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43100000005

第5章 求学与谋生

凡是不给别人自由的人,他们自己就不应该得到自由,而且在公正的上帝统治下,他们也是不能够长远地保持住自由的。

——林肯

(一)

自从继母来了以后,林肯一家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虽然依然贫困,但继母很善于打理生活,而且烹调手艺不错。和以前一样,家里主要吃的就是玉米、马铃薯、乳酪以及火腿等,但继母每天做出的菜式和味道都有变化,这让大家每顿饭都吃得津津有味。

更让小林肯感到快乐的是,继母的行李中有好几本书,都是少年读物,书不但很新,里面的字又大又清晰,而且都是《伊索寓言》、《鲁兵逊漂流记》一类的有趣故事。

林肯一有空,就坐在树下读书,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去问继母。父亲托马斯对此不屑一顾,嘲笑林肯说:

“这些东西有什么可看的?”

就这样,原本只认识几个字母的林肯,已经渐渐从书中认识很多字词了。继母见林肯这样好学,又很聪明,因此当巡回教学的老师再次来临时,她说服了丈夫托马斯,坚持要送林肯去上学读书。

就这样,1820年,在小林肯11岁的时候,他又获得了一次上学的机会。这次机会十分来之不易,是继母极力劝说父亲,才为林肯争取到了再次读书的机会。

不过,那时的鸽子溪地处荒僻,学校的师资条件很差。即便是开学,也只能在冬季的农事休闲时,偶尔也有本身文化素质很差的教师来到鸽子溪,只给孩子们教一些读、写、算之类的基础知识;老师一走,学校也就随之关门大吉了。因此多年以后,亚伯拉罕·林肯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

“在这一时期,我全部上学的时间加在一起还不到一年。”

尽管林肯真正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很短,但他却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他酷爱读书,只要能找得到的书,他都要拿来仔细地阅读。多年后,他的表兄丹尼斯·汉克斯在回忆中说:

“我从来没见到他不随身携带书本的。他把书塞在衬衫里,把玉米饼装满裤袋就耕地去了,晌午时他就坐在树下边读边吃。晚上回家,他把椅子往烟囱边一放,背靠着墙就能读起书来。”

有时没有书可读时,林肯就步行好远去别人家借书来阅读。据林肯后来回忆称,在借来阅读的书当中,有一本是帕森·威姆斯所撰写的《华盛顿传》,给他的印象最为深刻。在那阴沉的岁月里,书籍给林肯的生活带来了光明和欢愉,林肯也从读书中汲取了大量的精神财富,乃至真正领悟到: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全靠有锲而不舍、始终不懈的追求和脚踏实地、艰苦卓绝的奋斗。

同龄的小伙伴们对林肯如此痴迷于读书、沉醉于涂写的行为大为不解,甚至大多数的农村少年都认为林肯个性“古怪”。因为他不仅自己埋头读书,用木炭在铁锹上涂涂画画,还会在念过《肯塔基教师》这本书后提出疑问:

“谁最有权利进行控诉?是印第安人还是黑人?”

随后,他还会在玉米地里向众人大发议论,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没了。

当然,林肯还是要经常与父亲一起在田地里干活。但干活以外的其他时间,他很少有无所事事的时候。他喜欢随便问别人一下问题,这也是林肯获取知识的另外一种方式,这种方法与读书同样受用。关于奴隶制、联邦政府、宗教等社会问题,一般同龄的孩子很少问津,甚至根本就不关心,可林肯却表现得十分有兴趣,因为这些都是他不理解的问题,凡是不理解的他都要去弄清楚。

平时大人们在谈话时,林肯也会安静地待在一旁仔细倾听,并且一刻不停地转动脑筋,思考着其中的道理。一些难懂的概念、想法常常让他寝食难安,但他仍然不愿意放弃学习各种知识的机会,总是细心琢磨,并向别人询问。林肯后来在回忆自己小时候如何学习时说,在面对一些不懂的问题时,“直到我用自己认为对任何人都是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它为止。”

在这一次学校关门,林肯离开学校之后,他就再也没有机会长时间地在学校里读书了。而林肯后来所掌握的丰富的知识,都是他自己长期勤勉不倦地自学的结果。

(二)

