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胆的说不知道
《论语》有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就是“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啊 。”孔老夫子这句,想必大多人都知道,敬告人要实事求是,要平实,不懂的事情硬充自己懂,这就是愚蠢了。
可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还不够,我们还要学会装傻,“知之示之不知”。
知道的还装作不知道,去虚心的请教别人,也许还能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增长自己更多的知识,也有可能发觉自己以前知道的并不完整,或者干脆是错误的,从新对事物获得正确的认知。
有这样一则寓言,讲从前有个老人在海边垂钓,一个小孩路过,站在一边看着老人钓鱼。由于老人常年钓鱼,技巧纯熟,是个钓鱼高手,没一会,来人吊上来的鱼就装了满满的一竹篓。老人见一直站在旁边的小孩很可爱,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却摇摇头,老人惊讶的问道:“你为什么不要?”小孩回答说:“我不想要鱼,我想要您手中的钓竿。”老人又问:“你要钓竿做什么?” 小孩回答道:“虽然这篓鱼很多,但总是有吃完的一天。要是我有了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鱼,就一辈子也吃不完了。”
大多数人听到这都会感叹:真是个聪明的小孩!可是其实这就像小孩自己觉得自己的想法很聪明一样,是大错特错了。要了鱼。自然是会有吃完的一天,可是如果小孩只要了那支钓竿,那小孩反倒很可能一条鱼也吃不到了。为什么?因为小孩不懂钓鱼的技巧,光有钓鱼的工具是没有用的。钓鱼重要的不是钓竿,而是在于钓鱼的技巧,这才是最最重要的本质。可是很多人看问题,就像小孩一样,只从鱼看到钓竿,自己以为自己很聪明了,结果还是只看到表象,没有认识到本质。而因为自己一直以为自己是知道的,就没有认识到本质的机会。
很多时候,知道并不代表正确,或者说,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知之示为不知,是给自己一个认识自己不足的机会。在与别人的交流中,大胆的说不知道,向人请教。说不定别人会说出与你知道的不一样的答案,让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改变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或者得到更多的答案,让自己的“知道”更正确更饱满丰富。
只有小聪明的人,才会飞扬跋扈,喜爱卖弄自己那点不多的学问,俗话不是有说,越是半桶水,越是晃的厉害。真正聪明的人,就像慢慢的一桶水,十分沉稳。有大智慧的人,其实并不习惯显山露水。他们低调,也爱装傻,总是喜欢虚心的向人请教问题,利用别人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学问。这样的人,才能不断的进步。
现代社会以学识来衡量一个人,学历、专业技能、还有平时谈吐中显现出来的涵养。没有知识,就好像会被人瞧不起。因此,也有越来越多人因为自尊心和荣誉感的支配,对很多不是很懂的知识装懂,宁愿人前装懂糊弄过去,回头自己辛苦的用GOOGLE搜索,也不甘心对人说一句“我不懂这个,这是什么意思呢?”好像向别人请教,就是失了地位丢了面子,是十分见不得人的事情一样。
装傻,是真正聪明人干的事情。戴维·D·洛克菲勒,是美国第一位亿万富翁,如果对照当时的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将所有人的个人资产转化为2006年的美元。约翰·洛克菲勒的个人资产将达到盖茨的数倍。就是这样一个白手起家,到创立美孚石油公司成为影响全球经济,有着过人智慧的大人物,就写过一封信给他的唯一的儿子,也就是他的继承人小约翰·D·洛克菲勒。在信中,他告诫身为名校高材生的儿子不要狂妄自大,应该学会装傻,虚心向人学习。自作聪明的人是傻瓜,懂得装傻的人才是真聪明。并在信中向他儿子讲述了他第一次装傻给他带来的好处。
童年时期,小孩子都喜欢玩老师学生的游戏,而每个孩子都总是喜欢抢着当老师,有模样也的学期老师,给别人讲写些简单的语文算数,小孩子就会感到特别满足。可见人从小都有一种教师心态,喜欢教导和引导别人,才获得自我的成就感。所以,当有人虚心的想请教“这是为什么?”“这是什么意思啊?”之类的时,人总是会感到开心,别人向自己提问,就是证明了他对自己的认可。于是这种潜在的“老师心态”就被激发了,很可能会在认真的回答你问题以后,还顺便交给你的许多相关问题方面的知识,说到兴头上,还有可能激发出他的潜能,令他说出了不起的话呢。
大胆的说出不知道,即使别人会说你傻,不知道隐藏自己的弱势,可是你却因此可以真正的知道,而每次都应付着的人,至少下次你就会真正的知道了。而装作“知道”的人,却散失了一次知道的机会。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是出自于孔子的《论语》。也是说让多多向别人学习,勇敢的提问,说出不知道。每个人都有所长,有说专,说“不知道”其实并不是一件难看的事情,只有承认了不懂,开口问了,才能有所收获。
懂得摆低姿态,谦虚好问的人,会得到装傻的很多好处,这样的聪明人,也会越来越聪明。而喜好装知道的真正的傻人,也同样会越来越傻。
在最后,让我们用戴维·D·洛克菲勒送给儿子的话作为结尾:有了爱好,然后才能做到轻巧。现在,就开始热爱装傻吧!勇敢的说“不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