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能承担烦恼。”女作家又说。然而,老太太的回答令女作家大吃一惊:“耶稣在星期五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那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天,可3天后就是复活节。所以,当我遇到不幸时,就会等待3天,一切就恢复正常了。”
英格兰的妇女运动名人格丽·富勒曾将一句话奉为真理,这句话是:“我接受整个宇宙。”是的,你我也应该能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即使我们不接受命运的安排,也不能改变事实分毫,我们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成功学大师卡耐基也说:“有一次我拒不接受我遇到的一种不可改变的情况。我像个蠢蛋,不断作无谓的反抗,结果带来无眠的夜晚,我把自己整得很惨。终于,经过一年的自我折磨,我不得不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事实。”
面对现实,并不等于束手接受所有的不幸。只要有任何可以挽救的机会,我们就应该奋斗!但是,当我们发现情势已不能挽回时,我们最好就不要再思前想后,拒绝面对,要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唯有如此,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掌握好平衡。
人生虽没有彩排,但失败也绝非注定,既然黑夜给了我一双眼睛,那我就用它来寻找光明。
身处逆境,在现实中寻找希望
都市人们的生活犹如航行在广袤无垠的大海上,表面上波澜不惊,暗地里潮流涌动,潜藏着无数的坎坷和逆境。面对逆境这条人生的畏途,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对软弱者而言,逆境是生存的炼狱,是前途的深渊;对坚强的人而言,逆境是人生的良师,是前进的阶梯。逆境如霜雪,它既可以凋叶摧草,也可使菊香梅艳;逆境似激流,它既可以溺人殒命,也能够济舟远航。逆境具有双重性,就看人怎样正确地去认识和把握。
当今生活中,有些人一遇挫折就灰心丧气、意志消沉,甚至用死来躲避厄运的打击。说到底这是软弱者的体现,生比死更需要勇气,死只需要一时的勇气,生则需要一世的勇气。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可能有消沉的时候,居里夫人曾两次想过自杀,奥斯特洛夫斯基也曾用手枪对准过自己的脑袋,但他们最终都以顽强的意志面对生活,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可见,一时的消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消沉中不能自拔。要是我们能在任何时候都心存希望,无疑生活最终会为我们开启另一扇门。
有这样两则关于穿越沙漠的故事:
两个旅行家迷失在茫茫的撒哈拉大沙漠中,沙漠里,烈日如焰,寸草不生。他们的嘴唇因为长期缺水而裂开了一道道血口,如果继续下去,两个人只能活活渴死!
一个经验较为丰富的旅行家从同伴手中拿过空水壶,郑重地说:“我去找水,你在这里等着我吧!”接着,他又从行囊中拿出一只手枪递给同伴说:“这里有六颗子弹,每隔一个时辰你就放一枪,这样当我找到水后就不会迷失方向,就可以循着枪声找到你。千万要记住!”
同伴欣然答应,然后他便信心十足离去找水。
时间在悄悄地流逝,枪膛里仅仅剩下最后一颗子弹了,找水的同伴还没有回来。“他一定被风沙湮没了或者找到水后撇下我一个人走了。”
被留下的旅行家数着分、数着秒,焦灼地等待着。饥渴和恐惧伴随着绝望如潮水般地充盈了他的脑海,他仿佛嗅到了死亡的味道,感到死神正面目狰狞地向他紧逼过来……他扣动扳机,将最后一粒子弹射进了自己的脑袋。
就在他的尸体轰然倒下的时候,同伴带着满满两大壶水赶到了他的身边……
等待的旅行家是不幸的,因为他放弃了坚持,同时也就放弃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很多时候,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能够咬着牙坚持着熬过最漫长最艰难的时刻;可当成功将要与我们伸手相握的时候,却因为我们最终的放弃,便与之擦肩而过了。
生活中,逆境多于顺境,这是一种人生规律。就像航行的帆船,需要接受惊涛骇浪的考验,有波折的生活才富有创造的魅力。从逆境中寻找希望,你会发现另一片天空。
身处逆境中是痛苦的,但也是幸运的。因为逆境的口袋里藏有非常丰富的财富,在你熬过最艰难的关口时,你会意外地得到这笔丰厚的财富。
另一个故事是:斯坦利·库尼茨是一位瑞典医生,同时他又是一位非常狂热的沙漠探险者。年轻的时候,他曾试图穿越非洲撒哈拉大沙漠。这一次,他与死神“亲密接触”,差一点葬身沙漠:一场铺天盖地的风暴,使他变得一无所有,向导不见了,满载着水和食物的驼群消失了,连那瓶已经开启的准备为自己庆祝三十六岁生日的香槟也洒得一干二净,死亡的恐惧从四面八方涌向他。