在这个时期,原本寂静的印第安纳州也逐渐热闹起来,这里的移民越来越多,丘陵上到处都是一座座的小木屋。

小木屋盖好后,接下来就是开垦田地了。这种繁重的工作,人手再多有时也忙不过来。

有一天,林肯从外面回来,看到父亲正在与一位最近才来的移民谈话。看到林肯回来后,父亲便对他说:

“这位先生听说你很勤快,想雇用你,你觉得怎么样?我想,你帮助别人做点事也不错。”

第二天,林肯就到这户人家去工作了。他随着主人的意思挖土、耕地、砍柴……一天的工资是16美分。虽然数目很少,但对家里却是很大的帮助。

父亲有时会偷偷去观察林肯的工作情况,他经常看到林肯在休息时间对其他的工人高谈阔论,工人们也似乎听得津津有味。父亲很奇怪:

“这个孩子在家里一句话都不说,现在到底在跟那些人说什么呢?”

原来,林肯正模仿牧师口若悬河地讲演,大家都觉得很有趣,而林肯自己更是一副很享受、很快活的样子。

林肯14岁的时候,当地有人开了一家杂货店,贩卖食品、农具、衣服等。店主很欣赏林肯的勤劳,就想请他来做店员。

父亲感到很怀疑:

“他能胜任这份工作吗?他根本不会与人打交道!”

可是林肯却答应了。这个在荒野中长大,平时沉默寡言的孩子,居然当起了店员,而且还能亲切地招待客人,使店内经常充满了笑声,杂货店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事实上,过去林肯话很少,是因为他整天与大自然为伍,缺少说话的条件。其实林肯很喜欢店里的工作,因为这里经常出入各种各样的人,他也能听到许多新鲜事。而最令林肯高兴的,是店里订有报纸。通过阅读每天的报纸,林肯可以了解很多关于外面的世界。

在这里,林肯还认识了一位城里法院的推事,名叫皮贾。皮贾见林肯很喜欢读书,就对他说:

“我有一些你看得懂的书,可以借给你看。”

这些书有《天方夜谭》、《天路历程》、《富兰克林的生平》、《哈姆雷特》等。同时,林肯还设法读到了杰克逊总统的首次就职演说,莫里斯在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葬礼上的发言,长达近500页的印第安州修正法典,等等。而对林肯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有司各脱所编写的《演说法教程》,这让林肯开始用心地琢磨起语言表达的精髓来。

拓荒者的生活是既平凡又单调的,同样,林肯的少年时代也很平凡。不过,在这种平淡的日子中,林肯大脑中的知识却逐日增多。

那时的林肯还不知道这些知识到底有什么用处,他只是发现自己看的书越多,不懂的事也越多。更让他感到懊恼的是,没有人可以请教,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判断。

林肯16岁那年,他的姐姐萨拉出嫁了。可惜的是,她在第二年就因病去世了。这位从小就与林肯相亲相爱、同甘共苦的姐姐,如此年轻就离开了人世,使林肯心中的悲痛比母亲去世时更加深重。

姐姐的去世,也是林肯在少年时代即将结束时最为伤感的一件事。

(三)

随着岁月的流逝,林肯长大了。17岁时,他的身高已近6英尺4英寸,手臂修长,肌肉健壮,臂力过人。虽然每天的户外劳动使他十分困倦,但他还是如饥似渴地阅读所能找到的任何一切书籍。

有一次,林肯赤着脚徒步20英里去借一本关于印第安纳法律的书。后来去田间劳动时,他就经常随身带着这本书,在干活到地头,马匹需要休息一会儿时,他就会利用这些时间阅读。

他还常常步行15英里的路,到一个法院去听律师们的辩护词,看他们如何辩论,如何做手势。这些观摩学习,都为他日后成为一个卓越的演说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父亲托马斯不赞同林肯读这么多的书。他认为,读书和工作根本没关系,而且读书只会令林肯变懒。但心地善良的继母却不这样认为,她认为托马斯应该允许孩子坚持自己的人生之路。

