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14100000007

第7章 论语(1)

学而[1](一)子曰[2]:“学而时习之[3],不亦说乎[4]?有朋自远方来[5],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6],不亦君子乎[7]?”(二)有子曰[8]:“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9],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三)子曰:“巧言令色[10],鲜矣仁!”(四)曾子曰[B11]:“吾日三省吾身[B1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五)子曰:“道千乘之国[B13],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B14]。”(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B15]。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七)子夏曰[B16]:“贤贤[B17],易色[B18];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八)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九)曾子曰:“慎终追远[B19],民德归厚矣。”(十)子禽问于子贡曰[B20]:“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B21]?抑与之与[B22]?”(十一)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十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B23]。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十三)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B24]。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十四)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B25],可谓好学也已。”(十五)子贡曰:“贫而无谄[B26],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B27],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十六)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注释][1]《论语》二十篇,各取首章第一、二句的二字或三字为题。[2]子:古代男子的尊称。《论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3]习:温习、演习、实习。[4]说:通“悦”,欣喜、愉快的意思。[5]朋:同类,志同道合者。一说这里指的是弟子。[6]愠(yùn):怨恨。[7]君子:有德者。[8]有子:孔子弟子,姓有,名若。[9]孝弟: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弟,即悌,音tì。[10]巧言令色:花言巧语和讨人喜欢的脸色。[B11]曾子:孔子弟子。名参(shèn)。[B12]省(xǐng):反省,自我检查。[B13]道:治理。乘(shèng):兵车。千乘之国,春秋时大国。[B14]使民以时:使用民力,不违农时。[B15]汎(fàn):同“泛”,广泛。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B16]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B17]贤贤:尊重其才德。[B18]易色:不重容貌。[B19]慎终:谨慎地对待送终之礼;追远:追思久逝的祖先。[B20]子禽:陈亢,字子禽。子贡: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B21]求之与:主动求得的。[B22]与之与:别人告知的。[B23]小大:小事大事。由之:按照“和”的观念去做。[B24]复:实践诺言。[B25]就有道而正焉:按有道者的言行来匡正自己。[B26]无谄:不谄媚于人。[B27]两句诗见《诗经·卫风·淇澳》。

[鉴赏]《论语》是孔子与他的部分弟子言论的汇编而成,在所有中华文化的典籍丛书中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它不是由一人一时辑成,而是由孔门弟子或者再传弟子所编纂的,全书共有二十篇,每一篇分列为若干章。看起来似乎没有主轴,然而,《论语》的“论”字,就含有讨论编次之义。其编次意图,通过对《论语》文本本身的研究,还是不难解读的。

现以首篇为例,历代不乏研究者在寻找篇中各章间存在的关联。如南宋的朱熹认为,这一篇“先言自修,而后亲师友”(《朱子语类》卷二十)。此外,他还认定该篇“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论语集注》)。

《论语》的首篇,开门见山的记述了孔子论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并非偶然。一方面,是由于孔子终其一生,一直乐学勤教。孔子自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另外,他还教育诸弟子要“笃信好学”(《泰伯》)。他最为担心的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述而》),同时这也是孔子的自勉。

另一方面,首篇强调了孔子论学是达到“仁”这一境界的十分重要的条件。“仁”是整个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为人的最高精神境界。“仁”的范畴也正好是整个孔子伦理思想体系之中的最高道德原则。这就不免让人觉得难以企及。因此众弟子问仁颇多,孔子在回答时也因人因时而异。然而,他始终认为仁者并非天生而就,而是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就是以“学”求“仁”,和以“知”达“仁”。他还告诫诸位弟子:要想成为仁人君子而又妄图不去努力学习,“其蔽也愚”(《阳货》)。

以“学”求“仁”,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读者在琢磨这个观点时,需要注意二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基础道德与道德理想境界之间的关系。孔子将孝悌作为仁的基础,敬爱父母兄长则是实现仁德的第一要求。正如同孔门弟子有子所说,孝悌乃为“仁之本”。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入则孝,出则弟”,那么推而广之,自然就能进一步达到“沉爱众”,由此推断,他最终达到仁德的理想境界并非远不可及。

第二个问题是在中国的古代社会提出“诚信”。 “信”这一伦理范畴,在春秋时已出现。贵族据此来处理上下等级关系,因此常常“忠、信”并提,要求下对上讲诚信。孔子对诚信思想作出了巨大突破。他认为,人与人交往必须“谨而信”(《学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这里所说的“信”,已经拓展为人与人之间必须讲的“信誉”,不只是对上而言。在当时,这无疑是一种新思想。所以,众弟子们都感到很新鲜,很多人都阐述了自己对“信”的理解。曾子将“信”作为每日三省的内容之一:“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第四章)可见在孔学之中,“信”同“孝、悌”一样,也是实践“仁”这一最高道德原则所需的十分重要的基础道德规范。