然而死神还是对他“留情”了,在绝望的瞬间,斯坦利把手伸向自己的口袋,意外地摸到了一个苹果,这个苹果使斯坦利从绝望中清醒,他庆幸自己竟然还有一个苹果。
几天后,已经昏迷奄奄一息的斯坦利被当地的土著人救起,令人迷惑不解的是,昏迷不醒的斯坦利紧紧地攥着一个完整但却干瘪的苹果,而且攥得非常紧,以至于谁也无法从他手中将苹果拿走。
20世纪初,这位一生都充满传奇色彩的老人去世了,弥留之际,他为自己写了这样一句墓志铭:我还有一个苹果。
同样是穿越沙漠,却有不同的结果,其中仅仅是因为是否存在希望的差别。希望是什么?是引爆生命潜能的导火索,是激发生命激情的催化剂。给自己一个希望,我们将活得生机勃勃,激昂澎湃,哪里还有时间去叹息、去悲哀,将生命浪费在一些无聊的小事上?生命是有限的,但希望是无限的,只要我们不忘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我们就能够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
只要有希望,人生就不会贫乏。苦难能毁掉弱者,同样也能造就强者。如果我们能在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对于生活的希望,我们就能最终等到转机来临的那一天。
日子不好过,更要认真地过
生活的重担、工作的压力、人际的纠缠……每个人都有数不清的烦恼和压力,扰得人们寝食难安;消费水平提高、物价上涨、买不起房子、租个房子还要整天面对苛刻的房东……面对如此尴尬的处境,人们不禁感叹:“这日子真难啊。”
艰难的日子虽然让人焦头烂额,可是我们却没有办法选择别样的生活。既然改变不了,那么不如我们就冷静地接受,认真地过好每一天,这样也许我们就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生活也不会再让我们觉得痛苦了。
众所周知,王宝强是个在少林寺里生活了六年的孩子,因为克制不住内心梦想之火的燃烧,就决定出少林“闯荡江湖”了。他从少林寺伙房师傅的口中得知很多师兄弟都去了北京做武打替身,可以拍电影,还可以和很多大明星接触……被外面五彩缤纷的生活所吸引,也被心中的梦想所牵引,于是王宝强来到北京,开始了所谓的“北漂生活”。
实际上,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像王宝强这样没有什么学历和文凭的人,在“北漂”中注定是不能气定神闲的。他曾经自己回忆:“那个时候住排房,屋子很小,夏天非常拥挤,五六个师兄弟挤在一个炕上。不过房租很便宜,一个月一百块,每个人每月也就二十块钱的租金。”可是,就算你空有一身好武功,也要有戏演才能维持生活。而实际上,只凭当替身的那点拳脚费,几乎无法维持生活。于是,那个时候的王宝强,几乎是“替身和民工”并存。
生活的艰难并没有动摇王宝强的信念,不管生活多难,他都咬紧牙关坚持着。接下去的两年里,他忽然和家里失去了联系。又一次访谈中,王宝强的哥哥说:“他到了北京忽然和家里失去了联系,信也没有,电话也没有。差不多将近两年的时间。我妈妈想他都快得病了。他忽然有一天打电话回来,说自己得了大奖,开始我们都还不信呢……”
王宝强的确曾经和家里失去联系,他说:“那个时候没有钱,就是没钱打电话。”“而且也不想打,没混出来个人样,觉得没法跟家里交代,没脸和家里人说。”就在那样孤独、艰难的岁月里,王宝强一面做“武替”,一面做民工,才勉强维持了自己的生活。有时候“武替”一天有几十块钱,有时候就只有一顿盒饭,可是即便这样,王宝强也觉得挺好的,来了北京,能吃饱,还能长见识。
很多师兄都劝他:“宝强,咱回去吧。你说咱们武功也一般,长得也不好,还没什么文化,哪有导演愿意要咱们这样的呀。不是每个人都有李连杰那样的好运气的。”可是,倔强的王宝强就是不肯认输,就是抱定了“再难也要坚持下去”的观点,坚决要留在北京打拼。记得蒲松龄曾经写过这样的落第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上帝,好运终于飘然降临了。
李扬导演相中了他,电影《盲井》中的优秀表演让他一举成名,并荣获了当年金马奖最佳新人奖。随后,冯小刚导演找到了他,他和中国最优秀的几个一线大明星、众多影帝影后加盟《天下无贼》。那个憨厚的“傻根”让人们一下子记住了他的名字。王宝强的星途从此一帆风顺。
很多人认为王宝强之所以能越来越好,是因为他太幸运了。可是王宝强却说,我并不是幸运的一个,能够有今天的成绩,是因为我一直没有放弃,尽管日子很难过,但是我一直在认真过好每一天。
尽管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磨难和考验,可是只有能够认真地过日子的人,才能在最后的关头突破自己,创造生活的奇迹。其实,生活给予我们每个人的机会都是相同的,越是艰难的岁月,就越能提供给我们进步的空间。所以,不要总是抱怨日子不好过,只要我们坚持,认真地过好每一天,我们就能抓住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