继母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女人,她做得一手好针线活,还很会理家,对林肯也很关心,经常鼓励他多读书,教他做一个诚实善良的人。当林肯心中有烦恼的时候,继母总是宽慰他,帮他化解胸中的苦恼。林肯在后来的回忆中,也对这位继母充满了感激与敬仰。

林肯在田间干活时,经常带着一本叫做《奎因的笑话集》的书。每次当他坐在木头上高声朗读其中的某一部分时,树林中他的听众就会捧腹大笑。然而,田间的杂草却没有因为林肯的勤奋好学而减少,反而日益蔓延起来。

那些雇用林肯的农夫也开始埋怨林肯太懒惰,他也承认。

“我的父亲教我工作,”林肯说,“可他从未教我如何爱它。”

有一天,林肯继续在田间讲笑话和演讲时,被父亲托马斯看到了。他当着众多人的面,上前就给了林肯一个响亮的耳光,并把林肯打倒在地。

林肯伤心地哭了,却一言不发。从此以后,父子之间便有了隔阂,甚至这种隔阂一直延续到他们生命的尽头。托马斯年老后,林肯在经济上虽然对父亲有所接济,但直到父亲临去世前,这个儿子也没有去探望过他。

林肯喜欢在田间工作,但他了解这种开垦的工作必须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完成。住在荒野之中,有时还会受到野兽的袭击,有时会被印第安人攻掠。如果遇到暴风雨肆虐,河水泛滥成灾,辛苦开垦的土地就会荡然无存。相反,如果久旱无雨,土地就会干涸,农作物就会枯死。

而且,开垦区还缺乏学校,小孩子们像原始人一样无知。还缺乏医院和医生,一旦不幸得了重病,就无药可医,自己亲爱的母亲和姐姐都是因此失去了生命的。

所以,林肯最大的心愿,就是设法使开垦区成为较易生存的地方,并且改善拓荒者的生活,但这个愿望在当时根本无法实现。

林肯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必须依靠自己的能力去生活。于是,他就与父亲商量,准备到俄亥俄河岸的农场去干活赚钱。

托马斯答应了林肯的请求,这也是林肯第一次离开父亲去自力更生。

(四)

俄亥俄河是密西西比河的支流。虽然是支流,但它却算得上是一条大河,当时有很多船只在河上行使。这时,美国的开垦地已经扩展到密西西比河的西部了。当时的美国,就像一只不断膨胀的气球一样,一再扩张领土,政治与经济也在不断地发展。移民者越来越多,这些移民者不仅有英国的农民,还有荷兰、德国、意大利等地的农民。所以,横渡大西洋的船只在这里就从类没有中断过。随着拓荒者的增加,密西西比河两旁也形成了许多较大的城市。

林肯离开家,到达俄亥俄河岸后,就住在俄亥俄河的旁边。每隔几天,他就能看到装有水车的气船驶来。

这种汽船是在1807年由詹姆斯·富尔敦所发明的。在船的两侧装有大型的水车,靠水车的旋转力量来推动船向前行走。

每次汽船驶来,船上、甲板上都站满了人,有商人、移民、旅人等等。林肯每次看到汽船,心理都十分憧憬。

有一天,林肯划着借来的小船在河边休息,突然跑来两个人,气喘吁吁地对林肯说:

“拜托,我们错过了时间,船已经开走了,请你送我们过河去好吗?”

两人边说,边用手指着停在河中央的大气船。

林肯答应了两个人的请求,将两个人送了过去。

到了汽船上后,两个人给了林肯两枚5毛钱的硬币,作为渡船费。

林肯看着手里的钱,感到像是在做梦一样。自己平时辛苦干一天农活也只能得到35分钱,而现在不过是载人一次,居然就得到了1元钱!

本来只知道埋头工作的林肯,现在终于改变了想法。他立刻凑钱买了一条小船,开始做起船夫来。

原来,这条大街直对着河流,却没有设立码头,想要渡河的话,就必须要到稍远的下流去搭船。现在这里设了一个渡口,大家都觉得十分方便。所以,林肯的这一招很成功,来乘船的人很多,有时他甚至忙不过来。

在俄亥俄河的对岸的肯塔基州也有船夫,他们是一对名叫迪尔的兄弟。

有一天,迪尔兄弟找到林肯,上前抓住林肯就大骂起来:

“你这个小鬼,你抢了我们的生意,我要你好看!”

