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洪森
故事、人物、结构、语言,是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的四项基本元素。
这四项基本元素,只要一项站得住,小说就有了看头。这站得住的一项,如果是出类拔萃的,该小说就有了传世的可能。
这四项元素如果样样俱佳,毫无疑义就是经典之作。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发端,几乎伴随了整个八十年代的文学热期间,从老前辈到文学青年,都期盼着经典诞生,遗憾的是,经典之作并没有应时而现。
经典之作只有天才作家才能写成,而天才作家是不世出的。我们绝不敢说,没有曹雪芹,《红楼梦》照样会出现。
过了三十年,如今我们终于盼到了一部经典之作。
这经典之作,就是老村的《骚土》。
《骚土》描写的只是黄土地上一个小小的鄢崮村,却融汇了时代和历史的深刻背景;它讲述的只是鄢崮村在“文革”初起时的故事,表达的却是权力怎样损害着乡村这一恒久命题。它以表面上假语村言、荒诞不经的方式,极其真实地还原了乡村的苦难、农民的苦难。
小说中令人印象鲜明深刻、栩栩如生的人物,少说也有十几个。这样的艺术成就在当代长篇小说中极为罕见。不仅如此,《骚土》无论在结构上还是语言文字上,都透现出作者老村在传统文学方面的深厚根底。正因如此,他能把传统文学里的说唱文学、话本故事、章回小说、诗词曲赋的长处非常自如、非常自然地融合在现代故事的讲述中。
五四新文化造成了文言和白话的对立和分裂。
《骚土》则把这两者天衣无缝地弥合为一体。
《骚土》也化解了雅和俗的对立。它同时兼具这两者:既是大雅的,又是大俗的。将民间底层之俗,上升为殿堂之雅。
继承与创新是个老掉牙的文学命题,而《骚土》却是真正做到了把两者完美结合起来。
老村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创作《骚土》,那时他三十来岁。之后二十年,《骚土》每出版一次,他都大力打磨修改,直到2010年年底,才最终满意定稿。
一部经典之作就是这么诞生的。
这样一部文学经典,由我为之作序,是我的莫大光荣。
(吴洪森:上海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学者、真名网创始人)