本篇的重点是论学论仁,进而能以学求仁,而自第十二章之后,还加入了论礼的内容。例如,论述礼的功用问题:“礼之用,和为贵”(第十二章);还讨论了“恭”与“礼”之间的关系:“恭近于礼,远耻辱也”(第十三章)礼与仁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本篇的尾段引入了这一个问题,有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论述将在后面第三篇《八佾》之中深入展开。

为政(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1]。”(二)子曰:“《诗》三百[2],一言以蔽之[3],曰:‘思无邪’。”(三)子曰:“道之以政[4],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5];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6]。”(四)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7],六十而耳顺[8],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七)子游问孝[9],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八)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0]。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B11];——曾是以为孝乎?”(九)子曰:“吾与回言终日[B12],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十)子曰:“视其所以[B13],观其所由,察其所安[B14]。人焉廋哉[B15]?人焉度哉?”(十一)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十二)子曰:“君子不器[B16]。”(十三)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十四)子曰:“君子周而不比[B17],小人比而不周。”(十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B18],思而不学则殆[B19]。”(十六)子曰:“攻乎异端[B20],斯害也已。”(十七)子曰:“由[B21]!诲女[B22],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十八)子张学干禄[B23],子曰:“多闻阙疑[B24],慎言其馀,则寡尤[B25];多见阙殆[B26],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十九)哀公问曰[B27]:“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B28],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二十)季康子问[B29]:“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二十一)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B30]?”子曰:“《书》云[B31]:‘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二十二)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B32],小车无轨[B33],其何以行之哉?”(二十三)子张问:“十世可知也[B34]?”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二十四)子曰:“非其鬼而祭之[B35],谄也[B36]。见义不为,无勇也。”[注释][1]北辰:即北极星;共:同“拱”,环绕运行。[2]《诗》:即《诗经》,共三百零五篇,称“三百”,举其整数。[3]蔽:概括。[4]道:引导。[5]免:免于罪罚。无耻:无羞愧心。[6]格:至于善。[7]天命:指非人力所能改变的客观必然性。[8]耳顺:一听即能辨别是非。[9]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10]色难:指侍奉父母以能和颜悦色为最难。[B11]先生:长辈,这里指父母。馔(zhuàn):吃喝。[B12]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姓颜,名回,字渊。[B13]视其所以:看他所为。[B14]察其所安:细察他所安或不安的心态。[B15]廋(sōu):藏匿。[B16]器:器皿。器皿各有其用途而不能相通,都有所局限。[B17]周:以道义相团结。比:以私利相勾结。[B18]罔:迷惘、诬罔。[B19]殆(dài):疑惑。[B20]异端:截然不同的学说,引申指邪说。[B21]由:孔子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B22]女:同“汝”。[B23]子张:孔子弟子,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干:求也。禄:俸禄。干禄即求仕。[B24]阙疑:存疑。[B25]尤:过失。[B26]阙殆:与上文“阙疑”同义。[B27]哀公:鲁国国君,姓姬,名蒋。“哀”是谥号。[B28]错:同“措”,放置。直:指正直的人。枉:指邪曲的人。[B29]季康子:鲁大夫,季孙氏,名肥。[B30]奚(xī):何,为什么。[B31]《书》:即《尚书》,所引文字不见今本《尚书》。[B32]輗(ní):联结大车两辕与衡的榫头。[B33]轨(yuè):联结小车辕与衡的活塞。[B34]世:一世为一代,古称三十年为一世。[B35]鬼:指已死的祖先。[B36]谄(chǎn):谄媚。

[鉴赏]孔子一生从事了许多的实践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政治活动,另一类则是教育活动。前者的时间较短。在他五十岁时,曾任过鲁国中都宰、司空,后来还升迁为司寇。孔子在五十五之岁时,被迫离开了鲁国,开始长达整整十四年的周游列国活动,在各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终不见用。而他从事教育活动的时间则相当长,大致上经历了三个时期。从“三十而立”到三十五岁这一期间,收了最早的一批弟子;在三十七岁到五十岁这一期间,他的弟子已遍及各个诸侯国;其后返鲁之后的教育活动则一直终其晚年,孔门的杰出弟子在一些诸侯国的政治生活中逐渐开始发挥积极作用。相较之下,孔子政治活动则远远不如教育活动的那么成绩辉煌。但是,他的政治思想与教育思想,都对整个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在本篇收录的是孔子关于政治、教育的一些较为重要的言行。正如钱穆所说那样:“孔门论学,最重人道。政治,人道中之大者。”(《论语新解》)因此,在首篇论学以后,接下来就顺理成章的编排了论述为政方面的内容。