林肯用力一甩,就甩开了他们的纠缠。但迪尔兄弟并不罢休,威胁林肯说:

“你的生意是违法的,我们要到警察局告你!”

林肯便跟着他们来到了警察局。

根据肯塔基州的法律规定,做渡船生意必须经过政府的许可才行。一位名叫贝特的治安官在听了迪尔兄弟的控诉后,又听了林肯的陈述,认为林肯在印第安州那边做生意,并没有触犯肯塔基州的法律,因此并没有处罚林肯。

迪尔兄弟虽然不服,但也没办法,只好悻悻地离开了。

随后,贝特对林肯说:

“你难道不懂法律吗?一个再诚实的人,不懂法律也是要吃亏的!”

林肯这才知道,国家是有法律的,而每个州也有自己的法律。从那以后,林肯便经常到肯塔基州去向贝特请教有关法律的问题。在他的心中,又有了新的憧憬。

两年之后,19岁的林肯意外地获得了一次长途旅行的机会。

詹姆斯·金特里是当时的一个大农场主兼业主,控管着俄亥俄河畔的一处码头。经过对19岁的林肯多方了解后,他确信林肯精明能干、诚实可靠,于是就雇佣林肯当他的货船水手。

金特里准备要装一船农产品沿密西西比河运到新奥尔良去出售。为了慎重起见,他让林肯跟自己的儿子艾伦一起去。他们把货物装上船后,便沿着这条大河顺流而下,向新奥尔良进发。

到达新奥尔良后,林肯第一次目睹了如此巨大的国际港口城市,这所城市也给了他新的感受。这里既有小巧玲珑的古雅楼房和耗资巨万的高耸华厦,又有拥挤不堪的贫民土窟和杂乱无章的简陋小屋;城里既有宽阔平坦的马路和货积如山的码头,又有狭窄污秽的小巷和垃圾遍地的街道。

在种植场主、公务人员、外国客商、海员水手和码头工人中间,偶尔也能瞥见一些自由的黑人,但更多的却是身带锁链的黑人奴隶。他们成群结队地被押着匆匆地走过街头,被发送到一些拥有千亩土地的棉花种植场,其后跟着的是手持鞭子的残忍的奴隶贩子。

两个月后,林肯告别了新奥尔良,回到詹姆斯·金特里农场。此后,林肯更加渴望到新世界里去闯荡,而不是希望继续在偏僻的乡村中默默无闻。只是,此时他没有更多的机会出去。所以1829年的一年,林肯都是在帮金特里先生坐店,生活倒也算顺畅。

同类推荐
  • 中国十大谋略家

    中国十大谋略家

    本书讲述了中国古代十位谋略家的故事。包括:姜尚、范蠡、孙膑、苏秦、张仪、范雎、张良、郭嘉、刘基、范文程。
  • 戴高乐(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戴高乐(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本书以戴高乐将军奇峰迭起的一生传奇为主轴,通过对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种种亲身经历的逼真摹写,全景式再现,并充分塑造了戴高乐将军坚忍不拔、锋芒毕露的“军人政治家”形象。
  • 大政治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大政治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秦始皇尽管是一位暴君,但他也是统一中国的皇帝。没有他,中国的统一也许要推迟很多年,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理:中国的整体进步和发展,也许要推迟很多年,秦始皇不但是一个古代君主,也是一个古代著名的政治家。
  • 如此星辰如此月:钱钟书与杨绛的旷世情缘

    如此星辰如此月:钱钟书与杨绛的旷世情缘

    本书以钱钟书和杨绛的相遇、相知、相守、相忆为主线,贯穿两人一生的创作与生活经历,重现一曲温情的岁月留声。钱钟书与杨绛,一个是清华才子,一个是南国佳人。他们的爱情,始于初见,终于死别。不折腾,不做作,不张扬。这一种相守,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流入时光里。因为懂得,所以不离不弃。他们拥有最契合的灵魂,最温暖的坚守,纵使最后生离死别,却依然延续着那份珠联璧合的甜美爱情。
  • 曾国藩家书大全集(超值金版)

