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3 无钱又无权,无法广结人脉
如果你生来没有富爸爸,如果你到现在也没有一点的权利,那么你会不会就此认为你无法经营自己的人脉呢?如果你真这样想了,那你就错了,因为无权无钱我们同样能够获得人脉资源。
有人会问:“无权无钱我们怎么去经营人脉?”李嘉诚的话可以给我们以启示:“一个虽然穷但有信用的人,比起一个没有信用的人,自必有更多机会。” 这是李嘉诚给年轻人的忠告,同时也是他的座右铭。
一九四○年,李嘉诚全家逃难到香港,当时他才十四岁。李嘉诚的父亲本来是个老师,到香港后一时找不到工作,就投靠了舅父庄静庵,庄家当时颇为富裕。可是不久,李嘉诚的父亲患了严重的肺病,临终时他没有交代什么遗言,而是问李嘉诚有什么愿望,李嘉诚说出了他的愿望,并当即承诺:“日后一定会令家人有好日子过。”
父亲病逝后,李嘉诚作为长子不能再上学了,他要养家糊口。他先去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家塑料厂当推销员。李嘉诚深知,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推销员,首要是勤奋,其次是要讲信用。在日后的推销生涯中,李嘉诚严格按照这两个信条执行。当其它同事每天只工作八小时的时候,李嘉诚会工作十六个小时,天天如此,而且他向客户承诺的事情从来没有失约过。对于所销售的产品的用途和质量,他总是如实地介绍给客户,从来没有进行过夸大;对于已经取得订单的客户,他总是定期按质按量将货送到,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次差错;他还按时回访客户。因此,李嘉诚结识了很多人,那些公司老板都认识这个既勤奋又有信用的小伙子,很乐意与他打交道。就这样,李嘉诚只花了一年时间,业绩便超越其它六位同事,成为全厂销售额最高的推销员,而且他的销售业绩是第二名的七倍。十八岁的李嘉诚受到老板的赏识,被擢升为部门经理。一年后,他当上了销售公司总经理。李嘉诚的快速擢升还有一段插曲:他在厂里做推销员的同时,还参加了夜校进修,并在会考合格后打算去读大学,老板为挽留这个人才,便索性把他提升为总经理。
经过几年的磨练,李嘉诚开始估量自己的实力,他相信若自立门户,成绩可能更好。一九五○年,二十二岁的李嘉诚辞去总经理一职,尝试创业。当时,李嘉诚的资金十分有限,两年多来的积蓄仅有七千港元,实不足以设厂。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四万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积蓄,总共五万余港元的资金,在港岛的皇后大道西开设了一家生产塑料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厂,并取荀子《劝学篇》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之意,将厂名定为“长江”。
刚开始时,李嘉诚凭着自己当推销员的人脉关系,获得了大量的订单,这些客户都是李嘉诚的老客户。然而,此时的李嘉诚却出现了一个失误,就是他太专注于接受订单,忽视了产品质量的问题,他的生意开始下滑,“长江”陷入了危机。
如何才能挽救绝境中的长江塑料厂?李嘉诚依靠的还是“信义”二字——与客户有信,与员工有义。他召集员工大会,坦诚地承认了经营上的失误,并真诚地向全体员工道歉,同时还保证,只要度过这段非常时期,被辞退的工人随时可以回来上班。之后,李嘉诚又找到了众多银行、原料供货商及客户,逐一赔礼道歉,请求他们放宽还款期限,同时拼尽全力,为产品找寻客户,用蚀本价将次货出售,筹钱来购买塑料材料和添置生产设备。那些老客户了解他的为人,因为在他做推销员时就从来没有让大家失望过,于是都向他伸出了援手。到一九五五年,高筑的债台终于还清,业务渐入佳境,没多久还开设了分厂。
在“长江”的客户中,有个美籍犹太人马素曾订了一批塑料产品,打算运到美国销售,后来不知何故临时取消合同,但是李嘉诚并没有要求赔偿,他对马素说:“日后若有其它生意,我们还可以建立更好的关系。”马素深感这位宽厚的年轻的创业者是个能做大事的人,于是不断向美国的客户推销“长江”的产品,北美洲的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李嘉诚由此进一步感悟“吃亏是福”的道理。
李嘉诚在无钱无权的情况下,用自己的勤奋和信用,开发了自己的第一笔人脉资源。人脉,靠钱靠权自然是较为容易得到的,但是这样得到的人脉资源是不稳固的,缺乏长久性,李嘉诚用勤奋和信用换来的人脉,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了他最大的支持,这样的人脉资源才是真正值经营的人脉。
这里要讲述的是关于世界著名的本·杰利冰激凌公司的创始人本·科恩和杰利·格林菲尔德的传奇故事。这两个好朋友诞生在纽约梅里克美一个贫穷的家庭,从童年时起,他们先后做过实验室技术员、制陶工人、出租车司机……直到搬到佛蒙特州,并花5美元学习了冰激凌的制作课程。1978年,他们借了4000美元,总共凑足了12000美元,在伯灵顿大学城附近租了一家废弃的加油站,开设了一间冰激凌店。由于他们完全是白手起家,所以从一开始,他们就有着一套自己的经营理念。
除了努力使冰激凌的口味别具风味,受到顾客欢迎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在节日和本·杰利冰激凌店铺的庆祝日免费派送蛋卷冰激凌。此外,在夏天,他们在店铺外放映免费电影,在秋天,他们在附近的公园举办家庭节,在冬天,他们定期向所在的小区捐赠精心包装的冰激凌。这样,周围小区居民都知道了本·杰利冰激凌,几乎人人都认识本·科恩和杰利·格林菲尔德,因为他们总是出现在附近各个小区,免费赠送他们的冰激凌。这种回馈社会的做法,不仅使他们赢得小区居民对他们的认同,赢得了人心,聚集了人脉,更重要的是通过居民们的宣传,帮助了冰激凌店的不断发展。1981年,他们开了第一家分店,第二年公司销售额达到了900万美元。1984年向佛蒙特居民出售本·杰利的股票,很快就筹集到75万美元。随着积累的资本越来越多,他们也越来越慷慨,设立了非盈利性质的本·杰利基金,支助鼓励对滥用药物的谴责、艾滋病和无家可归的流浪者等等项目,之后又积极支助和儿童、家庭、非优势群体以及环境相关的项目,再后来,他们将收入的一部分捐赠给当地的图书馆、娱乐中心或类似机构,而且每年有数千加仑的冰激凌被免费送给任何有需求的非盈利机构。他们向社会发表声明,提出回馈社会是公司的社会责任。慷慨的捐赠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大提高了本·杰利在全国和全球的知名度,到九十年代,公司的销售额达到每年1亿美元,股票价格为每股30美元。当然,尽管面临对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本·杰利冰激凌公司还在继续发展。
本·科恩、杰利·格林菲尔德和李嘉诚创业的案例告诉我们,“无钱无权,无法交到朋友”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人脉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真诚地对待他人,必将得到回报,从而使我们的事业得以迅速发展和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