“德治”的治国之道,历来都为儒家所倡导。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他认为“德治”是要优于“法治”的。他还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所强调和提倡的“为政以德”,包含了“君德”和“政德”二个方面。所谓“君德”,即专门强调了国君要“其身正”。“身正”才能据此感化人,才能保证“令行”(《子路》)。所谓“政德”,就是说为政要以德为先,强调了要对民众反复进行道德教化。这并不是要取消刑罚,只是反对“不教而诛”。以上这些,就为后世的儒家倡导的以德治国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怎样来实现“德治”的主张呢?孔子曾在不同的场合论述过他的一些设想。就本篇看来主要有:第一,以孝为德治之本。孔子在有人问他为何不从事政治的问题时,回答说在家实施孝道,“施于有政,是亦为政”(第二十一章)。在这里,他的意思是,将孝道推而广之,众人皆知孝,便从“齐家“达到了“治国”的目的。孔子还针贬时弊,认为孝不只是“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第七章)。这些思想日后被孔门弟子曾子继承和发扬。相传,曾子及其门人编著了《大学》和《孝经》,更明确地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思想。第二,提出了“举直错诸枉”这一主张。孔子在鲁哀公问政时回答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第十九章)在《子路》篇中孔子明确地提出了“举贤才”。如果贤才不在位,反而让不贤之徒得以掌权,孔子则斥之为“窃位”(见《卫灵公》)。如果这样,德治自然是实施不了的。

孔子对他长期所从事的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总结,从而得出了一些精辟见解。这些见解正是本篇另一个亮点。首先,孔子反思其为学一生:他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后世的中华学人往往从中得到启发与激励。

八佾[1](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2]?人而不仁,如乐何?”(四)林放问礼之本[3],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4],宁戚[5]。“(八)子夏问曰:“‘巧笑倩兮[6],美目盼兮[7],素以为绚兮[8]’。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9]。”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10]!始可与言《诗》已矣。”(九)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B11];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B12]。文献不足故也[B13]。足,则吾能征之矣。”(十四)子曰:“周监于二代[B14],郁郁乎文哉[B15]!吾从周。”(十五)子入太庙[B16],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B17]?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二十)子曰:“《关雎》乐而不淫[B18],哀而不伤。”(二十五)子谓《韶》[B19]:“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B20]:“尽美矣,未尽善也。”(二十六)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注释][1]佾(yì):古代乐舞行列,一佾八人。八佾:为周天子专用的乐舞舞列,由六十四人组成。[2]如礼何:意为礼仪制度又有何意义呢?[3]林放:鲁国人,或曰孔子弟子。[4]易:治办周全。[5]戚:哀痛。[6]倩(qiàn):笑貌动人。[7]盼:眼睛黑白分明。这两句诗见《诗经·卫风·硕人》。[8]绚(xuàn):有文采。这句诗不见于今本《诗经》。[9]绘事后素:古人绘画,在白底上加上五彩色。[10]起:启发。予:我。商:孔子弟子子夏,名商。[B11]杞:周之封国,相传为夏禹之后代。征:证明。[B12]宋:周之封国,是殷代之后。[B13]文献:古代文指典籍,献指贤人。[B14]二代:指夏、商。[B15]郁郁:丰富多彩。文:指礼乐制度。[B16]太庙:指周公庙。[B17]鄹(zōu):又作陬,鲁小邑,孔子父亲曾任鄹大夫。鄹人之子,指孔子。[B18]《关雎》:《诗经》之首篇,写一男子追求少女的忧思。关:鸟鸣声。雎(jū):鸠类鸟。[B19]《韶》:舜时乐曲名。[B20]《武》:周武王时乐曲名。

[鉴赏]中国历来就是世人所称颂的“礼义之邦”。“礼”不仅仅是指那些具体的礼节仪式,还包括了古代社会的一系列相对应的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宗教、伦理等思想观念。总之,“礼”在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到了周代,礼仪制度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备了。这在后世称为“礼经”的《周礼》、《仪礼》与《礼记》之中,得以充分体现出来。

孔子一身都以继承中国的古代文化为己任。他对周代的礼仪制度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多次由衷赞叹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第十四章)孔子对周礼的赞美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同类推荐
  • 金匮要略(四库全书)

    金匮要略(四库全书)

    《金匮要略》为《伤寒杂病论》中一部分,共3卷25篇,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专门研究杂病的医学专著,与《伤寒论》一起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准则,被后世推崇为中医经典著作。清代徐彬将其整理编次为24卷(原书分3卷),每卷列一种病证,文中有注有论,注释简明,论辨精当,引经析义,见解独到,密切联系临床,特别注重脉证辨析,揭示脉证规律。本书根据《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参考清光绪五年(1879)扫叶山房藏版点校而成。
  • 难经(四库全书)