    曾国藩家书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精选了曾国藩家书一改过去各版本形式,将曾国藩生平分为京宦生涯、窘困的团练大臣、人生巅峰、余晖残照四部分。在讲解曾国藩家书的同时,以这种简介的形式方便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曾国藩其人、其事、其思想。
热门推荐
  • 元曲三百首

    元曲三百首

    《古典诗词精品丛书·元曲三百首》收录了三百首元曲精品诗词供文学爱好者赏析。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到元代出现了又一座丰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元曲”。清末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这就充分肯定了元散曲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 擅闯冷面首席的情网

    擅闯冷面首席的情网

    小女子平生无大志接骨半吊子、钢琴半吊子,而当黑客,洗钱却是兴趣爱好抱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基本原则愉快的生活着可惜天不遂人愿去饭店吃饭被临时拉去顶岗,被来饭店用餐的大bos蔑称是花瓶被“黑医”哥哥拉去做小助手,被黑道大大嘲讽胸小无脑是可忍孰不可忍,叔能忍婶也不能忍惹到我,我不记仇,我就在后面动动手指头教训教训你,让你见识见识本姑娘的真本事
  • 丑女不愁嫁:玉面美娇娘

    丑女不愁嫁:玉面美娇娘

    她是五毒教最小的师妹,却是资质最差的一个,也是最丑的一个。因为从小脸上的伤疤,她不得不带着半边面具示人。她被众师兄逼上了寻找大师兄之路。她是爬山涉水啊,翻山越岭啊,经历了千难万险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大师兄’。眼前这个颓废得不行的男人,真的是大师兄吗?他那唏嘘的胡渣子,忧郁的眼神,还有那神乎奇技的刀法……都深深的吸引了她!等等!他真的是传说中的大师兄吗?为什么混混打他都不还手,真是越看越窝囊,本来还指望他一展五毒教的绝学的,怎么变成了她救他?有没有搞错啊!难道她认错人啦?不会吧!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彷徨

    彷徨

    《彷徨》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像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他在《彷徨》的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医女惑心:休夫很简单

    医女惑心:休夫很简单

    异样冰冷的感觉,渗透进四肢百骸,秦楚恍恍惚惚的用重如千斤的手,轻轻地抚了抚额角,昏迷前的一幕,渐渐的浮现在脑海中……她记得扬辰奕强行将她送入了精神病院,他说,她疯了,但是她却清楚的知道自己没有疯,那个男人……那个男人……他真的是太无情了……后来,护士强行拉着她去病房的时候,廊道上突然涌上来一群穿着病服的人,他们神智不清的对她拳打脚踢,任一旁的护士怎么拦也拦不住。……
  • 经理人必备经营与管理知识

    经理人必备经营与管理知识

    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项成就都是经理人员的成就,每一项失败也都是经理人员的失败。中外企业的无数案例都证明了一个结论:经理人员的学习能力、知识视野、理想、献身精神和人格决定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否成功。本书是经理人必备系统丛书之一,从管理概论、管理职能、管理创新以及管理法则与实践四方面,比较客观地讲述了经理人管理工作的本质,为广大经理人搭建出走向成功的知识阶梯。
  • 全能火神

    全能火神

    古炎,因为救了一个人而加入了八大公会之一的风影公会。随之人生的道路在此改变,在无尽的战斗中不断的提升,为了找寻父母的踪迹踏遍了众多凶险之地,广阔的天空在眼前展开,一些传说中的存在一个个的出现了……
  • 一梦天下

    一梦天下

    那一年,她十二岁,师门被灭,无奈浪迹天涯。那一年,他九岁,遭敌追杀,被迫亡命天涯。那一年,她救了他,同病相连,从此携手天涯。多年后,他对她说:你等着我,我一定会回来接你,从此不再分离。而她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却只是暗暗的祝福,默默的说道:请原谅我不遵守诺言,我不想成为你的牵绊。我走了,从此我们天各一方。她的失踪,令他疯狂。为了寻回她,他向天发誓,如果寻不回她,他宁愿毁掉一切。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