个学生仔懵懵懂懂,一脚踏进尿坑里。为这件事,老晏心里难过了好久。

学生仔不怪老晏。老晏没有法子。摇铃委实累人,老晏摇得眼睛都凹进去了。

学生仔到附近厂里,寻了一截角铁棒给老晏。老晏胡子一抖一抖,笑得不可以再笑。

角铁悬在一蔸树下。

老晏捏把锤子,打铃。

“当——当当,当——当当。”

一长两短,清亮悠远。

学生仔蛮高兴。老晏不再东头摇到西头了。

一天到晚手脚不闲。除了打铃,老晏就架副眼镜分报纸、拣信、理汇款单。

上千张汇款单,尽是些“伍块、捌块、拾块”咯,一个月的伙食。

学生仔可怜。大人也不容易。

亮亮的阳光毯在门口。学生仔喜欢上传达室,喜欢帮老晏分信,喜欢吃老晏腌的萝卜盐菜,喜欢看老晏用米汤浆竹布褂子。

老晏难得回省城。老晏一走,铃声遂大乱,全校都晓得。

不是老晏的铃,味道都不对。

某日,一向准时的老晏,足足提前了两分钟打铃。

这一回,铃打了蛮久。打过铃,炸开一个消息——

学堂被生产建设兵团接管了,学生仔多留下来当兵团战士。原先城里的学堂恢复了,要接老晏回去。

校长不接。老师中“八大金刚”不接。

第一个接走老晏。而且是吉普。

学生仔涌去传达室,看“城里咯”老晏。

老晏终是老晏,白竹布褂子浆得壳硬,胡子一抖、一抖。这回不是笑,分明有了哭的意思。

铃乱了。日头阴了。

老晏走了。

(原载1988年第1期)

同类推荐
  • 彼时少年

    彼时少年

    许多灵感与文字都是在深夜里涌现出来的。它们仿佛是暗黑天幕下不经意绽放的烟花,绚丽而璀璨。
  • 湖北当代长篇小说纵横论

    湖北当代长篇小说纵横论

    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创作,构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之旅中最为显目的景观,历史小说的创作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创作成就,凸显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历史小说创作的鼎盛时代的到来。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成为当代作家创作的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书写资源。历史小说作家在创作中所体现出的巨大的艺术审美的创造力,以及历史文本的接受效应和后遗效应等等,都为文学研究提供了可多种选择的话语批评空间,和进行多向度审美研究的可能性
  • 别让生命太为难

    别让生命太为难

    哲学脱离人生,将成玄虚,人生脱离哲学,将无定位。培养智慧,发现真理,验证价值,这就是哲学的用处。小故事中有大道理,平凡事物中蕴藏有深刻的哲理。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用哲学的思维悟人生,这就是本书文章的特色。爱智慧,爱哲学,爱生活,从这里开始吧。
  • 闲情偶寄(中华经典随笔)

    闲情偶寄(中华经典随笔)

    去其糟粕”的原则,主要依据雍 正八年芥子园《笠翁一家言全集》本并参照康熙十年翼圣堂本,选取了《闲情偶寄》的《词曲部》、《演习部》的几乎全部文字,《居室部》的大部分 文字,包涵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内容。本书编选校注点评者本着“取其精华,其他各部的少量文字,约十万言,占全书篇幅的二分之一。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闲情偶寄》是清初文人李渔的一部所谓寓“庄论”于“闲情”的“闲 书”,对书中个别难懂的字句,尤其是典故、术语、人名和地名等等,尽量详细地作了注释
  • 难得的心思

    难得的心思

    桌子上放着一沓书稿,是同仁徐志良即将付梓的新闻评论集《难得的心思》。翻看书稿,不禁为志良感到高兴。为他的收获,更为他的耕耘。
热门推荐
  • 洪荒之武道

    洪荒之武道

    可惜他偏偏来到了原始部落。不能凭借历史知识混个功名,只能过群居的野人生活。蛮荒之地多凶兽邪灵,穿越本是喜事,唯有不停地战斗,修炼万古不灭的通天大道!
  • 前任最大:爱你别逃

    前任最大:爱你别逃

    他是C城的传奇,年纪轻轻便坐拥数亿家产,她是雪藏后复出的话题女星。靳睿宸:“向南,六年后再见,他是娱乐巨头DC集团的首席总裁,她是DC旗下的新人娱乐经纪人,他穷追不舍,我警告过你不要再进娱乐圈他霸道无理,敲门砖是任意人物的名字哦~~~),她心灰意冷,她且战且逃。恨到地老天荒。陈子然:“顾阳,爱到至死方休。你是想要我再摧毁你一次么?”向南冷笑:“你是谁???”(圆圆群号:389103974,你以为你还逃的掉吗?”。顾阳纳闷,当年他不是对她说:“你这辈子都不要再出现在我面前了吗?”现在他是在闹哪样???
  • 回眸中的感悟

    回眸中的感悟

    本书坦诚地回忆了作者的追求和梦想、情趣和爱好、事业和奋斗。写下对故乡的眷恋,对工作的热情,对幸福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对梦想的执着,对家庭的责任,对子孙的关怀,对父母的奉养,对岗位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等。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男人成大事必备的9种资质

    男人成大事必备的9种资质

    本书收集了男人成大事必备的九种资质,如善于交际懂得网织人际关系、敢于开拓创新、风度与魅力兼具等,并强调了如何改变、如何让男人提高自己的能力。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资治通鉴》二十讲

    《资治通鉴》二十讲

    《资治通鉴》是中国传统史学极具代表性的名著,是各界人士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吸取历史智慧的重要津梁。胡三省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本书以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重大主题为主线,以单元统摄选文,选编《资治通鉴》对若干重大史事的叙述,加以详备的注释和解说,在彰显司马光大家手笔的同时,注重历史知识的普及和政治智慧的发掘。
  • 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人生最大的“破产”是绝望。只要拥有积极的心态,任何坎坷与不幸都可以成为我们走向成功的阶梯。《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从生活、工作、恋爱、家庭、事业等方面对人们可能会遇到的坎坷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旨在让读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将生活的阴影抛在身后,尽情享受快乐生活!任何一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谁都难免要经历一些挫折、坎坷、失败……这些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失去生活的信念和希望。人生的胜利不在于一时的得失,而在于是否能跨越诸多坎坷,成为最后的胜者。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青年电影手册:100位华语导演的处女座

    青年电影手册:100位华语导演的处女座

    封面人物为贾樟柯和赵薇,2013年对于他们是难忘的一年。2013年贾樟柯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2013年赵薇以7亿票房成为中国电影史单片票房最高的女导演,并获得29届金鸡奖导演处女奖。100位华语导演,他们是最艺术的,也是最先锋的;他们是最商业的,也是最新锐的。首次聚焦华语电影导演的处女作,去聆听他们的故事,去探究他们的第一次源于什么样的渴望。第一次,也许没有经验,但是有足够的激情。他们寻找,他们探索,他们历险,100位导演,100部处女作,100种不同电影道路的开启,却又殊途同归,他们都是诞生在光影之中的追梦人。以虔诚和谦卑之心,向梦想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