    难经(四库全书)

    中医理论著作。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原题秦越人撰,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 三略

    三略

    顾名思义,《三略》是专讲战略的兵书。其上略、中略、下略都是从战略的高度论述问题,始终贯穿着战略思想。在西汉以前,这样紧紧围绕战略问题的兵法专著还不曾出现。可以说,《三略》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战略专著,影响极为深远。
  • 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该书内容十分丰富,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同时,《九章算术》在数学上还有其独到的成就,不仅最早提到分数问题,也首先记录了盈不足等问题。
  • 棋经

    棋经

    《棋经》,又称《棋经十三篇》,是中国悠久的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从内容到体裁到篇目设计,都是模仿《孙子十三篇》全书首篇总论棋局,以为黑白之棋,正合阴阳之分。以下各篇则从“得算”、“权舆”等各个角度,分别论述了对弈的战略战术,对弈者应有的品德作风。论述深刻,内容丰富。
热门推荐
  • 萝莉遭遇腹黑美男:PK我的恶魔校草

    萝莉遭遇腹黑美男:PK我的恶魔校草

    他腹黑,他冷血,他傲慢,他高高在上!他是贵族学院的学生会权利会长,他是一连六届的校草,他是全市最大企业的唯一法定继承人,他是所有人都羡慕不已的人物。但是他却和完全毫不起眼的她,因为一个神秘的日记本纠缠在一起。为了找到那个日记本,他捉弄她,折磨她,想尽千方百计要开除她!但是这个女生的石头吗?居然这么倔强?好吧,他承认他爱上了她!而且,这是他的一个小小的阴谋,但是他们却不知道,紧随而来的是一个更大的阴谋......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战国终结者

    战国终结者

    两千年来,人们对秦始皇的骂声不断,如果赢政地下有灵,大约该愤愤不平,颇为不满吧!公平一点讲,作为一位帝王,而且是刚刚从乱世中走出来的帝王,秦始皇能够做到“政平”“守法”“好文”,我们对其还有什么好苛求的? 后世对秦始皇最为诟病的地方,可能就是他的暴虐和求仙问道。但后者不过是人之常情,今人不也概莫能外?至于前者,古来即有“乱世用重典”的说法。如果是守法下的暴虐,至少也该给他一个“良民”的称号吧!“依法治国”。恐怕秦始皇做得比很多朝代的帝王都要好很多!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赢得信任的倾听术

    赢得信任的倾听术

    通过分析推理、归纳总结,并结合现实生活中有代表性的例子,如何听?如何让别人毫无保留的倾吐?如何正确把握说话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如何感知说话者还未说出口的内容?听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本书从“LISTEN”这个单词入手,从六个方面指导你在事业和生活中去正确的听。通过学会正确的听,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你的人际关系,创造事业和生活的双丰收!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名人微博精选

    名人微博精选

    本书从徐小平、王永、王育琨、王金阳等四位名人的两万余条新浪微博中精选出八百余条,他们微博的内容涵盖了心得感悟、生活态度和社会观察等方面,从他们的微博中可以看到他们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探讨。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本书的编者还围绕每个主题还辅以编者手记一篇,使每章的内容更加突出,读者更容易阅读。
  • 医色天香

    医色天香

    时隔五年回归故土。医术高超,及笄之年喜嫁,为了守护稚儿,昔日恩怨渐渐揭露;是破镜重圆还是覆水难收,叶桑萸唯有一身医术及幼儿伴生。那些魑魅魍魉,叶桑萸,阴谋阳谋,是守得月明还是咫尺天涯她,无所畏惧!,只一年有余便被休弃;
  • 优秀员工有效执行的24堂课

    优秀员工有效执行的24堂课

    在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想成为与麦当劳、IBM、苹果、微软比肩的优秀企业吗?在汹涌的职场大军中,想成为与杨元庆、卫哲、戈恩等比肩的优秀员工吗?有效执行,树立务实的职业精神;高效多赢,寻找卓越的工作之道。本书专为职场员工打造有效的执行力,从而脱颖而出。
  • 科技常识速读(速读直通车)

    科技常识速读(速读直通车)

    科学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了生活的个个领域,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促进了现代文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的科学技术产品会有所了解,但是对于更多的还只是初识而已!比如:数字化虚拟人、科学考察船、宇宙飞船、新概念武器、DNA重组技术、纳米技术等。本书对这些新兴领域的科技成果做了一一的展示,不仅拓展了读者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还丰富和方便了大家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